实用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第一篇】
加大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上市。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做实做强先进制造业基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加快推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型城镇化基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保障。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民营企业。认真研究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的相关政策,用足用活ppp融资模式,缓解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的困难。保障土地供给。增强政府土地收储能力、供给能力和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土地现行政策,挖掘土地潜力,在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的同时,盘活土地存量。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政策,利用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增加园区和企业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民营经济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重视解决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为已使用土地的民营企业办理用地手续,在取得合法土地手续后,规划、住建、房管部门依法为其办理(或补办)规划施工手续和不动产手续。引进培育人才。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引、育、用、留”人才体系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定向、定单、联合培养,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指导民营企业健全完善专业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
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推进政社分开,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完善中介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投标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参考桐乡市在浙江省先行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的做法,出台《桐乡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具体指导“中介超市”运行,健全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放开市场,破除中介服务垄断,规范中介服务收费行为,形成比较完善的审批中介网上竞价平台。
针对我县燃气需要量大面广的实际,引进新的燃气公司,打破燃气供给单一局面,推动形成价格竞争机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建议参考江苏省宿迁市做法,允许符合条件、有资质的的经营单位,通过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参与到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工程建设经营当中,促使我县生产性资源成本不高于周边地区。
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第二篇】
新春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无论是勇赴一线的“战士”,还是宅家防疫的“后盾”,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时,难免出现“考场综合征”。有些网友在“无所事事”中衍生出一种“愚乐精神”,以“造谣”博取关注、换得流量,以“传谣”获得“乐趣”、徒增恐慌。
疫情的蔓延也让许多网友浮躁心态加剧,他们将未经理性“加工”的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亲朋好友。或是想通过“严峻形势”让大家加强重视、提高警惕,或是想借助“笑点段子”激发大家的乐观心态。但不负责任地造谣和不加分辨地传谣就是一种“愚”乐,只会给正在一线辛苦奋战的无数“逆行者”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同时增加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焦虑情绪,有些“偏方”更可能会误人害己。
非常时期有非常考验,非常考验需要非常智慧。屏幕后的舆情难免“鱼龙混杂”,我们只有凝聚信心、把好理性,同心协力拉起信息“过滤网”,才能为抗击疫情“减负”,为战疫成绩“加分”。
让信心和信念“过滤”谣言。信任是治“谣”良药,是谣言最好的“疫苗”。疫情初期,有网友质疑患者人数和医疗物资“不成正比”,质疑干部管理与群众期盼“不成正比”,导致许多“围观者”焦虑不安。然而,他们却未看到,多位确诊患者已经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不断取得进展,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集中精锐力量驰援武汉,各方物资正源源不断涌向抗疫“战场”。其实,春节期间本就属于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即使没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感和普通感冒患者人数也足以让医院“手忙脚乱”。面对疫情,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攻坚克难、夺取胜利。因为在我们身后,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也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和无私捐赠;有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人民子弟兵,也有席不暇暖、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如此实力,何惧困难?只要我们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定将拨开云雾,迎来胜利曙光。
让理性和耐心“过滤”谣言。“免疫力”是病毒的大敌,也是谣言的大敌。每个人都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就能为抗击疫情筑牢强大的精神壁垒。近期,我们看到仍有许多网友“高呼”患者无法收治、宠物携带病毒、某药可防可治……面对舆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事实,否则可能造成许多人心理防线崩溃、冲动遗弃宠物、盲目跟风买药……疫情突如其来,情况复杂多变,让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前方工作人员在全力以赴中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对这些疏漏过度职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进行建设性沟通,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将线上“速度”转化为线下整改的“催化剂”。同时,疫情突发,对新病毒的认识需要过程,有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这是疫情发生的阶段性规律。我们的耐心等待是给前线医护人员和科研专家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抗击疫情与把控舆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而“愚”乐是它们之间的“绝缘体”。疫情当下,我们需要尊重规律、科学研判;面对舆情,我们需要提高认识、理性应对。只要全民树立信心,用理性筑牢舆论防线,定能在这场战“疫”中见证不凡、创造佳绩。
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第三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4篇)”,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理清短板差距,明确思路方向,找准方法路径,结合加快形成“一县一策”发展格局,就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实现了“稳”的增长势头。gdp总量从2015年的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亿元,年均增速达到%,人均gdp突破4万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从亿元跃升至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社零、城乡“两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增、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显现了“优”的经济结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加快天然气资源和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引进了一批天然气加工、光伏、风电项目,开创了县域工业发展新局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2:7:51调整为2021年的::,呈现出一产稳、二产快、三产优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展现了“好”的产业质效。果业全面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壶口瀑布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秋林抗战纪念地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全县a级旅游景区增至5个,成功创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天然气产量、lng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开发实现历史性突破,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越来越好。
(四)表现了“强”的市场活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商事制度改革,122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次跑”或“最多跑一次”;截至2021年底,累计减免企业税费亿元,清偿企业账款万元,落实中小微企业纾困财政贴息万元,撬动贷款亿元,引进招商项目76个,合同引资额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五)体现了“实”的民生保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82%以上,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教育集团化改革走在全市前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落后局面逐步扭转;标准化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跨省易地就医住院即时结算、县级医共体、按病种付费等改革成效明显,常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全县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一)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较弱。截至2021年底,全县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市比重仅为%,综合实力较弱;从增长速度看,年均增幅%,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追赶超越目标。
(二)产业结构不优,支撑力较弱。县域经济以农为主,工业发展滞后,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截至2021年底,工业占比仅为%,贡献率依然很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且产业融合度不深,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三)产业化程度低,拉动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充分,产业发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以苹果为主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合作化、组织化、现代化生产水平不高。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还处于开发阶段,产业链短,与高端化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旅游产品处于小、散、乱、堵的状态,各旅游景点未能形成综合引力。服务业以餐饮住宿、客货运输、休闲购物、电信服务等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
(四)收支矛盾突出,撬动力较弱。税源基础薄弱,加之国家实施“营改增”、减税降费等政策,导致收入的渠道越来越少,但保障民生等刚性支出只增不减,支出的口子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底,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亿元,支出亿元,收支比接近1:17,很难挤出更多的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五)生态基础不牢,承载力较弱。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特别是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气候干旱、山势陡峭、土层浅薄,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环境承载力较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守护绿水青山的任务艰巨,推动“两山转化”任重道远。
(六)城乡欠账较多,保障力较弱。城市功能不完善,老旧小区、城中村较多,城市环卫、排水排污设施等不健全,城区交通拥堵、城乡结合部管理混乱等已成为广大居民及游客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非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供给水平不够高,影响了农村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
(七)创新能力不足,吸引力较弱。通过“放管服”改革,全县项目审批办事效率、服务效能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对外部资本和资源吸引不强。此外,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对创新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产品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处于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延安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坚持“五个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坚持“一县一策”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作为沿黄河的县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确立以黄河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和以苹果、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现代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以及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新型工业,着力构建“富民强县”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策”发展局面。一是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按照“龙头引领、板块开发、全域布局”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各项创建任务,确保尽快创建成功;抢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契机,深入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精神,守住黄河文化的主导权,打造黄河壶口瀑布景观高地和文化高地。加快秋林抗战纪念地国家4a级景区规划建设,调查整理抗战文化,做好宣传推介和策划运营,努力建设成全国抗战文化最佳旅游景区,以作为黄河壶口瀑布景区的重要补充。巩固拓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果,坚持从“旅游+”向“+旅游”转变,加快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堡寨、盘古山、如意瀑布群等优质景点开发,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景区景点联通联动;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业态融合,解决“半小时”游问题,切实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实现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做强特色现代农业。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着力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让更多群众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劳动力价值变现。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苹果新优品种改良和百村千户万亩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积极引进更新换代较快的以矮化自根砧为主的瑞雪、瑞阳、维纳斯黄金等名优品种,推动苹果产业实现“四转变两提升”,即:栽培模式由乔化向矮化和短枝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模式由传统人工作业向现代机械化转变、销售模式由单打独斗的小农经营向企业化市场化经营转变,促进苹果亩产量和亩产值“双提升”。要同步实施冻灾、雹灾、旱灾等灾害防御工程,确保果业增产增收。要加快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建设集苹果新优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应用及果品仓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苹果产业园区,促进苹果品质化、品牌化、商品化,拓展二次增值空间,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特点,且能促进苹果剪枝、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食用菌产业,支持菌业研发生产基地、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快速形成菌种研发、菌棒生产、技术指导和菌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坚持农民主体,充分考虑当地情况和农民需求,全力支持畜牧养殖、设施果蔬、粮食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是做强新型工业经济。按照“高端化、精细化、低碳化”发展方向,编制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规划,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质能转化利用上做文章。科学布局清洁能源产业链,全力支持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辽河油田公司等油气开发企业扩大天然气产能,加快推进40万吨lng天然气处理二期、**区域天然气产能、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促进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支持天然气生产加工企业加快实施bog(lng储罐闪蒸气)提氦、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项目,推动天然气多级转化,不断延伸天然气产业链。抢抓国家支持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和省政府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机遇,充分挖掘县域内光伏、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资源,加快推进陕西华电250mw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支持新疆特变电工5g零碳高端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化工板块认定,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引进“亩均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加快释放生态效益。**位于黄河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突出抓好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统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速释放生态效益,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一是系统性推进生态保护。推动“补绿增绿”向“林份结构调整”转变,全面落实林长制,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植被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转变传统造林观念,优先栽植酸枣、连翘等乡土树种,保质保量完成黄河沿岸34万亩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切实提高森林蓄积量和固碳能力。统筹推进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抗旱保供、固土保水保肥,加快实施固沟保塬、淤地坝、旱作梯田、自然恢复等项目,着力解决黄河沿岸产业用水短缺和水土流失问题,全面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水平。二是系统性开展污染防治。推动“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控煤、抑尘、减排、禁烧行动,加快冬季清洁取暖改造。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仕望河、云岩河等县域内入黄主要河流排污口和污染源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实施城区沟道治理、污水管网延伸、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消除污水直排盲点和漏点,实现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天然气钻井泥浆废物集中处置和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严防土壤污染。三是系统性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全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助力做大做强果业和菌业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中药材、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林副产业,探索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国家储备林建设、生物质资源开发等业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城乡建设历史欠账多,但后发优势突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共兴”发展思路,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用系统性思维开展“城市体检”“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坚持整体规划、片区推进、自我更新、有机更新,编制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策划包装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丹州新区开发、渭清路城区段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北关、环东路、教育小区等片区改造等项目。树立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加强闲置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盘活城市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城融合,补齐城市商业基础短板,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区人气旺、商贸兴、消费热。二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工作重心放在抓产业上,精心谋划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围绕让农民的财产能投资、能流转、能增值,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推进“百社(村)建百企”行动,支持村集体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坚持抓重点、抓示范,扎实推进英旺乡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壶口镇昝家山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典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三是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立足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南沟水库工程、钟楼寺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城区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和污水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延伸、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等工程,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快丹州新区滨河路、8条沿黄公路连接线、农村农路改建等项目,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做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工作,建设美丽家园。
(四)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经济总量小,竞争力不强,要坚持“全民营商、兴企强县”发展战略,始终站在“企业侧”和“群众侧”,把深化改革创新的重心放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一是以更实举措营商。持续深化行政管理、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优化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做大做强竞争类国有企业;盘活土地存量,做好土地增量,落实“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机制,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土地等制约要素。重点抓好“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最多跑一次”改革举措,完善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增强“店小二”式服务,打造“**宜商、**宜业”的营商口碑。全面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工作计划》,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参与产业开发、项目建设,鼓励外地企业来宜注册发展,做强“存量”企业,优化“增量”企业,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增长点、财源建设支撑点和就业岗位承载点。二是以更强力度招商。更加注重项目质量,更加注重招商实效,进一步加强中盐集团定点帮扶和苏陕协作,加大招商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承接协作地优势产业转移,全力引进创新型、科技型、发展型优势企业,推动“输血”向“造血”、“扶贫协作”向“经济合作”转变,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聚焦自身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紧盯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节会,积极开展定向招商、网上招商、节会招商、驻外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强化跟踪服务和环境保障,促进更多的大企业、大客商、大项目落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以更大决心创新。转变工作理念,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秦创原发展格局,成立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办事处,抽调干部赴西安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对接,积极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秦创原科创成果和种子项目转化落地。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5g网络、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文化创意、物流派送等新经济、新业态。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利用**甘草食用菌研发生产基地,做好菌种研发、技术研究和资源转化循环利用等工作,着力打造产学研、农科教融合示范基地,促进科技赋能。
(五)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努力创造幸福生活。**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一是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总要求,坚持“四个不摘”,落实各级帮扶责任,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关键点,加强致贫风险摸排和信息比对,确保“三类户”及早发现,及早得到帮扶,守住返贫底线;聚焦产业和就业帮扶核心举措,加强与上级配套政策的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力扶持脱贫群众发展苹果、花椒、设施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健全完善光伏扶贫电站运营管理、收益分配及资产确权等制度,统筹落实小额信贷、就业培训、组织务工、公益性岗位和护林员岗位等措施,帮助脱贫群众创业就业。继续推行“支部+村集体经济+脱贫户”“企业+旅游+脱贫户”“能人大户+脱贫户”等带贫益贫机制,推动消费扶贫可持续健康发展,千方百计缩小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二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解决好大多数老百姓基本民生需求”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大民政”工作思路和方法,将分散在多个部门单位的救助职能、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横向”拓展救助群体、“纵向”延长救助链条、“长远”优化救助模式的“大民政”发展局面。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完善校园长、教师考评激励机制,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县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建设,巩固拓展与无锡新吴区职教联合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区域联合、校际联合、校企联合,打造区域一流职业教育基地。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巩固延安医疗集团**分院发展成果,加快县医院搬迁和中医院搬迁改造工程,推进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统筹做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和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工作,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经验,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重大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对经济、金融、社会、安全生产、自然和生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进行动态管控,推动风险隐患精准治理、高效治理,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第四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工商联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4篇)”,尤其是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以2021年为例,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并决定将之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4月12日至13日,首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并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教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距离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培育工匠精神为重要抓手,进而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把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是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师生交流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不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制造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而把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则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人才领域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在肯定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才供给和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每到毕业季就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求职难、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大批企业面临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工荒”的问题。当前,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力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勉励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师生:“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无论数字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巩固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紧密相联,是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升华。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职业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个人成长成才全过程。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劳动群众的节日贺信中指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强调学习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实用性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用性,主要目标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这是进入“新常态”的显著标志之一。与之相适应,党和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不再单纯地“以gdp论英雄”,而是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经济社会基础。企业是把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主体,只有形成自身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进一步增强品牌竞争力,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也存在着产品质量不高、“大”而不“强”等现实问题,成为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的主要障碍。企业需要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自然也就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倒逼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贯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培育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历史使命的关键。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铸魂。以培育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在制度保障层面,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健全企业保障机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培养和评价“双结合”机制。其二,在运行机制层面,全面推进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在企业实训、见习、实行等环节突出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并积极构建第三方专业认证和评价机制。其三,在教育模式层面,坚持以文化人和以技育人相结合。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等相关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确保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就业导向教学”“项目教学”,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办好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以培育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为把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培育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制度机制保障,探索适合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教育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