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汇聚(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汇聚(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一篇】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阅历+反思=成长”。教师经常不停地进行教学反思,驾驭课堂的才干就会不时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自动生成就会不时取代主动接受,就会取得越来越理想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结合多年的尝试,要把最新的时政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却不能真正体会。一般情况下我都采取链式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来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当讲到“我国经济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通过剖析其中的道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但是听了赵平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不算广,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我的课堂上依然缺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而不在课下及时温习就会很快遗忘,下节课就会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所以政治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而现实情况又是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完成有次的记忆及复习听了赵老师的课后,依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备课讲课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功夫,争取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以便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趁热打铁,记忆刚刚学过的内容;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两节课距离两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温习很重要,我在每节课前精心准备检测题,上课前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窗们照着温习。这样通过上课和温习两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二,习题课事先将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相应的既定任务。由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第一节课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介绍并简要分析一则热点时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这项工作我以前曾经尝试过,但均没有坚持下去。赵老师的课堂上一名学生的现场演讲让我有很大的触动——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二篇】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科,逐步走出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取得必须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方,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优生虽然比较用心,上课气氛活跃,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取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潜力,因材施教,“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费超多的时光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必须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得愉快。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思考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十分好。透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十分重要的资料,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资料,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就应值得关注的。可见透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必须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决定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必须程度上会让你持续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我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自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能够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能够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必须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忙自我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构成一套能准确决定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我教的简单愉快、学生学的简单愉快的好教师。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我。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所以务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三篇】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四篇】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

(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

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五篇】

本课作为选修i第一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为必修i时对雅典的民主进程已经探究过,所以对本节课的处理就严格地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大问题,即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梭伦改革的影响,来开展教学。又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尽量地简单化,使整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展示希腊文明成果的图片资料并配上雅典奥运会的会歌,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图片资料,还能起到凝神起兴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景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关于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学习小组以情景表演再现当时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让同学们在历史的重现中亲身体会梭伦改革的背景,让整个课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合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本课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经济领域的措施和政治领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小组继续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终概括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对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来,但对于每项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点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只探究出一部分内容,老师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如用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我对本节课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在此处对于课件的使用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看课件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梭伦改革的影响,以体现雅典民主的方式进行,即在课堂上现场召开公民大会,本次公民大会的议题就是评价梭伦改革。因为上本次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嘉中高二的重点文科班,所以这次公民大会开的非常成功,既充分体现了民主,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评价梭伦改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梭伦本人评价;二是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三是梭伦改革的局限性。在对梭伦本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体现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景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的总结不应由老师来总结,而应该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是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样有利于构建同学们完整的历史结构。本节课的课后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与我们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二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梭伦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两个课后探究是对本课的升华,既提升了知识,又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探究问题时,同样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准备这节课和真正上课时候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强调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但关键是这种转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在比较好的班级采纳效果很好,像我上课时所用的为嘉中高二重点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来就很难,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都无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学又是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2)本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历史文字材料不够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学生手里却只有一本教科书,如果老师经常都从课外引入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极为不利,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这种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实现?(3)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学经验很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非常感谢嘉中领导如此信任我,让刚刚上岗一个多的我去参加海南省新课程主题开放周,能够通过此次活动与全省优秀的老师面面交流怎样上好课改课,真是受益颇深;也非常感谢嘉中历史组的前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了你们的宝贵经验,才会有我不断的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六篇】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革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在推进探究模式过程中过于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实际,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新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然,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中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逐渐去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要么是在听故事,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其实,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明确具体任务,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课前预测题。在导学案中,还要留出空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目标提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提前去阅读教材,初步形成知识构建。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的自主学习为例,对“重农抑商政策”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现和原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则要初步了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现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导学案进行批阅,并在课堂中做出反馈和评价。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引导方式。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因没有较好地把握问题和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课堂中的问题往往过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当然,问题是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但问题要能扣住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渐达成目标。尤其需要注意,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更多要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以《大国崛起》片断来引导学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美国的打击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词来让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在竞选中获胜?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政准备”,对于“新政内容”,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新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经济危机下,罗斯福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罗斯福的新政来追问学生“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所谓彻底的革命”是什么?“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政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显然,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和内容结构来循序展开,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

实施探究教学最重要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此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教师也在努力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但却不太注重探究结果,更多注重形式。换言之,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交流和讨论更多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探究后很难得到结论,显然探究中师生互动不足。首先,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及时和学生互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学生对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不是很了解,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归纳,精讲点拨。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要明确“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作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更要多关注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来展开,探究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获得结论,从而保证探究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七篇】

本课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题内容。

第三课的主题是“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课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第一框讲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第二框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角,本框题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帮助我们去进一步了解“认清基本国情”。认识我们的民族团结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

本课所涉及的民族团结原则、方针和做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台湾的问题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亮点:

1、我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进行了如下设计。

2、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借助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这样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的进入了知识情境。同时本课结束时,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高唱歌曲时,心灵受到冲击,心理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产生。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在讲解“民族团结问题”时,我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展示图片和展现大量的课外知识。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有兴趣去接受和学习。

4、在学习“国家统一问题”时,我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大量使用多媒体和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2、在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问题时候,对比虽然鲜明,但对学生的引导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进。

3、在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方法时,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短,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够好,还有就是探讨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改进措施:

1、在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时,我会更加注意引导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时间,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在运用比较教学法时,我会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计归纳能力的培养。

3、在小组合作探究式,我会注意引导,控制学生的交流时间,还有要选择有一定难度,学生又能通过讨论找出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第八篇】

兴趣是人对必须事物和活动带有用心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用心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带给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务必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简单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能够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我先做出样貌。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我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我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我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证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中学历史教学的好处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构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构成不就应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就应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好处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资料,这种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务必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潜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务必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务必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就应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48 1677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