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实用【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实用【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一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的打造,结合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实行,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语文技能,让他们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本身的沟通特点和技巧。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整个素质系统当中的核心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通过打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创新的思路,让他们有一种创新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带着创新的想法学习,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去解读所有的语文知识,继而将这种解读方式应用到生活当中。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培养,而且学生本身创新水平有高有低,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要认识到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于急躁,不能急于求成。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特别适应的是知识传授式的封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封闭式教学方式需由教师提前把需要讲授的内容准备好,然后在课堂上讲授出来。学生只做一个接收者和倾听者就可以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非常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很多定式化的思维。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完全相反,把更多的思考的自由和时间交给了学生。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难度更大,因为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果教师的语言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就可能一时间难以回答学生的提问,在教学指导方面,也可能无法做到指导得到位。把更多学习的自由交给学生,就意味着要多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和陪伴者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兴趣,才能更主动地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探索。在学习的时候精神更加专注,才更有可能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路变得更加宽阔,也才更有可能产生出创新的意识。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备课的过程,要精心备课,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精彩纷呈,要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将备课内容和实际课堂内容很好地衔接起来,从而使高中语文创新成了一个难题。在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要结合生活背景,添加生活元素,让学生建立对于语文课的自信。为此,教师应加强对于备课环节的重视,使教学内容生动、充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教师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引导,很多学生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中表现得过于被动,所以,当一个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时候,就不能形成独特的自我见解。教师没能用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当学生在运用所谓的创新方法学习时,不能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效。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我创新意识,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语文学习包括基础的汉字、短语、造句、写作等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看在表面的继承之下,可以进行很多创新,这些都可以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加以激发和开展。如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再如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给他们留足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也要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可以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四、从培养学生个性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阅历及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会涉及思想价值观的讨论。老师要积极组织这样的学习机会,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其思想的偏差,及时干预;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自己个人价值观的建构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一些语文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和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具体地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应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是非常难得的。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学生做好创新的榜样,在教学方式本身多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创新能力指导。

参考文献。

[4]陈会.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5]李伟.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开发[j].才智,(2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二篇】

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它一般具有:所给条件不完整,没有现存的解题模式等特点,其内容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所诱发出的魅力可吸引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使学生的兴趣倍增,使课堂充满开放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友好合作,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有所收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愿望大大增强,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发展.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学生创设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找多答案中的最优解、多条件中的最优条件中探索规律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创新能力.

1.教材问题设置创新,使题型开放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开放性内容较少,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精心设计方案,将封闭的内容开放化,把有些陈旧的求解、求证的形式换成疑问探索、证明的形式,并能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可将结论确定、条件完备的封闭性问题变为结论待定或不惟一,条件不充分,推理过程不严谨等开放型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性,调动积极性.

2.创设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或教书科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原则、公式及法则等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最后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就可,它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却较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创设不同层次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搜寻问题解决的最佳突破口,从而找出解决方法和规律.

3.注重课外练习开放化,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行中考、高考数学命题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以利于选拔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说明原来的封闭式学习、机械的重复练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注重练习的开放化在选择与布置练习时必须注意与相关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及各学科之间的包容性、复习题的前后串联与融合贯通.改造封闭性习题为探索型开放题,并加以适当引伸与深化.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布置单一的笔头作业,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适当地布置实验操作、写数学论文、学习总结、调查报告等,减轻学生枯燥乏味的作业心理负担,吸收新的信息,多见新的形式,提高运用能力,在不断探索训练中拓宽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通过创设开放题型教学,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取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三篇】

信息时代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取得就业优势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当今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但现阶段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基于这样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必须大力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教育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探讨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的自然学科。但在现阶段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与重点例题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非常多的创新教育因素,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帮助。下文中,笔者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方法以及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物理学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总会在新事物产生之前出现,基于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使大学生建立推崇创新的思想、追求创新的意识、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之下,大学生才会产生创新的动机,才能树立创新的目标,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潜力。物理学史中蕴含着非常多的创新教育因素,大量事例证明,只有打破对权威的迷信、突破传统理论的桎梏,才能站在科学发展前列,才能得到具有突破性质的成果[1]。如,正是因为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才建立起正确的力和运动的.观点,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人对事物产生了的疑问,才会出现创新意识,进而提出问题,得到创新基础,进而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必须敢于对原有知识与规律提出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善于设疑。究其原因在于,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纵观人类认识史,不管是哪一门科学,均是从提出疑问、设立具有价值的问题开始发展的,正是因为这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不断促使人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验,并建立创新的思路,才能得到突破性的成绩。使大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二创新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创新的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典型案例的讲解,教师通常参考现代认识规律,根据知识体系,建立物理知识框架,将几个物理基本原理当作出发点,采取数学演绎方法,向学生讲解“纯粹”的、“修正”过后的物理学科最终知识成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学生的认知过程被大大缩短。但是,物理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正确掌握创新方法,并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物理学史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史料资源,提供了诸多科学的方法论,许多前辈先人通过利用这些方法论,在物理领域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出现了近代科学,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近代科学的一个主要标志,便是建立了机械自然观这一有别于中世纪的自然观以及实验数学方法论这一有别于中世纪的方法论。时至今日,近代科学所提倡的实验证明方法以及数学演绎方法,仍然备受重视,甚至得到了更广阔的应用,给一代又一代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3]。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之中,将实验观察方法、数学演绎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在理论课堂上采取数学演绎方法,可以将物理理论知识推导演绎出来,通过在实验课堂上采取实验观察方法,可以证明理论推导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典型物理史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其所产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某一发明创造。科学的方法论的出现,为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甚至可以转变人的思维,引导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发明者笛卡尔,其将几何、代数统一起来,形成了直角坐标系,为推动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后世的诸多数学家们凭借天才的直觉与科学的数学推理,为物理学原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基于这样的原因,应用物理学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

三创新思维。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发展最本质地表现在物理学基本观念的演变上,而物理学基本观念的演变,是建立在非常规逻辑的发展基础上的。基于此,为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独辟蹊径,开展非常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一个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具备一个思维的灵感状态。以往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对理性方法、逻辑方法的讲述[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使学生具备非逻辑想象力,同时,建立一些不循常规的、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乍看上去,这些思路有点匪夷所思,甚至难以得到人们的理解,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史中推动物理学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方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洞察力以及想象力,使学生独辟蹊径,树立非常规逻辑思维。众所周知,洛仑兹在19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式,爱因斯坦在19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两人所提出的公式几乎一模一样,但科学界却认为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始人[5]。究其原因在于,两人对问题的提法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洛仑兹缺乏非逻辑想象能力,太拘泥于常理,导致问题的思考受到绝对时空观的桎梏,这是洛仑兹变换式之所以在物理学界之所以“暗淡无光”的关键所在。而爱因斯坦具有反常规的逻辑以及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使得其提出了前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也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非常规逻辑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境界升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将物理学史知识引入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借助物理学史所蕴含的创新思维、意识与方法论,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使学生掌握创新方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邓玉福,刘玲,张浩华,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01):121-124.

[5]倪致详.《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前言——创新能力培养与物理学中重要发现的再探索[j].大学物理,2010,29(05):62-6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四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竞争也日益加剧,科学技术创新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竞争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根本。而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学的价值与功能不仅在于向大学生传授人类已探明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提倡“工学并举”。“工”即工程实践,“学”即科学理论。“工学并举”即工程实践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科学教人如何做事,人文则教人如何做人。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的人格、培养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格,从而促进个人的智能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讲的“智能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为了取得智能,工科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协助。”我国中学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教育中,人文教育观念相对淡薄,人文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缺少人文精神,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主张“批判继承”,培养批判性思维。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对知识的传承,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对本专业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书本的权威,容易使学生绝对相信教师和书本,缺乏批判意识,不愿也不善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养成惰性思维。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敢于并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动力。因此,要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应用讲授式加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借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强调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支架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对科学的学习,最终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创新。理工科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或者在知识的运用上固定僵化,是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

1.站在学术最前沿。创新,是要在前人研究或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重复,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很难跟上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基础内容,更要积极地从事学术研究,在授课中站在学术的最前沿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使学生站在学术前沿来看待所学的内容,深刻地领悟所学学科的实践意义,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相关领域生疑。引导学生课后积极关注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然后进一步去主动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2.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创新,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并且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相互的联系。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内容或者方法上的联系。比如《建筑环境学》这门学科,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内容却涉及到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应用,促进学科的交叉,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在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的肯定和鼓励,其创新能力很难得到锻炼。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将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平常课堂表现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考查制度,实行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既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突出对追求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鼓励。比如采用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或者采用实验设计、参与科技竞赛表现等,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又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鼓励和肯定。

参考文献:

[3]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03.

[5]朱颖心.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五篇】

创新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的缺点,通过对民主环境与创新能力的'分析,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自由平等的民主环境.

作者:谢燕徐远火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刊名:现代农业英文刊名:modernagricultur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民主环境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六篇】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有了更高的标准。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当前社会的最紧迫的需求。

所谓精神,属哲学名词。辩证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精神,就是人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产物,它能动的反映物质并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若想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必须从思想教育抓起。

一、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如经正确引导,创新精神会像他们的年龄一样,喷涌而出。作为学校教育,要做到:

1.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给学生树立的楷模是同龄人,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课不鼓励质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每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是财富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不仅给学生树立榜样,更能在科学日异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具备创造力。在教学中,不仅把书本知识讲清讲透,还要把和书本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宏观上的、前沿的、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更好的、更快捷的解决方法。

(2)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充满兴趣,对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决不放过,直至有了满意的答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无形中也会感染学生。

(3)具备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愿意与教师共同学习,并注重对创造过程的评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立志,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的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带有创造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让学生从心里懂得,宇宙万物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思维一贯式,没有创新精神是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创新精神融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创新精神,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了解决问题的决心,就有了敢于实践的勇气。这样,立志、学习、创新、实践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办学。

利用学校的整体优势,吸引有影响的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而且学校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招揽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项目,这样,既可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又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和情况,有了研究和创造的方向,了解了市场。

(1)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药厂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实际生产,增长见识,避免了下厂实习走马观花的局面。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

(2)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3)树立服务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态,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都要跟踪服务,用高尚的师爱的人格魅力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终身奋斗目标,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有一个创新的启动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七篇】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日常教学培养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联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回顾20xx年,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和历史性的突破。在构建创新型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我国对科技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增加到795万之多,工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彰显,很多工科毕业生对自己在就业中暴露的创新能力不足而不满,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提升工我国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在当前条件下,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首要目标和价值追求既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工科领域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工科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高校教学课程体系陈旧。

大部分工科院校学生培养方案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实践等重要环节表现较为薄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有效的保障和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当中,创新意识无法提升,创新热情不足。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还相对陈旧,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

2.学生思维单一,创新精神不足。

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相对单一化,容易被固定思维所束缚,不易产生一些的大胆的联想和无法捕捉一些微弱的灵感。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习惯性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现状分析,寻求解决方案,通常无法脱离以往的经验性方法。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创新突破的决心和魄力,在解决难题时,表现的不够坚定,往往会遇到困难而退缩,面对质疑而放弃。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探索,将知识层面的认识不断转化为实践层面的应用。

大部分高校专职老师都是刚刚高校博士毕业就直接在高校担任教师,没有任何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性的工作经历,缺乏在工作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深一步的认知,因而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支撑不足。在面对问题时老师也不能提供新颖的思路,无法帮助学生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指导。

4.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工科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院校应提供大量的硬件实验仪器,保证各个学科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仪器,这需要学院为本科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工科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利用本学院和学校的硬件资源,方便进行实践探索。高校应该深化合作共产,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建立以产学研基地的形式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开拓了科技创新的新阵地。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教学任务的重要目标。要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创新的观念,任课老师需要担任起这一重担。首先,任课老师要将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转移给学生,例如,教学的大胆创新,新媒体更替变化,教案的新颖改革。让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院应从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获得学分。根据不同年级对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加入实践课程内容,形成基础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研究创新实践的进阶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新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端科技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科院校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全面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

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例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学院课根据专业设置开展院系相关的科技比赛,全面覆盖所有学生,让学生对科技比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创新实践与制作竞赛等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素养。学校应大力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尤其是一些结合生产实践的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当中,搜集材料,开拓创新的分析和解决科研为题,可以有效的培养他们开拓创新能力。

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成立一套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方案。根据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需要相应的培养机制。例如,笔者所在院级的科技比赛“理奥杯”,从大一新生普遍参与的“新生杯”到一年一度的“理奥杯”,再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在学生科技培养中,大一参加“新生杯”,大二参加“理奥杯”,大三到全国的科技比赛,实现三个跨越。学院组织成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老师和所有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追赶卓越的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摸索,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新办法。

4.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应加大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的实践场地,生产实习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扩展实践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就业渠道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逐年增加,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以此为支点,确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共赢合作,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生产实践,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工科院校增加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资源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地,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科技人才。校企联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平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6]昂洋,成杰.基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xx(39):3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第八篇】

我国经济建设需要有大批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服务创新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内容,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科研活动,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寿才袁力辉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刊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zhongguojitijingji年,卷(期):2009“”(27)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学方法产学研工学结合科研项目创新能力毕业设计

48 2472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