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讨论法(优推5篇)
通过设定明确主题,鼓励参与者积极发言,促进观点碰撞,确保每个人都有表达机会,以达成共识或深入理解,能否有效提升讨论质量?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如何运用讨论法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1:
关键词:讨论法;语文教学;问题
传统的讲授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而讨论法正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把讨论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近年来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生对讨论的问题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事先备好课,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事先告知学生,学生因此也没有做相关讨论的准备,以致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着手进行讨论。比如,某老师在讲《山雨》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当学生读完课文最后一句时,姜老师便问道:叮――咚――叮――咚――好听吗?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老师问题一提完,全体学生保持沉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准备不充分,导致对讨论的问题难以给与回答。因此,教师应在讨论之前告诉学生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去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
二、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花心思来设计讨论的问题,不去考虑该问题在此处的讨论价值与意义何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靠临时发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任由给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缺乏了解,以致设计的问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讨论。例如:有老师上《边城》,最后要结束的时候问学生“把《边城》写成悲剧,有什么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有很多深奥的概念:悲剧、文化、内涵等,学生讨论大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只好绕圈子揣摩老师心理回答一些“纯朴的民风在消失”“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类的空话套话,以致讨论没有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并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的话,学生的讨论也许别有一番精彩。
三、讨论中教师主导地位的淡化
讨论法的运用,强调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减少了。恰恰相反,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起主导责任甚至更繁重了,这因为讨论法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展开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超越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这过程中,加上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望学生的讨论,而学生由于为了配合教师,各顾各的,各说各的。例如,上课开始,一教师提出问题后,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前后两排的学生围城一组就开始讨论,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在这里,教师放弃了他在讨论中的主导地位,虽然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由于教师的没参与到讨论中,使得这样的讨论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以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问给予阐明,虽然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所以,教师在讨论中应扮演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讨论的价值。
四、教师给予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看了一些教学实录后,发现有的老师一般只给与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有的教师给的甚至更少。这么短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得出一个结论是很困难的。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是否充分,这使讨论有价值的一个保障。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讨论的价值,也就不会有价值的收获。[2]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不然这样的讨论也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诗歌大意,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地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要想进行深入的讨论,就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吃透、理解文本,因为学生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从课文中来,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感觉不知所云。
五、教师对讨论缺乏合理评价
讨论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各自说完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念置之不理,然后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来统一学生的说法。例如,一个老师在讲解《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最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夸父的形象。面对学生心目中的夸父,这位老师对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而是以另外的问题开始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可见,这里老师将学生的回答抛之脑后,没有做任何回答,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讨论应有始有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合理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讨论法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强调学生的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青睐。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的这些问题,并尝试克服这些问题,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严丽萍。 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条件: 兼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13(6).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2:
1 精心组织讨论内容有效组织素材
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组织。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值得教师们细细探究。
精心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
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课堂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也迥然不同。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组织学习素材主要目标:首先,能引发探究的动机。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其次,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入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
2 正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我们抓住机遇。时机把握的好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状态时。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
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在这时,运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难题,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程度的学生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面对问题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
3 灵活运用讨论的技巧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3.1 学会独立探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必须要有自己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3.2 学会倾听。在开始讨论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题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 用好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先启发引导学生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去积极思维,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众多的解答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这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要么条件不很清楚,不很完备,需要搜索和补充,要么结论不是唯一,它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现成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3:
一、讲授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式教学法虽然在法学教学中受到诸多挑战,但是在国际法课程教学中仍然是贯穿始终的使用较普遍的方法。讲授法与成文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具有天然的相适应性,即使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了苏格拉底式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兰代尔都没有彻底放弃讲授式的教学[3]。目前,课堂讲授法之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并屡遭批判,其主要原因不是方法本身问题,而是许多教师对这一方法掌握不力、运用不当之故。运用课堂讲授式教学法,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所谓的备学生、备教材、备讲授内容。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需求。为此,上第一节课前,让学生先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国际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你对国际法有多少了解;第二,� 通过问卷调查,大致了解了学生对国际法学科的认知程度;了解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目标定位不仅局限于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希望扩展课外知识,学到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在授课方法上,学生希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多采用案例教学。
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授课时就要对全部课程内容做通盘设计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做到详略得当,增减有度,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主体等原理部分,进行详细讲授和透彻分析。分论部分的部分章节,如外层空间法、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关系法等一些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但自学不是放任,而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参考书目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提纲挈领地略讲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还设计一部分章节介于详讲和略讲之间,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讲授。就课堂讲授的内容而言,除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还要根据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补充真实的国际时事中的案例来分析解释国际法的理论,尤其要更多地联系与中国相关的国家实践。教材上的案例很难跟得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时事有时能更好地说明国际法及其发展,所以在讲授国际法时如不密切联系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就会让学生感到国际法高远空洞没有实际价值。如讲到国际罪行中的海盗罪时,结合2009年9月25日索马里海盗将一艘货船劫持到领海内索要一千万美元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对这种行为哪些国家享有管辖权,管辖的法律依据如何,为什么中国要派军舰前往索马里海域护航?其法律依据就是国际法上的保护性管辖和普遍性管辖原则。在讲授先占规则时,全面介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争端的来龙去脉,我国对的历史和现实的国际法律依据;在讲授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时,介绍中国和日本东海划界的争端等情况;在讲授外交特权与豁免时,介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解读,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国家实践联系起来讲成“活知识”,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到这门学科距离现实并不遥远还挺有实用性。为此在授课计划中最好安排一定的机动学时,对于国际关系实践中发生的事件允许学生随时提出,如讲到国家要素时,学生提出我国台湾是否具备国家的要素,对此教师就可以依据国际法关于国家的构成要素,理论联系实际地帮助学生逐一分析我国台湾为什么不符合国家的要素,因此不是国家,进而无权要求加入只有国家才可以加入的国际组织。
讲授式教学法具有无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缺陷,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尝试采用学界倡导的双向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二、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总结以完成教学任务[4]。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备受青睐。国际法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一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讨论式教学法在运用中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含义
在讨论式教学中以案例作为讨论内容,即案例讨论法,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代尔创立的判例教学法,它是指由学生运用其所学法律理论和知识对某一真实或模拟案件应该如何定性、处理或围绕其他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辩论的教学活动[5]。美国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以苏格拉底问题讨论法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是苏格拉底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中的所谓“案例”实际上指的就是上诉法院的司法意见。案例教学的实践者将这些司法意见运用归纳的方式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对象[6]161。案例教学法之真正价值应当是培养学生掌握法律方法,即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学法,但与美国的案例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形式有案例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作业法、模拟法庭案例演示法等[7]。案例分析法和案例讨论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教师为主,在理论讲授式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基本原理;后者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引导,用基本原理分析案例或从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展开教学,与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式或讨论式教学。
2.讨论内容的确定
案例讨论教学中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案例、争议的理论问题和国际时事热点问题。论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后再由教师选择确定,通过案例材料或试听材料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法学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国际法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讨论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法实现。
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浏览国际法院网站分析讨论国际法院诉讼管辖案例和咨询管辖案例,也指导学生讨论案例教材中各国法院的案例。国际法院的判决对于认证和解释法律原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现实国际争端的解决也有指导价值,因为国际法院判例是国际法的参考辅助渊源。如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原则的确认,本案的判决对于解决我国与日本之间东海大陆架划界有参考价值。来源于国际法院和案例教材的经典成案固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现实国际社会所发生的国际事件更能反映国际法律关系发展的现状,所以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有一定综合性、启发性和争议性的典型案例,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关系的实践,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争议焦点或热点国际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诸如我国台湾有学者主张台湾依据国际法上的实效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通过全民公决取得独立,就此“主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该论题是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能引起共鸣,有可谈性,学生们非常积极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高潮迭起,事后不少学生还对讨论的有关问题津津乐道。总之,不论讨论的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论题是讨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对于讨论问题提出的方式,根据具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的范围宽窄决定。如涉及知识点比较宽泛的论题,由教师根据论题内容设计若干相关联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再随时补充提出新的问题共同讨论。如讲到课程最后一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时,其中“战争罪犯及其责任”一节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尤其与总论部分的“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法律责任”一章关系密切,对这一节的讲授采用讨论式教学,布置学生讨论“战争罪犯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其法律依据如何”?为了讨论这个论题,设计一系列与前述章节有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训练学生融会贯通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什么是国际罪行,对于国际罪行承担责任的主体有哪些?进而引出“国家、个人能否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各自承担责任的方式如何?第二,战争罪犯由什么样的机构审判?进而引出“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的目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如何?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意义?对我国的意义如何?”第三,比较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各自的职能范围如何?
对于光华寮案和湖广铁路债券案涉及国际法主体的承认、继承、国家豁免等有限范围,就把案例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独立分析,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前互相交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与“学”是双向的复合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客体;但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就体现为主体,而教师和教学内容就成为客体。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如何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最大愿望。案例讨论教学方式给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双向关系对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起着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选定了要讨论的论题之后,还要依据论题灵活地选择讨论的方式。
3.讨论方式
讨论在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主持,也可以由学生主持;在组织上,可采用小组讨论、大班讨论和对抗性辩论。对同一个讨论题目,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大班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效果会更好。具体做法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在大班讨论会上,除各小组中心发言人的主要发言外,其他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班上发表,做到畅所欲言。案例讨论教学主要是按照课前布置好的讨论议题,列好提纲,课上讨论,也可以课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机选择议题讨论。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全堂讨论,也可以半堂讨论或选择若干分钟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完相关的知识点后,提出几个更深入的议题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讨论学习。为了保证课后讨论的有效进行,对同样的讨论问题设计不同的检验讨论结果的方式。比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案例分析作业题的方式分组提交讨论结果;个别对于讨论问题感兴趣并愿意深入探讨的学生,可以把小组讨论分析的结果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提交,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法学专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毕业论文的阶段论文,让学生对这一论题进一步关注,积累�
把课后讨论结果以不同方式提交,学生们的答案不仅有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个人的真知灼见。该方法中的问题研讨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成绩评定形式,指向很多的教育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能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无论讨论的方式如何,讨论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的掌握从书本到实践,从死板的记忆到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6]158。为此学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首先,根据讨论内容收集资料,必要时到实践部门搞社会调查,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在阅读大量资料、吃透案情、领会题意的情况下,才能在讨论中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在“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一章中,为了讨论“战争罪犯及其责任”这一论题,为学生提供以下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选用,如教材第四章“国际法律责任”,第五节“国际罪行”;第十七章“战争法”,第六节“战争罪犯及其责任”;梅汝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余先予和何勤华的《东京审判始末》。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学生们又自己补充查阅了其他的资料,如电影《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提出了许多教师没有提出的问题。其次,编写发言提纲。发言提纲要列明自己的观点,一般要求有论点、论据,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作好反驳的理据。如果是案例讨论,要写明案例的性质和法律适用依据。对一些有明显争议的讨论内容,可以把持对立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在大班讨论前先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写出一个发言大纲。在正式讨论时,两组学生的代表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自然形成唇争舌斗的场面,教学效果更佳。虽然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辅助地位,起着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开组织引导教学的作用,但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功底、知识面等方面更好地提升自己,而且要密切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就论题内容进行讨论,防止讨论偏题。如讨论“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以及各自的职能范围”时,学生们进而提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什么没有像前南斯拉夫总统米勒舍维奇一样在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受审?
因为有可比性,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但同时有学生提出米勒舍维奇死在监狱,因而怀疑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合法性。这个问题的确有争议,很复杂,不是学生力所能及,因此,教师只告诉学生问题的所在即可,不必让学生继续讨论。可见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授课的总体进程和方向,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在讨论中由于意见分歧而僵持不下时,教师应抓住关键,适当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讨论步步引向深入。如讨论“国际罪行承担责任的主体”时,有的学生提出“只有国家应当承担责任”,还有学生提出“国家和个人都应承担责任”,两种观点僵持不下,对此教师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考虑两种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国家承担责任的方式是民事赔偿,而个人承担刑事责任。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反问或提问,以求抛砖引玉。教师在讨论结束前要做小结,内容要紧密结合讨论的情况,把学生的意见观点作一个全面的概括,提高学生对论题的认知层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一些法无明文规定或者规定得较为原则,甚至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只能谈倾向性的意见,不必强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意见一致,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为以后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4.案例讨论教学法的重要性
经过几轮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讨论式教学在国际法教学以及多数法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对法律专业人至关重要。(2)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讨论式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讨论式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提倡研究精神的开放的教学体系。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靠教来引导[8]。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讨论式教学正是以这样的原理而展开教学,其结果是教师取得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学生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拟法庭教学法
国内法的实践教学方式较多,如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律咨询、法庭见习、毕业实习等,这些方式国际法教学很难有条件适用。因此,国际法模拟法庭教学就是国际法实践教学为数不多的形式之一。在国际上杰塞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创建于1959年,由国际法学生协会(ILSA)和美国国际法学会(ASIL)联合举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模拟法庭竞赛。该辩论赛的宗旨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国际公法的学习与研究,并通过模拟国际法庭审判来加强学生运用法律进行专业辩论的能力,通过案例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国际法。Jessup比赛于2002年引入中国,该比赛不仅为我国法科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与提高英语水平和学习国际法知识的极佳机会,而且为我国的法学教育,特别是国际法的教学引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国际法实践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际法模拟法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但对提高国际法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国际法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英语程度有限,在语言运用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采用双语教学,在查找案例资料、模拟法庭训练过程中逐步过渡到英语教学。
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4:
[关键词] 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几何法;代数法;策略
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问题的几何背景越来越普遍地以各种几何图形为载体,诸如等腰三角形、圆、正方形等。 压轴试题以这些特殊的几何体为背景,与二次函数进行有机联系进行考查,笔者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因其知识考查细致、知识衔接处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所以往往成为区分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考题。 本文以近几年部分中考试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策略: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往往带来了清晰的思路,因此 分类讨论思想最早出现在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早在该书中对五条经典公设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证明,其证明中就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如今,中学数学教育中分类讨论策略更是往往用在压轴型问题的解决上,其能很好地区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等,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
(1)求点A和点B的坐标。
提示:在所求的等腰三角形中,以顶点进行分类,即形成不同的阶段讨论,属于等腰三角形中的基本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问题,检验环节必不可少,并需注意代数运算的准确性。
总之,等腰三角形中的压轴类问题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初中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掌握这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所谓的三维知识模块,将千变万化的试题化有形于无形,通过思想方法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思路,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都不断追求的目标。 通过上述案例,不仅在等腰三角形中需要这样的思想方法作为指导,具体到计算方法时,往往是几何法和代数法的运用或交替使用。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5:
第7期:动作示范与讲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动作示范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是前提;其次,还要掌握动作示范的各种技巧,如时机、方位、目的等。而讲解则是通过教师简洁有效地讲述动作结构、原理、要领、方法,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动作概念认知。讲解与示范同等重要,也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 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动作示范与讲解有哪些注意要点?
②口诀化讲解是一个较好的讲解方式,各种常见运动技术有哪些常用的口诀?
③年轻教师动作示范与讲解技能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第8期: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口令与队伍调动是体育课教学 体育教师的作用就是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并施以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快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但是,要掌握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也有很大的难度,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举例说明如何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
②运动技术诊断的视角有哪些?如何才能准确诊断运动技术?
③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
第10期: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性,体育课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迫使体育教师或学校领导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性,而把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拒之于体育教学内容之外,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具有较大的损失。安全问题的确很重要,既要确保正常的教学,又不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实例分析各类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教学过程中的保护与帮助?
②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有哪些方法与技巧?
(3)如何培养体育教师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技能?
第11期:场地器材布置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场地器材布置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一项任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线条、颜色、器具等把场地装点一新,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一个全新的直觉与美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为愉快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场地器材布置的原理与作用有哪些?
②实例分析场地器材布置有哪些技巧?
③体育教师的场地器材布置技能如何培养?
第12期:课堂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为辅,生为主,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辅助、引导、服务于学生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又不及时疏导,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教师积极引导、保持学生思维流畅,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浓厚。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不同性格的教师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体育课堂教学?
②实例说明师生沟通有哪些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③如何培养年轻教师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教学技能”专栏进行查看。学校体育理论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教研园地”专栏选题
本专题从大教研观展开对教研问题的多视角讨论。讨论活动以“研究促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与研的关系密不可分,如谈教学问题是从研究的角度探讨哪些是真问题。因此,教学研究也好,研究教学也好,讨论自始至终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手段展开。
讨论题目
第7期:谈体育教学经验——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
第8期:谈体育教学经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
第9期:谈体育教学经验——放松活动内容的选择
第10期:谈体育教学经验——场地器材的布置
第11期:谈体育教学经验——突发事件的处理
上一篇:爱我中华的优美诗歌【范例8篇】
下一篇:国外邀请函模板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