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最新4篇)
【导言】此例“可持续发展论文(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一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建设中会滋生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环境污染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世行的资料,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城市化过程存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城市化不仅会变更 土地用途,也会削减自然环境的范围,并可通过各类污染损害自然环境。最后,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估计,如果不利于健康的悬浮颗 粒物浓度标准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的平均水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大约可以避免30~50 万人的过早死亡。另外,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 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 %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的呼吸道疾病中20~30 %应归因于空气污染。2004 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表报告指出,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0 % 。
.城市严重污染的成因分析(一) 人口与经济的双高速增长机制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工业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将会带来对原材料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数量的废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加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后,会产生大量的物质需求,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 (二) 城市环境治理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需求,我国重要产业,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提出新的需求,导致煤炭、火电等产业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化扩张。 (三) 一些城市政府回避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保护部已经建立,但是在城市层面,有利于污染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还存在污水处理厂拖延建设或者建设后不有效运行的现象。 (四) 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并造成污染的扩散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盘踞在城市的居民区周围。对于这样的企业,搬迁难度大,规模,资金都是一大难题。当地政府为了GDP,为了经济,也会纵容这样的企业长期在城市居民周围存在,要想达到宜居环境,有环境污染的企业,厂家就必须远离生活区。(五) 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对于环境的污染日趋明显,特别是汽车尾气排放,噪音等。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二)如何避免和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形成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近年来,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提出,要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并且在程序、方法、机制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要结合中国自然禀赋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 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其二,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发展可步行的社区,注重多开发高层建筑;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配 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 第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制方式,提高各类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脱硫、脱 硝、除尘等的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第四,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 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第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不足10 % ,而欧洲、日本、南美一些大城市达到40~60 %。第六,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强化环境政绩考核,增强城市政府的责任意识,扩大市民对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参与。
面对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失衡问题,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生态的修复和创建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园林建设,城郊森林建设和城市绿色隔离带建设。我们拥有的城市绿地极少,景观保护作用极其不明显,而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脏”,具有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附粉尘、防风护沙的功能。对于加大绿地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果过分夸张不但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更会导致土地开发少许而房价上涨。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问题,提高生产力,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环境面貌,城市的发展应该与与环境问题齐头并进。让我们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注意到人们的宜居,发展与环境共同进步,其实并不矛盾,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怎么取舍!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阚海东。黄薇。陈秉衡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08(03)
[2].中央工作督导组北京组 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8
可持续发展论文【第二篇】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5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责任,自觉地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决策者们意识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确定了远离市区,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和,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不同,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最后,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只要体制、政策对头,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强化公众参与。此外,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可持续发展定义范文【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起源于一系列的国际性文件。1972年《斯德歌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序言中强调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这被认定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雏形。此后,联合国开始逐步关注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在《布兰特报告》中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迄今为止被广泛接纳及援引。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21项原则被认为是进步的造法举措(progressive law-making),是意图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升至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的有益尝试,并被认为是对正在形成的全球环境法原则的有力支持。 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被纳入国际贸易协定和国际投资协定中。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源自不具有国际法强制约束力的文件,最初并不是一项法律概念或术语,而仅仅是一项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国际争议解决机制对可持续发展的援引及应用使其脱离了其软法属性而逐渐成为具有法律规范属性的概念。
二、争议解决中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概念
国际法院在Gab kovo-Nagymaros一案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概念进行援引以协调发展权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利益冲突。此案中可持续发展既有实质意义也具有程序意义:在实质层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双方的利益平衡,此案中具体指合理分流,而在程序层面则是指双方需重新审视大坝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自行商议解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际法院将可持续发展认定为一项概念,但当在论证可持续发展应被纳入裁判因素时则称:近20年的文件中出现了些许新的规范和标准。在国家开展新的活动或是持续至今的先前活动中,该等规范应是被考量的内容,该等标准也应被予以重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 上述论证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项国际法规范或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虽然国际法院绕过了可持续发展的定性问题,但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加以援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争端解决中,WTO上诉机构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条约中的适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US-Shrimp案中,WTO上诉机构明确指出,1994年成立世贸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的序言中写道各成员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家及国际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因此,这表明各国在进行成立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已承认对世界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诉机构进一步指出,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约解释的规定,在解释GATT1994条款时应注意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 在此案中可持续发展被认定为各成员国在签订条约时所共同认可的目标之一,并以条约解释的方式扩大了GATT 第20条(g)项的适用范围,进而赋予了美国相关国内法一种域外效力。因此,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部分法律规范的属性,在实体方面具有扩大第20条(g)项管辖范围的作用,而在程序方面则预示着可能赋予一国先进的环境保护规范一定的域外效力。 不过随后WTO的贸易环境委员会则表示其并不赞同通过赋予先进国内环境保护规范域外效力的方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建议各国应积极推进国际环境条约的制定及签署已解决环境争端。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虽被国际法院和WTO上诉机构称为概念或目标,但其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属性,特别是其在条约解释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Gab kovo-Nagymaros中国际法院之所以援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因双方在1977年签订的合作建立堰坝条约中明确规定条约项下的行为不得违反保护自然的义务, 而在US-Shrimp案中上诉机构适用可持续发展也可追溯到《马拉喀什协定》的序言中,由此可见,条约中对环境保护义务的认知是争议解决中裁判机构得以援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可持续发展须结合具体条款才具有明确的规范属性。
论可持续发展【第四篇】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本文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始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实现方式展开论述,最后谈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节约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工业经济模式在一个繁荣的表面下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它是在非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起来,其结果就是耗尽生存的资源、污染生存的环境、忽视生存的发展空间(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及时行乐的物质消费观。工业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使人类向“崩溃的深渊”一步步逼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必须深刻的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各个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打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去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和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它至少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包含两方面:其一,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为后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决不是人类所期盼的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应把握以下方面:(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且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有技术创新能力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收入分配的两极化严重等等问题。
(二)加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核算大概包括: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效应;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支付的经济投资;资源的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2、积极进行技术的创新,促进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协凋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政府对居民的过度消费即资源能源的浪费行为,要采取法治和课税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仅是每个国家政府的行为,也应该是全人类的自觉行为。对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采取必要的法律、经济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
4、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间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洪旭,胡旺阳,杨锡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论界,2006(6)
[2]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乔颖。可持续发展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商业研究,2006(2)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论文【优推4篇】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论文【汇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