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1

关键词: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专家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51-02

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确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优化和完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为岗位需求,契合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1)评价指标的筛选。经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初步确定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修正。①确定咨询专家。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1名临床医学专家进行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咨询活动。②编制专家咨询表。设计《关于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直接送达给21名专家进行评定。结合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制作《专家咨询表(第二轮)》,进行再次评定,最后整理并分析结果。(3)数据处理。①专家权威度统计。权威系数(Cr)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即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4]。专家权威度计算公式:Cr=(Ca+Cs)/2,通常认为Cr≥,结果可接受。②指标重要程度判断。本课题采用五等级评分法,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依次记5~1分。

2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②座谈讨论。通过与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③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咨询法或专家意见法,该法通过多轮次的匿名专家问卷咨询,最终使专家意见基本一致,得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相对权威性的预测意见[5]。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积极系数=回收问卷的份数/发放问卷的份数×100%。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2.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专家对指标的平均判断系数Ca为,对指标的平均熟悉程度Cs为,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为(+)/2=>。

3.专家打分结果。第一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变异系数分别为、、。第二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变异系数分别为、、。赋值均大于,变异系数均小于。另外在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为,大于,变异系数为,小于。

4.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1)个性特征:包含二级指标①成就导向(下设三级指标:积极主动、高标准、关注治疗和秩序)、②个性特质(下设三级指标:“责任心、诚信、自信心)、③社会适应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应变能力、关注细节、情绪控制能力);(2)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包含二级指标①思想道德(下设三级指标:理想信念、维护医德)、②职业素质(下设三级指标:职业态度、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依法行医、身体素质);(3)理论知识:包含二级指标①基础知识(下设三级指标:数理化知识、预防医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②临床知识(下设三级指标:诊断知识、内科知识、外科知识、其他相关知识);(4)临床技能:包含二级指标①接待能力(下设三级指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②临床思维能力(下设三级指标:一般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③学习与发展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1.专家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本研究选择的21名临床医学专家%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临床岗位的具体需求、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质量标准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研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证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反映了专家对本研究支持与配合。另外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有较好的一致性。

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认为应着重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适应与应对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6],为本研究相关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以卓越医师岗位需求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契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经验,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了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多轮修正和筛选,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对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最高的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提醒今后的卓越医师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个性特质”、“思想道德”、“临床思维能力”,说明当前医疗环境下还应推动医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三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责任心”、“诚信”、“职业态度”、“医患沟通”、“诊断知识”、“病史采集”、“一般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态度、临床技巧及思维能力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考虑到临床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在第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经过专家评分,符合纳入该评价体系的要求。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胜任力构成,有助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个人继续学习和专业成长,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身水平,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拓宽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本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定期考核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avidC,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姜海燕。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J].江苏商论,2007,(9):111-113.

[4]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8.

[5]孔金凤,张蕊鹂,郑梦丹等。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4-15.

[6]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58-5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ost Competency of Five-year Clinical Professional Excellent Doctors

WU Xue-qian,WANG Chun-ping,TANG Yun-feng,ZHANG Li-p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3篇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结构要求

基本结构

(一)前置部分:包括封面、任务书、中英(外)文摘要和目录页等;中文摘要一般不少于300字,并译成英(外)文。

(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或绪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字数工科要求达到4000字以上,文科达到6000字以上,英语专业应达到3000个以上英文单词。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应达到5篇以上。

(三)附录部分:设计图纸、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简介、照片和翻译论文、资料的原文、计算机程序等。文中的插图原则上为计算机绘图。

具体组成部分:

1.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由学校统一格式(可在教务处网上下载)。

2.题目

题目应简短、明确,具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字。如确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过多又无法删减的,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3.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及关键词:摘要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前,应为300字左右;外文摘要在后,为中文摘要翻译件。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

4.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设计(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及附录等。

5.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前言、序言)、设计(论文)主体、主要结论。要求论点明确、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资料翔实并与论点相结合,同时要做到文字通顺,引文规范,正文中涉及到的图表、插图、公式、符号、参考文献、计量单位等都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列出自己所阅读并参考的公开发表在出版物上的主要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一般不少于5篇。

7.致谢

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自己的谢意。

8.附录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附录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可包括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长。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书写与排版要求

1.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版面采用A4纸竖排(个别图表视需要可横排),版芯尺寸:页边距为上 cm,下 cm,左 cm,右2cm(左装订);行距为固定值22磅。

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

布的规范字。

正文用小四号宋体,章及章标题用小三号黑体,节及节标题用黑体,字号与正文相同,图表号及标题用五号宋体。文中所有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物理化学符号,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页眉:从摘要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用5号楷体,居中排列,页眉之下划一条线,页眉内容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页脚:各页均需按顺序编页码,页码的统一格式为底端居中样式。

2.标点符号

毕业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

6.目录

“目录”两字用3号宋体字加黑居中排列。目录中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其余用小4号宋体。

7.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标题统一采用1; ; ; 2; ; ; …的样式。标题最多为三级,级与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第三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1)、(2)、

(3)……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标点。

8.表格

表格应按章编号,如表2—1,并需有表题;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标题的中文字用黑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表中的文字为五号,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字体。

9.插图

所有插图按章编号,如第l章的第1张插图“图1—1”, 所有插图均需要有图题,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图题的中文字用黑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图表中的文字为五号,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字体。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

10.致谢

致谢应另起一页。致谢二字用黑体小三号,内容用宋体小四号。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四号。参考文献用五号字体,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标点用英文状态下的符号。论文中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序号置于所引用部分的右上角(如[1])。文献为期刊的,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年份—卷(期)—页码;文献为图书的,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按以下顺序装订成册:

1.封面;

2.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3.中(英)文摘要;

4.目录;

5.引言(绪论);

6.正文;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必要时);

10.封底。

五、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执行

1.上述规范为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规范,各专业应遵照执行。如根据专业特性需要自行调整者,必须报所在系(院)批准,并将调整后的规范报教务处备案。

2.指导教师必须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不合格者,应及时修改。达到合格后,方可评定成绩。毕业设计(论文)不合规范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论文3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量关系;小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09-03

现行教材删除了独立的应用题单元,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我认为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在新教材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重新审视数量关系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使它能够“心安理得”地重新回到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它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必要的数量结构,在获取信息后形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内容

“数量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小学阶段数学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加、减、乘、除的关系。“加”就是把几个数量合在一起,“减”就是从一个数量里去掉另一个数量,“乘”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就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如果能够把这些基本的含义理解透彻了,那么一些人为地总结出的大量的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找到自己归属,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这四种运算意义出发自己编写数量关系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数量关系众多而给学生带来的记忆负担。用数学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主要包括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复合数量关系的运用,以及特殊数量关系的运用。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第二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由四种最基本的简单数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份总关系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如:购物、工程、行程等问题情境,产生以下一些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速度×时间=路程)。

以上数量关系运用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简单运用和变式运用。小学阶段不论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都离不开四则运算的意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在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最基本的含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方法

1.通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编写意图。苏教版教材中“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术语首次以书面形式呈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页例题7:“小刚的跳高成绩是米,比小军少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教材是以图文形式出现)中首次出现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达式: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在第9页的“试一试”下面提供了填空形式的表达式:(?摇?摇)的体重×33=(?摇?摇)体重。同时在教材第10页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如第5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之前教材中从未出现过“数量关系”这四个字,是否就可以认为教师不用教数量关系?学生也不用把握数量关系呢?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方程的等量关系的教学是在学生熟悉相关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然是用了“熟悉”一词,就应该想到之前教师应该有数量关系的教学,那么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记得沈重予老师谈教材编排意图时曾经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且我也翻阅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的教学参考书,发现一年级的教参中提到数量关系的地方就有好几处,而在其他年级的教参中,关于数量关系的提法更是俯首皆是,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从来也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没有在教材和教参中具体呈现。因为缺乏必要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关注情境创设,关注信息收集,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林老师在《也谈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一文中指出:“第一学段就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根据分析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有关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结合日常教学过程,渗透数量关系。低年级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依赖形象思维的支撑。因为学生往往借助形象思维和生活经验,很快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而到了中年级,如果还是凭借直观的思维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抽象概括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全面的、深刻的把握。数量关系的呈现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低年级的老师讲过渡到中年级的学生讲,从中年级的讲过渡到高年级的写,从给定的填空式过渡到自觉地寻找。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经常性地、口头说说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如:看到“小红比小丽多跳2下”就能想到:小丽跳的数+2=小红跳的数,看到“柳树是杨树的3倍”就想到:杨树的棵数×3=柳树的棵数等。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多,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个数量关系的模型,到中年级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数量关系,不必要求语言多么严密,措辞多么严整,只要能够完整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可。在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高年级教师就应让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了,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数量关系式。如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倍数×倍数=几倍数、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自觉寻找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训练也不能过于机械,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设计一些只有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感悟得出必须知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求出第三个数量。

如“二年级植树24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求出吗?为什么?生说不能,因为不知道五年级比二年级多几棵还是少几棵,也不知道五年级的棵数是二年级的几倍或二年级的棵数是五年级的几倍。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告诉学生说不知道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不能求出。如果要求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吗?要是补充一个“三年级植树32棵”这个条件能求出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三年级的棵数和五年级没有关系。那我们要补充的条件必须是二年级和五年级两个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然后启发学生补充条件如下: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12棵;五年级比二年级少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12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二年级的2倍或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五年级的2倍。从中任选一个条件,你能求出吗?能,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了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找“数量关系”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补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等条件。经常进行数量之间关系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中学方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3.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抽象数量关系。苏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安排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一幅猴子采蘑菇的情景图,有12个蘑菇,把这些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问题是:分给它们多少个?教学用书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解决,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分数的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圆片代替蘑菇,分前要先想一想这里■表示的实际意义,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的数;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列式,先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用算式表示为12÷4=3(个),再取其中的3份,用算式表示为3×3=9(个)。接着,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方法,而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似情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自己总结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这些同样是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用乘法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合解题思路的叙述,表述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式的概括过程是学生把日常用语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过程,是将日常用语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的前提。重视解题思路就是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要训练学生表述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明确简单实际问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表述思考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说出思考过程。①根据条件“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②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表述算法的选择:无论哪种想法,当明确了这个“中间问题”之后,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①求大猴采的个数,要用每筐个数×筐数。②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小猴采的个数。表述结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的?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初步形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步计算问题的综合。因此,对一步计算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能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

除了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运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当我们重新审视了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地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数量关系在新教材中牢固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我们更希望编写者能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上为数量关系提供适当的空间位置,让一线教师更加清楚要为数量关系的教学做些什么,怎么做;更希望一线教师能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将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量关系运用的结构教学初探[J].小学数学教师,2007,(7).

[2]陆顺昌。新课程要摒弃数量关系吗[J].小学数学教师,2007,(9).

48 746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