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选热选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选热选优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一篇】

: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二篇】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三篇】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可以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大学领导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许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终比较小。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大学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类的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一些认知情况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美德。与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相比较,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研究并且不断的发扬人类所有的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它旨在激发所有人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人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将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人才。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实际上我国许多大学目前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观念比较落后,进而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个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在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始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是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我国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影响我国各个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的文化课程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它们将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文化课程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排挤,许多大学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也就使得我国许多大学到目前为止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强,因此,各个学校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视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对于视频内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他们评价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对于分析比较准确到位的小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小组,由小组内部的成员来扮演视频中的各个人物,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情况,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与心理健康学有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比较落后,许多体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大学阶段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程,提高自己实际能力的首要基础之一。因此,为了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各个大学必须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员到国外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并且掌握他们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体系,并且尽快将这些方法和体系引进来。但是,在将这些教育体系引进来之后,各个学校应该对这些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教育体系中的优缺点,并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需求对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最后将改革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应用这些教育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始终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将积极心理学很好的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它最终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准确的定位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并且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合理的指出来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尽快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使得学生可以尽快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

在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并且明确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构建教育体系,寻找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水平,而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如果学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心理健康辅导室寻求帮助,及时的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心理辅导教师,积极的与心理辅导师进行交流,使得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尽快的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学校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主題讲座,邀请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交流和探讨,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演讲,演讲结束之后,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测试来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五)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们知道,大学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教育资源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学校的所有资源。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尽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问题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时刻的了解并且强调学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同时,还应该尽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尽快的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领导人员以及教师必须要首先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个学校应该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现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同时,各个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积极的引进并且应用其他学校先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宋凤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xx年.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张继玉,教育与职业,20xx年29期.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王立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13期.

[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张志,长沙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xx年12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四篇】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xx(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五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大学生作为接受前沿文化的重要接受群体,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借助大数据的理论形态和工具手段,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治理,促使农村大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大数据以其强大的海量、精准、实用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的集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战略,将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想品行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对其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借助大数据来探讨、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要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治理,从而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快乐的幸福成长。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将在第三次浪潮中“谱写华彩乐章”,并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最早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gi),其在一份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分析大数据是支撑新的生产力增长的基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1]大数据,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定义而言,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it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3]麦肯锡(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4]总体而言,大数据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裂变式增长的速度不断呈现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现出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精确性等特征。

二、大数据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大数据作为新时期的战略资源,有效抓住其优势和机遇,提升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深入探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改善,构建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思维观念,促使农村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多样性相契合信息的裂变式增长,以信息为集合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以其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种类、及时的变更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展现给人们超强的海量信息,人们可以在瞬间掌握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是学生们的人生重要转型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相当于鲤鱼跳龙门一样,跳过那个知识的“龙门”,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世界。然而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大学生迥然不同。从农村考入大学,因其成长环境而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如社交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大数据的海量信息、精准的数据能够为探析和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规避风险、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农村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大数据的精准性与农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准确性相契合大数据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可以及时、迅速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精准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将人们抽象、非结构化的信息以视频、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抽象事物、非结构化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探索出更多复合规律的事物,遵循规律,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促进其不断地前进。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摇与改变,进而言之,农村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环境、活动范围,社交活动、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致使部分农村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结合大数据的强大精准性,及时地掌握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变化等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行动异常的农村大学生及时的进行开导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患于未然,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绘制好精彩的大学生活。

三、农村大学生心理环境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几乎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比如受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经济水平为主,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gdp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跟得上人们的实际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群体纷纷“离家出走”,奔走异乡,纷纷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获得劳动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来照看留守儿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监护,在监护人一职上取之甚少。长期缺乏感情的滋润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线就容易被摧毁。一有敏感事件的发生,内心的堤坝就容易决堤。日积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环境就容易变成情感、意识的异质区。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失态、行为失宜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时代统占着我们整个世界。大数据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超速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数据的汇集增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风险。[5]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信息的涌现,武侠风气、暴力倾向、淫秽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论、思想的出现,以及普世价值学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和谐、愉悦的社会风气。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观念的渐趋成熟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猎奇性比较高的群体———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滞后,相比城市大学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因此盲目寻求改变的他们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表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就读,周围的环境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在衣服穿着、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社交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长此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再者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总体而言表现为贫穷、困苦。在困苦的生长环境下也培养出了良好的品质,淳朴、务实、单纯、善良、踏实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去发展,存在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农村大学生意志脆弱,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嫉恶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难所打败,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学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对学生心灵上的关心与呵护。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甚至过于形式化。缺乏预警机制,往往等到事故的发生才开始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自身的脆弱。

农村大学生多处于17~25岁阶段,思维意识形态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正处于养成期,作为90后的农村大学生,思维比较敏感,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多数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有的农村大学生从小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意志力比较坚定,但同时也存在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大学生,局限于表面现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却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容易被诱导,容易盲目从众,最后后悔不已。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调节方法,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接受,进而自暴自弃,采取逃避的消极方式来面对一切,最后得不偿失,雪上加霜。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参加的社交活动比较少,行为习惯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内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拥有和谐的朋友圈,但大多农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与交往方法,因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经常表现出木讷、呆板的行为与举止。同时看到与城市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相似,极易陷入消极、盲目的行为状态中,本来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却因为放弃学业而陷入了自己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顿生涯。

(一)加强教育与呵护,构筑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定基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6]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采取一味的说教,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获得令人失望与痛心的结果。因此应该根据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育人经验和方法,同时多争取时间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子女,多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实际行动的表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行使责任与义务,培植和谐社会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被数据这张大网包裹着严严实实,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裂变式增长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数据人”,人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点、理论动态一一被数据所体现、所包裹。身为数据人的管理者———社会各组织、部门,维护信息的运行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一定的群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应以身作则,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的传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确上网,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信息的监督与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播,教导农村大学生合理的上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三)创新教育与管理,营造融洽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承载者,借助大数据的强大魅力引导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8]建立健全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吸纳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将心理咨询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做到切实为农村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大数据基础上的心理状况档案数据库,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和资料做好整理和分类,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处理。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同时开发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及时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和纾解,促使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言行与举止,创造积极健康人生。

人生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身的自立自强,才能塑造不一样的人生。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自然人,都享受着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权,改变不了出身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因此农村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乐观,善于向他人学习,积极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扩大交际圈,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经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确保自己的信息和人身财产安全,不轻信网络谣言,自觉抵制网络腐朽言论、思想的侵蚀,不盲目从众,抵制淫秽色情的数据和资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六篇】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七篇】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处在读书生涯与社会生涯的转型阶段,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值得关注,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理想与现实冲突,考研与就业焦虑,经济困难等等,但因缺乏社会实践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冲突。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虽然如此,因只有学习经历少有生活实践经历的中学毕竟对人生的认识较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在这一时期内,他们会经常产生一些自我意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冲突。第二,独立的我与依附的我的冲突。一方面,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还存在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不断成熟的自我渴望独立。同时,自己对自己有理想与规划,从单一的学习价值评价体系变成到综合的能力价值评价体系,大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与现实还存在距离。

2、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只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一方面,渴望交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的摆正心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这都容易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误区。正是因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值,造成心理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了社交恐惧症等各种心理疾病。

3、就业心理问题。

高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道路上一片空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面试时回答问题没有思路等,导致找工作频频受挫,出现自我矛盾和迷茫,自尊心受伤,就业焦虑等心理。许多学生表现出经验不足,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生对自我的心理定位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进入大学以后,脱离了异常忙碌的高中学业生涯,进入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突然迷失了方向。大学生活的迷茫,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模糊不清。如果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了解在社会上有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能创造社会价值,自己最感兴趣,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欠缺什么技能。从实际经验中找到自我定位,明确自我方向和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做个设计,及时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大学生活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转载自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带着对社会的渴望和恐惧走进校园,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知道社会中会有怎样的挫折等待着自己。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的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从事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即使一点点难度也会将他们吓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导致失败。社会实践是建立真实自信的最好武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商讨补救措施。有了对社会的认识,有了对社会的实践经历,学生就不再会对社会感到恐慌,对自己充满不信任了。

3、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情感障碍和社交恐惧。

要想改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减少人际交往困惑,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与他人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社会实践中,经常是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这都是他们有了交往的空间和自由。为了使实践顺利进行,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遇到矛盾和分歧必须协商达成一致。这样有助于正确处理情绪矛盾,减少情感障碍。同时,社会实践的经历,增强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景,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耐受性。由于在社会实践中,不是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为了活动内容而交往,可以使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上,不至于是交往过于紧张。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提高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4、社会实践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求职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大学期间的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减缓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提升抗挫能力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在实践中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办法,从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同时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久而久之,今后面对招聘单位方可信心十足。

5、社会实践有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功指标,而今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容乐观,除了没有清晰的目标以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建立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大学生服务于大学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实质帮助和有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让其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专业的社会实践,更是大学生寻找自我缺陷,完善自己人格的一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能力和性格上的缺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2、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开展学生会工作与社团活动。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度,需要从校园社团活动开始。在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每个同学通过自我定位,竞选,工作实践找到自己适合做的学生干部岗位,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会与社团活动中,锻炼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也锻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硬的基础。

3、学校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月、周。

学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除了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月、周等,也更能直观的使学生们提前进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阶段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自我定位,发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4、学校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

除了实践和第二课堂以外,学校可以开设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从理论上分析社会现状,专业情况,社会实践与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康德说,有知觉无概念是茫的,有概念无知觉是空的”只有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实践也更需要理论知识来总结拔高。通过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明确理论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

结语: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担起调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创造一套实用有效的机制,最终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八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九篇】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第十篇】

山东省自20xx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xx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xx〕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

(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

(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

(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15。

48 2064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