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篇1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为了解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从2009年12月23日,我院与县司法局社区矫正部门相互配合,对被我院判处非监禁刑的部分罪犯进行回访,同时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建立了社区矫正组织,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公、检、法、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司法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在司法局内设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截止目前,我院共审结非监禁刑事案件29件32人(其中本辖区内9件11人),我院及时将执行通知书、罪犯结案登记表、判决书等法律文书都送给县司法局(即县社区矫正部门),并收到社区矫正部门调研报告2份,现在在我辖区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思想稳定,人心思进,预计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衔接不够。被监管人员的法律文书不能及时送达。调查发现,本地法院和外地法院判决书送达时间均有滞后现象,特别是由外地法院判决的,被监管人员回来后,有的一年多了,我们基层政法单位依然不能掌握。因此在衔接关节上造成脱管现象的发生。

(二)管理脱节。作为直接管理被监管人员的公安机关,在调查过程中,也提出公安事务繁多,难免有顾暇不及的地方,对履行监管职责缺乏相应指导;政法部门的协调也还不够密切。(1)在对监外执行条件丧失的情况下,如女犯哺乳期满,生病犯人病愈之后,再行收监环节无人管。尽管被监管人员无犯罪行为。但这类人长期无人管会导致思想上产生误解,认为已不需再负法律责任,未经公安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原住地,致使不能及时收监执行。按规定应作为脱逃犯处理。(2)对剥夺政治权利的被监管人员管理较难,由于此类人员的主刑已满,不存在再行收监的方法手段,这些人员不再遵守每月一次思想汇报、定期到派出所报到的规定,此类行为最高处罚可为治安拘留。

(三)程序不完善。公安机关接到有关部门的法律文书之后,须对被监管人员的罪行、期限、应遵守的规定在其居住地内向居民张榜公开,以便群众监督。但当被监管人员监管期限届满后,没有一纸法律文书,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来宣告执行届满,体现不出法律的严肃性、完整性。

(四)在执行法律法规上不够严格。如按有关法律规定,被监管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处所夜宿;对未经批准擅自外出或超过许可的时间,其外出期间或超过许可的时间不计入执行期,扣除的执行期、由执行地公安机关在其法律文书上注明,加盖公章,并通知本人。但具体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放松,有时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三、下一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成立县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指导和

协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工作委员会由县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财政、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县分

管领导担任。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

(二)明确职责。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因此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事、财政等部门要依法切实履行各自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尤其在各个工作环节的衔接上一定要紧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三)规范程序。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建立和

完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送达、接受、登记、建档、制定矫正个案、监护、考核、奖惩等工作程序,使各个环节的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例会、请示报告、档案管理、学习培训、检查监督等各项工作制度,保证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具体执行中,应将法院、检察院每年对“五类”人员的回访考察结合起来,综合对该矫正对象的评估,记录在案。结合其表现,可以考虑对其减刑建议,由有权减刑机关裁定。矫正人员执行期届满,建议统一发放书面文书。假释、监外执行由执行地中级法院制作,交本区司法机关送达矫正人员手中,并在社区张榜公布。其他几类由司法行政机关制作,送达矫正人员手中,并在社区张榜公布。对矫正期间表现不好,符合收监条件的应由劳改单位及时收监,缓刑犯又犯新罪的人,由公安机关侦察,检察院起诉,法院予以数罪并罚收监。

(四)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

1、要严格按照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行使非监禁刑刑罚措施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

2、在处刑上,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判处非监禁刑的重点对象,实施社区矫正;

3、在判处前,摸清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学校是否具备监管能力,是否愿意接受社区矫正,并写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由被告人、法院、矫正办各存留一份;

4、在审理判处非监禁刑案件的人员中,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其自觉接受社区矫正,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早日融入社会。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篇2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摘 要:随着《社区矫正法》的正式实施,填补了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统领性主干法律依据的空白,在完善社区矫正法律规范体系的进程中迈出关键性一步,对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推进并加以完善,从而使社区矫正全方位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社区矫正 行刑社会化 理念 制度 技术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刑事执行制度,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宽严相济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xxxx年x月x日《社区矫正法》正式实施,填补了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统领性主干法律依据的空白,在完善社区矫正法律规范体系的进程中迈出关键性一步,对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保障人权、宽严相济、科学矫正、社会参与、修复融入的现代刑罚执行精神。

为进一步推动xx县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xx县司法局x月份以来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xx省xxx县司法局、xx省xx市xx区司法局、xx省xx市xx县司法局学习社区矫正工作先进经验,以及通过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xx县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xx县地处xx北部,xx江北绕东环,西南丝绸古道穿境而过,自古就是xx要塞,素有“中国xx城,xx大门,绿色生态县,xx装源”的美称。全县现有国土面积xxxx平方公里,辖x乡x镇、xx个村委会(社区)、xxx个村民小组,有汉、彝、傣、回、傈僳等xx个民族,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xx内人口最少、面积较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xxxx年和xxxx年,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二批xxx个(全省xx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xx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狠抓社区矫正中心提升改造建设,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管控教育新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深化教育帮扶,着力提升执法水平和保障能力,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呈现出持续有效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止xxxx年x月中旬,全县共有在册社区矫正对象xx人,缓刑xx人,累计接收各类社区矫正对象xxx人,累计解除xxx人。

目前所有在矫对象无责任性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事件发生,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在矫对象均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改过自新,争取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二、xx县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做法

(一)创新举措,实力助推监督管理

1.开展“七个一”活动,上好入矫第一课。

一次宣告,增强身份意识。对报到的社区矫正对象,工作人员核查其身份及法律文书无误后,对其进行宣告。庄严的宣告台、严格的入矫流程、法定的入矫宣告词,使新入矫的社区矫正对象牢记身份、矫正规定,解决了社区矫正对象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一次宣誓,增强矫正意识。统一制作印有入矫宣誓词的宣誓牌、解矫宣誓词的宣誓牌各x块,分别发放到x个乡镇司法所及社区矫正股,要求各所对报到入矫和解矫对象分别开展入(解)矫宣誓,增强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意识及回归社会意识。

一堂警示教育课,增强监管意识。宣告入矫后,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观看警示教育片,通过反面案例,为社区矫正对象敲响警钟,鞭策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服从监管。

一次体会,增强思想意识。看完警示教育片,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动机、是否服从法院判决及其目前认罪悔罪的态度,为社区矫正对象“把脉问诊”开良方,“矫心矫行”打基础。

一次心理辅导,增强自信意识。与社区矫正对象谈家庭、谈生活、谈法律,使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压力得到充分释放,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培养了团队意识,增强了自信心,为社区矫正对象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质量。

一张联系卡,增强纪律意识。统一制作正面印有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背面印有社区矫正规矩顺口溜联系卡xxxx张,向每名入矫的社区矫正对象发放。通过公开身份、电话、纪律,便于社区矫正对象懂规矩、守纪律及时与工作人员沟通交流,xx小时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一本“以案释法”读本,增强学法意识。编印《xx县社区矫正对象以案释法读本》xxxxx册,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该读本收录了xx省、xx县社区矫正对象违反规定被警告或被收监的真实案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为xx县社区矫正对象敲响警钟,结束了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学习无教材的历史。

2.探索xx监管模式,打通监管“神经末梢”。依托健全的组织网络,探索新形势下村(社区)委会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监管新模式。在永定镇xx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即“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每周向司法所汇报个人工作生活情况时,同时向村(社区)治保员报到,汇报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的镇、村(社区)两级共同监管的“双管理”工作模式。目前,永定镇在册社区矫正对象xx人“双管理”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已实现全镇全村(社区)委会全覆盖,为《社区矫正法》更好的实施,探索适合xx做法的监管模式打下扎实基础。

3.巩固“互联网+微信+社区矫正”xx监管模式,助力监管,确保特殊时期监管不下线不掉岗。例如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发挥x个县级、x个乡镇社区矫正微信群“微教育”“微帮扶”作用,实时抽查社区矫正对象的实时地理位置,实现了隔空管理,并推送法律法规知识、疫情防控知识、招工信息、天气预报等适用知识,节省人力物力,增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微信+社区矫正”监管作用。

(二)强化措施,逐步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社区矫正委员会。xx县在xx率先成立以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为主任的xx县社区矫正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x个乡镇、xx个村(社区)委会也成立了以党组织书记为主任的社区矫正委员会,县、乡、村组织网络已健全,体现了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绝对领导,形成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为探索新形势下村(社区)委会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打下领导基础,为全面推进xx县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力推进了xx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是严格落实日常监管措施。报到矫正对象均按规范流程予以接收。工作人员及时校对,对未按时到司法局办理入矫手续的社区矫正对象,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查找,避免了见法律文书不见人的现象发生,杜绝脱管、漏管。xxxx年x月—x月中旬,xx县共接收登记社区矫正对象xx名,均有完善的台账档案,记录真实、分类细致,记载规范。各司法所严格执行电话汇报、书面汇报、集中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日常管理规定,严格规范社区矫正对象请销假、考核奖惩、解除矫正、死亡通知等审批手续,x月—x月中旬,审批期满解除xx人,警告x人。社区矫正对象未出现脱管、漏管、虚管情况。

三是xx县司法局与xx县公安局联发《xx县社区矫正命案防控工作方案》,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命案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司法所与派出所建立联络员、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共享、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参与、社区矫正联合走访帮教机制,要求各乡镇按工作步骤深入排查、发现、消除可能引发命案的各类隐患和薄弱环节,各乡镇集中开展对全体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切实摸清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矛盾纠纷及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xx县司法局联合xx县人民检察院分两个组开展交叉互评,查看是否存在“错、漏、缺”等问题,对所有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执法档案进行集中评查“体检”,列出问题清单,对日常监管方面存在的填写不规范问题,强化业务培训,限期整改,各司法所逐一填补、逐一完善、逐一规范,发挥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对重点管控对象的管控情况。对x名严管对象通过微信定位、电话汇报、走访、个别谈话、与相关部门联合管控、家属协助等形式落实严管措施。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和组织演练情况。制定《xx县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下发至各乡镇进行演练。

(三)狠抓落实,夯实基础蓄积动能

1.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为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天登陆维护xx省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录入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录入率和准确率达xxx%。

二是更新配齐钉钉考勤机(考勤、定位、请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执法记录仪、录音电话、录音笔、照相机等执法必备设备,为规范执法行为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开展远程探视工作,累计提供探视xxx场次,疏解罪犯心理情绪,帮助其早日顺利融入社会,减轻罪犯家属的经济负担。

四是积极开展心理测评工作,xxxx年x月—x月中旬,共开展测评xx人次,测评率达xxx%。通过测评结果,调整矫正方案,为不同犯罪类型、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家庭环境的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了因人制宜的矫正方案。对测评异常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约谈、教育,并严加监管。

2.以责任落实为核心,为社区矫正工作夯实根基

一是xx县人民政府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各乡镇的大比拼(综合绩效)目标责任状考核,压紧压实责任。调整充实县、乡镇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并针对每个村(社区)委会矫正对象建立了社区矫正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

二是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建立了法、检、公、司定期召开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共享共治,及时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

三是加强经费保障。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从xxxx年以来,按社矫对象人均不低于xxxx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证。

四是细化社区矫正工作各项制度,xx县司法局与x个司法所签订了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抓实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目前,按照《xx社区矫正目标责任书》工作要求,xx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以学习宣传为焦点,为社区矫正工作聚力前进

一是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的学习宣传,向全县xx名社区矫正对象发放《xx县社区矫正对象以案释法读本》,做到人均一册;

二是将《社区矫正法》列为各社区矫正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干部职工学习例会、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的重点内容;

三是向各社区矫正委员会成员单位干部职工发放《社区矫正法释义》《xx县社区矫正对象以案释法读本》等书籍;

四是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牵头法、检、公等部门在县城广场、街道开展《社区矫正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xxxxx余份,悬挂布标xx条,咨询xxxx余人次,出动宣传车x辆,为《社区矫正法》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奠定了坚实的实施基础;

五是开展“四个一”活动,按上级部门要求,全县通过组织开展集中观看、集中考试、集中学习、集中承诺“四个一”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全县xx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xx名社区矫正对象分别参加社区矫正知识测试,平均分为xx分、xx分;

六是利用两微一端、走访入户、法治宣传等方式,宣传好《社区矫正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刑方式文明化、人性化的重要表现,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理解、关心、支持,促使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四)以扫黑除恶为契机,为社区矫正工作保驾护航

xx县将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有机结合,严格按照“接得上、管得住、矫正好”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两类对象”的管控力度,认真做好“双清零”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信息摸排工作,及时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家庭、工作单位、所在社区(村),每月司法所与派出所作信息比对,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在当地现实表现和行为动向,逐一排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与全县在册社区矫正对象签订不参与涉黑涉恶承诺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涉黑涉恶知识,做到每月学习必讲扫黑除恶,让矫正对象认清涉黑涉恶的危害性,坚决不参与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发现身边有黑恶势力检举、揭发。

三是依托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手机定位、每日电话核查、微信报告等监管手段加大管控力度,实行日报告制,了解掌握其思想、行为动态,要求发现“两类对象”涉黑涉恶事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三、xx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

(一)部门缺乏协作,制约监督效果

司法行政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协作、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以及工作对接、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未有效落实,司法、行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和统筹,影响了执行监督效果。如对提请收监、减刑的社区矫正对象也因各部门协调不力难落实;在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上,当有些社区矫正象不服从管教需公安机关配合时,因种种原因而难落实;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采取的是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检查监督方式,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效果不佳。

(二)执法手段有限,影响实施效果

从全县实践来看,执法手段有限,影响实施效果。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少,正式行政编工作人员往往不止从事社区矫正一项工作,还身兼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咨询与援助等各类司法行政工作任务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社区矫正辅导员虽承担着大部分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但因相关身份问题、待遇问题,既无执法权限,地位也非常尴尬。由于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少、执法手段有限、劳动基地缺乏,在日常管理中,有的司法所组织集中教育只是教条式的学习,有的根本没有落实教育时间,矫正劳动基地大都是养老院、乡镇街道公共场所,社区矫正对象去无非是搞卫生,使得学习矫正变成形式化,起不到实质的教育作用,社区矫正对象尤其是禁止令的贯彻执行难度大。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事执行活动,理应比税务、城管、工商等一般行政执法活动更严肃、更规范、更有权威,但在实践中执法手段有限,影响实施效果。

(三)调查评估的虚化,导致流于形式或效力存疑

根据xxxx年x月x日实施的《社区矫正法》第十八条之规定,社会调查评估程序的执行机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变为“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有关社会组织”。因此xxxx年x月x日起,除了司法行政机关外,“有关社会组织”也将具有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的权限。但目前为止,审前社会调查的结果对缓刑适用的法律约束力并不明确,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法律效力进行界定,比如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在xx县的实践中,经常出现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查意见不被审判机关采纳的情况,例如司法行政机关在社会调查评估意见(法院和检察院的委托)中指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前科、社会危害性大,不建议对其适用非监禁刑,法院最后宣判缓刑;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中指出犯罪嫌疑人在辖区内不具备监管条件,法院最终决定缓刑人员在不具备监管条件的辖区内接受社区矫正;更有甚者存在法院判决、裁定在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调查评估在后。从司法行政机关的角度而言,很难不认为审前调查就是法院或检察院一种走过场的委托一种程序上的形式,自己的调查不仅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受尊重,没有采信时还会遭受广泛质疑,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四)经费保障较低,人员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

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从xxxx年以来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不低于xxxx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财力保证,但每年县局安排到每个司法所的全部经费较少,对于要承担社区矫正工作以外,还要承担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等工作的司法所来说所拨经费难以为继。目前,xx县x个司法所中,正式行政编工作人员较少,大部分司法所只有x名正式行政编工作人员,全县x名社区矫正辅导员均为购买服务的临时性工作对象,每月工资扣除个人保险金不足xxxx元,工资待遇低、对象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水平。

(五)技术支撑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技术层面的保障相对来说是滞后的,要确保社区矫正高质高效有序进行,实现社区矫正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必须得有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信息共享平台的衔接搭建、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创建、跨区域协作框架构建、社区矫正工作各类人才的吸纳培养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和重视。以信息共享来说,法、检、公、司、监狱等部门信息系统多为内部系统,很难与其他部门衔接共享,从而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高质高效运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广泛向社会宣传与发动,只有监管、执法等部门掌握,群众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目的、意义,不理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方式、方法,社区矫正工作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理解、关心、支持,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四、对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执行方式,蕴涵着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罪犯再社会化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从社区矫正的法律价值和正义的取向来看,它是以惩罚为基础,以矫正(恢复)为主的刑事执行制度,平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社区利益、被害人利益和罪犯利益冲突,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价值目标。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应当从理念、制度、技术三维层面来加以完善。

(一)理念层面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工作体系总要求,正确认识、精准定位社区矫正。刑事执法的理念逐渐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人权保障思想是法治社会、法治世界最高的目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公正、严格执法的同时,日常社区矫正工作中重视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充分得到保障。

一是从人道主义上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衣食住行,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民政、人社、教育、卫健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就学、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保障等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标准,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二是从心理精神上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成长、生活、工作等环境,对社区矫正对象有心理情绪低落或不健康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关怀,制定心理矫治方案,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帮助他们重塑健全人格,以健康阳光向上的心态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制度层面

以矫正正义为核心,破除当前瓶颈,贯彻实施《社区矫正法》,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

1.尽快草拟并出台各地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强化法、检、公、司、监狱、社区矫正机构衔接配合,确保刑事判决、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公正执行,明确社区矫正法的操作性,充分发挥监管教育作用,切实提高改造质量、预防重新犯罪、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功能功效。

2.加强配套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场地、管理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等完善有保障,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依照中心建设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按照“教育为本、监管为重;法治引领、科技支撑;凝聚合力、广泛参与;夯实基础、强化保障”的工作思路,将功能室进行重新定位,科学界定各室功能,使之功能科学、分层合理,方便使用。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化改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场所,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流程化、高效化、便捷化。

3.加强执法监督。执法公正是衡量执法力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加强监督则是推进执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区矫正机构须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检察机关要由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使监督成为常态化,要把监督渗透到适用非监禁刑的各步骤和程序中去。

4.保障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保障矫正工作队伍稳定,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吸纳各类人才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并在经费装备上给予保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社区矫正对象人均不低于xxxx元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提高基层司法所司法干警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社区矫正辅导员)的待遇,建议增加收入与其他政法单位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保持一致,激发每个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社区矫正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稳定,从而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水平。

(三)技术层面

1.进一步规范完善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体系。xxxx年x月x日《xx省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办法》开始施行,但在效力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质疑,社会调查评估存在较多争议。建议进一步规范完善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体系,从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制定《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办法》。社会调查评估应当作为法院审判或监狱裁定的重要证据,可以进行质证,具有法律效力,法院或监狱在宣判或裁定适用社区矫正时,应当将社会调查评估报告作为重要量刑依据,社会调查评估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实施,杜绝事后“查缺补漏”等现象。

2.逐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及救济途径。由政法委牵头,加强与法、检、公、监狱等部门沟通协调,相互配合,整合运用有效的社会资源互通信息,全面提升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快速、协调、高效、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增强防范水平和能力,落细落实体系机制,有效研判预防,扎实做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3.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和业务素质。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多为基层争取政法编制,或参照公安机关辅警的管理办法,争取联合财政、人社等部门出台司法行政辅助人员的管理办法。

二是广泛吸纳律师、心理医生、专业技术人员、政法部门离退休工作者等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帮扶。三是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同时,要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奖优罚劣,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

4.强化分类管理及探索异地监管。成立矫正劳动基地试点,将相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至矫正劳动基地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习,全面改造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成长经历、心理特点、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悔罪表现等有针对性的制定矫正方案,以“存同求异”的方式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与矫正方案个性化实施。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考虑增加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及经费,进而将同犯罪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统一到某一司法所进行集中监管,异地社区矫正机构和相关的组织部门协调配合监管帮扶。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篇3

如何加强监管安全 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

《刑法修正案》

(八)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从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随着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不断增多,管理难度不断

加大,由于衔接、监管等原因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社区稳定的隐患。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控,是中央确定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社区矫正监管安全是衡量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关我国刑法的正确实施,事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水平,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77人(司法局专职工作人员3人,专职司法助理员74人),社会志愿者422人。截至5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95人,累计解除矫正290人,因迁居移交外地3人,正在接受矫正的社区矫正人员402人。所列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家庭里、工作中及社会上表现良好,无重新违法犯罪现象。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二、具体做法

牢固树立“矫正为本,安全为先”的意识,认真抓好社区矫正衔接配合、排查整治、日常监管、教育帮扶、应急处置、执法监督等项工作,积极完善社区矫正监管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监管安全的各类隐患,减少脱管、漏管现象,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一)加强社区矫正衔接配合。严格执行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衔接配合新机制。一是建立法律文书交接回执和服刑人员交付执行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太和县法院判决缓刑或决定监外执行的,法律文书和服刑人员一并在太和县司法局进行交接;外地法院判决缓刑或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直接到县司法局或司法所报到而法律文书未送达的,县司法局或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人员本人提供的法律文书先行办理登记接收手续,纳入监管;收到外地法院或监狱寄送的法律文书后,县司法局及时登记建档并将法律文书复印件转送到辖区司法所,由辖区司法所按照法律文书提供的姓名、地址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按规定时限到县司法局或司法所办理报到登记手续;见档不见人的,司法所及时向县司法局和辖区派出所通报,并通过社区矫正人员家人或村委会干部进行查找,督促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查找不到的,及时通报决定机关。二是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对列管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符合警告、治安拘留、撤销缓刑、假释条件的,我局及时给予警告、提请公安机关治安拘留,向原判法院提出撤销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后,我局对违反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1人,提请原判法院撤销缓刑1人。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建立定期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做到每月一排查,重大节日必须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排查。二是认真做好动态分析。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和情况,认真进行梳理归纳,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将安全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因为不能外出务工,对采取的监管措施不理解,司法所就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主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联系在本地就业。有的矫正人员因为长期在监狱服刑导致家庭关系出现紧张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与其家人沟通,并教育矫正人员端正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取家人的谅解等等。三是积极查找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如我局赵庙司法所在社区矫正监管安全排查整治工作中,共排查出4名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在核实基本情况后,及时将其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全县累计排查出13名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共责令32名社区服刑人员按时接受教育矫正,将30名社区服刑人员列入重点人员监管。

(三)认真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审前评估意见是法院在审判时适用非监禁刑的重要依据。由于各省法院和监狱要求不同,有的要求审前调查评估意见由县局审核盖章确认,有的只要求当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盖章出具。3月16日前,我省制定的《适用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未正式实施。要求不同一,必然给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指导、管理带来不便,工作中不免出现问题。我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及要求》,明确了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程序、调查方法、调查时限、担保方式,进一步规范

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的开展。2012年2月21日,xx市司法局以《关于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及要求的通知》(阜司通201210号)文件,在全市推广实施。

2012年3月16日,省“两院两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出台后,我局严格按照《评估暂行办法》规定的调查内容、评估程序、调查时限

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并要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要有2-3份规范的调查笔录(按《评估办法》规定的调查内容进行调查询问);(2)要有担保人。要求同时具备有责任心、威信高的村干部担保和拟适用非监禁刑被告人或罪犯亲属进行担保。(3)要有被调查对象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证明被调查对象的身份。(4)要按照《评估办法》的要求(第八、九、十、十一条)填写《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经县局审核后寄送委托机关。

针对外省或监狱要求的评估调查表格与我省评估调查表格不一致的情况,要求司法所严格按照外地要求出具《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连同我省统一要求的《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一同报县局审核后寄送委托机关。不允许以司法所的名义,不经县局审核,私自为当事人提供的表格盖章(有的省和监狱不要求县局盖章)。截止目前,我县共成功办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案件75件,收到良好工作效果。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周汇报、月总结、季评议、年鉴定以及走访帮教、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等制度。对每一名矫正人员实行“5+1”的监管模式(由司法所、公安民警、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监督人、社区矫正对象家属或亲属结对帮教一个矫正人员),进一步强化监管,确保矫正质量。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重点人员监管工作机制。对重新犯罪风险较高、有故意脱离监管或有抗拒改造倾向、判处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加强管控力度,预防其重新违法犯罪。

(五)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帮困扶助工作。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帮扶解困体系,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社区矫正人员在本地就业。同时,经常组织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定期走访、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困难社区矫正人员家庭的帮困解难工作,争取社区矫正人员家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六)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求司法所按时登录司法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对照书面档案材料,查漏补缺,逐一核实,及时增补、更新社区服刑人员个人信息,做到书面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数据与信息准确无误。同时,积极推行技术防范手段,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矫正人员实时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司法所拥有社区矫正手机29部,全部安装了社区矫正人员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并加强学习应用,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

(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11年12月5日,我局制定下发了《太和县社区矫正工作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各乡镇根据《急处置预案(试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纳入司法所节假日值班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值班报告制度;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八)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监管安全。由县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公、检、法、司四家单位相关人员参加,每年定期两次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的刑罚执行进行专项工作检查。所检查的单位包括法院刑庭、公安派出所和基层司法所,检查范围包括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矫正教育等工作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由县检察院及时发出检察建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6月7日至8日,我局会同县检察院对部分乡镇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采取将县司法局、检察院监所科登记台帐与司法所登记台帐进行对照,检查是否存在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查阅社区矫正卷宗,检查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情况;将社区矫正卷宗与社区服刑人员本人相对照,并进行谈话教育,检查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私自允许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现象以及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履行请假审批手续等。同时,检查组还分别在部分乡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司法所人员的监管安全意识和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我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水平。

三、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人员偏少,力量配备不足。我局基层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73人,事业编制1人,每所平均人。目前,大部分乡镇正在接受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多达20人以上,城关、坟台镇的社区服刑人员多达30人以上。全县社区服刑矫正人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平均比例是6:1。部分司法所平均比例超过10:1。司法所工作人员除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外,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安置帮教、依法治理、参与信访综治维稳等工作,大部分司法所人员还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现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工作难到位、容易出问题。

(二)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难管理。目前,对于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人员,如何进行日常矫正的问题,法律尚无明文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外出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请假不超过7天的,由司法所批准;七天以上一个月以内的由县司法局批准。那么,对于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因家庭困难提出外出务工申请的,我们只能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禁止其外出。目前,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不经批准擅自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我们还是缺乏较好的监管措施。

(三)法律文书传递不畅,造成脱管漏管。异地审判机关、监狱对监外罪犯执行的法律文书的交接过程存在脱节现象。一是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社区矫正人员已到司法局或司法所报到,而执行文书、法律文书未到;二是有的根本没有送达,司法行政机关没有收到执行文书和法律文书。三是有的收到法律文书而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司法所接到法律文书后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出现见档不见人现象。

(四)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还有待加强。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

如我县蔡庙镇有一名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八个月缓刑一年的社区服刑人员,该名社区服刑人员脱管长达5个多月。2012年5月29日,我局派员赴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提请撤销缓刑。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相当重视,依法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对太和县司法局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了认定,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出撤销罪犯吴某缓刑一年的执行部分,收监执行原判有期徒刑八个月的刑事裁定书。这也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后全省首例司法行政机关提请撤销缓刑建议被法院采纳的案件。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问题是该名社区服刑人员人员犯罪地在淮北,户籍地、矫正地在我县蔡庙镇。如收监,罪犯是在犯罪地看守所执行,还是在户籍地看守所执行?况且,该名社区服刑目前下落不明。如无公安部门协助配合,刑事裁定书也无法执行。为保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我局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县公安局查找该名社区矫正人员。

(五)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各乡镇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不平衡,村(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一些乡镇社区矫正机构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六)社会力量参与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村(居)、社区干部等。社区矫正志愿者可用资源较少,缺少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引导。实际工作中,社会志愿者帮扶教育持续性不强,作用发挥有限。

(七)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我县是人口大县,社区服刑人员越来越多,工作任务重、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开展业务培训、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系统、社区矫正人员监管、审前调查评估、档案卷宗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按照市委市政府(阜办发200710号)文件精神,县财政应按每名社区矫正每年1000元的工作经费予以保障,但从现实来看,财政保障力度还远不能达到标准。

四、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xx省高级人民法院 xx省高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厅 司法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3月16日,省“两院两厅”《评估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我省只有蚌埠监狱和xx监狱依据《评估暂行办法》委托我局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局尚未接到省内法院的社区影响评估委托。自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以来,我局接受委托调查评估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监狱和法院发函委托的。浙江省、江苏省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开展较好,而我省“两院两厅”《评估暂行办法》未得到认真执行。建议县法院按照省两院两厅《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要求,启动社区影响评估工作,使社区矫正提前介入审判程序,进一步提高矫正效果和刑罚执行效果。

(二)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公、检、法、司各机关应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建议太和县检察院设立驻司法行政系统检察室,定期监督、检查、指导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如绩溪县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颖泉区设立检察官办公室。

(三)针对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应增加投入,优化保障。按照xx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按上社区服刑人员数每人每年1000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同时,解决司法所人员编制、专职专用问题,确保有专人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

(四)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进一步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或称社区矫正协管员),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于政府编外聘用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在现有条件下,如增加80到100名专职社工(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要按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二配置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可有效解决司法行政干警不足的矛盾。

(五)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定期召开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定期组织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促进公、检、法、司之间衔接配合,规范社区矫正刑罚执行行为。

(六)将监外执行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属地管辖、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七)由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推广实施技术防范手段,争取每个司法所配备社区矫正手机2至3部,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重点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监控,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失控,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安全。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篇4

加强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高效发展

富源县司法局 董 哲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

我县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要求,大胆创新实践,不断在破解难题中求发展。按照“收得下、管得住、联得上、矫正好”的工作目标,始终坚持严格管教与诚心关爱相结合、严肃执法与热心帮扶相结合、日常管理与心理矫正相结合的理念,通过规范管理、帮助教育、心理疏导三管齐下,着力在探索创新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富源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一、取得的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新发展 我县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

信息管理平台,为我县社区服刑人员配发了303部gps定位手机,并为每部手机每月交纳30元的基本信息费;建立了完备的社区服刑人员数据库,建立县、乡(镇)两级社区矫正数字化监管指挥系统,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准确、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实现对辖区内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动态管理、实时教育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由单纯的“人防”方式向“人防”、“技防”相结合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了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人员不足的制约社区矫正工作的瓶颈问题,有效防止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三)成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构建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实体。

按照寓社区矫正于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的要求,在县司法局成立全省首家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内设宣告室、综合室、管理教育室、刑罚执行室、心理矫治室,构成集入矫宣告、管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矫正常设机构。在11个乡镇司法所成立社区矫正执法中队,作为刑罚执行的实体,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具体履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职能。为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规范的平台,彰显了社区矫正的法治理念,体现了社区矫正的严肃规范,落实了社区矫正的根本要求,提高了矫正质量和效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

险,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六)成立社区矫正检察室,依法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县检察院在县执法大队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以实现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主要是对监外执行罪犯的刑罚交付执行、变更执行、终止执行等环节和监管措施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七)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创新教育矫正工作。

我县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始终把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放在突出位臵,在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设立了心理治疗室,在乡(镇)社区矫正执法中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长期聘请心理咨询师,邀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定期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和个案矫治,对思想悲观、消极情绪严重、抵触心理较强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矫正的自觉性,增强了教育矫正实效。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常规矫正与个案矫正相结合,公益劳动与教育改造相结合,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矫正的质量。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社会环境、生活来源、自控能力、个人认知、心理健康状况、悔罪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形成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档案,为安臵帮教工作打下坚实的

2011年11月10日在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办公厅联合督查组的督查活动中,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公安部常务副部长一行领导的高度肯定。我县2009以来我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883人,累计解除矫正345人。目前在册社区服刑人员538人,其中缓刑469人,假释30人,管制2人,暂予监外执行20人,剥夺政治权利17人。共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劳动792人次、集中学习686人次、个别谈话教育834人次、心理矫治专题教育834人次。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漏管现象发生,重新违法犯罪率从2009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2011年以来无重新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电信部门网络覆盖面不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手机与“司法e通”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不相匹配,导致社区矫正工作者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无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制度不规范,执法与执行上分离。

1、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

成共识难度较大。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非常被动。

(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只有基层司法所干警及少数聘用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

三、对策和建议

(一)电信部门从技术层面解决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手机与“司法e通”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问题,同时拓宽网络覆盖面,建设更多的信号基站,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者能全方位、更有效的全面监管社区服刑人员。

(二)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一方面,通过立法统一社区服刑人员减刑和收监执行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这样

社区服刑人员,经派出所继续查找回所报到的,由派出所宣告。二要确保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监督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在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配合时期,法、检、公、司各部门应加大衔接工作力度,制定规范性文件界定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凡涉及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请销假、行为和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汇报思想以及就学、就业、家庭事务等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凡社区服刑人员不接受、不服从监管或违反监管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提请收监、重新追究刑事责任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

(六)强化队伍建设,充实专职人员,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重点把好三大关:一是严把选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整合现有工作人员,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司法所;派出所也要确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民警主动搞好对接;街道、乡镇要抽调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对社会志愿者的选聘工作,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二是严把学习关。积极

112-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篇5

——对云南省梁河县河西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吴恒伟(2013年4月)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在我国,社区矫正就是指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类罪犯)臵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司法所),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在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时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迅速发展,覆盖面逐年扩大。并且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把社区矫正写入了想《刑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同时也预示着现价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将进一步向着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也更多的暴露了出来,比如说矫正人员外出打工脱离管理现象不断增多,还有就是随着社区矫正法规、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愈发繁重而相应人员、装备、经费却不能配套。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解决好这些困难、问题和矛盾,笔者结合对河西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和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现阶段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

河西司法所自2009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累计接 收社区矫正人员xx人次,累计为期满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xx人次,现在册管理的社区矫正人数为xx人。在这xx名社区矫正人员中,男性有xx人、女性xx人;未满xx周岁的x人、18至45周岁的xx人、46至60周岁的x人、61周岁以上的x人;高中文化的x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xx人;被宣告缓刑的xx人、被裁定假释的x人、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x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x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xx人、侵犯财产罪的xx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xx人。xx名社区矫正人员分别居住在河西乡8个行政村的94个村民小组中。

通过对这些在册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xx名社区矫正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大概在 87%)的人员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而且男性居多,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或重要成员,承担着家庭里很大一部分的经济负担,而同时他们本身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多数人是属于故意犯罪。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些主要工作机制 一是对所有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档案包括执刑档案(主要包括法院、监狱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和工作档案(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宣告书、社区矫正责任书、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矫正方案、通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等),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表,及时登记、及时记录、及时总结。

二是在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时,为其制定对应的矫正方案,成立一对一进行帮教的矫正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矫正人员所居住的村委会干部、矫正人员所居住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干部、矫正人员的近亲属)。明确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明确矫正监督人、明确矫正志愿者,并与之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责任,加强沟通联系,协同管理,各司其职。

三是严格落实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周闻其声,月见其人,司法所要求矫正对象每个星期给我们至少打一次电话,汇报工作生活情况。同时,每个月至少到司法所来一次进行思想汇报,并接受月度考核。同时严格按照《社 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外出或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请假外出在七天以内的由司法所登记和审批,并报县司法局备案;请假外出超过七天的司法所登记、签署意见后报县司法局进行审批。针对部分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外出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先向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包括电话联系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和向矫正人员亲属发送告知书)要求其限期(一般为两周)返家,如若逾期未归的,司法所将向县司法局提请给予矫正人员警告。

四是积极走访,掌握动态。我们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于小组成员进行走访沟通,从侧面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

五是加强对拟假释罪犯和可能被判处缓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征求罪犯家人、罪犯居住地村民小组、村委会的村民、干部的意见;其次要对罪犯以往的社会经历和一贯表现进行认真了解;最后征求所在地派出所得意见。

二、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求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人员增多

近年以来,随着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主要承担家庭经济重任的社矫人员不断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矫正人员的家庭和矫正人员本人都希望外出到发达的省份进行打工赚钱。而他们外出的想法和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当前的环境不好(如毒品比较泛滥、周边朋友亲戚吸毒的较多、没有固定工作的机会),到新的环境去,能够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避免和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可能更容易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赌博、好吃懒做、酗酒);第二能通过赚钱偿还一些债务(比如一些因故意伤害而获刑的矫正人员,他们在被刑事处罚的同时很多也都承担了较高的民事赔偿,往往他们的民事赔偿责任都会把家里的经济掏空有的甚至因此背上债务);第三家庭主要成员(如妻子、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整个家庭可以说都已在打工地,自己外出打工就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然而,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矫正人员请假外出最多就是一个月,而且也不可能给予矫正人员连续请假。而希望通过变更居住地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矫正人员,又要面临着比较严格复杂的程序和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变更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态度(是否批准、是否接受)等问题,所以往往很多矫正人员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

(二)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机关之间缺乏联系沟通 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与多个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各部门之间联系不够,不能各自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往往就会影响到矫正工作的质量,列如,一名矫正人员因为 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可能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拘留或者逮捕,如果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司法行政机关在联系不到矫正人员的情况下就会动用大量的行政资源进行查找,这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还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而且有可能让矫正人员逃避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给予的相应处罚。

(三)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和与之相配套工作人员、装备、经费存在矛盾

当前这一矛盾在基层司法所表现最为突出。司法所承接着社区矫正的所有日常工作,但是司法所工作人员较少,工作装备也比较滞后,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又比较繁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质量。以河西司法所为例,河西乡国土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司法所共有两名工作人员,有摩托车一张,而现管理的xx名社区矫正人员又分别居住在不同的村民小组内。以致于每月的走访都要耗尽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司法所还管理着xx名刑释解教人员,还要开展司法所其它业务工作如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以及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分身无术的情况下,在对工作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就会打折扣,就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4)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参与社区矫正管理的积极性,相对的也就加重了该项工作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加重了主管机关的工作负担。如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比较滞后,缺乏一直拥有专业专业素质(熟悉我国法律、拥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志愿者队伍,民众缺乏义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

二、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立法,规范全国社区矫正 工作制度

当前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已对社区矫正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出台《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是笔者认为还不够,还需进一步让全国的社矫工作规范和同步起来。因为由于各省的情况不同,各省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遇到一些需要跨省份处理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如社矫人员要求跨省份变更居住地的情况时,就会有因为依据不同,口径不一等问题实质上影响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让一些确实符合变更居住地的社矫人员在实际办理中遇到困难导致擅自外出现象增加。

(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和帮扶 由于社区矫正是一个新的事物,很多人都对其缺乏认识,在寻求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就会加重 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如果能够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帮扶,让社区矫正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提高影响力。可能就会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向这里倾斜,这样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存在困难如经费、人员等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三)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首先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其次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各自通报工作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

(四)强化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的参考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在整个矫正期间,是要完全依赖于矫正地的各项资源来对其进行帮扶和教育的。而这些资源的优与劣则是体现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上。如果超出了当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势必就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在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判处缓刑和裁定假释前,在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包括矫正地的各项情况、罪犯的家庭情况等),我想这样可以给好的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真正让罪犯早日回归社会。

48 2046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