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描写春天的诗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描写春天的诗文【第一篇】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定义简单,魅力却不可小觑。古诗人们在创作中将各种描法巧妙运用,使诗歌摇曳生姿,韵味无穷,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过五官感知如听觉、视觉、嗅觉等,视角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色彩对照如明暗、红绿、冷暖等来对客观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诗歌中

描写春天的诗文【第二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写景部分的答题策略

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凡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无论是抒发感慨的抒怀诗,还是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甚至是咏史诗都少不了景物描写,那么诗歌鉴赏中关于写景部分的题型有哪些?又将如何解答呢?下面试做简单探讨:

对于诗歌中写景部分的考查总体上有如下三种:

一、直接考查意象类

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景物。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答题思路:景物特点+主要意象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了无边无际的碧空、渐远渐逝的孤帆、奔流天际的长江。

二、考查意境类

意境就是整个画面的氛围、基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答题思路:

(1)抓主要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景画面。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一片孤帆在碧空之下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长江向天边奔流而去的情形(抓意象,绘画面)展现了一幅壮阔孤寂(概括氛围特点)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的惜别之情(感情)。

注:这类题的答法也适合景情关系的题

三、写景技巧型

写景技巧也就是在景物的选取上、景物的安排上、写景的手法上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可包括:视角层次(远近高低等)、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鲜明、暗淡等)、动静结合、工笔细描与粗笔勾勒结合、虚实结合等

1.提问方式:

(1)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是怎样写景的?

2.答题思路:

(1)明确特点

(2)特点的表现

(3)概括氛围特点

(4)表现的内容感情

例如: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写了桃红、柳绿、落花等静景,又写了莺啼的动景,动静结合,红绿色彩鲜明(特点和表现),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春景图(氛围),表现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情(感情)。

以上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题型,希望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对同学们的做题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问法的细微差别

审题向来是做题的关键,而同学们往往在考试或做题的过程中急于做题而忽视了对题干的审查,殊不知,有时一字之差,答题的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做到类似于:请简要谈谈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时,都会混淆,认为这两种问法是一样的,为避免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方向与方法。

“描写景物的特点”意即描写景物时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方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方面的鲜明、绚丽、灰暗等,观察角度方面的仰视、俯视、远看、近观等。

“描写的景物特点”则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下面就举例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种题的答题方向与区别:

例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景物的特点”型。第一首中前两句作者从整体上写了春日温暖大地、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的景象,三四句具体写了春暖泥融、飞燕衔泥搭巢,沙滩变暖、鸳鸯在上酣睡的情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其中“迟日江山丽”与“沙暖睡鸳鸯”是静景,“泥融飞燕子”整体上是动景,做到了动静结合。第二首写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上,绿、白、红色彩对比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歌首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描写春天的诗文【第三篇】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天的诗文【第四篇】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色彩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在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有几笔精妙的色彩描写,使客观事物色彩纷呈,并可因情着色,借色言志,使文章呈艳增辉,从而达到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古典诗歌中大量富有色彩的词语成了古诗词语言美的一道靓丽风景。诗人有时为了勾画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彩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形象。“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玉树琼枝,满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得十分醒目,特别清新。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使封大夫出师西征》)“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调写尽了悲壮、苍凉的气氛。大家知道,绘画很讲究颜色的搭配。一个高手作画,决不是信手涂鸦随便抹画,而是很注意明暗变化、色彩调和。作诗也是这样。有些诗本身就是一幅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把桃花的红、翠竹的绿、江水的蓝放在一起多么协调,再加上戏水的白鸭,就是一幅好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有白有绿有红,颜色鲜艳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色彩更是明快奔放,突出了江南春天的景色特点。

散文也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通过对服饰色彩的描写,简单的几句就写出了陈伊玲应试时给专家们的外在印象,一个单纯、朴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色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外貌之美。朱自清善于用语言的丹青点染自己的审美对象,在色彩的描写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性。在《春》中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选用红、粉、白三种颜色,用火、霞、雪来比喻。因为火焰燃烧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你的脑际,给你以生活实感,能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衬托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在《背影》中是这样描绘父亲的形象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为老人,灰黑色穿戴本很正常,而朱自清写其父亲的衣着颜色自当别有一番深意:祖母去世,父亲临老失业,家境衰败,父亲的心情该多么的悲伤,这种色彩最能反映当时父亲的心境,且为文章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冰心的《小橘灯》中几次提到黑色:“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正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些色彩描述,不仅是在写天色的阴沉与黑暗,实际也在暗示当时反动派在重庆的黑暗统治,创设了良好的意境氛围,可谓赋情于色,尽显色彩之能势。

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色彩斑斓,从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最朴实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美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极其俭省,几个甚至一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就能抓住环境的特点,将读者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情感。鲁迅的《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清白的光”;“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乌蓝”、“青白”、“灰白”几个色彩暗淡的词语写出了黎明前黑暗时刻,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让人体会到悲哀的情怀。在小说中,色彩词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心态变化。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这样描写鲁提辖第二拳的:“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里“红的、黑的、绛的,”你看色彩纷呈,正是这多彩多色才痛快淋漓地表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48 545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