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生的读书笔记实用精编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人生的读书笔记实用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生的读书笔记【第一篇】
路遥(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个从陕北大山里走出的农民的儿子,用他短暂而平凡的人生为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构筑了辉煌的世界。其代表作品有:《惊人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让我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生活故事为时空背景和整体框架。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矛盾,同时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无奈。
高加林,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做农民,他向往城里的繁华与文明。当他从教师岗位回到农村时,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恋爱了。但后来高加林又通过努力再次进了城,并凭着自己的才华和上进精神,在县城如鱼得水,但他却发现自己和刘巧珍之间已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他离开了刘巧珍与高中同学黄亚萍走在了一起。可是,黄亚萍在他被揭发后再次回到农村时与他分手,她也爱高加林,但不愿意他做农民。所以当高加林要回农村时,他们的爱情也就随之而终了。
而此时的巧珍已嫁作他人妻了……
书看到最后,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为高加林,也为刘巧珍。其实,高加林内心深处一直深爱着刘巧珍,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痛苦地放弃了刘巧珍,当他听说巧珍已经结婚时他更痛苦。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或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懂得珍惜,可是当你失去时才会后悔,但是任何措施都无法挽回那失去的东西。刘巧珍,用德顺爷爷的一句话来形容:“她是颗金子。”当高加林失意时,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并安慰他,赢得了高加林的心。他们分手时,她只有无尽的泪水。出嫁他人时,她望着高加林所在的山旮旯泪眼婆娑。当高加林再回到农村时,她跪在地上求姐姐不要羞辱高加林。她就是这样一个自始至终、多情善良的姑娘,即使这种爱是痛苦的,她也在默默承受着,永远只有爱。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高加林。小说中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是一种先进文明和一种落后文明的对抗,而且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高加林,则处在这个对抗夹缝当中。他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呆在农村,城市的文明触动着他的神经。其实,每个人都有从落后迈向先进的欲望,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生的岔道口,每个处在这个岔道口上的人,都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没有人能够提前预知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只有当他们回首自己走完人生路之后时,才能对自己当时抉择做出评判。
正如《阿甘正传》里所描述的那样:“人生犹如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所要选择的是什么。”
人生的读书笔记【第二篇】
记得第一次听说季羡林先生,是因为他的这句“远离诸虚妄,随顺于众生”。当时就在感慨,这是怎样达观的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朴实普世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读完了他的《人生的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任何雕琢与修饰,似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乍一听似是人生道理,细细品味,那更是人生的哲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给我雕刻出了我在人世间的一个神。他先是让我知道要做成什么样的人,然后让我知道这一生要怎样去做事。原来人真的可以一生保持求道者的初心,虽然外表看起来是温温的,但心思坚定,敢于探索、一生做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而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本书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朴实带有落尽尘华的纯真,在写三个小女孩和两个乞丐的故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著名学者谢冕曾赞誉季先生:“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无法和周围的人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图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这本书有着不染纤毫的纯和自然。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绝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季羡林先生在描写压力和爱情的时候,用笔自然,写的非常真实,没有用过多丰厚的辞藻去堆叠,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真实看法。《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一个正直的中国文人肩负着民族与文化的双重重任走过了一条崎岖的道路。“惟有厚德能载物,岂有量小可赢人”。是的,曾经沧海的季羡林先生,在这本充满人生感悟的书中,其厚德能载得起或深或浅的沉重和沧桑,经历了风雨的心,可在骇浪峰间坦然泛舟。他以自己超然的人格走过血与火洗练的历程,我在读这本《人生的境界》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总是看到两个词在熠熠闪光,这便是先生的“仁爱”和“厚德”。这本书中有多篇饱含深情写亲人、写朋友、写自己,令人看到他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季羡林先生在评价许多人的时候都用到了“大节不亏”这个词,我想,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季羡林先生。先生位尊而平和,待人无半点矜持,人皆称其为仁者风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笔写下那些沁人心脾的小篇章,让人通过品味他的人生经验而受益良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时央视20xx年感动中国写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的尤为贴切。通过品味这本书,我体会深刻。外面的种种大风大浪,似乎从来都难以倾覆季先生笔下的生活——这并不是因为季先生对于外界的事情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因为,在与这世界喧嚣激愤的波澜壮阔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隔阂。季先生笔下的人生里带有一种“自私的淳朴”。这令他和一切“他人的生活”相分离,从而能够长长久久地安于此事,安于此处,安于此心。
人生的读书笔记【第三篇】
这本书看了一大部分的时候心里一直是失望的,觉得它盛名太过,而毛姆的叙述一跳一跳的,他还会突然自己蹦出来阐述些道理,所谓“夹叙夹议”的风格,随意了些,文笔也不够生动,或许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再者,关于爱情和男女关系的“哲理”很犀利但……有歧视女性的嫌疑吧?即便很多时候女性在恋爱中真的很无理取闹和没头脑可……作者瞎说什么大实话,更多的还是很聪慧明理的女性呐。看到快结束时描述主角画家的结局,猛地攫住了人心,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然后,就冷静而开放式地结尾了。
作者有意地用一种疏离、陌生的语气描述小说主角的事迹,只是当这一点被反复强调的时候,显得过于倾重神秘性,值得读者怀疑。怎么解释一个40岁、有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地抛妻弃子,如苦修般倾心艺术、再不与世俗同流?如用玄铁宝剑冷酷残忍地削断一般,他将自己与世俗划割得一清二楚。用作者的说法就是他类似猛地被魔鬼或激情附了身,不能被解释。“好吧好吧,你是作者,你说的都对。”我只能这么敷衍地想了。
关于人生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推崇这一种贬斥那一种有时是很容易的事,可怕的是,有多少人只是随波逐流地过完这“一次性”的一生?书中主角对自己过去的生活进行了破坏性的毁灭,此后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痛苦挣扎的,但他的心灵在日益丰盛、圆满。对过去生活的破坏,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逃离、撕裂,连同自我在内,焚烧一切,才能涅槃。
可这样的生活和新生的过程太过惊骇和冒险了,我们舍不得对自己下手,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往往落荒而逃,离真实的人生越来越远。如书中主角的原型高更、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归隐务农“心远地自偏”的陶潜一般追寻理想的人太少了,也太珍贵,这些人的灵魂有动物一样求生的野性和本能,他们循着本性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而我们受“文明”的驯化,总要想方设法地将这野性和本能藏起来。
不论哪一种生活,都是值得过的,自己的人生和心性,却不能拱手让人,我们只能自己主宰自己,拼了命地对生活刨根问底,一窥无限宇宙中原始又质朴的真谛。
回到宇宙深处的那天,心会像星星一般闪耀。
人生的读书笔记【第四篇】
人总是在失败中成长最快,又有失败的痛感,这恰恰是其不能轻易低头的矛头,而在一个人有着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之后,这种对成功快感的渴望异常强烈,看完摩西奶奶的晚年作品,偶然的机会,又重温刘晓庆的这本书,那段安静的日子,她足够明白“人生不怕从头再来,以面目全非重启人生。”
一个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人,三次婚姻,一次牢狱,人生大起大落,即便身心经历种种,但这没有将这个女人打倒,也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因为她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赢回人生,甚至可以说,她并没有输过,只是稍作休息。
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
读了《朝花夕拾》让我了解到鲁迅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弃医从文。
阅读是美好的,通过阅读,可以眺望洁白的天空,让心灵变得纯净。
《成功的花》让我们学会奋斗,在奋斗中成功。
《海燕》让我们学会了在艰难困苦中学会拼搏,在困难时勇往直前。
人生中需要支点,来承载着我们的躯体和灵魂。
生命的支点也许是一段深刻的记忆,也许是一个热盼的目光,也许是一句挚友的暖语……
我人生的支点是读书,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前进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