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整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常抓不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该说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趋势是负重爬坡。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一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腐朽观念,腐蚀一部分人头脑。二是不少地方“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三是假冒伪劣、诈骗活动在成为社会公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深度不够带来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才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们搞市场经济,我们搞精神文明,一定不能忘记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离开了这四个字,就会走错方向。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充满了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完善这个过程,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原来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出现,这就必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抓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从人的社会价值看个人价值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常抓不懈
人是社会人,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密切相关,争取人类解放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类的解放主要是指人从自然力的控制和社会关系的压迫这两个方面解放出来,同时也包括同这两个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
人在历史上的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这种进步和解放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准备。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发达也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级,这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脱离人在社会中的劳动,脱离个人同他人、集体、阶级社会的关系,抽象孤立地看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导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的统一。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统一关系。防止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片面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并不否定更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将通过不断发展经济和文化来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正当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成员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利益是指个人在享受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利益,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权益的客观范畴。个人主义则是一种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与尊重正确的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个人主义。每一个国家公务员应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2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既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需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和重要动力,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并顺利实现20xx年的远景目标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使命和责任。这项工作的侧重点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长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性需要由民主法制来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也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越广泛,精神文明建设就越全面,越有效,也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要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只靠党和政府的号召不行,只靠群众本身的参与热情也不行,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它赋予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权利,并要求每个公民切实履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既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为依据的,又是以国家意志为保证来贯彻执行的。它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也不以领导人个人看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越发展、越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越可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越能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持久活动。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性需要由法制来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有序和有效地开展起来,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处理好它的内部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但是,单纯地依靠人们的理智在工作中具体地把握还不够。只有把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纳入法制轨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乱仗”,合乎其内在规律地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例如: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优秀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等,我们过去把握得不够好,造成了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大量浪费。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还没有实行民主和法制,工作的随意性很大。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使这项工作活而有序,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把民主法制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需要民主法制来强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主动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历史过程。它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制度化、习俗化过程。通过制度化、习俗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遍性要求和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习惯。作为制度化过程,它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要求成为国家意志,被强制性地贯彻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当中,并带动整个制度化、习俗化过程的深入。不依靠民主和法制,国家意志就不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全面的支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深入人们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变革的领域,教育成果就很难得到巩固。一个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思想滑坡、政治腐败、道德秩序混乱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思想活跃、政治清明、道德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必须形成依法治国的局面。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政治资源和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民主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运用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这里边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制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3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 “三贴近”
一、“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原则是在批判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别是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其人本主义,抛弃其人本主义,而是通过批判,建立科学的人本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历史的人。以人为本强调要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如果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体现在以下三对关系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国民的素质建设,国民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一是道德文明素质。科学知识的普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普及是一个民族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可见,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它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是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以人为本”在内涵上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这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历史观与价值观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3]即精神文明建设是关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此外,“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面对人们利益追求多样化的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时处体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要求,而“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价值,承认了人的生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高质量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就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落到实处。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原则。
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以人为本”内涵中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斗争,就有矛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与人相关的一切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面临不同的情况,会遇到不同的时代问题。如在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公民,以及如何实现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等现实问题,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又如,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的自主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等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可见,“以人为本”思想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导向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空间。
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践行“以人为本”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思想理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指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明确认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类特性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5]由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观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人类整体,其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都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使自身“全面自由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高级活动,其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比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早就有“以民为本”的主张。孟子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中也有“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人的心脏与身体的关系,意指君主有了人民才得以存在,也会由于人民的叛离而灭亡。而后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至理名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古人尚且如此,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2.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式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坚持‘三贴近’,其实质就是贴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现人文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三贴近’的时代性和实效性”。[6]要做到“三贴近”,关键是“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而深入的关键在于创设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氛围,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如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可以在各个行业中开展以“共铸诚信、同创文明”、“明礼诚信、优质服务、拒绝假货”、“创诚信单位、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等为主题的活动,在“三贴近”中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3.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目标转变
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而且是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也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此外,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通过他们来实现。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可以说在我国人人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是根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让人民群众自己组办一些社会团体和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即让参与者成为组织者。如在社区的各项建设,可以让居民自己管理社区成立宣传队、健身队、合唱队,设立文化室、老年人活动站,等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居民认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负责人之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深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最终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翠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J].前沿,2005,(10).
[2]符本清,李可可。中国科普大观园――“中国科普佳作精编”出版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00,(01).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新华文摘,200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1):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9,(42):96-97.
[6]李家庭。“三贴近”要以人为本。[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0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4篇】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更加赢得党心民心,进一步引导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满足新要求,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高举的旗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既一以贯之,又充满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也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一个方面,都不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新的历史任务,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加强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三、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