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优秀3篇
杜少卿聪明机智,深谙人情世故,善于权谋,内心复杂,既有温情又显冷酷,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篇1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是以作者自己的原型写成的。在众多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展现了杜少卿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他是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尚义任侠。
杜少卿的出场是经他的堂兄杜慎卿介绍的。小说三十一回中堂兄这样向鲍廷玺介绍杜慎卿:“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一个秀才,我那伯父是个清官,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些田地,伯父去世之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从这些语言描写中可见杜少卿是从不吝惜钱的。后面叙述的情节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在那个恨不得视粪土如金钱的时代,他却一反常态视金钱如粪土,对于钱财,他持着一种洒脱的态度,黄大修房需要钱,臧三给人买秀才败露需要银钱打理,骗子张俊民的儿子应考需要银钱买路,还有娄老爹的儿子孙子,他都给银子。对于钱财,他的态度是谁有困难就给谁,何须考察是真是假,只要有困难,我就会帮。家产变卖之后,他带着家奴前往南京,路上,家奴王胡子见杜少卿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捞田了,拐了二十两银子跑了。杜少卿却只是微微一笑。
在南京生活期间,即使他自己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豪爽仁义的性情。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江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其次,他是淡泊功名,蔑视权贵的潇洒文人。
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社会里,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唯一途径,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抱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再者,他是尊重妇女,反对封建的谦谦君子。
在当时社会封建思想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来约束女子。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时时尊重妻子,反对约束的“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却引用晏子的话说:“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他用普通的人情解释《诗经》,说:“《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
最后,大家肯定注意到杜少卿在扶危济困的同时,散尽了家财,没有守住祖业,这其中是他没有经济头脑的原因,但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本就把钱财看淡,从不放在心上。潇洒的帮助别人,他就是豪爽的性情中人!
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篇2
杜少卿在《儒林外史》中占一个重要位子。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时,是在书上的引言中看见的,偶然看见的。据说,他身上有作者吴敬梓的影子。这叫人好奇心不断加强。
先出场的不是杜少卿本人,而是其兄长杜慎卿。因名字很相似,刚开始还会把他们搞混。杜慎卿是个慷慨之人,因设宴莫愁湖而名震江南。鲍廷因生计问题求助杜慎卿,这也是导致杜少卿出现的原因。只是兄弟情也有丑恶的一面啊!
杜慎卿贪图钱财,见杜少卿手中有千把银子,便叫鲍廷玺投奔他。他知道只要有人向杜少卿诉苦,少卿便大捧银子救济,。杜慎卿慷慨之下有一副丑恶的嘴脸,在他看来兄弟是用来算计和嘲笑的!杜少卿之可怜,令人同情。这也许是吴敬梓经历过的士人的丑恶。
鲍廷玺去找少卿。遇见韦四太爷,还是韦四太爷识人的眼光准。他称杜少卿为“豪杰”。遇见杜少卿,其与其仆娄老爹主仆关系甚好,信任有加、各守本分。在鲍廷玺终于见到杜少卿后张俊民也来了,两个人一听韦四太爷称杜少卿为豪杰就立刻应和,谈论其在金钱上的馈赠让他们如何爽快,我相信韦四太爷如此称呼并非钱这一点理由。只能说明鲍廷玺和张俊民两个人图财图利的心思很丑恶,遭人唾弃和厌恶。
杜少卿第二天会见臧三爷,杜少卿与他交谈。对话中,杜少卿的语气不像从前那般和善了,而是如鲁迅般的言语甚是犀利入骨。他平日里虽然乐善好施,却丝毫不愿攀附达官显贵,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后来,娄老爹的去世也让他很难过。
许是他厌倦了官场这种追命逐利,唯利是图的风气,他宁可装病辞官,也要同娘子游山玩水,无论春天秋天,都与她在一处看花吃酒。这确实有吴敬梓的身影。吴敬梓宁可生病也不要去应什么试,即使自己有才干,也不去做什么官。这能说明吴敬梓也是一个对官场不良风气厌倦,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人。
杜少卿,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绘的自己,他希望像他这样不追名逐利、淡泊名利的人不再如从前那般少得可怜,不再总是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杜少卿,这个形象,永远散发光芒,永远不落……杜少卿,不,是吴敬梓……
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篇3
杜少卿与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不多见的“真儒士”。而相比之下,作者应该是更加着重于刻画杜少卿这一人物的。王冕是个楔子,而杜少卿更像是作者的精神写照。
可以说,若老王是枝荷花,那么我们的老杜就是另一枝出淤泥不染的荷花。
杜少卿是个慷慨大度的人大家都知道。据不完全统计,本书中描写杜少卿捐赠银两的情节不下六次。而且每次都是大把大把地给,五十、上百两都不是事儿。或许有人说:他有钱呀!家产那么多,肯定是不在乎钱的,所以随意给。不错,这句话说得不错。他确实有钱,老爹攒下来的积蓄就足有上万两银子。但要说“大把大把地给”,放在如今也没人敢这么做。你能够要马云随意就分你几十万吗?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杜少卿那份勇气,那份豪爽才会为一代代人反复咀嚼,反复赞誉。
杜少卿还很有思想觉悟。他的言谈举止显露出了他对封建礼教的不羁思想。但他依然尊重,遵守封建礼教。此话怎讲?
还记得他去过南京住吗?他竟携着娘子的手在外头行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遥,不敢仰视”。这在如今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放在古代那可是要震惊全国的!也就是说,杜少卿的思想比同年代人前进了六百多年!当然,这也说明他不拘于礼教,而并不意味着不屑。别忘了,他也是泰伯祠的主修者之一。他还异常孝顺,讲孝道。裁缝找他借钱,他一听是给母亲办丧事,就毫不犹豫捧出二十两银子,还附一句:不必还。
可以说,杜少卿是个神奇的人物。作者用那智慧的笔法,把不同的性格注入其中。大气,豪爽,放荡,无羁,忠孝,高洁,童趣,无邪,高尚,傲岸,洒脱这么多,集中在一人,竟不显混乱,反而使杜少卿逐步走入我们的内心,越来越清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