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涵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涵

中国最鲜明的特点和最大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它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一步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将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让整个国家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时代特色。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对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改革,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党的领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说:“为了使社会革命取得成功,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消除阶级的目的,我们必须把无产阶级组成一个政党。”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曾阐明:“在全国统治机构中,所有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都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是一个具有觉醒意识的无产阶级的先驱。”要把中国的事业搞好,在我们的政党是最重要的。这是根据我国的历史与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一个最根本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中国人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古代有云,六约之气,九州之通,离不开我们的领导。”在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一批重大风险挑战得以顺利解决,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都被我们克服了。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方向,要有立场,要有原则,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我们党所进行的这场变革,是一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没有走一条封闭、僵硬、变旗、倒行逆施的路子。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党的领导得以全面提高。问题出在四个方面,关键在中间。在党中央的统一安排下,改革全面展开,多点突破,向纵深推进,从打好地基,到搭建支柱,到全方位推进,厚积薄发,到了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已经初步建立了各个方面的基础体系,很多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革,有了系统性的重塑和整体的重构。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唯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才能有光明的发展和繁荣;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的灵魂,甚至出现致命的失误。“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后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各种不确定难以预测的风险挑战面前,我们党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进党的执政方法和执政方法,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力,增强党把方向,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为民而改革,以民为本

“历史的运动就是人民的运动,它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民的运动而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人民群众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为出发点,要用人民群众来开创伟大的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将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是新时期党治理国家的一大特色。

我们要以满足人们对更好的生活需要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员始终牢记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那就是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的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将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上,围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切实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转化为实际。建设“平安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情”,纷纷进入了“深改”和“深改委”的讨论议程,并将其作为“突破口”。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为奋斗对象,落实各项改革发展的职责,使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有一个历史性飞跃。

坚持以“以人为本”,以“以人为中心”,以“以人为中心”。改革开放能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热情,主要是因为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根植于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与实践的每次重大突破与深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各个方面、各个方面的经验,都是从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和努力中总结出来的。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加,一切的变革都无法实现。”新时期“枫桥经验”在我国各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践证明,要继续深入推进各项事业,必须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以“为民服务”来衡量改革的效果。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把人们赞成不赞成,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同不同意,以此来确定所有的方针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治理能力、治理效果,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要也只有靠人们去判断。”2016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1届全会上提出,要“以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让人民有了真正的获得感”为衡量指标。可以说,“两个是否”的评判准则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在2018年10月视察广东时指出,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是否造福于人民”来衡量我们的改革效果,使我们的改革发展更多地造福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为民服务”和“两个是否”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为民而变,则变得有意义;只有在群众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我们的变革才会有力量。”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推动全面推进改革。

不断探索和创新释放出强大的改革动力

这是我们党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取得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国家的大事愈多,困难愈多,愈要艰苦奋斗,愈要锐意改革。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创新中,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创新,敢为人先,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党和人民的前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中心任务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力量。

改革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哲学意义上,“创新”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认知与实践,它反映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发展。根据当代革新学说之父约瑟夫·熊彼特的说法,“革新”指的是创造一个新的生产功能,在这个系统中引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因素和状况。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其改革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发展的全局和全局的全局全局的角度,提出了“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底蕴。”在世界范围内,只有革新者才能生存,只有革新者才能生存。”纵观人类社会,早在2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秉承着“周之故邑,革故鼎新”的思想,开始了中华文化建设的伟大尝试。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了革故鼎新,求变求新的开拓精神。历史与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而且关系到我们的事业能否跟得上,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是在开放创新中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最主要的是,我们用对生产关系的持续调整,使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上层建筑又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相匹配。从本质上讲,深化综合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集中了“四个全面”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在“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进行了部署,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要不断推进综合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创新。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把以综合深化改革为核心的力量,把它当作稳大局、应对变化、开创新局面的一个主要手段,把握好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三个更大的解放,即是我们的目标和条件。”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辩证统一。要继续推进改革,要不断地推进改革,要不断完善“两个坚定不移”的体制,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努力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问题为中心着力解决深层制度和制度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问题的推动下,在问题的推动下,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地深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讲话,深刻阐述了“以问题为中心”是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所在。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旦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所以,体制永远都要继续改进,所以,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要继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握好其中一些重要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提出了“问题即是时间”的主张。毛泽东同志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所谓问题,就在于它的对立。”在马克思的知识观中,问题的定位也是一种实践的定位。实践是认知的基石,而问题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不仅是认知生成的逻辑出发点,而且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因。作为一个党的领导权和领导权,一个党是否能够及时地认识和处理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关系到整个大局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一个党的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党始终以中国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以问题为中心”是综合深化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提出问题,始终把中国的“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矢”,对准了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以发现、解决矛盾为切入点,才能开创工作格局。”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大国,要继续深入下去并不容易。改革到了深水区,轻松愉快的改革基本上都做完了,肥肉也都吃光了,接下来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我国推进综合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实际需要,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很广,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很有可能影响全局,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越往深处走,受到的阻碍就越大,面临的暗礁、暗流和漩涡也就越多。”

要以问题为中心,推进全面推进改革。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际势力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们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各项改革措施要有的放矢,瞄准最突出的问题。从宏观上讲,要集中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国际形势下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持续地拿出切实的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在关键方面,要集中精力破解阻碍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让我们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在执行上,要把解决体制障碍、机制性障碍和创新性政策上的成绩加以巩固和深化,把重点放在健全实施制度上,促进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

坚持科学方法,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全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在科学方法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在实践中前进。”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根本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作为一个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社会正发生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变化,推动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常常是牵动全局的。为此,我们在制订综合配套制度时,应以系统性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三是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要以综合协调的方式推动改革的深入开展。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着诸多新的内容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期,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线上,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时代趋势,把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持续推进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制度和制度创新,使各个方面的制度更为成熟和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了《宪法》。

要把握好“三个基本点”,即要把握好“三个基本点”,即“三个基本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二中全会上提出:“推进改革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把握辨证的观点,要把握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突破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六对关系反映了改革的重大变量和重大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七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强调:“要走正确的道路,要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要坚持问题与目标一致,要坚持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要有重大的理论创新,要有针对性,要有针对性,要有针对性。”这五个“相结合”,是以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为中心的,既有系统性的考虑,又有突出的总体效果。

要注意执行,要明确一些重要的政策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二月在省委党校学习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习和认识方面,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搞明白总体政策和个别政策之间的联系,制度上的政策链条与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的层次对接,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长期和阶段性的政策之间的关系”,突出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也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不能以灵活性牺牲原则性,也不能以原则性限制灵活性。

要继续推进全面推进改革,必须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联系与耦合性,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说好“大政治”。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要有大处着眼,对各类矛盾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工作,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部分放在第一位,然后再用它来解决其它的矛盾,在总体上推动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一个重点的突破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以开放推动改革,以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结合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用开放来推动改革和发展,使我们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成绩,这也是我们综合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

适应新时期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开放使人前进,闭关自守就会倒退。中国以往的发展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走出来的,今后中国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大的开放环境。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当前,我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资源与环境容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传统的生产功能结构模式无法维持,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同时,也具有市场规模巨大,现代工业体系完善,人才资源丰富,基础建设相对完善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外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实行高层次的开放,才能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要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为中国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22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性的角度,提出要充分利用法治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国家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破除地区间的保护、市场的分割,疏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流通的重要环节,推动更广泛的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加速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继续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国家统一大市场,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

要重视自贸区的先行和示范效应。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新潮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必须加速推进自贸区战略的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作出了“海南全岛自贸试验区”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南的自贸区进行了有步骤的探索和稳步推进,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表明了我们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从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经有22个自贸试验区围绕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目标,积极探索,大胆探索,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引导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聚焦推动“一带一路”的高水平建设。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是国家实施全面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个重大举措。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明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全球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为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到明年六月末,中国已同5大洲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家签订200多项“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从2017年开始,我们已经七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到了2023年,我们的出口额将会达到14.2%,15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并成为世界各国在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对象。“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一条胜利之路。改革与开放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而开放又是改革的需要。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开放策略,用高水平的开放来推动深入的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增加新的活力,扩大新的空间。

48 3258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