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浅析教师惩戒权的使用》一课中,周老师分别从学校惩罚主体及惩罚权限、惩罚对象及特点、惩罚方式及选用和教师体罚学生可遵循的原则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惩戒权的使用问题,讲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新任职班主任了解了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教育惩戒权。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具体有三点体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然而,在“赏识教育”“ 情感教育”“ 爱心教育”成为教育主流选择的当今校园,“惩戒权”成了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加之各类媒体对体罚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屡屡曝光,更使老师们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通过学习周老师的讲义,我坚定地认为惩戒权是法律、社会和工作职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权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敢用惩戒权。一方面,适当正确的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良好成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技能,并体验在社会中难免会遇到的一些困难,甚至犯一些错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的惩戒教育还有利于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惩戒只是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惩戒也使学生产生对道德、对法律敬畏之心。当课堂中出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教师只靠善意的劝说和引导,他们反而不会领情,使老师最终有可能丧失对课堂秩序的控制,影响和伤害到其他想学习的学生。所以,当学生的违规违纪的时候,老师宜“该出手时就出手”。
卢梭在《爱弥尔》中曾经写道:“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可见,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在于“惩”而在于“戒”。惩诫学生时,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呢?用好惩戒权则大有学问。周老师在讲义中,就惩罚方式的分类、选择和运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我非常赞同。我认为当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犯了错误,由于他们年幼、经验不足、心理水平低下、认知能力缺失等原因,有时还意识不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这亟待老师在对他们实施惩处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身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处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另外,我们实施惩诫必须公正、合情、合理。在对惩处犯错学生时,我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容易受到权威性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致使惩处失去公正性;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致使惩处不合情理,因此,客观公正用好惩戒权,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学生违规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违规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情绪心态、家庭状况及具体的违规情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使惩诫要恰到好处。
周老师在讲义中,提出规范制约惩戒权的问题,我认为非常必要。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拥有惩戒的权力是法律、社会赋予的,是由教育教学规律决定的。然而,个别老师却滥用手中权力,给学生精神和肉体造成了伤害,这不但违反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和人保护法》,而且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三名学生因为完不成作业害怕受罚而跳楼寻死的xx,让人尤为痛心。因此,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古人云:“过犹不及”。惩戒并非是灵丹妙药,可以医治百病,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一旦超出它的范围和界限,就会收到相反效果。老师的“惩戒”行为的效果之所以南辕北辙,其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度”。我认为把握惩戒尺度,正确实施惩戒除应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外,还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对事不对人,要让学生知道,惩戒他,是为了教育他,帮助他。其次,要做到民主平等,要与学生平起平坐,要一视同仁,不要偏心狭隘,更不能有公报私仇之心。第三,要适时适度并循序渐进,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总之,在惩戒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体现出的应是一种真诚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 应该把惩戒贯穿在说服、解释和引导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孩子们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惩戒目的。
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班主任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容纳无限的智慧。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但让学生佩服却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很多种情况,学生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有时我想,教师就是驾控一叶扁舟行进在急浪中的人,只有不断搏击,谨慎行船,才有避免被风浪吞没的危险。驾控技巧就是管理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升华。班主任工作初看起来没什么事情,但是如果深陷其中就会痛苦不堪,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处理不完的麻烦,等到参透其中真谛,又可以变得很轻松,班级治理得很好,班主任却显得游刃有余。特级教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事例。
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个人观点。
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的。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和学生因为角色的差异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无数实践证明,与学生走得太近的老师,往往深受其害!与学生交往总是“推心置腹”,和学生“打成一片”,时间一长,老师身上的神秘感消失怠尽,学生就会慢慢忘记老师的身份,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旦平衡感建立起来,学生就会质疑你的任何管教行为。有时班主任在遭遇学生冰雹之后,总是埋怨学生忘恩负义。殊不知,究根溯源,都是我们自己酿的苦果。
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不断交锋、不断博奕的过程,几个回合下来,一旦学生发现你老师计止此尔,那我们就大大不妙了。因此,老师必须灵活的变换管理的策略,让学生面对你时无法准确预见可能的后果。让学生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不是在学生的操纵之下。
我们除了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从而树立威信。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学生早已忘了师道尊严,老师的社会地位也急剧下滑。学生普遍对老师尊重不起来。依赖于学生良心发现去尊重你。还不如老师自强自立,主动征服学生。
平时要有意识的注意不与学生开太低级的玩笑。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多谈公事,少谈私事。时时让学生意识到你是老师,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先知者。对于那些与老师稍微熟一点就忽略了这一点的学生,要不时的敲一敲他,让他重新记起这一点来。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沟通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有时办公室一整天都是或和风细雨、或急风暴雨的场面。交流是否有效,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效果和教师的水平。一次不成功的学生谈话不是零效果,而是负效果!我们钟情于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常常忽略效果问题。经常不可避免的使谈话流于形式。
有时出于好心,也是出于对工作的热情,学生无论犯错还是违纪,一律作为思想问题看待。在办公室里总要苦口婆心、长篇大论说个没完没了。内容重复颠倒,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要说学生,就是其他旁边者都听得不耐烦。我们动机无疑是好的,努力的精神也值得肯定。问题就是没有认真分析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总是把学生当成无知的小学生。实际上,学生违纪多数不是认识问题,而是素质问题。懂道理而不去做,才是我们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因此,教育的重点有时不是教会学生认识问题,而是督促学生改正问题。而做到这一点,常常并不需要花费整节课的时间。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常常缺乏耐心。学生犯错一进办公室,不问缘由、不听辩解,总是劈头盖脸一顿狠批,情绪激动、语言尖刻。时间一长,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老师这个规律。从人的本性来说,对于表扬的话语,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都是先接受了再说;对于批评的话语,也不管其正确与否,都会不自觉地会生出抗拒之心。可以说,批评越严厉,抗拒之心越强。实践过程中,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当时可能引起学生强烈反弹。尤其是当我们气急迁怒学生、抛开事针对个人、直斥学生的品德、甚至牵累学生的家教,都会伤了学生感情,造成师生之间心里上产生鸿沟!结果是,事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师生关系却又搞僵,我们自己也怄气伤肝。
我们可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开始还是很严肃地批评教育,但很快,或者由于学生“健谈”,或者由于老师自己的意思,批评教育转为闲聊。刚刚还是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转眼之间,变成了久别重逢的朋友。天南海北,大千世界,无所不谈,甚至一些不适合告诉学生的事情也都告诉了他们。这样常常一聊就是几节课!这样其实是自己就把自己的身份交出去了,把学生当朋友,在学生面前诉苦,甚至落泪,其情景就象是要博得学生的同情一样。但学生是否会真的同情,那就很难说了。
因此我们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交流的对象,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任何一种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外在规范只有最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习惯,才能持续有效。因此,强迫学生接受规范,就不如启发他们提高意识,加强修养,以利于其自觉接受外在规范。古人强调修身养性。我们传统文化有许多这方面的宝贵知识可供挖掘。我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在班团课上给全班同学讲授一些有益他们身心的知识。讲一些名人的人生,讲毛泽东诗词,还有x问题、农民问题等一系列时事、社会热点问题。我发现,有不少同学还是很乐意听的。当然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学会“煽情”,真正触动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让他们觉得,如果不按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就不是个有档次的学生。就低人一等。
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加强学生自身修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班规校规。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时时有效,过多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罗嗦,会招致学生厌烦。而且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个别不自觉的学生可能完全不会把这种教育放在心上。还有一些学生,他们虽然认识到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但由于一贯散漫,积习难改,仍然常常违规违纪。对于这样的学生,单纯说教是没有用处的,这时就需要加大外部强制。外部强制对某些缺乏自律精神的学生却是非常有效的。一旦外部强制化为一种习惯,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它。
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说教还是强制规范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当众表扬,私下批评。正如清朝名人曾国藩曾讲“缅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群体环境中批评容易伤害个别人的自尊心而言的。对我们老师来说,当众批评学生,有可能置自己于难堪的窘地。一旦被批评的学生恼羞成怒,与我们当面发生冲突,我们很可能骑虎难下,如果应付不当,冲突便可能升级。
单纯强调说教或者单纯强调强制规范都是片面的,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班级的良性运行。
兵法上讲“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的是人际博奕中始终居于主动性,控制对方游刃有余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特别是无原则(无视班规)的放纵学生,做了就是失去了做老师的原则和立场,不但老师不赞同,学生也会打心底里小瞧你。我认为我们既要像慈母那样宽容学生,又要像严父那样严格要求学生。
对于一些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要敢于下重手整治。学生一般不会很在意你说了什么,但当你尝试着去做的时候,他们就会目光炯炯地盯着你,不是怕你,是看你对那些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是否动真格的。谁都知道,压力越大,学生反弹也会越大。严厉处治时要注意做事公正、对事不对人。你可以对一个学生进行无数次的批评,但要切记,每一次的批评都应该是新的。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你针对的不是具体的事,而是某个个人时,那可能招致更大的反感。对事不对人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学生是职业需要,我们和学生其实没有什么私怨,甚至没有多少关系。走出校园,我们甚至可以不打招呼。就可以把对问题学生的每一次批评当作第一次。
我有一个毛病一直没有改掉,那就是太容易冲动,碰到学生不象话的时候尤其容易发火。我们不少班主任也有这个毛病,总是觉得学生的进步不够大,要是退步了更是不能容忍,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能也会这样,面对学生的错误,先是盛怒,有时还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既而后悔,在困难面前退缩,最后是追着学生安慰。这样,我们就在学生管理中越来越被动,学生也会看不起你。因此,行动之前冷静分析,决定之后坚持到底。
无数实践证明,无论面对如何难缠的学生,我们都不能情绪失控。要学会控制情绪,为情绪所左右的教师,只会降低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甚至被学生看不起!当你挥洒自如时,学生才会佩服你。要想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不仅需要头脑冷静,而且需要处理问题时养成提前做准备的习惯。经常有这种情况,班级里出现问题,我们会马上找学生谈话。由于没做准备,谈话往往没有效果。你想,如果我们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教师说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一次没有效果,两次没有效果,到最后,学生一到办公室就显得不耐烦,谈话还没有开始就注定无法进行下去。一般而言,学生犯了错,总是心中忐忑不安,他们等着接受批评,但是也想好了很多借口,教师如果知道学生的这些思想活动,不是一上来就批评学生,而是从其他角度入手,出乎学生所料,打他个措手不及,反而更能收到效果。
当然,我们在学生管理中要讲策略,树威信,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为师不诚,故意高高在上。恰恰相反,我认为坦诚始终是学生管理最大的策略!根据情况的需要,适时的开启或者闭塞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武打小说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高手在出招之前,对手已经感觉到了杀气。最厉害的招数不是用剑杀人,而是用剑气杀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无形胜有形的道理!延伸到学生管理上,指的是没有痕迹的管理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一种管理策略即使再高明,如果固守不化,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进行管理,才能游刃有余,超然于众人之上。岳飞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带兵打仗是如此,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当然,如何做到“教育无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把班级建成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集体,是每位班主任苦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而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众说不一。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潜心研究初中学生心理,认为班主任和学生各是剪刀的一叶,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就是“剪刀差”。初一年级是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适应期。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学,一切无不从“新”字开始,同时也是新的风气、新的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班级工作抓得好,极有利于养成良好班风,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和学生的交往上,要做到“离多接少”。此时的学生,大都愿意把自己的长处、优点显露给教师,而不良习惯在新环境中处于自我抑制的隐蔽状态,不敢冒头。学生也愿意在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纪班规中约束自己,展露才华。
这段时期班主任在了解学生,学生也在了解班主任,他们通过班主任处理每一件事的方法来摸清班主任的脾气。班主任此时应和学生保持“离多接少”的距离,对学生严而有方、严而有度,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严。这一时期中,班主任认真带领学生做好班级的每个第一次,形成良好的开端,对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到初二年级,学生进入初中生活的转折期。随着学生对环境的熟悉,自身的缺点、毛病也开始暴露,松懈情绪出现,同时从生理心理上已基本跨入青春发育期,学生情绪不稳定,动荡分化较为剧烈。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此期的班主任和学生间的距离,已不再是初一那样“离多接少”,而已在相互了解中逐渐缩短,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对学生的教育本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让学生觉得老师虽严,但严而有据,严而有爱。在工作中能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
初三的到来,对学生而言是人生道路的转折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尤其是教师的支持与鼓励,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有一种紧迫感,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均较以往增大。此时班主任应和学生多接触、多谈心、多理解,保持“离少接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和谐、平等的关系。教育中掌握“以教为主,教训结合”的原则,讲究工作方法,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时班主任工作更应细致深入,从关爱学生出发,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让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体验到被信任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对班主任产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并乐于接受班主任的要求和指导,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和指导者。
从初一到初三,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不了解到逐渐了解,再深入了解的整个过程,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经历了最远、渐近到最近的变化,这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班主任和学生各是剪刀的一叶,剪刀张口最大处,两刀叶相距最远,处在初一,师生距离最远;慢慢随着岁月的推移,两刀叶之间距离缩短,师生间距离逐渐缩短;到初三结束,刀叶交叉并拢,相距最近。在对学生了解得越来越深的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已深深浸入学生的心扉,班主任也已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一次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班主任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指导者和负责人,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成员,在班主任担任工作时,对班主任的工作和生活都需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作为班主任家人,我深刻认识到班主任这个职业对家庭的影响和挑战,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心得。
第二段:班主任家属的承受和理解
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的默默努力,班主任的工作比正常的教师工作更辛苦,更有挑战性。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家属需要理解和支持班主任,包括婚假和学校活动等情况的调整。同时,班主任家属也需要承受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问题和烦恼。这时,家庭成员的默默支持和理解是班主任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班主任家属需要共同承担家务和照顾家庭
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这时班主任家属需要更多地承担家务和照顾家庭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紧密的沟通和配合,强调分工和互相帮助,包括买菜、做饭、洗衣、带孩子等家务工作。
第四段:班主任家属的鼓励和支持
作为班主任的家人,对于班主任的成功和工作有着根深蒂固的责任。我们需要尊重和认可班主任的工作,并在任何时候都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包括在职业生涯中的升迁和学生的发展,以及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还可以在班级中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支持,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
第五段:班主任家属的感悟和启示
作为班主任家庭成员,在支持班主任的同时,我们更能够感悟和启发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需要班主任为学生提供贴心的关怀和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问题和烦恼上。同时,我们也能够从班主任的工作中汲取信心和鼓舞,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更多的机会。
结论: 总结,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仰和责任,班主任家属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让班主任家庭成员获得更多的启发和鼓舞,共同团结,成就未来。
上一篇:实用写事暑假去打工【8篇】
下一篇:实用节约用水倡议书实用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