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第一篇】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发奋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完美的前程发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学生。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学生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此刻已经很富强了,但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学生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职责?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就应****,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第二篇】

“少帅”差点火候

许久未出现在电视荧屏的文章,以一部《少帅》重归大众视野。

此次他挑大梁出演“张学良”一角得到导演张黎、李雪健等人力挺,但对于文章的表演,观众批评声也不少,除了著名的“周一见”对他个人形象的影响,重点是很多人觉得文章难以脱离固定的表演方式,《奋斗》中的风格延续到现在,因此有网友评价看《少帅》,看到的不是“张学良”,而是又一个“文章”。

不过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文章也真的是很努力。正式进组前,他做了众多准备工作,不但深入阅读了导演提供的所有的书和资料,还找到一些东北朋友取经,专门琢磨东北人言行中的特点。与此同时,他还专程跑到美国,重走了一次少帅当年走过的路,获取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正式开拍,文章也是为角色“拼命”,导演张黎说戏中有张学良吸毒戒毒的戏份,一般这种吸毒及戒毒时的身体状态都会靠化装去实现,而文章为了更好的呈现这种极致,更多是的是借助自身改变,就是饥饿、困乏来达到效果上的真实。文章因为情感太过投入差点得了忧郁症,他说:“真的是特别累心,尤其到后期,张学良遇到的每一件事儿都是难事,都是能要命的那种打击,真的特压抑,快要拍出病来了,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

在演完这部戏后,文章很久都没有接新戏,只因自我消耗太大。

不能否认文章的努力,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文章而言,演“张学良”貌似还差点火候。

之前曾有人盘点说娱乐圈有一批人不是演谁像谁,而是演谁都是在演自己,《少帅》里的文章便是如此,尽管台词东北腔浓厚,但是听起来总是似曾相识,让人瞬间想起他以往塑造的角色。文章在表演上并不是一个全能选手,他得遇到合适的角色才能发光发亮,不然便会有强烈的违和感。

不过作为演员,文章的未来还很长,能否在戏里磨炼出自我风格,拭目以待。

文章脱的胎换的骨

北京卫视《少帅》热播之前、之后,文章饰演张学良的像与不像、合适与不合适,其话题热度早已超出了关注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重温一段重要历史的范畴,尽管导演张黎咬紧牙关坚持文章“这个孩子是不二之选”且不惜“授人以柄”地发声“坦率地说,我们之间有私谊,这个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希望给年轻人一个空间,我们不要剥夺年轻人犯错的权利”,但耳闻眼见演员文章的势头在舆论场一度盖过了对少帅张学良的关注,作为一个擅长执导历史剧的导演,恐怕张黎的心里也不会太得劲。难怪在《少帅》播出后接受采访时凡涉及文章的问题,导演都明显变得话少、话硬,不得不说时才说,能不说就不说。

其实,从剧本以及服、化、美、道、摄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能看出这是一部严肃认真的作品。然而,就是演员文章的“跳脱”、李雪健老师的“飞扬”,太容易使人“走神”了,好在还不太“费神”。审美的体验居然是双重甚至是多重、多维的,这也是醉了,由历史而现实,由娱乐而严肃,观众似乎也要有点“飞扬”和“跳脱”精神才好入戏。比如最近一场戏:张学良得胜还朝之前顺便带着手下团长来到藏娇之金屋,“如夫人”对他搂肩搭背一句“我们是自由恋爱的”,让张学良险些翻脸,那一刻,观众和文章恐怕都会被抛出戏去……大帅训话之后,张学良回转家中在夫人于凤至面前殷勤备至,大马哈鱼的鱼子酱、沙俄贵族的手表,一样样献上,“大姐”却话里话外不领情、句句含沙射影,最后低吼一声拂袖而去,张学良的特写却分明是文章的自责……有时候,过于烛照现实的历史常常是伪历史,历史不能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编的演的拍的导的怎么舍得放弃这机会、错失这权利?!因而,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历史越容易被戏说,越是谎言越容易被装扮,越是诚实越容易被中伤。

据说,演这部戏时文章险些抑郁,导演说,残忍一点讲,当时也需要他保持那种状态,尤其在演吸毒的戏时,文章不吃不喝不睡觉,真的是很投入。上千场戏份,而且不是婆妈戏、恋爱戏那么轻松惬意,文章的付出的确不是观众和看客们能依样画葫芦想象出来的。文章自己用了一个词,叫作“脱胎换骨”。没有人能钻进文章内心去窥探一番,看他的心思情感是不是真的都在戏里,更无法找到他脱掉的旧胎、换下的旧骨……这些年,大家看耍宝都看怕了,乐八卦也都乐癫了,急需强情节强刺激的“生活剧情”转移不如意种种……文章在剧中有句台词形容风流成性,好像是“蛤蟆腿儿不长毛儿――随根儿”。笔者想说的是,作为演员“衣食父母”和“上帝”的观众和舆论环境,能否三思再下嘴乎?

呆萌不是少帅

和张学良的故事堪称是影视界的一大“IP”,隔几年就会被拿出来重新演绎一下。除了他们具备传奇性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谁来出演几乎都可以,如果演员天生再会说地道的东北话就更好了。平心而论,如今的这一版《少帅》,无论是李雪健或是文章,形象和气质上都与真实人物有差距。如若非要谈论相似点,那么李雪健的优势是他能努力演出张大帅的圆滑劲儿,而不会说东北方言的文章则依靠刻意呆萌力图蒙混过关。

如果漠视《少帅》中的文章不会说东北话,就如同谈论张学良时不提他的绯闻逸事一样,这样的任何一部有关张少帅的影视作品必将失去许多传奇性和趣味性。按照惯常审美来看,历史上的少帅其实并不能算多帅,他的传奇性离不开大时代背景和生活逸事的双重渲染。选择文章来出演张学良,除了演员本身的“生活新闻”同样够多之外,于观众而言,他绝对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

由于历史原因,同时也有之前许多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轮番演绎的原因,说每个观众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张少帅一点儿都不为过。其实,不只是观众,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他对张少帅的理解及演绎方式上也会各自不同。作为一个知名演员,文章在处理这一个张少帅时,运用的方式还是他的看家本领――呆萌。呆萌是近年来影视表演上较为讨巧也较为偷懒的表演方式,收视上可能奏效迅速,但缺点则是不够立体,同时更缺乏深度。对于历史上的张学良,要想在艺术作品中塑造出其令人信服的形象,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要靠一个呆萌就想通吃,那么这个角色在一出场时就已经注定了立不住的结局,这一点远比不会说东北话还要命。

玩魔方的“少帅”

《少帅》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一时间又让人们燃起了对人物传记片的兴趣。身穿白色粗布无领衬衣,下身穿一条肥大的黄呢子旧式军裤,脚上穿一双鹿皮大头军靴的青年“少帅”文章,终于在少年张学良“丧母回府”“大闹学堂气跑老师”“父子斗智”“扒火车离家出走”“茬架日本学生”等一系列风波后“登堂入室”。风波两年后复出的文章,此次能回归到了一位演员的本分,确实让观众掐一把汗。从张学良12岁一直演到他36岁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全面展现了张学良从叛逆少年到一代名将的成长之路;从挚友背叛、父亲离世,到东北被占、家国蒙耻,再到他身边的兄弟、亲人一个个离去,剧中的张学良一次次承受巨大的情感冲击……文章铆足了劲儿,入戏很深,自己也经历着一次次“情感过山车”,否则他也不会自曝长达5个月的拍摄别累心,“真的觉得眼泪都要流干了”,为拍戏差点得抑郁症。观众尤其看好“少帅”与“老帅”李雪健搭档的每一出戏,“今生父子、前世冤家”,具有浓厚的亲情,占据着重要篇幅。剧中有一段父子对话,说学良:“男人小肚鸡肠的,长大能成什么气候?”张学良回答:“我也没想成气候啊!”台词非常精彩。还有,看文章如何“破解”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张学良一生的情感密码之魔方,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文章的博客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奋斗”。文章演过智障,娘娘腔,硬汉,再到演“为匪者必有侠气”的少帅(该片导演所要求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奋斗”二字的真实再现。文章演了《少帅》之后这么反思,“用导演的话是要嘴下留情。人生很短,让自己没那么多负面,坚持往前走,向正面。”一部戏拯救了一个演员,难得。难怪导演张黎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文章的变化。文章也如一个在玩魔方的大男孩,沉得住气,不为魔方各面的“五颜六色”所迷惑,不抛弃、不放弃,敢于尝试,不怕挫折,努力终会被观众所认可。

各方观点

腾讯娱乐

文章的张学良饱受争议

《少帅》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自播出之后就深受观众与媒体关注,而饱受争议的莫过于戏中饰演张学良的文章。

凤凰娱乐

导演张黎力挺文章有灵性

近日,《少帅》导演张黎接受了媒体的访问,大曝《少帅》拍摄内幕和执导心得,他力挺文章除了大赞其专业程度外,还表示要给年轻人犯错和改正的机会。在张学良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和这段众说纷纭的历史上,张黎表示自己在电视剧中尽量体现的是精神历史,张学良乃至的另类成长史。

搜狐娱乐

导演称赞演员文章演戏用功

《少帅》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因为这是文章自“出轨门”后首次挑大梁参演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张黎导演为我们揭秘了文章的拍戏过程:“戏中有张学良吸毒戒毒的戏份,一般这种吸毒及戒毒时的身体状态都会靠化装去实现。而文章为了更好地呈现这种状态,更多借助自身改变,如饥饿、困乏来达到效果上的真实。”

半岛晨报

文章情感风波之后回归大众视野

这部《少帅》是文章继2013年的《小爸爸》之后,时隔3年带来的一部电视剧作品,也是他在经历情感风波之后,首度带着自己主演的作品回归大众视野。接下角色之后,文章很快进入“备战”状态,为人物做了大量功课。他祭拜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墓碑,感受着他们之间的情感,他探访了张学良当年最喜欢的餐厅,找到了张学良当年的棋友、球友和曾经照顾过他的护士,获取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网易娱乐

经历了一次次“情感过山车”

小张学良虎头虎脑但执拗不服输的形象,得到了不少观众点赞。但或许是“小男人”形象太深入人心,文章饰演的张学良虽然痞气和少爷气足够,霸气似乎欠缺了些。文章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这个角色带来很大压力,“真的是特别累心,尤其到后期,张学良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难事,都是能要命的那种打击,真的特压抑,快要拍出病来了,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从挚友背叛、父亲离世,到东北被占,家国蒙耻,再到他身边的兄弟、亲人一个个离去,剧中的张学良一次次承受巨大的情感冲击,文章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情感过山车”。

新文化报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第三篇】

《开学第一课》是由教育部门和央视共同合作的一档教育类节目,聚焦于现代社会事实,从中你学会了什么?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开学第一课简介《开学第一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面对中国中小学生的电视节目,每年于9月1日播放一期。节目会邀请全国知名的教育学者或人士作为嘉宾,诸多学生及家长作为观众,采用全场互动的方式,模拟学校课堂。其内容选自被认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1年《开学第一课》播放时间出炉: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已于9月1日晚7点到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始播出,因2021年开学第一课主题还没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往年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1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们愉快地暑假生活又结束了,迎来又一学期的学习生涯。在我们即将开学之时,又这么一档节目受到所有中小学生欢迎,那就是《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是:少年强,中国强“!

每到新学期开学,《开学第一课》总会播放各种有趣且蕴含深刻寓意的故事片段让我们观看。这不仅让我们汲取了各种知识,还能在观看节目中,更好的理解各个人生意义。通过每年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我们不仅了解祖国各个历史故事,还通过观看节目,更好的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更有目标却与动力。这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每到九月开学季时,就播放一期《开学第一课》的原因吧。

因此,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心感悟《开学第一课》各个故事内容,坚定未来的向学之心,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定之心,更好的学习向上,为未来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2今天是央视《开学第一课》开播的日子,我如同往年一样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的播出。今天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它教给了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019“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不仅让我了解了国旗背后的意义,更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盛;2018“创造向未来”让我知道了创造的魅力,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梦想;2017“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这份骄傲和自信,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20__年它让我知道了如何对抗新冠肺炎病毒。

今年是《开学第一课》陪伴全国中小学生的第十三个年头,这十三节大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给人以深切的关怀与深沉的关爱;它与全社会的青少年一同成长,一同见证了每一代人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是开学的第一课,更是人生的一大课。希望这样的第一课越来越好!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3我们即将告别八月的酷暑,迎来崭新充满希望的九月。

九月一号的到来,预示着学生们新学期学校生活的到来,而央视大型教育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会像往年一样于9月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全国中小学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等带来一堂生动形象的课堂,相信从中会带来意义非凡的心得感悟。

依稀记得《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是从2008年开始播出的。汶川的惨重,奥运的欢庆,节目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以事件为背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处于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作为中小学生其中的一员,可以说它是我们学生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的萌芽。可见《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创办的非凡价值和影响。

20__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教育我们在疫情面前勇敢担当,向英雄们学习。

不论你是学生,老师,家长,还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角色,在九月的第一天,上一堂属于自己的“开学第一课”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4今天是每年《开学第一课》播放的日子,在晚上八点的时候,我准时收看了这档节目。今天从这档节目里面,我明白了什么中国梦,所谓的中国梦,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爱”字。

那么什么是爱呢?可能不同的人对于爱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小孩吃上自己喜欢的食物时,可能就觉得这就是爱,一个辛苦加班的白领拿到自己的加班费时,也会觉得这就是爱。总而言之,能让人自己感觉到幸福的,那就是爱。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有了爱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美好。爱要学会分享,当你感觉到快乐的时候,将你的爱分享给你喜欢的人,你就能够用收获双倍的爱。但你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将你的爱分享给你信任的人,那么你的痛苦就会减少一半。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爱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有我们爱这个国家,国家才能够发展,成为前进的最大作用力。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5愉快假期的结束,意味着新学期将要开始,同学们是时候收拾好心情迎接开学的来临,回到学校上课学习。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唯有努力进取,积极向上,定时规划好人生目标,将来才有机会效劳祖国以及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

面对开学,每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会播出《开学第一课》,为孩子进行各种教育,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刻的感悟同时给予精神力量。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对于20__年,我们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此生难以遗忘的劫难。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无疑是给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考,尽管疫情危机,我们前方有无数抗疫勇士负重前行,为生命健康安全而战,为了迎来属于我们的美好晴天,坚持抗战。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6今年的暑假虽然有点短,但是我过得非常开心。眼看马上就要开学了,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作为一名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努力学习他们的抗疫精神,只有努力进取,积极学习,定时规划好人生目标,将来才有机会效劳祖国,孝敬父母。

因此,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非常认真看完,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从里面学到的感悟以及知识写下来,回学校跟同学们一起分享,面对《开学第一课》进行各种教育,这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深刻的感悟,同时给予精神的力量,在人生道路上可以继续加油前行。

尤其是今年的疫情期间,出现了特别多的抗疫情英雄,让我感受到非常感动,我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可以为国家贡献的人。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7秋高气爽,春去秋来,快乐的时光总是一眼而过,暑假已过迎来了新学期,新生活,然而08开始在我们开学前都会播放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节目那就是《开学第一课》,这并不是普通的公益节目,而是意义非凡,其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开放的一个节目,而每年的节目都是根据当年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来进行改编总结,这不仅让广大的学生观看了后从中补给到很多人生意义上的事情,还能更好的理解本土祖国人民的团结,强大。而观看了今年开学第一课主题后久久不能平静,今年的主题主要讲的是关于抗疫情精神,弘扬抗疫情精神,防控疫情事件,今年全球主要受疫情的影响而变得静心胆颤的,不过好在祖国的强大致使了我闷今日的生活,使得风险降到最低了,。

从小励志要培养一个有正能量,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的,那么《开学第一课》这节目是不二之选,观看后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使得广大学生变得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着正能量。因此《开学第一课》这大型的公益教育节目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富强民国为将来更好的铺垫而尽心尽力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人生到处都是舞台,只有自己的强大,才会是那个主角!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8不知不觉,又一个暑假过去了,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可以说心情非常激动。在20__年9月1日晚8点,最令人期盼的就是《开学第一课》的播出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当观看完《开学第一课》后,被里面的一个又一个励志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当初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时,医务人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他们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充满了爱和温暖,它们无不在激励着大家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创造更辉煌的明天,将来可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作为少年的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新世纪的开拓者。

正所谓: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奋斗,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我们一起扬起风帆,向成功彼岸奋力驶去;让我们一起努力拼搏,勇做新时代的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加油!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9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学校举办了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班主任让全班同学一起观看《开学第一课》。这次《开学第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前还觉得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节目,不过我现在才认识到这节课是有多么重要了。

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里,大家在家里度过了漫长的暑假,学习根本不在状态,如何让我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学第一课就是一门很好的课程。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没有人开小差,大家都聚精会神的观看这次节目,而我也沉迷于其中。

时间过得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节目就结束了,但我还没能从深思中醒来。平时我们认为学习课本知识很无聊,但通过这期节目,我深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功读书,争做高尚情操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左右1020__年已经过去大半,随着九月份的到来,我们愉快的暑假生活也正式宣告结束。在我们即将踏入校园时,央视所开办的《开学第一课》也正式在我们踏入校园前开播了!

《开学第一课》是我们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一个重要节目,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里面不仅有很多动人心弦的好看节目,还有不少让我们深受感动的动人故事,在看着节目,听着祖国发展故事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晰未来的发展道路,唯有不断努力学习,我们才能贡献出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第四篇】

在当今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通的现象了,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都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因此,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使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因情所困,放弃学业,悔恨终生;为了爱情大打出手,出现校园喋血事件。两人感情出现裂痕,脆弱的青少年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即将破碎的恋情。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本应纯洁、忠贞的爱情涂染上了灰色的一笔,让社会在置疑:大学生是否应该在学习期间谈恋爱?在爱情与学业的选择上,孰重孰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性解放”“性自由”。在这样的思想下,出现了恋爱不是为了婚姻,恋爱不是真情的表现。把恋爱当成毕业后发展的“动力源”;把恋爱当成大学期间排解忧愁的方法;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社会、法律的约束和谴责。这样的想法又为大学生本应正常的恋爱涂染上了不光彩的一笔。让社会又质问: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来的吗?

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读大学的五年里(专科三年、本科两年)耳闻,目睹了大学生被情所困的痛苦为情所引发的种种暴力时件,因情而逝去的年轻生命……。因将来从事的工作将与大学生们经常交往,因此,如何去了解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们;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顺利的完成学业,走向成功是我的理想,是我的奋斗目标。想让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想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这是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孤傲、感情脆弱,如何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感情的误区呢?让不必要的痛楚事件减少,乃至消失呢?

我一直都有着将恋爱问题深刻研究的心愿,借此毕业论文的机会,通过对青年性心理、性生理的了解,查阅了大量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籍;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事实案例;摘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精髓;再加之自己五年来在校期间的耳听目睹,身边的事例,自己的领悟,完成这篇论文。

研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目的在于从生理、心理上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认识与态度,列举事例分析由于不正确的恋爱观而引发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思想、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能认识爱情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顺利的度过大学时期,取得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探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国外的“性自由”、“性开放”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心理成熟的阶段逐渐提前,但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许多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产生。这种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成长;而且将影响国家对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如同一个小型社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的不健康信息、社会的不良风气,使得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也油然而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成熟的关键时期。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正处在花季年龄,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追求人生的美丽时刻,希望去了解异性并得到异性的关注。实际上,早在中学时期,青少年们就产生了对异性向往、了解的性朦胧期和性思慕期,但由于受到家长、老师和升学压力的“压制”,那种感觉只能被压抑。进入大学以后,家庭的约束力骤然降低,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机会增多,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爱情”便在大学生们的心理迅速产生、发展。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正确,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恋爱观念是必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心理学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对大学生观的影响》书中,对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受西方观念思想的影响,在“性开放”中模糊回答的占%;只要有爱存在,一切都没有问题的肯定回答占%。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外界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新型”的恋爱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爱情,是人类开发心灵潜能的学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小学生,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人,是中学生,能使双方无遗憾的是大学生,再使双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灵差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能使双方无遗憾吗?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是苦涩的、失败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完善。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特点表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

2、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不紧张、空闲时间多,找个伴玩玩;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3、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4、恋爱中理想化。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意识形态趋于成熟的阶段,歌德诗云:“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直青春后期的青少年们,在性思慕期和慕期的趋使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在性心理上,却体现出不成熟的表征。

恋爱观的排他性。恋爱观的排他性表现在对恋人的控制和占有上,两个人在相处的日子里,在思想上、意识上排斥一切与对象相接触的事物,尤其是接触恋人的异性,不允许自己的恋人与异性单独的接触和交往。恩格斯曾指出:“性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恋爱观的排他性经常表现在热恋时期及感情不稳定时期。拥有这样恋爱观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排他性来捍卫自己的爱情,维持自己的爱情,恋爱观排他性充分表现出心理的不成熟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恋爱观的冲动性。恋爱观的冲动性表现在两个人交往之间“性”问题和感情出现问题时的心理冲动。恩格斯指出:“如果不能结合或彼此分离,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不幸;仅仅为了彼此分离,对方甘冒很大危险,甚至拿生命来孤注一掷”使恋人为了爱而冲破一切枷锁和干涉,为爱付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在高涨和激发时,恋爱观又会冲破一切。冲动的发生越轨行为,而不考虑后果。

恋爱观波动性。恋爱观的波动性表现在交往两个人思想上的波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想上比较孤傲和脆弱,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与别人分担,表现出极端和消极。冲动性较大,恋爱观的波动性使当代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极其不稳定的状态。热恋中的男女,感情波动大。热时可达白热化,冷时可骤然降到零点;高兴时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懊恼时垂头丧气,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有时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尤其感情脆弱的青年们,容易出现自杀、他杀等伤亡的后果。2007年4月16日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人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哈珀楼为女友的分手进行枪击事件,打死32人后自毙。

恋爱观幻想性。从15~16岁之后,青少年则进入了异性向往期。在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或几个的异性“理想模式”,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赖和爱慕,产生了恋情。按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会建立异性友谊。因此,在初中、高中阶段的青年们,在老师、家长和学业的压力束缚下,抵不住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爱情。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们开始了恋爱,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恋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了低龄化。年轻人的心理永远都有美丽的幻想,想象着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当他们确立关系后,便常常独自一人或两个人在一起幻想着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编织他们理想的梦,甚至开始了性幻想。但有时却与实际脱离,当幻想醒来的时候,发现和幻想中的不同,发现原来在对方的身上还有那么多的缺点,这时感情出现问题,两个人的感情逐渐淡化,慢慢走到尽头。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学业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大学生已到达恋爱的时期,但未必能很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引发出许多争议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恋爱观形成的时期是在性心理和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加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的同时,形成的恋爱观念。青少年在青春后期即二十岁左右即进入了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青少年在大学生求知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逐渐的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恋爱是大学生性心理和性生理发展的产物,恋爱是追求爱情的行为,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性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的。但恋爱观则是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时期即性心理开始的的时期,即青春期开始的时期。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用爱情转移思想上的空虚。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当的动机,出现错误的心态。

2、恋爱观上表现出择偶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他(她)能不能给我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他(她)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思想上不成熟、不稳定出现矛盾冲突。两个人确立恋爱关系以后,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互相猜疑和不理解、不包容所导致。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里人和周围人的关心和宠爱,不能容自己有一点的被伤害,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思想上往往更多的是索取。当对方的举动和语言或是行为有不当之处时,就会毫无顾及的开始争吵,这是恋爱观不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不信任的态度。

4、好奇心较重,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5、只在乎爱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在毕业之前,很坦然的提出分手,理由也自然是相当的简单,“我对你已经没有感觉了”、“我们俩不合适”等坦然的话语,对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6、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7、认为爱情与事业不相冲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8、把物质条件看成爱情的基础。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9、认为爱情本身是一场游戏。新型的恋爱观逐渐把恋爱的场所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成为了新的恋爱方式。在网络中,可以隐瞒自己的年龄、性别、地点、长相。这种隐蔽而又可以解放自己情感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的青少年。网恋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时尚的活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往往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陷入网恋不能自拔。空闲的时间多了,上网方便的大学生自然对这样方式的恋爱趋之若骛。

大学生网恋包括了游戏型、感情寄托型、追求浪漫型、表现自我型、追求时尚型、随波逐流型。任何一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抛弃了“恋爱是为了缔结婚姻”,把恋爱当成一种网络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情感交流,可以把社会统统抛在脑后,以模糊的性别和身份,把所有的事情当作游戏。

(二)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恋爱现象在全国各高校比较普遍,大学生谈过恋爱的或正在恋爱的比例高达80%,认为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6%,而且认为只需要两厢情愿,一切都没有问题。这些数据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成大学生恋爱与爱情观念转变的因素很多。

1、升入大学后,思想上的自由感和孤独感决定的

导致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恋爱并非志趣相投、兴趣相吸、身心相悦,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精神上的空虚,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的环境大多是初中、高中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考上大学以后,则开始了异地离乡的求学道路。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因此,恋爱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寄托和情感的满足,在自由而充满时间的空间里,异往逐渐增多,也逐渐将异性之间的友谊转变成了爱情。当郁闷的时候有人陪在身边,也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从初中就开始了异性的向往,渴望被异性关注、与异往。但那时也是学习最关键的时刻,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家长的高压强制下,谈情被视为雷池,不能跨越一步;在学校,只要与异性多一点交往,就会被老师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和老师的双高压抑制着学生的情感正常发展。此外有着升学压力的学生们,心里也怕自己在情感上出现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未来。进入大学以后,生活、学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了,时间多了,爱情的闸门打开了,爱情开始了。

2、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的性格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家一个孩子,父母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人的身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已经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只要孩子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去满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则养成了孤傲、任性的性格。他们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理解和宽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性。在情感上,他们表现出来的也同样是任性与孤傲。开始恋爱的他们,则会用从小到大养成的“脾气”来与对方交往,在思想上只要求对方付出,不懂得奉献;在行为上只会索取,不会互助。因为一句话而大打出手,提出分手的比比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听到“我愿意”。在这样孤傲、任性的性格下,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呈现出波动性、幻想性、排他性、冲动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极端和消极;在争吵和失恋后,处理的方法往往让人不能想象,甚至出现伤亡事故。大学生的任性使得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恋爱是个很严肃而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意见会给孩子起决定性作用,同样家长的做法与态度也将影响孩子的恋爱观念。一些世俗的门当户对、外表长相、工作家庭充分的表现出了家长的主观意愿,表现出了择偶的不符合现实和恋爱中思想的的纠纷。在从小宠爱的同时,也会给孩子以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大学寝室的生活里,不服输的心理也伴随着大学生寻求伴侣。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也油然而生。

3、社会外界的不断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信息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则迅速、及时的感染着学生,当然网络的主流上好的、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网络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消极颓废,黄色下流的信息,侵害着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们,使他们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性解放”“性自由”,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们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感觉到一切都是新的,经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府,憧憬着未来的同时,也同样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同寝室的几个人逐渐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每到休息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孤身在寝室,走在去教室、图书馆的路上,看见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同学们,这时候思想上的反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学生还会承受不住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某某能力太差,某某水平不行,都这么久了也没有人要”之类的话语更是刺痛着学生的心,“告别单身”成为了他们的爱情宣言,在这样的心态下寻求的爱情,怎能成功!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就业难成为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功利性、权利性的社会风气也进入了大学的校园。现在的大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把“现实”摆在首位。在谈恋爱的时候,大学生也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了自己寻找的“另一半”身上,让自己少奋斗几十年。“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在大学生的恋爱观中比例也日益增多。在我的同学里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在某一重要考试之间找了一男友,在男友的帮助下,顺利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在拿到通知书的同时提出与男友分手。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性”是“恋爱”的基本保证和基础,既然爱了就一切都可以放弃,不考虑后果和影响。有的女孩为了留住自己的爱人,用换永远。这样的结果只有枯涩和悔恨。社会不良风气中还有享乐主义,有的女同学为了让自己“美起来”他的恋爱观模式成了谁有钱我就和谁好,年龄、家庭都不重要。用自己所谓的爱去换取物质,这样的恋爱观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爱情以人的性生理发育为前提,以人的具有社会内容思想感情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但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减少走“弯路”,进“死胡同”是必要的。

(一)充分认识到爱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充分认识恋爱观包含着道德责任感

有人会问:“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和道德有什么关系?”回答是肯定的。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

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三)充分认识恋爱观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有的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寻找志同道合,互相促进的伴侣

这是高尚而纯洁爱情的思想基础。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基本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有相似的人生态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爱情支配的。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可以使两个人心心相印,对各种事情达成共识,行动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恋爱中互相促进,达到事业和学习和双利,在婚后的日子里,才能走到永远,经历任何事情的洗礼。

(六)认识爱情的真谛——理解、信任、责任、奉献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升华,达到爱情的顶峰。两个人交往随时间的增加,彼此多了些了解,两个人在一起要学会包容、理解。一些细小琐事,可以放下就不要小题大做。男女双方都有彼此的交际范围,经常有与其他异往、接触的机会。爱情的存在

需要爱情的支持,不能“钻牛角尖”、不能“小心眼”、不能不信任对方。你曾想过吗?你爱的人你都不信任他(她),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两个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彼此间对对方既有了一个责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敬如宾、相扶白头。要懂得奉献,爱情不是利益,奉献出了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爱情却是彼此无私的奉献。

(七)学会识别爱情“真伪”,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总结

48 2668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