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一篇】

“开饭喽!”

随着爷爷的叫喊声,我家的年夜饭开始了。我和妹妹都出来帮忙“上菜”。有油亮油亮的红烧羊肉;酥脆酥脆的大炸虾;细嫩肥美的清蒸鳜鱼;香味四溢的土豆牛腩;黄澄澄的油焖春笋;原汁原味的清蒸大闸蟹;还有我和妹妹最爱的“粢毛肉圆”,这可是我爷爷的拿手好菜呢,还有奶奶包的春卷和水饺……各种菜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奶奶说,她小的时候年夜饭可没这么丰盛,平时根本吃不到肉,即使是过年了,肉也不能吃过隐。奶奶说:“现在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小品、相声、魔术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小品《走过场》,其中,马主任说道:“上任领导为了应付绿化检查,让人用油漆把整座山都给刷绿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爸爸妈妈则一边看节目,一边抱着手机玩集五福和清空购物车的抽奖游戏。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可没有手机和电话,近的地方就登门拜访,远的地方只能写信或发电报,非常不方便。但是现在有了电话、手机,随时都能联系,再也不用像爷爷那个年代跑来跑去了。手机不但能打电话,还能用qq、微信视频通话,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信息,特别方便。爷爷说:“现在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春节期间,我收到了爸爸妈妈送给我的新年礼物——是一套曹文轩的经典长篇小说,我一拿到就对它爱不释手。我的几个书架上已经堆满了我喜爱的课外书。但是,妈妈说她小的时候,课外书很少。她最珍贵的是外公给她买的一套《西游记》的连环画。但是现在,只要我想要什么书,妈妈都会给我买。妈妈说:“现在的生活可真是幸福啊!”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二篇】

小康生活是每个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向往。是啊,过上繁荣富强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啊!现在,我们国家的小康社会正在建设的越来越好,这和我们国家的强盛和繁荣是脱不开干系的,全面小康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日子变得越来越富足!

就拿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来说,全面小康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我原来上学的路有一段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但自从国家贯彻全面小康后,上学的土路变成了黑黝黝的柏油路,上学真的畅通无阻了;原来爷爷奶奶总是在坚硬的路面上锻炼打太极或者慢跑,稍有不慎就会跌倒,但是步入小康社会后,坚硬的路面上铺了一层橡胶,就算不慎摔倒也不会有太大的皮外伤;每次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都会坐公交车去,每次都会堵车,但是自从步入小康社会后,有了公交车专用道,再也不会堵车了!

可能你认为盘锦只是个小城市,但是令你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城市步入小康后竟然有了这么大的改变!我原来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当家乡的建设者,这个梦想可能听着有些遥不可及,但是自从步入小康生活,我竟然感到我和我的梦想相差不远了,这可真是个质的飞跃!全面小康真的是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想要当家乡的建设者,去渗透小康社会的理念,去把我可爱美丽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强,让这个城市里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祖国的明天出一份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三篇】

如今迈入202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梦想,教育体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间简陋的教室,四面墙上空无一物,只有几块破旧不堪的脏黑板,以及几个粗糙的大方洞。正值腊月,风从窗洞里刮进来,像无数寒光闪闪的匕首,直刺同学们的心底,师生都冻得瑟瑟发抖,与发电机有得一拼。为了拿笔写字,同学们不住地往手上哈气,可冻僵的手指仍然无法写字。桌椅破破烂烂,不少椅子下垫着石块,时有一人从椅子上摔下。教室里没有灯,天黑了,黑板上的字若隐若现……这就是妈妈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崭新、平整的桌椅上谱写着七彩的光芒。教室里甚至还有电风扇和空调,在热浪扑面而来时,一起向太阳发出凉爽的挑战,为我们竖起清凉的盾牌。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漂亮的泡棉纸装饰和同学们的字画,在紫色的墙上共舞。课间,同学们惬意的靠在椅背上,说说笑笑。上课时,各类多媒体设备为老师提供帮助,使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

庚子新春,新冠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宅在家上网课。“停课不停学”,勤奋的我们,构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大概是妈妈当年梦寐以求的吧。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四篇】

车行太行山区,深沟绝壁起伏,让人心生“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喟叹。行进山间,满眼尽绿,又让人深感盎然之生机。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就坐落在太行山脉南段。“这里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山多地少并且地力较差,种普通农作物,收成、收益都很一般。”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剑青说,“但平顺也有独特优势,是正宗潞党参的原产地,发展潞党参等中药材产业,不失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一剂良方。”

车在大山深处辗转许久,终于抵达青羊镇车厢沟。目之所及,是一片片梯田和五颜六色的中药材。

“车厢沟的海拔、气温、土壤条件都很适合种植中药材,我们在这里建设种植、育种示范园区,开展野生资源抚育和品种的标准化改造。”山西振东道地连翘开发公司负责人李军告诉记者。

“我家流转了两亩地给振东公司,每亩年收入750元;一年在振东公司务工四五个月,每月收入多元;家里剩余的两亩地也种了柴胡,年收入8000多元。”路家口村村民王爱玲算了一笔账,“全家脱了贫,这两年日子宽裕多了,挺满意的。”

目前,车厢沟片区试验选育中药材品种73个、推广品种32个。附近8个行政村的4754口人随之受益,其中1715名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4500元。

龙溪镇佛堂岭村海拔1500多米,昼夜温差大。过去,石山中的人们祖祖辈辈种植玉米、谷子,脱贫致富没找到路子,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8人。

虽说过去村民也种潞党参,但都是零打碎敲,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上不去,市场销路打不开。前,全村的潞党参种植面积仅有10余亩。

佛堂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建觉得,平顺潞党参药用价值高,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县都有种植扶持政策,应该努力扩大规模,让乡亲们增收脱贫。在他张罗下,佛堂岭村成立了潞党参种植专业合作社,51户村民首批加入。如今,全村潞党参种植规模已发展到300亩,“家家种党参、户均一亩半”,总产量达15万斤,收入200多万元。

“苗子有人提供,管护有人培训。”张志建介绍,合作社成立后,与几家大药企签订了250亩的保底收购协议,“今年保底收购价是每斤15元,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估计成交价格能到每斤25元左右。”

随着全县潞党参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有保障,平顺县又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

7月中旬,龙溪镇东彰村,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除草去叶。村委会主任赵学良介绍,潞党参精华在根部,需要把上面无用的枝叶去除,防止争夺养分。

从小在东彰村长大,赵学良深知村子家底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时有176人,占村里总人口的1/3。”,原本在外地打拼的他回到村里,牵头成立金山谷中药材科技公司,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潞党参。

“一般两年生的潞党参就可以上市,但道地药材既讲究产地,也讲究生长期。”赵学良曾拿着5年生的潞党参去做检测,发现皂苷、多糖等成分指标要比生长期短的潞党参高许多,价格也差很大。“潞党参产业要做大做优,要精细管理、提质增效。”

东彰村的试验田里,种植着几种类型的潞党参。按照大小、品相、生长期,赵学良带着乡亲们对潞党参进行分类管理,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300万元。

“我们已把古方熬制潞党参膏、生产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列入产业发展计划,延长潞党参产业链,确保这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方’更管用、更持久。”谋划未来,赵学良信心很足。

截至目前,平顺县种植包括潞党参在内的各类中药材万亩,20带动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今年2月,平顺县脱贫摘帽。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五篇】

“我们小时候啊,那走的都是土路,住的房子全是用茅草和泥沙堆的,一下雨根本没法住。吃的是野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杀一只鸡,做好了,还没等上桌就都抢光了。想学习都学不成,天还没亮就得帮大人去地里插秧,那时我们上学正值文革,想要本书都难……”爷爷讲着过去的苦日子,眉头微蹙,声音充满着遗憾。

“总讲那话干啥?”爸爸拎着一箱螃蟹推门进了屋。“现在,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屋变成了高楼大厦,家家开上了小汽车,每次带闺女回来,她总喜欢看路旁各种树木、鲜花构成的风景。”放下螃蟹,我们爷俩会心一笑。

是呀,我的书包里正放着刚刚从书店买的习题册,那么多的名师,为我们学习知识尽职尽责,妈妈告诉我说:“谁说岁月静好,那是有人在为你们负重前行啊。”

“哎,嫂子,十一假期你们去哪玩啊?”小姑又烫了新发型,向妈妈展示着,问妈妈。“这头发烫的真好看!”妈妈一边夸奖小姑一边回答说:“我想去哪就去哪,哪好玩就上哪,反正现在交通便利了,就算出国也来得及!”没错,现在有了火车、飞机、高铁,还愁放假去哪玩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都高兴地飞了起来。

可跳起舞来一点儿不比年轻人差。他们作为社区代表团,还到鞍山演出过呢!奶奶就是其中的一员,爷爷说自从跳了广场舞,奶奶的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脾气也好了,越活越精神了。

窗外的梧桐沙沙作响,在阳光下枝叶的疏密中洒下点点光斑,那明暗交叠在一起的画卷,正展示着生活的美好,不需要梧桐来引凤凰,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把自己活成了耀眼的凤凰。

“开饭啰!”随着小婶嘹亮的声音,沁脾的饭香充满了整个房间,红红的螃蟹象征生活的红红火火,碧绿的秋葵,充满着希望,多汁的鸡翅,清蒸桂鱼让人垂涎三尺,我不禁的赞叹:“幸福的生活真是色香味俱全的,五彩缤纷的啊!”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六篇】

“50年前,外公我还是20岁的小伙子,家里有5个兄弟煜情。因为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过世了,家里条件艰苦,吃不饱,当时身高只有1。65米,骨瘘加柴,我从小靠大姐拉扯大,旁人总嘲笑和欺负我,日子过得很不开心。但我也没有放弃自己,学了一门维修机械的手艺,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出了高级工程师,吃饭的问题解决了。40年前,你妈妈出生,我们一家和妈妈的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四合院,几家人共用一个洗手间,共用一个加房。有时候晚上隔壁邻居电视声音开大点,就会让人无法入睡,家里的男人洗涡都是光着滁子穿着短裤在天井边洗澡,女人、小孩都是坐在家里的浴盆里洗澡这住算不上舒服吧?可是如今,那四合院被改成了高被大厦。家家户户乘电梯上上下下,做饭、洗澡、上洗手间也都有了独立空间,既安全只舒适。”外公顿了颉说,“小康,不仅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是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贫穷提升到相对富足,丰富入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富足,精神世界更充实”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脑海里一直放咬着外公刚才给裁讲的4、50年前的情景。50年过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新的景象。各大商场超市的物品琳琮满目,大牌服沛籍品店屹立在街头,各种轿车在马路上川1流不息中国的大部分家磨也过上了小廉的生活。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首先就是要让自己好好学习,让自己真正地掌握本领,就像外公一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广大青少年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中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七篇】

细雨浸润下,宁夏西吉县下堡村碧绿如洗。村口一侧的艾草扶贫车间内,数十名女工或分拣,或装袋,场面热火朝天。每个月,经她们之手加工销售的艾草护垫和沐浴包,总价40万元。

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到,贫困人口还有100多万。如今,20多年闽宁协作、数年如一日精准扶贫,西海固已脱胎换骨。

盛夏时节,记者走访西海固,一张张笑脸、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场景,昭示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闽宁协作:特色产业让农民就业增收。

丈夫聋哑,孩子才几岁,家里离不开,地里没多少收入,出去务工不现实,下堡村村民马花一度为生计发愁。,在闽宁专项扶持资金帮扶下,下堡村有了艾草车间,30多名像马花一样不能离家的贫困村民,家门口就业。

“风吹不着,日晒不到,干一天能赚100元,这好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马花现在很满意。

下堡村党支部书记马俊平告诉记者,今天的好日子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拉开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闽宁协作大幕。

在闽宁协作的春风下,西吉县年建成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超过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入驻企业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把大大小小的车间建在了贫困村边,下堡村也由此成为受益者。

“聘用的工人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可解决了我们村的大问题!”谈起这种扶贫模式,马俊平将其概括为不出村、有工打、有钱赚,务农、顾家、挣钱都不误,“除了帮助贫困户就业,企业还扶持带动全村人种植艾草,3年时间,光土地上的收入都翻了番。”

精准帮扶:肉牛养殖成了致富门道。

养牛,在西海固不算新鲜事儿。

“不过,以前养牛是为了犁地干活出大力,可十年九旱,庄稼都没得种,还犁啥地?现在不一样,养牛就是养牛,就是为了长肉增膘。”在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65岁的冯义祥谈起养牛头头是道,“这些牛,只要用心养,长得飞快。才两个月的牛娃子,你看这个头。”

正说着,从乡上回来的老支书田虎成也进了牛棚。看见牛把槽里的料拱到槽沿,他忙拿起木耙子归置起来。

“田书记,我那事问清楚了?”

“这不来给你送好消息了,扩建牛舍、扩大养殖,跟之前一样享受扶持政策。”田虎成说。

20,华润集团帮扶海原县创建“基础母牛银行”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外调基础母牛32051头,其中投向104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1409头。在企业带动下,全县建成万头养牛乡镇4个、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肉牛饲养量超过27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8万头,31家新建规模牛场已全面启动建设。

短短5年间,肉牛养殖成了海原县农户的致富门道。

“我赊购了2头牛,第二年就还清了欠款,这4年已经有了8头牛。新下的犊子就能卖6000元,育肥一年还能翻一番。去年3头就卖了万元。”冯义祥摸着牛背说,“有补贴、有技术支持,一头牛掏个零头就牵回家了,要是现在的日子还过不到人前头,羞得出不了门。”

“我们村615户2376人,第一年80户引进了354头牛,现在145户养了654头牛,今年初又有56户申报增养246头基础母牛。和老冯一样,村民们现在养牛的积极性可高咧!”田虎成说。

产业引导: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增了。

刚到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村口,一股胡麻油香味扑鼻而来。走进意兴油坊,55岁的村民齐国玺热情招呼。

和许多坐落在六盘山下的村庄一样,曾经的李士村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产业无从谈起。年轻一点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想家但又不想回家,齐国玺也曾是其中一员。

“以前在银川的粮油企业干,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可生活成本高,一年落不下多少钱。回乡发展嘛,也行不通,土坯房、泥泞路,能有啥奔头?”长期在外打工,齐国玺说话不遮不掩。

转折出现在20,李士村利用自治区财政厅拨付的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项目资金200万元,整合县扶贫、农牧等部门资金10万元,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按照“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李士村建成昌信农家超市、凤河醋厂、意兴油坊、小杂粮磨坊,并组建农机服务队,多渠道、多元化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

齐国玺回来了,在外打工的很多村民也回来了。

“村里就像是专门为我想的,办起了油坊。在家门口,一月能挣3000元,家里的八九亩地也能照顾上。”去年,齐国玺一家顺利脱贫。

“纯手工生产、无添加剂、原生态,这些招牌城里人稀罕得很。3年多的光景,不光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增长也快。”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介绍,从20的零收入,到的万元、年的万元、的39万元,今年预计能到50多万元。

在李士村带动下,凤岭乡8个村纷纷推出自己的传统特色产品。冯碑村的石磨面、齐岔村的蜂蜜、卜岔村的土鸡蛋、薛岔村的桃核制品……20,8个村统一注册了“朱庄河”品牌,“凤岭八珍”线上线下卖得火热。

小康生活我们来了【第八篇】

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的梦想。

二十多年来,中国人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爸爸十来岁的时候,生活可苦了。爸爸住的村子在山上,下山要走好几公里,晚上特别黑。那时候,电非常稀有,只能用煤油灯来照明,村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用电池的破收音机。那个年代,猪肉是很贵的食物,只有在除夕,才会杀年猪来改善一年到头的辛苦生活。

过了几年,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小康战略计划。爸爸的生活便被渐渐改善了,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山上的泥路换成了现在宽阔坚实的沥青路,路旁竖起了明亮的路灯;现在每天都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猪肉,这可是爸爸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爸爸家里,从没有电视到有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再到超大屏幕的液晶电视。爸爸村里的人们,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

我在日常学习中,也感受到了小康社会带来的便利。学校开发了“天长大脑”,交作业、订正作业更加简单了,只要把作业拍照上传到老师的手机里,老师就知道有多少同学做正确了。同学们容易做错的题目,“天长大脑”会重点地训练这一类型的题目。老师还会根据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试卷。“天长大脑”让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得到了飞一般的提升,同学们赞不绝口。

20xx年是小康生活战略计划的收官之年,将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中国将完成全面脱贫,类似爸爸生活的小乡村都将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科技水平将大大提高,5g网络覆盖全国。同时,人民素养水平也将大大提高。整个城市井然有序,道路上车水马龙,但都十分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车辆遇到行人挥挥手示意他们先走。人行道上没有闯红灯的人了,整个社会十分和谐。

小康生活给我们的变化真大啊!我真希望小康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是小康社会战略计划的重要一年,时间不等人,我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奋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48 2871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