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篇1

端午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把粽子投入道河里不认让鱼吃到他的尸体,屈原投河自杀的那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那一天叫做“端午节。”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且听我娓娓道来吧!

我们的习俗分成四类,分别是赛龙舟、包粽子、抢鸭子、洗艾草澡。我先说赛龙舟,赛龙舟可比赛艇强多了,它油一个龙头,一条尾巴,大大的尾巴上可坐十来个人。每当裁判吹响口哨,就像运动员听到枪声,特工听见命令一般,一溜烟功夫地划了过去。陆地上的人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划龙舟的人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个个用尽全力往终点划。

然后说包粽子,先找大片竹叶。糯米密封四十分钟左右,然后在糯米里放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接着放进锅里煮半小时,煮好后打开锅盖,嗯!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看就很好吃。那时的你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吃,注意要先等它凉了才能吃,如果你想吃,不听劝告,等着烫伤吧!

接着说抢鸭子,当裁判员吹响口哨,运动员纷纷划到河中央,一手划桨一手抢鸭,折腾了一番河里的鸭子通通跑到运动员的手里。

最后说艾草澡,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端午节虫子特别多,洗艾草澡是为了驱虫,我们的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端午节的习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 端午节啊!端午节,我爱你!

四川省新津县邓双学校三年级一班:杨乐添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篇2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说到端午节,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投进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儿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进罗江中。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成都,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粽、火腿粽、赤豆粽……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

包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外婆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儿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五花肉等,煮熟。然后在外婆的一番灵巧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据说,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风俗,虽然在我们龙泉没有,但是在乐山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舟比赛。之间江面上各式各样的彩龙在江面游弋,他们齐头并进,欲争群龙之首,健儿们在舟上奋力划桨,真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端午节——这是一个趣味十足、让人喜庆的日子,更是一个记载着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值得我们牢记的节日。

端午节那天中午,我们刚吃完粽子,爸爸就领着我去澄海看赛龙舟。走在往澄海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端午节是有哪些传统习俗?

爸爸笑眯眯地告诉我:"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很为国家着想,苦劝楚王要治理好国家和与邻国相好,但楚王不听,他十分忧愤投江自尽。楚国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清正的大夫,于是用竹叶将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米而不吃屈原的尸身。渐渐地,吃粽子就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听完爸爸的一席话,我茅塞顿开。

不一会儿,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只见通往江岸的条条道路,人们潮水般地涌向江边。这时,时针指向二点正,"蹦"一声枪响,十八条龙船从上游鱼贯而下。顿时,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谱成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加油,加油……"竞赛到了紧要关头,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黄队加油,黄队加油……"的呐喊声。原来是黄队有点落后了,它的啦啦队在为它鼓气。黄队的鼓点更紧了,哨声更急了,黄船迎着浪花拼命地向前冲。最后,黄船得了冠军。

船队的团结奋斗精神鼓舞了广大观众,岸边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哇,赛龙舟真刺激,这又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开心又有收获。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篇3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

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

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

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

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

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

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

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10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

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

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

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篇4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五月五日。午饭后,我们一家人去闽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龙舟比赛。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很快,开始下毛毛雨。当我们到达比赛场地时,湖里已经挤满了人。当我找到座位时,四艘船已经准备好开始比赛了。湖中央有四条轨道,轨道上有四个浮标。谁先拿到浮标上的旗子,谁就是冠军。

比赛开始了。四艘船一起冲出起点。只听得锣鼓喧天,第二、第三只船就占了第一、第二席。

冲刺开始了。第三艘龙舟和第二艘龙舟并驾齐驱。最后,两艘龙舟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线。只有当第三艘龙舟的船员把桨举过头顶时,他们才知道第三艘龙舟赢了。

预赛结束了。从前四场预赛中选出的最后四支队伍将进入决赛。我无法把目光从它身上移开。只有一个彩色耀斑从湖里释放出来。比赛开始了。成败在此一举。四艘龙舟都冲出了起点。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龙舟在湖上并排行驶。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开始冲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龙舟慢慢地远离了另外两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龙舟突然加速,最终以3~4秒的优势获得冠军。

我认为:赢得冠军的队伍一定是一支团结的队伍。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篇5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 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48 707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