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精选5篇】

美好 分享 时间:

【导读】以下是由阿拉网友为您分享的“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精选5篇】”供您学习参考所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1: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 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p#分页标题#e#

四、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1、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既要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内容,更要注意根据当前大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让“三生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热点,探索生命价值,学习生存知识,奋斗幸福生活,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构建起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5]。

2、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求真的精神。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有效载体,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实习培训基地等等。以这些集体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另外,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环境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有人从旁指引,加强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避免安全隐患等其他问题,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也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加强“三生教育”工作,将“三生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6]。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03-02

1997年由、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帷幕。十多年来全国各高校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同步、服务学生与奉献社会并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充分展示了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情操。十多年的历程证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实践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讲是指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活动。以此推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的一切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从活动范围上看,它既包括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的一切活动;也包括大学生在校园外的特定社会联系中的各种活动。从活动内容上看,它既包括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活动,即他们通过学习间接知识而认识世界的活动;也包括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实际去营运知识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但是,这样的理解显然过宽,而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相对于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理论学习而言的、一种以校园外的广阔社会环境为舞台的、以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为主要目的活动。即它是一种区别于大学校园内教育的大学生直接与社会实际相联的教育活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具有一定有组织的教育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大学生对某种具体社会生活的实际体验活动,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属于这种类型它的目的在于让青年学生去切身体验普通劳动群众的那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实际生活,以培养他们与广大劳动群众相一致的情感、作风以及立场。(2)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目前在于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把把握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脉搏。(3)大学生的一定社会性服务,包括文化咨询、科技开发、扶贫救困、社会宣传、以及勤工俭学等各种有组织的无偿和有偿性服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应运,让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自身的价值,并且培养大学生一种正确的服务观念等‘(4)大学生的专业调查、专业实习、技术实习等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专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四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中,第四种类型是大学教学的自然延伸,它是随现代大学教育的兴起始,就作为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着。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属于我们所研究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畴。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大学德育的范畴,它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育人”,而不是“授业”,虽然在具体的活动中它也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学习、技能锻炼乃至价值回报等因素在内,但这些并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从形成直接经验的角度去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德育方面的素质,使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社会化进程与社会实际保持必要的联系以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促进其成熟的过程。那种从巩固大学生的某种专业知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某种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实习与这种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显然是两回事。而且就实际和操作看,它们也表现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不宜把它们混在一起。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发挥着大学教育的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从一种规范的教育活动的角度去健全、完善和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误区

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实践教育较以前有明显加强,大学生也更加热衷实践活动。但是,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以下几个认识性的误区。

(一)实践活动“报告论”。或许是在对学生实践教育中存在某些误导的缘故,一些大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误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走走、看看,写篇报告了事,因而从活动的策划和实践上无的放矢,以“报告”为中心。认为“实践不过就是为报告找资料、素材”,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求甚解,对无关于报告的环节“绕道走”,这就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学到多少新内容、掌握新知识,也就不可能在现实体验中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和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多种能力。

(二)现实反差“无用论”。在商品经济大潮和人才市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往往使大学生表现出难以适应。这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不少大学生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面前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前途。在某校近百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的调查中,对未来感到恐惧或忧郁的竟超过50%,并且大多数大学生是由于社会实践受挫折或感到不公平所致。于是把对现实的不理解、不满意带到实践教育中,久而久之,难免就产生惧怕和逃避实践教育。

(三)实践“表面论”。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求知”的实干精神,加上书本知识应运于实践尚需一个过程,以至于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表现在一是实践课题把握不好,不能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二是实践过程简单化,整个活动往往教条、按部就班地进行,对遇到的新问题不做深入研究。三是活动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似的。这种实践“表面轮”的现象易使学生形成只求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的不良学风,做任何事仅停留于表面,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不利。

三、对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引导、措施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有物质实体。第二,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特色和针对性,并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第三,调动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第四,认真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巩固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第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确定其合理地位,制定有关政策、规定或条例,保证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常地开展。

(二) 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继承发扬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好的传统、作风的同时,应看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不同时期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同特点。一是实践题目和内容与学生的教育结合、与学生专业特点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学”的意识,选题抓住时代特色,抓住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把握社会关注和大学生必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升入细致的探讨,树立正确的观念。选题还要因时、因地制宜。就影响实践活动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使题目与实践时间、场所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科技文化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积极投身科技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实践教育史中服务与教育全局,抓住实践教育、关键环节,起到在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补上的作用。

(三)加强“信息”意识,加强交流,提高实践活动质量。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感知和利用。信息具有知识性,要通过人类的感觉内容才获取。人类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从而认识实施和改造事物。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形象化教育,并尽可能的设置和运用现代化、形象化的传播工具,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观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加强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2] 潘玫杏,初世红,沈一桥。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3] 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4] 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5] 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6]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7] 赵剑民;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陈昭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陈何芳,董泽芳;浅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成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龙海平;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1] 刘赛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2]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作者简介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90-02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一种以实践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让在校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我们能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建立一系列的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考性,对于我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知论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可见,人的认识一点都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他们大多是在校园里的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发展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其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与他人相处,这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社会实践、社会经验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高级人才,然而,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明朗了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以至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关注他的行进,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三)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社会实践管理长效机制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保证社会实践目标的最终实现,学校各级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组织人员保障,经费支持,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工作角度出发,坚持全程、全面参与,利用主题班会、讲座、课堂、团学工作等各类阵地热情推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品格,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风气,形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

[2]教育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已�

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基层的机会。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大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要途径。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

虽然很多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针对此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一种模式,也是该模式的根本所在。但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远不止于此。一般认为,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我

2、丰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将现有的大学生校外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生产实践教育等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还应该主动和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环保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必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同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的一项依据。高校还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3、聘请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许多高校内的教师多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辅助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出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4、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创业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活动,如社会调查研究、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展开职业规划,发展社会协调能力,完善个人修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高度的实践性、普遍的认同性、广泛的参与性,推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磨砺大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执着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脚踏实地的优秀道德品质。人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实践,认识社会,在社会大舞台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知行统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学生在学校以接受课堂教育为主线,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抽象的、间接的书本理论。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缺少实践训练,许多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能,难以直接用于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往往也不是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就能解决的。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可以达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外化为实用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强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服务开发,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并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定向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在特性和社会影响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时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这也反映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社会化中产生的诸多困惑。

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迅速、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深入社会,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实际差距,通过调整角色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从而逐步实现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四、引领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只有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并顺利就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必须基于对社会需要与所学专业一定的认识,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正是实现这种认识的快捷途径。而作为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往往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性,喜欢仰望星空,缺乏脚踏实地;喜欢梦想,缺乏实干;空有知识,缺少能力等,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检验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优良平台。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能够增强对职业、行业、企业的了解,认识并深刻体验到学校人才评价标准与职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差异,判定自身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尽早设计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当前全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扑面而来。创新创业要求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和创业素质、事业心、开拓精神等都有较高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选题,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控制活动过程,许多富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考察专业所学,体现学有所用、服务社会的价值。如果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联系紧密,在各自领域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中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就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特色与科研水平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调动潜在的创造力,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主动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转变就业期望和观念,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霞,高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32-34.

[2]高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问题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100-102.

作者简介:

48 3428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