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最新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推动了学以致用,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实践论文1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较熟悉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随着公共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综合性和交叉性越来越突显,因此需要学生系统掌握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多学科的框架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的需要。具体来说,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又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熟悉公共事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从事日常行政或商业事务管理工作。
2民生导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公共管理是对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以及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一种依次由较低到较高的向上延伸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紧紧围绕民生问题,都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应? 也就是说,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然而,要更好地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民生导向,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切感受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3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价值理念模糊,导向不清晰
传统公共管理的效率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主导价值观。公共行政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有人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从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范式为基础,注重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取向,把经济、效率、效能最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追求,也就是著名的“3E”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缺乏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价值取向是以经济为主,效能抑或是效率,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模糊,缺乏清晰的导向。
深入实践不够,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深入,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等粗放型活动,既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来安排内容,也没有与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流于表面虚有其表,给人以搞形式、走过场的印象,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却往往与实践主题偏离。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的宗旨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为了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到为社会服务当中去。但从目前的社会实践现状来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不能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认知的帮助不大。还有不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从而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相关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登上讲台,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则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想给予学生有效地实践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一些高校在聘用新教师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本应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往往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另外,一些高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投入的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解决对策
专业教学应树立民生理念
党的十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民生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但是无论处在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公共管理专业都应牢固树立民生理念。
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参加社会调查。确保公共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教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必须开放办学,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一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应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公共管理对社会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深入认识社会。比如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也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阴暗的方面,认识到担负在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开辟实习岗位。实习岗位的缺乏,成为制约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必须多增加实习岗位。目前可以考虑开辟几个实习岗位:辅导员助理、村干部助理、乡镇社区主任助理等。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后,可由原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在校内模拟训练所掌握的技巧和能力与具体的、实际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壮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管理能力。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壮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增强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专业教研室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同时加强高校之间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二是学校可派遣实践教师队伍到校外合作单位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并与其合作进行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帮助解决合作单位的现实难题;三是高校可以定期指派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对职工进行理论指导,以提升该单位职工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单位和本职工作,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实践论文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 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 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实践论文3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告诉我们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技能的手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既然是实践课,就应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观察、阅读、习作、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既增长了才干,又优化了个性。只有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一系列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语文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立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有较强趣味性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知”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效果,才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其智力。怎样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课堂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妙设计多种形式,如表演式、游戏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材范围来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三、实践的层次具有阶梯性
在语文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不能跨度较大,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果子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偏小而乏味,也不会因实践的跨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教学《找春天》,分别设计“找春”、“赏春”、“颂春”的多媒体片段,逐层深入,具有层次性,使学生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消除了学生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气氛要保持和谐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实践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往往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个表情严肃、面孔冷漠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寓教于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愉悦的乐土,把干巴无味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质问变成真挚的叮咛,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如何创设实践课的和谐氛围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老师在平等的位置引导他们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立表现机会。
五、实践的节奏要有张弛性
社会实践论文4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活动过程;意义探究
一中职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2]。”(二)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中职生提出了具体要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要求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因此中职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中职学生今后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进行有效的工作至关重要。
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一般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确定一个固定主题,然后布置给学生共同完成。但由于所有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做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就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完成不同的实践内容。活动情况如下:(一)前期准备,布置任务及分组。1.活动组:护理实习组、社会实践组、资料搜集组,并任命组长。2.学生自愿到相应组报名。3.各组长组织并布置任务。(二)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1.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 3.让学生体验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活动任务。1.为提高专业技能,在医院实习。2.为体验社会,可在服务行业打工。(以上两组同学归校后需上交见习地的基本情况调,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并形成材料。)3.选择在家的同学,每人搜集春节对联至少10幅,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和歇后语各10条。(四)活动过程。2019年1月13日放假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开始实践。8人顺利进入医院实习;8人开始为期1个多月的打工生活;其余同学进行春联、歇后语、谚语的搜集及整理。(五)活动结果。2019年2月25日,学生归校后,收集了学生实践报告。共收到医院实习报告8份,打工报告8份,春联、歇后语和谚语资料27份,全班同学圆满完成了活动任务,并且有深刻的体验,实践效果很好。为交流同学们的体验和想法,之后又在班内举行了以“我的假期生活”为主题的座谈会,对活动的体验和心得进行了交流讨论,一些同学的体验和心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生活常识课[3]。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和交流讨论进行总结,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社会实践对中职生的重要意义:(一)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为了让学生能够注意到生活中的语文,布置了有关春联、歇后语和谚语的收集,从学生上交的资料来看,学生分享的“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最新5篇”,在布置任务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让她们多看多听,尤其注意搜集老年人说话时,用到的歇后语和谚语。孩子们的搜集量相当大,每一项都达到三十条。全班合起来达到四千多条,有的孩子搜集到的歇后语很有本地的地方特色。这些资料的积累,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使孩子们懂得了语文知识不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皆语文。只有多看、多听、多想,对生活的理解才会更深刻。任何知识的学习,不光要在学校,在书本中学习,更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实践中有学习,学习中也有实践。(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就等于零,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学到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人与事不同,所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4]。到医院见习的同学,一方面对所实习的妇产医院,县医院的规模、医院设备、主要科室、人员构成等进行了了解,并形成了书面资料。另一方面,她们的理论知识也真正的得以付诸实践。如范xx、张xx、等五位同学已有过给病人扎针的经历。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范xx同学,为学会扎针,她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自己的手背上一次又一次的扎针,把手背扎得又青又肿,最后,虽然还是没有毕业的中职生,但她的扎针技术已相当好。还有贾xx、祁xx,也学会了如铺床、加药、换药、抽血、测生命体征、抄写医嘱等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从这些同学的见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她们明白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有用武之地。明白了,如果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学习的时间会很少。明白了在学校确实应该踏踏实实多学点知识。明白了掌握技能非常重要。(三)会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她们今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5]。选择打工的几位同学先是对打工地点先进行了了解,如店铺规模…、占地面积、经营额等。王xx同学是我班的班长,这位同学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都很强,做事谨慎细心,即便是当服务员,她也能善于学习并及时总结经验,和别人一样,一切对她来说,同样没有那么简单,她认为,如果连一个小小的服务员都当不好,又怎么可能干好其它的事呢?她上网查资料,学习如何做好服务员,她在实践报告中写到:“在这家店里我见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但只要记住 ̔̔顾客就是上帝,随时保持微笑,多看多听多观察’就可以应付自如。在这家店也让我懂得了,社会中的人比学校中的人复杂。有时他们说的你听不懂,他们做的你理解不来,面对这种情况你只要保持微笑,少说多做就可以了,总而言之就是做好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微笑都是很重要的,微笑可以帮助你让许多事变简单。当然坚持也很重要的,每次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如果连一个服务员都做不好,以后还可以干什么。”孩子的语言很质朴,但从这些质朴的语言里,可以看出生活和社会给她们上了怎样的一课,这是再真实不过的一课。她们明白了原来生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当她们有一天,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就不需要再从头开始了。(四)社会实践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今后步入社会,能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并在生活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吕xx算是班里的才女,自进校,就文采好,口头表达能力强,站到讲台上就能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这次实践,她是社会体验组的成员,找到了推销化妆品的工作。她在交流讨论时说:“在正式推销之前,部门的王姐也给她传授了许多的经验,她自己也信心满满的准备好了各种说辞,直到她拎着大包小包走街串巷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这件事有多难,碰到有修养的人,还会等你把话说完,微笑着说一声, ̔谢谢,我不需要',而大多数人,根本不理你,连看都不看。刚开始的时候,还真有点受不了。其实,老师讲太多,学生未必能听进去,但当她们真实体验后,就能完全明白。真正的适应社会,是要在接触真正的社会之后。
四结语
这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她们明显的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识,她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到了许多老师没有交给她们的东西。通过社会实践,她们学会了知识技能,学会了动手动脑,学会了生存生活,也学会了做人做事。如果她们以前接触的世界,和真正看到的不一样,那么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和课堂上,要还原给她们原有的世界,将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还将继续,她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作为一名中职生,要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要会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这也就意味着,中职学校一定要注重中职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把学生锻炼成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新时期应用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30):13-14.
[2]刘景忠。职业教育有了努力奔跑的路线图[N].中国教育报,2019-2-19.
[3]何高大。农业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36-39.
[4]朱泽禹。关于寒假医院社会实践报告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4(21):172-173.
社会实践论文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思想品德学科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等学科社会实践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辩证地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客观地进行分析,培养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深入社会做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与人沟通,与团队磨合,从而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施“小先生制”的方法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普及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都是“小先生制”的体现。我根据近两年在思品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小先生制”的体会,总结了实施“小先生制”的方法。1.小先生的选拔和培训小先生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学习带头人,他既是学生,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自己既要带头学习,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小先生的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分别是学科能力、责任心和积极性。作为思品学科的小先生,在学科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调查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作为一名小先生,他要具备充分的责任心,能够耐心教导自己的小徒弟,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徒弟不要放弃。小先生的积极性体现在他思想上要乐于做小先生,有热情和奉献精神。首先,教师综合学生之前的学科表现挑选出一批小先生候选人,由候选人自主报名和招收徒弟,一般为1-2人。教师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师徒配对名单,公示并征求意见。接着,每三对师徒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票选出一个大先生,主要负责自己的徒弟和检查小组内另外两名小先生的学习。对小先生的培训也十分关键,教师要在活动前召开会议,讲清社会实践的方法,同时让担任小先生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发挥小先生的榜样作用,真诚和耐心地帮助自己的徒弟。2.活动的开展根据思品学科教材和课程标准,其实践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按实际情况以师徒或小组来开展。活动前小先生和徒弟进行讨论,制定活动方案交给教师,小先生对方案进行解释,分配好任务,并具体实施。活动中小先生督促好徒弟,小先生要记载下师徒单独或合作完成的相关任务,务必保证人人参与,活动有效开展。3.成果的考核对于一般的实践活动,成果反馈在平时的作业本上,教师上课时进行交流或课下批阅。对于较复杂的专题实践活动,师徒需上交实践报告,主要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结果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展示交流,教师给予点评并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纳入师徒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因此,对“小先生制”实施情况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个阶段,小先生和徒弟都要进行相互评价,以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学期末每个小先生要对本学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收获与不足。教师综合各小先生活动的积极性、徒弟的评价、结果的展示等,对表现较好的小先生进行奖励,每学期还要评出优秀的小先生进行表彰。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施“小先生制”的案例
1.教学目标《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是七年级第四课“现代家庭健康文明”的第一框内容。该课主要阐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家庭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课前交流中发现七年级学生对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虽然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年龄较小,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全面。根据这些情况,我在课前布置了“生活大不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师徒结对去采访父母长辈、走访居委、搜集资料,着重从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进行调查。2.实施过程该调查活动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小先生间先经过商量,各自挑选一个方面进行调查,要求师徒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填写调查单。布置任务时同学们都信心满满,觉得是很容易完成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小插曲。比如一位小先生反映徒弟没有按时完成他布置的“上网搜索资料”的任务,导致调查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我让他和徒弟进行沟通,了解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徒弟表示上网搜索资料的范围太大,他不知道该采用哪些资料。于是我引导小先生为徒弟的任务缩小范围,具体到要搜索哪些有效资料,并且讲清楚为什么要采用这些资料。这样徒弟执行起来更有方向,也知道收集这些资料的用处。还有一个小组将制作成果展示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的同学,但是该同学自觉性比较弱,容易被网络游戏分散注意力,两天了也没有完成任务。于是他的小先生在周末到他家里去督促他,两人合力完成了PPT。家长也对这样的情况表示支持,希望自家的孩子多向班里的小先生学习。3.实施效果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各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汇报并进行了评价。他们的汇报利用到了网络、家庭、社区的一些资源,尽管也有不足,但对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通过调查能够清楚认识到家庭物质生活的变化,还有他们在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能力,已经让此次实践活动有价值和有意义了。当然,对于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调查方法的使用、重要信息的提炼、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四、实施“小先生制”的效果和引发的思考
(一)实施“小先生制”的效果。1.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刚开始时,教师布置的社会调查或观察任务,学生都不愿去做,对他们来说,社会实践是课堂外可有可无的一项作业,他们疲于去完成这样的任务。而在“小先生制”模式下,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社会调查的热情,更大地获得社会实践体验的快乐。通过小先生带徒弟的形式,学生有意识地合作去完成实践活动,也增进了大家校外的同学友谊。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老师无法随时给学生解答疑难,这时候小先生就是以老师的角色来引导他的徒弟,他自身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当小先生遇到问题时,他的角色意识会驱使他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他动用已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甚至发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也会主动去督促和指导他的徒弟。有些徒弟身上也有优点和闪光点,师徒能够互相激励和学习。3.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实践活动是难凭一己之力去完成的,需要同学们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比如进行一次访问任务,需要制定访问提纲、了解相关情况、进行实地访谈、整理访谈信息、撰写访谈报告、制作多媒体展示等。在整个过程中成员间要不断沟通,查漏补缺,互相帮助,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师徒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沟通中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合作中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提醒,促使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实践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二)实施“小先生制”引发的思考。1.要不断完善对小先生的评价制度对小先生的评价与奖励影响着他们的积极性,仅对大组的成果进行打分容易忽略对小先生个人的奖励与评价。因此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价制度对各位小先生进行过程性和动态性的评价,这样在最终考核时更科学和公平,而不是模糊评价。2.教师是大先生,要指导好每个小先生施行“小先生制”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全部放手让小先生去做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要以大先生的角色,统筹规划好每次活动,给予小先生们指导性的建议,面对较难的任务要有一定的示范,这样小先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教自己的徒弟。3.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在选拔和师徒结对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强迫不愿意做小先生的同学去当小先生,也不能把互相不认可的师徒结成对子,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常常了解情况,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当小先生有不良情绪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因此小先生的队伍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