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参考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促进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您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

1、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三、学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 高兴

与“我们”亲密相处 快乐

被追杀 忧虑

被解剖 歉疚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对于1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

示例: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四)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的现实?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六)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2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2.学生谈感受。(明确:从诗中能读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壮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听音频,提问:

明确:

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2.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指定学生答)

明确:

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板书: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板书:景物的凄惨、山水险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3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2.教师课堂播放课件《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个梦想》的音频片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讨论后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三、具体研习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吗?

明确: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总而言之,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1.本文是1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五、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扩展阅读

人类历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欣赏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鉴赏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1、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4、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节的呼唤,--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7、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5

>篇2: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

这是我参加这次教学艺术展示周后的思考。

篇3: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最后归纳: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6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问题设计

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提示:皇之长恨——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杨女之长恨——

(1)“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2)“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写作特点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

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7

1篇文章,立意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而论点又至关重要,它是1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1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当然,也可以有几个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提问: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立论?请同学回答。

明确: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

以人物对《鸿门宴》中的项羽评价为例:

1、我们学过《鸿门宴》,知道项羽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来看看历史名人、作家如何评价项羽乌江自刎:

(1)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诗中的观点。

总结:面对同一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同一个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以水为话题,来选取一下立论的角度。见书后练习题,每人写出三个角度,写在本子上。“水”立意参考:

1.水无形,随容器而安。意即人处于被动或逆境时要随遇而安。

2.水滴石穿。目标专注,同时具有韧性和毅力,才能成功。

3.海纳百川。意即为人宽容和有爱心最重要。

4.水沾染污垢,自己也变得浑浊。人则应保持自身纯洁,出淤泥而不染。

5.水是柔韧的代表,婉转地折败了刚硬,即便抽刀断水亦无用。生活中也不要处处逞强,平和低调的人更易成功。

6.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雾,或凝结成晶莹如镜的冰,但不论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再怎么变通,原则不能丢。

7.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人也要不断追问和反省自己选择的道路。

8. 舟行水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9.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10. 流水不腐。常学习,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保持聪慧的头脑。

咱们从“水”这个话题想到很多论点,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的方法有:联想(由此及彼)想象、横向比较、反向考虑(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突破思维定式,也叫逆向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

例如,从每一条的水的特性归结到后面的哲理,这就是运用联想,且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水有什么品质,从中提取要点,这是横向比较,运用了逆向思维。

总之,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多方面进联想想象,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思善想,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才能想出好点子,好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多看才能找到更多的思路。

《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角度阐释这句话,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为善于说话便是贤能。善:善于、擅长。

写作指导:第一步,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狗不以善吠为良”在这里可以说起了“比兴”的作用,材料的重点是“人不以善言为贤”,它的“关键词”是:“人”“善于说话”“贤能”。

首先,从正面分析三者的逻辑关系。“善于说话”不一定是“贤能”,那怎样才能成为“贤能”?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为:“脚踏实地地去做”,“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让说和做成为贤者的双翼”等。

其次,从“说者”的角度,“善于说话”会怎样?这可从两个方向思考:

一、正向思维,“善于说话”为何未必能成为“贤能”?因为“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以此表现自己的才德,殊不知孔雀在炫耀璀璨的同时也露出了令人难堪的“屁股”。乌鸦叫声虽多,但招来的却是人们的讨厌,果实无语,人们却百般赞赏和爱护。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为:“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要做聒噪的青蛙”等。

二、逆向思维,“善言”之人就不是“贤能”了?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邹忌讽齐王纳谏,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无不让人折服。试想,没有机智雄辩的口才怎么可能做到?联系现实生活,有的同学就从这个角度立意:“善言成就事业”,“善言——民族友好的使者”,“善言——沟通你我他”,“社会需要毛遂自荐”等。

再次,从“听者”的角度,既然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那么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妖精用天使一般的脸孔欺骗世人,却用鹰隼一般的利爪杀害无辜。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分辨“美言”,老子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有的同学从这个角度立意:善于分辨“美言”,不要被奉承话冲昏了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选择最佳立论角度

材料:据报载,神农架林区野猪曾一度为患,有人想出在电线杆上装高音喇叭、播放狮叫虎吼的声音吓唬野猪的办法。开始倒很有效,后来,野猪非但不怕,反而拱倒了电线杆。

1、适者生存;2、不能姑息迁就;3、骗,终非长久之计;4、动动真格又如何;5、要顺应时代潮流;6、改革才会有发展;7、弄虚作假者戒;8、既要声势,更要行动;9、形式主义要不得;10、做个“野猪”又何妨。

分析:1、5、6显得浮泛,扣训练材料不紧;2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3、4、7、8、9属于扩散思维,其中8最好;10属于逆向思维,有些标新立异。

材料:(练习二)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她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踩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比较几种立意:

1、人无完人

2、梅花香自苦寒来

3、奋斗就有挫折

4、专注的力量,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5、知足常乐

6、成功的道路上难免有绊脚石,要追求就不要惧怕失败

7、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

可见立意的角度有很多,抓住最佳才得高分,创新也不是随意而为,有一定的方法可寻,还有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选择论点写作有哪些原则呢?(立论的原则)

1.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或“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论点的范围缩小了,题目也由宽变窄,易于深刻论证;由泛题变实题,易于使用材料;由大题变小题,易于全面论证;由繁题变简题,易于多角度论证。总之,立论角度小,可以能运用最少的笔墨深刻论证论点。

2.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即使是逆向思维,表达的观点也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立论不能惊世骇俗、故意语出惊人,不能一味剑走偏锋,不能为逆向而逆向,使立论片面。要保证论点的正确和材料使用的正确性。符合实际还表现在要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

3.立论要新颖。如论证“勇敢和妥协”,一般认为“勇敢”是值得称赞的,而“妥协”是可耻的,这是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从历史的不同阶段得到证明,从这个角度立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就显得没有了新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适当的妥协和必须的勇敢”的角度立论,论证“妥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积蓄前进的力量”“勇敢不能莽撞”等,使文章立意翻新,境界全新。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真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如论证“经典和创新”的题目,角度可以是经典中也有不适合现今人们思想的内容,要从新时期的角度创新;但不能说“经典是过时的内容,要全部创新”这样的观点。

4.选择适合自己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8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9

(一)作文相似、雷同现象频繁出现

优秀作文诵读是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尽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高中生受到优秀作文的熏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优秀作文之后,并没有深入理解作文的精髓,只是死记硬背作文的格式和一些精美的语句或片段,而没有去感受文章反映出来的生活和体现出来的情感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没有深厚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只是模仿优秀作文,最终导致高中生作文雷同现象的出现。

(二)作文中相似的问题频繁出现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们会细致具体地指出学生们在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强调在下次写作中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尽管在课堂上学生表示已经记住了老师提出的不可以再犯的问题和错误,但是课下他们并没有及时复习、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在下次写作时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之中。例如,有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批评学生的开篇太过啰嗦,无法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学生在课堂上表示明白和理解,并信誓旦旦说绝对不会再有下一次,但是事实上,在下次的作文中他仍旧在开篇做了赘余的铺垫。

(三)学生理解不到位,老师沟通不到位

综观目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整体情况,学生对作文理解不到位、教师教学过程中沟通不到位的现象非常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作文的时候,会在念读1篇文章之后直接进行讲解和评价,但是当时学生还对文章中的某些地方存在疑惑,并没有真正记住例文的内容,虽然老师在讲解例文,但对学生已经起不到任何积极效果。

另外,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单方面灌输的情况是学生无法理解例文的根本原因。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例文时,学生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但是一旦老师开始点评例文,学生就开始走神、发呆,这种现象产生的很大原因就是教师在讲述例文时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没有让学生产生共鸣。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确定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

目标是引领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标杆,可以保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方向。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要考虑到目标设置是否有效,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让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和提高的,它需要学生自身深入进去。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理解。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都设置有专门的作文板块,或者是表达交流,或者是梳理探究,以"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例,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回忆生命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写出有情有感的文章。

(三)制定合理的作文命题

尽管高中生心智已经开始变得成熟,但他们仍处于幼稚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他们一旦受到太大的打击,就会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驾驭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文命题,既不让学生毫无思路,又不至于毫无难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又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病,相似雷同的作文比比皆是,对作文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较弱,教师进行作文讲述时缺乏沟通性,种种问题都表明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亟需做出改进。在今后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确定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作文命题,校方则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以监督和激励语文老师进行更加有效的作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0

第一步营造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二、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第三步沿情寻志

一、探究人格

二、追寻理想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1

>篇3:高中语文教学模板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最后归纳: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2

1、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

准确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点。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写写“你之黛玉”)

三、问题导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与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并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并作分析说明。

3、黛玉之命运(启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眼中的.黛玉

2、网友眼中的黛玉

3、专家眼中的黛玉

五、课堂小结

老师眼中的黛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3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因为素质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普遍发展的教育和主动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胆子大了,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学生的思想活了,他们乐于回答问答,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善于设计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师通过新巧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波澜起伏,抑扬有致,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

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通过不同层次接受能力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就可以判断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根据这一情况又可以对课堂教学随时做出相应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设计问题时会兼顾一堂课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所提问题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其智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1、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学生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2、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要根据课堂的不同“情节”设计问题。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高潮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初期时,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如一开始便给学生亮出一个“红苹果”,让他们闻到香,产生食欲;发展时,提问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个“大小适中,口味相宜”的“红苹果”;高潮时,提问向文章的重难点展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摘苹果”大潮中,享受一个又一个摘取“红苹果”的欢乐,同时还不断地竞争谁的“苹果”多,谁的“苹果”大;结局时,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探索新的问题,产生还想吃一个“红苹果”愿望。好的课堂一定是问题层出不穷、错落有致的课堂,一面保证一定量的识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发展其思维。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三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对于第三层问题的处理重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通过这种自主创新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分层导学教学方法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改革,重在强化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发展,进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4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本质)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15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1课时

诵读、质疑和点拨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48 3634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