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研报告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乡镇调研报告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镇调研报告【第一篇】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1 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2 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

乡镇调研报告【第二篇】

镇在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虽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包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二)文化资源现状

1。物质文化。河包镇具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中西文化集汇一体。一是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的报恩塔,又名白塔寺的白塔,距今800多年历史。该塔于1992年3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塔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塔身西、南面通体裂纹最宽处达18公分。市文物局于20xx年进行过一次修缮。现正在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二是斜塔。其倾斜角度约为30度,远远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清代年间的斜塔,目前正在申报成为县级文物。三是真原堂。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法国人修建的一座25米高的砖木结构双钟楼的教堂,占地2300平米,是大足、荣昌天主教又一活动场所。并于20xx年申请成为县级文物,正在申报成为市级文物。此外,还有明朝景泰七年塔等文物。

2。非物质文化。河包镇非物质文化也较丰富多彩。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姑娘出来收衣裳》、《稀烂背篼眼眼多》、《送郎》、《天阴落雨又落沙》等;同时河包人民还创造了肉龙、儒龙、火龙、小金龙、草把龙、板凳龙、亭子戏、缠丝拳、小洪拳、纸扎工艺、车灯舞、高跷狮子舞等。其中肉龙是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耍龙舞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喜庆色彩。1984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舞龙比赛并获得金奖;20xx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元宵节龙舞汇演,获二等奖。肉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目前我镇正在以金凤山公园为开端和依托,以报恩塔、斜塔和真原堂等文物古迹为亮点,着力打造河包镇金凤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来,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

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没有较系统较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入企业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市、县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经营性文化产业一片空白。我镇目前从事文化信息方面的企业仅一家小网吧,其它有些零星的照相馆和打印部,规模和效益之小几乎可以略为不谈。

(五)缺乏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广场。目前河包镇正在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广场事宜,此广场占地20亩,功能设施齐全,资料已报市体育局。目前正在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

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发[20xx]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我镇应重点培育和发扬光大肉龙表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留住精英,引进战略伙伴。依托报恩塔、真原堂、斜塔、景泰七年塔等几个市、县级文物,打造河包旅游亮点。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

乡镇调研报告【第三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桥头堡和文山建设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以文山州编制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结合立体气候,逐步形成了凉、中凉、热三区的产业化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乡位于***州**县境内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驻地距县城90千米,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87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等9种民族。属典型农业乡镇,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玉米、豆类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草果、八角为主,特产香蕉、菠萝、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201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68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123米,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造就了富有特色的高原农业,形成了高、中、低三级产业发展布局。高海拔地区主要发展林业、石斛、草果、灵香草、重楼等经济作物,全乡共种植草果32555亩,灵香草23000亩,石斛150亩;中海拔区重点发展甘蔗、蜜本南瓜、柑桔、冬早蔬菜;低海拔区主要发展香蕉产业,全乡共种植香蕉53577亩,产量123227吨。

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乡自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以来,结合实际对三农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分乡、村委会、自然村三级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素质提升、考核评价 “八大工程”,除考核评价外,共涉及规划资金总额万元,其中,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亿元,占总投资的%,涉及高原特色产业、旅游物流业2个项目。三农发展大规划的实施,使**乡在产业发展上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为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突出把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目前,共有合作社5家,注册资金1331万元,社员38名,带动农户1330户,年销售总额570万元、利润总额193万元、助农增收万元。

甘蔗产业势头强劲。认真贯彻落实县甘蔗产业发展部署,认真研究,积极部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目前,全乡甘蔗在地面积1342亩(其中宿根甘蔗1037亩,新植甘蔗305亩)。从目前的长势情况看,预计平均单产吨,按420元收购价计算,亩产值可达2025元,可实现农民种植收入270万元。

肉牛产业迅速兴起。紧随全县“三农”发展大规划步伐,将肉牛养殖产业列为了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取得了一定实效,拟计划在7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16户农户中发展能繁母牛210头,商品牛380头,后备母牛40头,种植桂牧1号600余亩。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群众发展优、特农业产业,建基地,抓培训,强支撑。全乡依据三农大规划,距今年初步统计,已有15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形成石斛种植基地145亩,年产值210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卡上村小组形成灵香草、草果立体种植基地720余亩,年产值28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瓢厂村小组发展古树茶1800余株,年产值180余万元;团结村委会马草湾发展黄瓜种植示范点,150亩,年产值75万余元;卡上村委会马家湾发展甘蔗产业共325亩,年产值65万余元;普元村委会普元村小组形成南瓜种植基地350余亩,年产值84余万元;攀枝花村委会热区发展9个村小组种植香蕉达万余亩,年产值2750余万元。

三、产业发展的典型性经验和做法

3 / 10

**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在调整结构、发展产业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些好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布置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

总结

以前发展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立体气候,大胆创新,引进新品种、优质产业苗芽种植,初步形成了发展优质产业的新格局。2016年引进百合、木瓜等品种试种,木瓜试种成功后,及时组织动员相关人员成立了木瓜专业合作社,现正在进行示范社申请。重点培育了热、中凉、凉三区产业化经济发展带。

二是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科技种植水平。近年来,全乡紧紧把握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建立健全科研、示范、推广三大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积极组织实施立体种植模式,上半山经济林套种石斛、草果、灵香草的立体种植模式,下半山香蕉林下养鸡模式。

三是目标明确,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全面提升**乡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之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乡三农大规划首先是对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定位,就是把产业发展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能严格按照区域布局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到地块。建立目标责任制,党委、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干部年终量化考核的一个指标,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做到领导、责任、目标、措施“四落实”。

四是提高认识,结合当前工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乡领导及干部职工积极引导宣传农民发展产业,现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的发展观念使人们认识上有了新突破,实践上有了新进展。各村对本村的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乡基本每村都形成了有自己产业的良好氛围,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产业致富。如**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逐步形成石斛种植“石斛大坝”,团结村委会马草湾村小组逐步形成反季节黄瓜种植“黄瓜大坝”等。

四、**乡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5 / 10 发展。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也因缺乏资金而处于瘫痪状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一支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三是少数群众意识差;没有树立家庭经济发展的理念,认为发展产业是政府的事,政府给钱就发展,发展了也不管死活,没有钱就不动,等、靠、要思想突出。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我乡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市场竞争力较低,难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部分农民创新意识不强,广大群众自身科技知识差,不能更好地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农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服务、信息跟不上。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全乡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值三农发展大规划的起步期,我乡将在下步工作中积极贯彻中央、省、州、县的各项政策,乘势而上,有效推进产业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

一是以三农大规划为引领,继续抓产业规范化发展。**乡三农大规划为**乡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了今后八年**乡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乡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用规划来引领产业规范化发展,是**党委政府目前发展产业的最好的引领目标。

二是以龙头带动为示范,继续发展规范化示范基地。坚持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首位,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推动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带动群众大力发展产业,真正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我乡公司+农户、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扩大香蕉、木瓜、肉牛等龙头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使广大农民通过大量的农产品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以此带动其它农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户,使农副产品加工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7 / 10 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涉农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积极发展各类组织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帮助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完善组织章程、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山区农村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要加强运筹农业方略,改变传统农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二是要善于统筹农村现有耕地、林地、荒山资源,积极引导农村耕地、林地、荒山的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连片集中的坝区实施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设配套的机耕道、引水渠道,进一步降低农业产业发展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是以科技技术为推动,积极调整结构壮大基地。坚持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给力,依靠强有力科技支撑。搞好科技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重在良法,狠抓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和效益。以强化科技示范为目标,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通过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培训,不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外出人员在有序流动中更好地学习外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带回技术、资金和观念,促进全乡群众的观念变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发挥好乡农技站的作用,切实加强乡农技服务网络建设,解决具体问题,稳定队伍,强化素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发挥好农村技术能人、科技示范户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形成规模优势。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彻底摒弃群众安于现状、安贫守旧的观念,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五 意见和建议

加大对**乡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予以重点扶持,使**乡有足够实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进一步从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以及人员配置等方 面规范产业发展的建设,使之更好发挥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的作用。尽可能支持产业科技图书、报刊、影碟等,专家多下点指导工作,尽可能对产业发展工作人员及农民群众进行专门的培训、充电。

9 / 10 农村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

乡镇调研报告【第四篇】

围绕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事关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发力,我与调研小组成员多次到镇卫生院和各村屯了解情况,与卫生院院长和村村屯负责人,村民进行座谈和走访。通过对全镇卫生医疗情况的摸底为下步如何开展乡镇卫生医疗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目前我镇实有农业户2879户,人口7358人(数据采集时期20xx年12月31日前),其中长期居住在村内的1064户,2739人,平均年龄普通农户岁,贫困户平均年龄岁,全镇共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的人口809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建档中贫困户家庭人口351人,占常住人口的%。

我镇村医的基本情况:至20xx年10月我镇共有村医18名,其中在职村医13名、目前长期在村内居住的村医4名。约占村医队伍总数的30%。

村镇医疗的现状:由于近些年经济条件的好转村民陆续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更好的医疗条件让村民的就医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医主要集中在市、中两院和社区卫生院,对村医的依赖性不再紧密。导致村医在医疗方面的服务对象只集中在村内慢病管理的居民身上,据统计20xx年我镇平均每名村医服务村内慢病居民为62人。占常住人口的30%。这个比率就充分说明了村医的服务对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目前我镇村医的工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基本药物补助7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11元/人/年,运营经费2800元,村医补助1200-2400元,基本村医工资2400元,药品代购药价的10%收取,取暖补助约20xx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镇的村医平均工资万,最高村屯可达万最少也在万元。

另一方面村民特别是居住在村内的村民,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残,对村医的依赖性依然很强。他们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一些疾病医疗的知识还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先前征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从而使一些可防可控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防治。而他们这部分居民对于村医不在村内服务,不能随时问诊和及时取药又意见重重。

从20xx年以来由于精准扶贫工作对村医入村入户的要求,村医在村时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大多数的服务时间还重点围绕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虽然,对其他村民服务也有提高,但做的还不够与广大常住居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这种入村入户的频率还是与各极领导的检查和巡视有关的,并没有较好可执行的制度上的约束,有些制度有但不能够长期执行,所以我觉得这只是短期的成果。

(一)首先要立足乡村认清目前我们乡镇医疗的现状,掌握村医服务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将服务重点扩大到全部留守村民身上,村医工作者要为每个常住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档案要区分年龄段,健康情况进行疏理,重点人员要每周进行一次走访,普通村民可制定计划分类一个月一次,一季一次进行健康监测。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达于预防强于治疗,病从小医的目标。

(二)放宽村医住村时间,利于村医更好地执行制度。村医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市区居住。周一到周五24小时在村服务有很大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同时对24小时的工作要求与周期太长,也是造成村医抱怨工资低的一个原因。根据目前我镇常住人口在2739人的实际状况来看,1名村医平均服务210名常住居民的比率计算,而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存在慢病监管情况。其他时间主要是对健康医疗的宣传。若村医一周二次至多三次进村入户从事有效的医疗服务,与村医的收入应该是符合的。

(三)提高退休村医的待遇,从20xx年我镇陆续对服务村民15年以上的村医提供了生活补贴,每人3600元/年,但是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是村转移支付,由于近几年村级转移支付的资金一直没有提高,各别村屯捉襟见肘,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这笔补贴足额按期发放。新的退休村医又会再未来几年内出现,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最好地方式就是将退休村医的生活补贴列入到市级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及时发放。

(三)探索乡村医生的管理新路子,制定相关制度。引进竞争机制,适时提高绩效补贴标准。让有能力肯服务的医生增加收入,让不及时服务,不安心从医的村医受到惩戒。促进在岗的村医更好地安心医疗服务,目前我镇村医的慢病管理人员在800人左右,平均每名村医全年服务慢病患者不到65人。特别是小屯全村在村人口不到150人,服务人员不到30人,对于这样的村屯医生可以竞争上岗,择优跨屯进行服务、根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多少决定村医的工资收入。

(四)加强村医队伍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全科医生,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健康的民族,健康的民族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特别是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村医队伍水平,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培养现有的村医,引进广大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乡村医疗队伍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捷最有效途径。

48 1914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