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样例精编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无用之用样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无用之用【第一篇】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大都在追求有用的东西。事,无利不为;人,无利不交;书,无用不读……人在功利面前,甚至表现出极度的急功近利和无尽的贪婪,贪名,贪利,贪色,贪完美,岂不知所贪之事,都是无用,都是空。这让我想起了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
于是乎,我就成了一个无用之人,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读书读到共鸣之时,忍不住就抄下来,实在仍意犹未尽,就从网上搜出经典原句在朋友圈与众亲友分享。写作写到忘情之处,全身心投入其中,什么都听不到,甚至连自己都会忘却。可也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日日滋养着我的灵魂,让我不断调整失衡的心态,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快乐。看来人还是要做些别人看着无用、自己却很喜欢的事情的,如阅读、书法、美术、音乐、写作、马拉松长跑、摄影、旅行等,能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当成人生修行的一种途径。
有些人非常不理解那些如痴如迷地做着无用之事的无用之人。其实,所谓的“有用”之事,往往会使人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无用”之事,才能使人达到精神上的愉悦。马拉松长跑,看似是一项体育锻炼项目,愉悦得却是人的精神,任何肉体上的不适都是暂时的,而“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却是永恒的。一个人坚持这项运动越久,就会变得越自信、坚强、勇敢、宽容,并能引发深思,从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进而从容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和磨难。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时,精神上才会变得更加富有,不再在乎物质上的贫富,开始满足于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美国著名学者梭罗说:“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常言道“欲无止境,知足常乐。”财富的积累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能让人节制欲望、及时享乐的是精神上的富有。《颜氏家训》中说:“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是说:宇宙尚且有极限,而人的欲望无穷尽,只有减少欲望,设立界限,才能知足常乐。
刚来北京时,我渴望能有自己的一间房;当有了一套房时,我渴望有两套房;当有了两套房时,我又渴望有一套房能换成三居。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却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我静下心来读书、写作之时,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富有了许多,对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不再老买衣服老没衣服穿,而是有得体的衣服可穿就不去再买。有些物品能用就坚持再用,不轻易淘汰。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而不随便浪费。生活极简,才会极美。
能走出去旅行,真得不见得是因为富有,而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舍得花钱买几套房子,却舍不得花钱出去旅行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北京的一位朋友家里只有一套房,儿子结婚后租房住,喜欢旅行的他退休后和老伴潇洒游世界。虚荣的人,努力挣钱给别人看,很少舍得用来取悦自己。真实的人,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更加注重取悦自己。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1篇文章《我不恨你,但也不会原谅你》,只是你不原谅的人,又会如何不恨?只是走着走着,一些人,一些事,都已远离了你的世界,当恨与不恨已经不再重要时,也就选择了淡忘和原谅。任何一种感情,在爱与被爱之时,都会伴随着伤害与被伤害。在我们被伤害时,想想我们也会在经意不经意间伤害别人,一切都会释然。苏格拉底说“未曾自省过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罪,如果没有自省过,就不会懂得真正原谅别人。
当你一直都在努力奋斗,而一直都感觉不到快乐时,一定要思考也许是“有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需要适当做些“无用”的事情来滋养心灵。多做些利人之事,多有些君子之交,多读些无用之书。无为之为方是大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第二篇】
没脚蟹——走不动
水牛陪考——比劲大
炒现饭——没有味道
担雪填井——白费力
和尚买梳子——无用
使牛去追马——徒劳
绣花枕头——一包草
隔年的皇历——不起
猴子看戏——干瞪眼
墙上画饼——不充饥
兔子虽多——驾不了辕
临死打哈欠——白张嘴
钝刀子割肉——不出血
请人哭爹娘——假伤心
嘴巴上擦石灰——白说
无用之用【第三篇】
这个例子大概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大学里做一个农夫”有什么用的问题——教育不仅在于知识,更在于生活的技能与态度。“不务正业”的无用之后,往往可以是生活中最有用的技能与态度。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无为清修,用在当今社会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与其刻板功利地死磕书本,不如放学生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耕耘花草的时候,我们不谈分数,不求功利,只用心耕耘足下的土地,聆听锄头奔向土壤时生命最本真的呼唤,任由它荡涤我们早被世俗尘封的心灵。
无用之用,用在无用。太多的功利会遮蔽我们的心灵,磨损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教育中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并不在于收获了多少可以实际衡量的财富与人脉,而恰恰存在于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生活体验之中。正如那位日本教授所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本身。
在生活中,无用之处往往闪烁着最智慧的光芒与最动人的光辉。
或许在早晨起来时,我们可以少些对工作学习的念叨,多享受清晨微风抚弄大地的情致;在周末,我们不必埋首于桌前忙着业绩与分数,而是骑行至郊外,领略路边悄悄向上的小树的生机;在课堂上,我们不会拘泥于文言文的背诵默写,多谈谈苏轼在逆境中仍阔达向上的乐观,多谈谈翻译大家许渊冲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得连外国人也为之动容。
这些时候,工作对我们来说不知识薪酬,学习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分数。这些看似无用的,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并最终构成我们的生活。
洋务运动开办新学堂时增设算术课与机器制造课,当时的大臣和百姓也大多不理解:这有什么用。可是,正是由于这些当时的“无用之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如今,这些知识技能也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
历史的滚轮不停向前,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换代。无用之用,用在无用。少一些功利的追逐,多一些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多听听心灵发出的拷问,多向生活本身求答案,或许“这些都有什么用”的问题会少很多。
无用之用,用在无用。无用是生活的馈赠——馈赠一方净土安放灵魂。
无用之用【第四篇】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无用”的“大用”了。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浪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 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 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蕴含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