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历史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社会发展历史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发展历史【第一篇】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意义

首先,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为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乡土历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与当地人有着天然的感情相连,它可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乡风民情”很容易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从而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随着河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乡土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民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河池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教育将更加充实和生动。例如,2009年河池启动了“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组织各界青年朋友,沿着红七军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使他们认识到脚下生活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家乡辉煌的过去常常使他们引以为自豪,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再如,缅怀韦国清的历史功绩,目的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以韦国清同志为榜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能推动河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东兰县为例,近年来该县先后建设完善县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成对韦拔群烈士故居、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的维修,加上东巴凤革命老区大会战,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的改善,造福了当地的人民,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引来了外地很多客人到东兰参观考察、投资。其他各县市也利用各种有利契机,抓住机遇,先后兴建了河池红军标语楼、宜州村民自治中心等纪念馆,各县市博物馆也相继修建起来,所有这些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河池乡土历史教育能加厚河池腾飞的社会基础。人民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及公民意识,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实现河池发展和腾飞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提高河池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河池乡土历史知识势必要通过学生辐射给家长和社区,形*山草香 *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广大民众在提高河池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河池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将得到大力弘扬,进而推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通过了解红七军在河池的艰苦奋斗,可以培养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人们努力工作。象都安的乡村医生蓝云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宜州村民集体营救空军飞行员,正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二、挖掘河池乡土历史资源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源,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就有5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过乡土历史教育、挖掘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它们,最后才能完整全面地展现给游客。要对旅游产品实施包装,除使用常规的网络、书籍、文章、标志牌等宣传外,还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景点进行完善建设。举办红色旅游节,把红色旅游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旅客前来欣赏。例如东兰加大投资,打造和修建4A级红色旅游区以及壮乡英才园,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客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条“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江平田园风光-县城”的旅游线路。

(三)开发和修复古遗址,让古貌换新颜,并发挥出新的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彰显城市特色和优势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修复过程中,要设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商业所用。河池现保存的古建筑分散各地,但数量可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不多,较为著名的有宜州市怀远镇,在古代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发达的水路交通,长时期里曾是环江、金江城、宜州三地货物集散地,除本地人外,贵州荔坡县、柳州等地许多商人云集古镇,市场繁荣。岁月沧桑,至今留下了许多民房古建筑,它们多数保持明清风格,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怀远古镇景观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况且怀远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政府可加强引导开发,通过市场动作,把古街道建成一条云集南北杂货的仿明清街,让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让人们感到如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古文化历史,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处处会让游客感到古镇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以在原遗址上重建纪念馆、公园等,如宜州市修建了浙江大学西迁公园,成为了集休闲和教育的良好胜地,宜州市还因此跟浙江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纪念历史人物活动,提高地方知名度

河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赢得了当时和后来河池人的赞誉。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发掘,对弘扬河池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些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可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当前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涵,让后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道德和精神,例如,可以利用纪念韦国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旧居或故居,建立乡贤祠或乡贤馆。东兰县的壮乡英才园的修建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整理、编写河池乡贤资料,作为知我河池、爱我河池的乡土教材和对外宣传河池、推广河池的重要读物。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同志、老革命重聚河池,回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共商当前的发展大计。还可以发挥他们后代的作用,以史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多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借此凝聚乡情、推介家乡、招商引资,服务河池经济,推广河池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重视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发挥数字历史资源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河池有的村屯都篡写了本村屯志、史等,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外宣传本地文化,让后代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家乡。而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地区知识信息,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其他书刊中,要求我们要经过艰辛劳动发掘这部分资料,不断增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力度、利用广度和研究深度。在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史料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地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在网络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运用影视多媒体手段编纂方志,按照原有纸质方志的内容进行影视多媒体制作,通过三维动画和风光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视节目播放销售,从而实现方志资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服务。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适用性原则。河池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历史的内容,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因此,政府在开发时应明确乡土历史资源收集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成长。

第二,计划性原则。乡土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拓展资源,其经费及经验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主力的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的历史资源的质量,充分提高乡土历史的内在价值。例如,河池市最大的历史资源亮点,从阶段上看,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从地域上看东兰的历史资源最为丰富,这样就可以考虑以东兰县为中心,把宜州、金城江区、巴马等县红色景点等进行资源组合,把红色旅游地周边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宣传,给游人不同的新奇的体验。

社会发展历史【第二篇】

1、作为资本主义的代替物

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理论的逻辑上来说,首先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物而出现的。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时候,曾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也有人发现了他的弊病。

针对这些弊病,很多人便设想种种方案来取代这种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算起,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顾名思义描绘的就是在乌托邦的小岛上实行的最完美的制度,写成于1516年,时值英国“圈地运动”倍受欧洲诟病和新航路开辟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莫尔以与一位航海家对话的形式表述了他的政治主张。“Utopia”系莫尔根据六个拉丁语字母虚造而成,在书中指的是航海家所发现的大西洋上的某个海岛,后被理解为“无何有之乡”的意思。

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格拉古?巴贝夫。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大量散见于他为报刊所写的文章、在法庭上的辩护词和给战友的书信,以及平等派组织的文献。由于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要形成于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时期,把主要批判锋芒对准资本主义这一私有制社会。以理性论为依据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立场。

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的主要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最优秀成果。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从最初的渔猎时代经过游牧时代而进入犁耕时代的,前两个时代,人人享有自然权利,没有私有财产。到了犁耕时代,人们承认谁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谁就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因而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产生了私有制,人类进入了没有理性的阶段。但是,私有制社会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私有制社会必将被文明幸福的公有制的理性社会所代替一样。欧文比圣西和傅立叶高明的地方,是他考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然性。

2、作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空想和错误的成分,吸收其中积极和正确的内容,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历史过程来看,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至1917年,大约70年的时间。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和扩展,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长期的斗争。其顶峰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91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是大约70年时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扩展到世界各个范围,有一批国家相继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进行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战后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二、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一)社会主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对于“社会主义”认定难,难就难在其标准上。500年来,人民对于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中国也探索了很多年的社会主义。但后来邓小平同志痛心疾首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小平同志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我们过去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了解。

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坦诚的说:“我们总结了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987年4月,在会见法国客人的时候,邓小平又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500年的又一条经验。

(二)社会主义要求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摒弃任何脱离现实、超越阶段的空想和幻想

回顾梳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其中有几百年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今天回顾他,是不是要从根本上肯定他,然后向他学习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分析,肯定积极意义,但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又做了进一步深刻的批判。指出三大空想社会具有十分空想和虚幻的性质。正是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才出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我们纵看历史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发现,这个空想主义的特点在依然以不同形式出现。斯大林在1939年提出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口号,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空想。吸取这样的教训,社会主义决不能靠空想生存,空想对未来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尤其积极的一面,但他早已被马克思主义摒弃,如果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空想,必然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三、启示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模式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哪种模式是具有绝对的神圣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在原因。对传统的体制和模式的改革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不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改革的三次浪潮,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革的的第三次浪潮宣告终止,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社会发展历史【第三篇】

我们知道,地处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西部在畜牧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得天独厚,而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内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资源的跨大区域调配十分频繁,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大。

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政治核心区在关中平原与中州地区,虽然西部资源对这个核心区的调配存在,但东西跨大区域的从西向东的资源调配并不明显。

宋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中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加快,人口密度增大,东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增。一方面东部的许多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东部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人类对生物圈的涉足更深入和更广阔,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宝库被发掘开发出来运用,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跨区域大调配。

由于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畜牧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特殊的资源,畜牧业在西部地区十分发达。在宋代以前,由于开发力度有限,农业粒籽种植业推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东部许多地区经济产业中畜牧业成份也较大,对西部地区畜牧资源的依赖还不是十分明显。宋代以后,东部地区开发进程中农业粒籽种植业日益发展,造成畜牧业的比重大大下降,但经济开发对畜牧业产品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大,所以,客观上需要一种跨区域的畜牧产品的东运,以满足东部地区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宋代在西北有同州、沙苑二牧马监,地位重要,每监养马4600匹。在西北地区的其他民族政权中,虽然农业种植业地位上升,但畜牧业仍是主要的经济产业。西北地区的良马、骆驼是中央政权中最受欢迎的贡品,每次进贡往往是几千匹之多。由于宋代认为“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宋代采买的马中,主要有女真马、西马和川马,其中尤以西马和川马最为突出。宋政府采用劵马和省马形式收买,主要是以物易物,用绢、茶等来交换马匹等。据记载每年仅从秦、川运住京师的战马超过数万,其中西南地区的马中尤以大理马影响较大。宋代官方一次在河东买骆驼就有300多峰,主要用于运输。元代有“西北马多天下”之称,丝绸之路通达,西北地区大量皮革、药材类资源转运到内地。明代虽然西北地区农业种植业比重大大提高,川源河谷地带多成为农田,农业的优势地位确定,但畜牧业仍是西北地区最有特色的产业。明代的贡赐贸易中,进贡的马、驼、貂皮等货数额巨大。同时明代与西北各地边市互市中牛、羊、皮革等贸易也不少。特别是其中的“茶马互市”,影响很大。在茶马贸易中,西南地区的水西马、建昌马、乌蒙马也较为有名,成为茶马司采买的对象。同时云南地区自古产大象,象牙自古以来成为中原猎取的珍贵资源,而中原地区征战、运输、礼仪中也需要大量活象,为此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贡象之路”。据研究,明代有记载的贡象就达4000多只。这些贡象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从广东或者从云南、湖广由长江中游转运京师,形成又一个庞大的转运网络。同时,西南地区犀牛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转入内地,犀角、犀革成为重要的物资,成为用药、皮革服饰的重要材料。清代西北地区的种植经济成份进一步扩大,但许多地区畜牧业仍十分重要。清初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各种牧马监,还大量蓄养牛、驼、羊等,许多马匹被贩运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与此同时,在民间贸易中,马、牛、羊、动物皮毛等仍是向东部销售的重要资源。

在西部地区中,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加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垂直高度变化明显,使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且很早就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由于宋代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核心区多在关中平原地区,再加上西南地区开发不够深入,经济开发的力度和强度有限,大量生物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没有大量转运到东部地区。宋代西北和中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宋朝官方开始在渭河之地设立采造务,调遣军卒采办木材转运京师。元明以来,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已经不足以营造高大建筑,大规模采办已很少见,但森林资源中的杂皮、翎毛等仍是进贡转运的重要资源。明初陕西布政司每年向国家上交各种兽皮2万张,后增加到3万张,占全国上交杂皮的10%,同时各种野生动物上贡也不少。明代西南地区还是重要的辛香料资源产地,明政府每年从四川采办川椒达6800多斤。明清以来,东部地区重大营造的大木采办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皇木采办”。研究表明,明代有近20次大规模的采办,有时一次采办的大楠杉就有二三万根,清代的采办次数更是众多,一次采办的大楠杉也在几千根以上,而其中浪费的木材往往是采办量的数倍。这些木材通过长江、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东部北京、南京等地,长江上由此形成“巨筏蔽江”的热闹场面,而大运河则形成“排筏相接”的繁忙景象。明代许多江南商人在西南地区采买大杉板材,转运到江南贩卖,往往获得十倍以上利益。同时,明清以来西南地区的药材转运东部的规模也较大,近代四川每年转运到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药材就达1000多万斤。

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天然气、石油、井盐等矿产资源的产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在明清以来手工业发展的加快,使得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形成秦银、滇南石玉、滇铜、滇锡、黔铅、川盐的东运工程。宋代的水银产地主要在西北秦、阶、商、凤四州,据统计,阶、凤、文三州所产就占全国坑冶水银的80%以上。明代西南地区的宝石开采较为发达,这些开采出来的宝石往往以进贡的形式转运到东部地区,有时皇帝下诏广东、云南采办的宝石就达2万多块,宝珠8000多两之多。清代西南地区的铜和铅的东运规模也很巨大,清代铸钱的铜几乎一半来自云南,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滇铜京运”。这些云南铜转运到东部的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主要作为铸钱之用。据《清代的矿产》一书记载,年输铜出铜平均在900多万斤左右,最多的达1378万斤之多。这些铜矿也是通过长江和大运河转运,形成与“皇木采办”转运一样规模庞大的京铜北运工程。同样,贵州以出产铅著称,铅也是重要的铸钱原料。清代贵州产铅多达1400万斤以上,这些铅大多数也是通过长江和大运河北运到东部地区,如雍正年间贵州每年仅东输到北京和湖广的白铅就达700多万斤。另外,历史上四川的井盐除满足本省消费外,还东运到长江中游地区,而云南个旧的锡早在明代就转运到内地。

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南地区现代工业文明发达,西部地区更是成为东部地区的原材料和资源供给基地。可以说,近一千年来中国西部资源的东西向跨大区域调配,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物资流动主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这种东西向的资源调配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东部地区财富的高速积累,是东部地区在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条件下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清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许多资源已经十分缺乏,不足以支持发达的精耕农业和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大量物资都要通过西部地区转运。明代大量西北马进入内地,大大改善了东部地区的马的品种。大量巨材运到东部,建成了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李伯重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尤其是较大木材主要依靠湖南、四川、云南与贵州等地。这些地区的资源对江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

其次,这种东西向的资源大调配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正面的影响,如促进了西部开发的加强,刺激了西部农林副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长距离商业交流,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

社会发展历史【第四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世界历史;国际视角;社会发展

截止到目前,我国几乎可以说是拥有了一个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尽管如此,各部门各地区仍然要在政策和实践上下功夫。在这个全球化风靡的时代,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要不断的探索新知识,敢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学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去思考、去计划自己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从历史的角度审时度势,站在国际的视角冷静分析,才能让中国的社会管理朝着一个明亮的未来蓄势待发。

1.社会管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的内涵是指人们通过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协调不同方面的社会关系,解决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从而适当的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进而激发社会活力。这一说法是获得最大部分人认同的一个观点,但是社会管理的外延有很多,比如说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风险等。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社会管理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或者是一些较为相似的国家来说,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际经验,对社会管理的理论以及外延做了最公正的界定。

基于以上说法,中国将社会管理理解为:在具有一定相似价值的基础上,在统一的规章制度之下,在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律范围之内,所有的政府机关、社会场所、企业和社会大众规范相应的社会行为,协调各自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解决不时出现的社会风险活动等。社会管理的目标被界定为: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2.社会管理的外延

由上可知,根据人类发展的特点,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现当代中国社会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社会管理的层面将不仅仅是上述所做的界定那么简单。社会管理除了包括社会行为管理、社会问题管理、社会风险管理以及社会关系管理,还包涵了这些关系管理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当社会关系管理不当时就会出现社会关系失衡,一些社会关系得不到解决就会衍生出社会风险,如果社会风险也没来得及解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甚至更为严重。所以,加强这几项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外延的主要工作。

加强社会行为管理主要措施研究

社会行为管理是建立在人们日常行为基础上的一种行为管理活动。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或一定的社会秩序来约束或干预人们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社会规范使人们按照预期行为来避免破坏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秩序。如果出现不在法律框架内的行为规范,将视为越轨行为,行为制造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要想加强社会管理力度,就要时刻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免越距,但这件事情操作起来是相对复杂的,管理者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管理条例。

比如,在人们做出每个社会都会鼓励和支持的社会行为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或者建立一些社会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人们必须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等,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养成的社会规矩,比如说比赛规则、民族的风俗习惯甚至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些规范条例等。

社会问题管理

社会问题管理也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管理。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就是社会动荡或是社会关系失调,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社会的正常活动。这些社会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说,社会上经常发生的斗殴事件、校园袭击儿童事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一些自发性的越轨行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和人一样,时而不时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的身体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会找医生解决,生活出现问题人们也会想法设法去治愈,社会同人一样,也会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就会影响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风险管理

顾名思义,这项社会管理是建立在突发事件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它本身的发展就承载着很多风险,当然有些风险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有的社会风险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些风险的发生很可能会使一座城市或是一个国家瘫痪,社会风险的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社会风险管理会针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直到风险解除。中国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绝后的,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说社会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些都是在要求社会风险管理要时刻做好准备。

3.社会管理的历史探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全球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文明”。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变迁,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所以,在中国的社会特色主义以及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都被这条历史长河见证着。同样的,社会管理作为这条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也时时刻刻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社会管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道路,而这条由马克思探索的东方发展之路也一直在引导着人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所开创的,早期的世界市场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而逐渐形成的,一直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起以及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的迅速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奔走于世界各地。渐渐的,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管理变成一项管理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世界历史将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社会生产矛盾,这种矛盾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形式也悄然而生。

农业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

在农业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管理形式,只是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体系,直到传统社会的建立,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将社会管理形式也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个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居住形式还是属于群居生活,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里,人们从事着各式各样的生产劳动,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生活不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种社会存在形式可以称之为熟人社会。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社会同样存在着社会管理活动,比如说出现冲突,即所谓的社会风险问题;或者是婚嫁、丧事等这些也属于社会管理中的社会关系问题。可是在传统社会中没有专门的社会部门去管理这些问题,只能是由整个社会或家庭也解决。再比如说,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里是不存在正规教育的,很多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直到出现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或许不是在一个小家庭里面完成,但它也是由社区所管理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文化以及世俗伦理,在社会大众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社会管理模式,虽说没有正规的社会管理部门去解决社会风险或社会行为问题,但大家依然按照这种传统的治理模式来治理自己的社会。

工业革命下的社会管理模式

18世纪下叶,英国率先发明了蒸汽机,这也就标志着当代社会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再加上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处的安家落户,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很多的非西方国家被纳入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自此,孤立的、民族的、狭隘的地域性历史拉开序幕。在中国,面对这样的世界变迁,大量的农村人民开始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在城市的各个岗位开始工作,在当地城市安家落户,这样就导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出现。

这个时候,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工业社会的生存现状出现矛盾,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比如说失业、工伤、养老等。这些问题是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无法解决的,在二者矛盾的激增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出现了。

在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政府机构。通过政府的介入,开始了政府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新征程,同时也建立了20世纪最伟大的制度之一,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这项制度是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行为的管理而自动产生的社会现象。

近代历史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

近代社会的社会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生产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因为全球经济都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段时期比较明显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在70年代以前,中国的一切都是由政府主管,主管经济、主管教育、主管政治等。但7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许多经济开始变得不统一了,在世界经济上,有人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紧接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寻找可以解决这些社会风险的方法,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国家会坐下来一起商讨全球经济治理问题。

4.社会管理发展的国际视角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人们习惯性的将社会管理划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是社会的宏观管理,最后一个是社会冲突管理。

社会管理中的技术层面指的是对一些国家政策或项目规划以及一些固定的工程实施所进行的一些公正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监督、大众参与来完成的。市面上有些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所提出来的,很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现下国情,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体制,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而社会宏观管理是与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截然不同的,社会宏观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公共政策来帮助社会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等。与中国的社会模式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在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中国要想更快的习惯社会宏观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5.结束语

由上可知,世界经济发展是瞬息万变,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通过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转型经济有可能带来的社会秩序紊乱,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时间变迁不能保证不会出现社会问题,再加上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有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时社会管理模式更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社会风险,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元竹。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42-46.

[2]丁元竹。社会管理概念的理论、历史和国际视角[A].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9.

[3]邱添。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思辨: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8 559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