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预设与生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预设与生成【第一篇】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课堂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真实的课堂会出现种种意外,如果课堂的凡事凡物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握之内,教师的教学也就逐渐成为沉闷、机械、重复性的劳动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变化的情景,随时调节课堂的程序、内容、节奏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既定的思路,开放教学动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就增强了互动,师生的沟通,就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性,课堂就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美丽,充满活力。

一、教学设计在情境中灵活生成,给生成留下空间

为了有效地上好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限制教师与学生探索、创造的框子,课堂上的教学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新课程提倡的“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而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舒畅,而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教师要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如,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讲解ASCⅡ时,刚刚上了“数字”在计算机内的二进制编码就有学生站起来提出:“假如,内存中一个字节的内容是65,是表示是数‘65’呢?还是字母‘A’呢?又如ASCⅡ中‘6’对应的是‘54’。而数字‘6’对应的是‘100’,B即是‘6’的二进制,电脑如何区分呢?”这个问题真是意料之外,又惊讶学生的思维敏捷。“如果面对一个孤立的字节,确实无法区别,但存放和使用这个数据的软件,会以其他方式保存这些数码属于什么类型的信息,指明这个数据是‘数值类型’还是‘字符类型’或其他类型。”

教学设计需要预设,但是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预先设计进行,不考虑教学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失去生机和乐趣。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学生状况,及时加以灵活调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充满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动态的课堂也随之生成。

二、实施过程中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发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教学设计首先要确立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规定,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条件、学习情景随时会发生变化,当学生的学情发生变化时,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会显得不合理、不完善、不适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需要开放性地添加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超越既定的预设目标,及时动态地生成新目标。

如,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第二章《枚举算法》――涂抹数字问题。在算法实例教学中,枚举算法是一类问题,采用搜索的方法,逐一判断,过滤掉不符合要求的结果。两个实例就像数字游戏,在讲“涂抹数字”问题时,讲了一个小故事:最近警方抓获一批制造发票的犯罪分子,并发现制造发票用的模版,但是由于受到损坏,它的千位和百位的数字已经模糊不清,如下图所示。

另一方面,警方知道这个数能被57或67除尽。警方想找出该单据原有的可能号码及个数,对此,他们找到福尔摩斯,请他帮这个忙。同学们,你们能做福尔摩斯吗?这个小故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不管他们的想法是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我想,只要对算法有了兴趣,学好它难道还是件困难的事吗?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激活。在程序设计领域,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要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引领到程序设计的大海,让海的深邃和宽广开拓年轻的心灵,学习了以上的实例,学生会情绪高涨。

这种做法实际上给预设目标添入了灵活的创新成分,提升了教学目标的水平,及时生成丰富了教学目标,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达到了比预期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平等不仅有人格上的平等,更有求知行为上的平等。在课堂内,如果出现教师一言堂,或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话语权,那就无法生成。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注重交流。生成的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自于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能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

三、教学程序在生成中及时调整,整合信息,驾驭动态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和同伴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在学习进程中,挖掘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更精彩、更充实、更丰富。

如,在“声音的数字化”这一课的学习中,当学到“采样频率的高低影响声音的质量,量化也影响声音的质量,但两者都会对声音文件的存储量有很大的影响。”时,一名平时爱动脑筋的男生提出两个新问题:既然声音与“采样频率和量化”的关系密切,那么能不能通过对“采样频率和量化”的修改对声音的存储量和音质做进一步的关系分析?两者间有没有切入点,即多高的频率变化与多少的量化是相同的?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随即我决定利用这一突发事件,开发成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上网搜索可用的软件,进以修改声音文件的采样频率或量化……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有的学生还提出将一段音乐进行修饰等等。考虑到教学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开发,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一个个有创意的想法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教师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开始做起,不要轻易去打击、束缚他们。当学生提问养成习惯时,教师再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便指出“谁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每次活动都允许他们独辟蹊径,允许他们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自鸣得意,即使提错了问题也要让他们完成全过程,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有的学生会问“什么是计算机病毒?”“黑客是什么人?”“蠕虫病毒是什么?”对于此种情况,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从学生处寻找答复,不要怕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主动学习。

鼓励质疑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课堂教学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又感受到了个性张扬的魅力。教师在欣赏和倾听中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观点和问题的价值,及时调整教学的程序,变化教学的节奏。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预先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学的预期进程,但是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课堂教学也因为变化而生动、深刻起来。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五、教学机智在生成中施展发挥

课堂是生成的、动态的,有些课堂的突发事件、生成问题是教师在教案预设时所无法预见到的,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融入智慧,妥善解决。其实突发事件并非完全是课堂教学的负面因素,其中也有一些可贵的积极成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随时捕捉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活跃学生的情趣,深化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鲜活、精彩。

如,第二册《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有效记忆一直是困惑的难题。以往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或者作图强化,但是面对呆板冷漠的图形文字,学生难免厌倦。有一次课上,学生上课一会儿后,个别好动的男生开始坐不住了,这开阔了我的思路,何不借助一个小游戏呢?于是,我让一个学生扮演变量,一个学生扮演循环次数,手中都拿着一张纸。每一次的循环,手中纸上的数字就不断地增加或减少……该学生在讲台上走动,随意指定在座的同学说出此时变量的值。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到游戏中。

“学习如游戏,情趣在其中”,游戏的趣味性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缓解了纯知识学习带来的紧张焦虑,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轻松愉快,同时引发了我们的教学机智,促成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游戏活动课,改变了课堂的机械沉闷,增添了课堂的无限生机,焕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事实上,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绝不能完全依靠预设,教师需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开放化,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

同样,教学预设客观上也有着“硬设计”与“软设计”两种不同的方式。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在达成这些基本目标时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这些部分的教学设计,要求教者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科学的思路和精心安排后,不必拘泥于追求丝丝入扣,天衣无缝,而要让师生在课堂有发挥的余地,为“动态生成”预留时间与空间,这需要有教师的渊博知识、精深修养和丰富经验来临场处置、即兴挥洒。

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生成的课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科学教学设计中,时时处处有意识地注意生成的一些细节,及时“抓彩”,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将姹紫嫣红,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05).

预设与生成【第二篇】

“生成”是相对于“接受”所说的,“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华明《锁定“错误” 放大生成》)

当然,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不可能一切尽在预设中。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可以由教师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即使预设得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依然会有许多“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给课堂带来两种结果——尴尬或精彩。如何善待“非预设生成”,使其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催化剂,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深度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

下面我们看唐爱华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案例]《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片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生只有20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小棒表示35。只有部分学生合作完成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们的小棒都不够,我们就把小棒合起来了,摆了3个一捆的,5个一根的。

师:你们觉得自己的方法怎么样?

生:……

师: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困难,我为你们的做法感到高兴。下面再摆一个数——67。(学生们纷纷寻找合作伙伴)

生2:老师,生3不跟我们合作,他在玩彩笔……

(生3不仅没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亲切地):生3,你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

生3: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

师(好奇地):是吗?快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生3:我用粗一点的彩笔一根表示十,用细一点的小棒一根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重复一遍?

(生4重复略)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假设的方法,使手中仅有的东西表示很大的数。这种方法真是太妙了!下面大家再来表示一个“98”。

生5: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粉色的小棒1根表示1,9根白色的和8根粉色合起来就表示“98”。

生6:我左手里的每一根都表示十,我拿了9根,右手里的每一根都表示1,我拿了8根,合起来就是“98”。

……

师:你们想得真好!今天你们给了老师不少的惊喜,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预设与生成【第三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有效课堂

课堂不应是某一固定教学流程的训练场、展示台,而应是师生互动、激情和智慧迸发的动态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朝气的孩子,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复杂多变的,教学是否有效也就存在不确定因素。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必定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预设与生成揭示着课堂教学中的确定与不确定性。然而,真正要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两个方面,使课堂充盈而有效,却远远没有我们说的这么简单。长久以来我都在思索: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相融共济、水融,使精彩的预设让课堂更有生命力,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1.精心设计教案,体现个性,为动态生成做铺垫

课前准备很重要,它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所教内容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能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模式化,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足够的余地。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这样的预设能够在教案与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广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抓住课堂契机,联系实际,激励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求知欲的活生生的学生,可以说课堂是复杂多变、充满变数的,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意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死套教案,亦步亦趋,一味按照课前的预设机械推进,用“死教案”牵引“活学生”,就必然导致教学呆板僵硬,课堂死水一潭,学生上这样的课也毫无兴趣。要在复杂多变、节外生枝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目标,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机械呆板的模式,除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外,更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和巧妙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敏锐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将其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契机,以实现课程创生。如:某一日,伴随着上课铃响,我踏进了教室。教室里有点吵,原来有人扔了半截冰棍在走廊里,所以大家议论纷纷。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因为我今天所要教授的内容是《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我提出:“冰棍该不该扔?”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我及时地将这一偶然事件转变成有利契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挖掘学生资源,联系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知其所想,给其所需,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群体,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未曾预料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重,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为重,积极引导,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精心设计提问,体现梯度,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有讲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通过课堂设问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中展示并突出矛盾冲突,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教师的提问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原有水平,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恰当引导,将学生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动力,才会得以不断进步。

(2)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向其他学科渗透,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3)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识冲突,但切忌问题过偏、过大、过难。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给学生几个台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情感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5.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为课堂生成奠基

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上展示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学习情绪倍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二者不是绝对的对立,而应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缺一不可;任何将其割裂开来、偏重一方的做法都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挖掘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产生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创造富有生命灵性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预设与生成【第四篇】

一、教师在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中的过度行为表现。

一是拿“预设”当“圈套”。部分教师为了按预设的教学方案完成预期目标,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教学结果只以预设目标的完成为标准,对学生超越教师预设而产生的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或巧妙搁置。

二是“预设”只图“标奇立异”。不少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新潮,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如多维目标的整合、多媒体的运用等,不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境以及学法指导等预设不够。一旦“生成”内容与“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手足无措。

三是预设“问题”只为“热闹”。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的“满堂问”。教学过程貌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扯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也没有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应有的“深度”。

二、让预设和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1、精心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标。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适时预想到课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使生成具有方向感,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1)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宗旨,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2)潜心预设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得以释放,使预设的问题有生成的质量,促使学生从较高的层面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二是要将有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的“非预期行为”,对教学内容进行尝试的研讨和多层次的开发,保证预设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三是要把教材当作实现课程一种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灵活预设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如何对学生新的生成以及“节外生枝”做出反应、引导、点拨和评价等。

2、有效生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生成,是指师生、生生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在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思维碰撞、意见分歧等级不确定因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刻关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对生成资源进行组织、引导和运用,做到既能关注“生成”,又能驾驭“生成”。

(1)让预设性生成资源引领课堂。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预设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主流,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让预设性生成引领课堂教学。

(2)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非预设性生成是指课堂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把非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支流,并恰当地捕捉和驾驭这些“意外”生成资源。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创设良好的条件。

其次,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考,督导学生的合作,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知识产生过程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学习。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预设与生成共存互补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要改变只以教师中心、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全封闭式的“预设”,又要避免无效的、无价值的随意“生成”,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2)理性对待“节外生枝”。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节外生枝”,应立足发展,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使生成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48 569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