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农家书屋运行经验材料
镇农家书屋运行经验材料
近年来,**县**镇创新农家书屋运行机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将农家书屋与旧祠堂相融合,打造成政策理论的宣传讲堂、农民致富的充电学堂、非遗文化的展演礼堂、留守儿童的校外课堂。2023年,“书屋读经典 农家颂新风”读书活动荣获中宣部、农业农村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全国示范活动。
一是转变模式,提档升级“优”阵地。融合“建”。打破过去农家书屋主要放在村委会的模式,发挥古祠堂地理位置便利、凝聚力强、号召力广的独特作用,整合现有图书资源和阵地资源,深度挖掘本村优良家风家训,谋划建设了集农家书屋、党建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乡村治理示范、乡风文明展示等为一体的“**书院”,化散为聚、握指成拳,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1+1>2的效果。多方“筹”。采取“县里拨一点、乡镇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书院、**书院,累计投入资金*万余元,各书屋均配有图书*余册、中小学辅导教材*余种,涉及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六大类,因地制宜配置了可供上网的电视、投影仪及桌椅等配套设施。精细“管”。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等工作机制,县图书馆安排专业老师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集中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促进书屋管理员从图书“看门人”向阅读“引路人”转变;建立“点单式”服务模式,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的文化需求;并针对村民年纪较大的特点,书屋还配备老花镜、放大镜等设备;同时将农家书屋开放时间通过公众号、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公示公告,农闲时节延长开放时间,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享受文化惠民的成果。
二是聚集合力,携手打造“强”运营。乡贤助力。积极动员村民及热心乡贤捐赠图书,组建“**公教育基金会”,购置配备课桌椅、大黑板、彩纸、笔墨和投影仪等硬件设施,逐步形成“书院新貌”,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书画、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使**书院成为全村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聚集地,真正实现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群众出力。积极组织本村党员、退休教师、“五老”人员、妇女、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力量,连续五年组织村内留守儿童开设周末托管、冬夏令营,已惠及青少年600余人次,受到家长学生的广泛好评。专家献力。引进公益团队、“田教授”、专家学者等开展活动,让“**书院”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加油站”以及群众乐意去、愿意待的基层文化阵地。比如,积极引进“壹基金”公益团队在**书院内开展“儿童安全关爱行动”活动;邀请“田教授”农技专家去**书院为村民开设农业技术、助农专家讲座。
三是创新载体,拓展服务“惠”民生。一方面,发挥主体功能,定期组织志愿者在**书院内开展“书屋读经典 农家颂新风”等主题活动,向群众推荐好书、组织阅读分享,打造群众“悦”读新空间,让书香涵养乡村社会。另一方面,拓展服务外延,深化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童心港湾等相融合,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好人宣讲、知识讲座、技能培训、非遗传承等活动,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儿童阅读、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