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读书笔记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走进心灵》读书笔记”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走进心灵》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走进心灵》里,李镇西虔诚庄重的写下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的一段话:“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反对带着浓重功利色彩去亲近大自然。是的,当我们走进自然的时候,就该忘却“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是一本最博大精深的书。

自然环境与生俱来就俱备教育功能,这样的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900多年前的苏轼吟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苏轼游目骋怀与宇宙自然,淡泊了名利,阔达了心胸。自然之美与活跃的思想就像阳光与花朵一样,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李镇西说:“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玩耍。”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亲切地记述“每当学年一结束,我就跟孩子们一道去远足旅行,去田野、森林、河边旅行。跟孩子们一起在南方晴朗的星空下宿营,驾锅煮饭,述说图书内容,讲传说和童话故事,这些对我来讲,是一种幸福。”的确,人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有割舍不开的情愫,当师生在自然的怀抱里畅游,一起感受自然的脉搏,感受阳光的触角,聆听时光的流逝的时候,我想,他们的心一定贴得更加紧密。这时候的师生,已经忘却了各自的身份,没有了这层束缚,灵魂自由的飞翔······

在《走进心灵》中,李镇西在教育手记中记录了多次与学生同游自然,携手探险的经历:他们可以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贱玉的瀑水将他们浑身浇透;也可以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嵋之巅;还可以与学生在风雨中长时间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二者每一次的经历,都能让李镇西与学生风雨同舟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感到无限幸福。这样的幸福不单单是源自于与自然的共鸣,还有与第三方产生的共生的快乐,创造与探索的快乐。

如果仅仅知识收获快乐似乎显得太过浅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陶行知曾多次大声疾呼对学生要实行“六大解放”,其中之一的“解放”就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美国诗人艾默生说:“若你的心与大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都呈现了出来。每种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在自然的怀抱里,你能升华品格,扩大胸怀,激发潜能,获得学问。

但这种学问的取得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在经历中慢慢演化渗透,最后融进血脉。诗意化的生命个体就要诞生了。

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是春日的素湍绿潭,江流宛转,还是夏日的蝉鸣聒噪,莺啼清脆,亦或是秋阳中的帘卷西风,落日楼头,冬日的肃穆庄重,简素沉静,都能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课堂的师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是大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诗是人类对美的最初表达,大自然的美,让李镇西的学生们锐化了知觉,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而充实。这就大自然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大自然是一首灵动的诗,在这个深秋时节,《走进心灵》就像一首清新隽永,富有情调的教育诗,激起了我对教学、管理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我能清晰地读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种种探索实践与创造思索。在他的教育观中,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引领;不是强制,而是尊重。在这个“万古逢秋悲寂寥”的秋日,我也想用我苍白的语言把眼中的风景化作诗行。

48 3284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