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文章 课外阅读文章优推4篇
【导言】此例“课外阅读文章 课外阅读文章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外阅读范文【第一篇】
一问本质——课外阅读不“课外”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启迪读书的热情,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让课内对课外开放,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成了这样的“重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从人物到主题,一番分析、几次辅导,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作文,为了老师检查,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一种纯粹的阅读,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重点段落批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涵养性情,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结语:
课外阅读范文【第二篇】
一、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斯基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鼓励孩子自己读书。我用每天中午微型课或文化午餐的时间为孩子们播放故事录音,以录音的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讲述他们感兴趣的故事,讲到关键处便戛然而止,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在书里,让他们自己去看。很多孩子往往就会争着借我的书,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从读绘本开始,到读图文并茂的一段段故事,再到读以文字为主的整篇文章。这样,孩子们会慢慢地进入阅读的状态。
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说,要做一个给孩子点亮心灯的人。李镇西博士也说:“读这些书(指童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颗童心。”作为教师,我们其实有很多时候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读童书,读后互相交流。我校每学期都有“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教师读书活动,我每次都会抓住这个契机,早早的和孩子们约定,共读哪一本书,每天早上一起静读10分钟,还利用课间、送孩子们放学等聊天的机会和他们聊读过的书。读到一定的时候,我还在班里举行读书会,专门交流读这本书的心得。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教师之所以学识渊博,之所以能当老师,是因为爱读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孩子们会在我们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主动读书。
三、为孩子的课外阅读腾出时间
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外阅读就无法落到实处。首先要让孩子每天都有读书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保证,每周拿出一两节课让孩子们尽情地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效率,让作业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完成,取消课外重复机械的作业抄写,精致作业设计,把时间腾出来,让孩子们能够阅读课外书。如果孩子们每天都能坚持读书,哪怕每天只读一个故事,每天只读半个小时,两年坚持下来也会远远超过课标规定的第一学段5万字(其实平均每天都还读不到100字)的阅读量。
四、指导孩子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务必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拿到一本书,要快速阅读;读到一本好书,要反复读、精读;有了阅读的能力要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只读自己喜欢的或者读来比较轻松的书籍。既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又要教会他们精读书、善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让孩子养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问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学会查字典之前,应该问教师、同学、家长)。孩子们看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管是否影响理解都要查字典,并把注音写在旁边,这样积少成多,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还能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习惯,一举两得。
五、活动推动孩子的课外阅读
1.举行读书成果汇报会
随意无目标的阅读,不会让孩子们养成习惯。教师应该及时地检查督促,用评价来激励孩子阅读的动机。如开展课外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让孩子畅谈自己阅读的书籍、印象最深的内容、精彩的镜头,谈自己阅读的快乐等,对课外阅读多,效果好的孩子给予奖励(包括物质的奖励)。这些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也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享受到收获、进步的喜悦,从而促进孩子更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2.举行读书笔记展览会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们制作丰富多彩的“采蜜本”、读书记录本、读书卡片、读书小报等等,利用墙报、班级博客定期展示。我校还以年段为单位编写了一本较好的读书笔记,名为《书海扬帆》,我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并展览观摩、传阅交流。
3.举行班级图书“交易会”
在班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图书柜,教师和孩子们共同为图书柜“添砖加瓦”。确定每个月的某一日为班级图书“交易日”,师生相互交换各自的课外读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局面。
六、自主拓展,让课外阅读成为自觉行动
孩子是读书的主体。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还要靠他们自身的实践,要让他们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尊重他们的个性。鲁迅先生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让孩子有自己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什么时间读什么书,快餐式阅读该读些什么,细嚼慢咽式的阅读又该读些什么,怎么安排各段的时间最有利于自己的学习,这些都要在心中有一个长计划、短安排。学生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建立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平台。我每周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资料,打印在小纸片上当做礼物送给每个他们,或夹在《书海扬帆》阅读本上,让学生在课余时根据这些资料拓展阅读。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资料旁写上自己的感受,再把这些资料展示在班级图书角上。结果,学生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纷纷为自己取了丰富多彩的笔名,并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见解、困惑。自主阅读平台扩展了学习的广阔天空,增大了语文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积累了丰富词汇,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增加了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
3.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坚持不懈。教师的坚持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毅力坚持阅读。我们平时有着许多的教学任务,一疏忽就会放松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了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坚持性。阅读交流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既可以让喜爱阅读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其他学生的参与。
七、家长亲情参与,让课外阅读顺利进行
想让学生喜欢阅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开学之初,在了解学生情况后,就可以立刻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和书交朋友,对以后语文成绩的提高及个人素养的发展都有好处。我们呼吁,家长除了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书,更重要的是自己也经常读书,给孩子以熏陶感染。我们呼吁家长要做到:1、每天和孩子看书20分钟;2、每周末督促孩子看书2小时;3、每半个月带孩子到书店一次;4、每个月为孩子买一本新书;5、每学期为孩子订阅一份报刊。
课外阅读是孩子在生活中轻松学语文的基础,教师、家长应该和孩子们一起为打下这坚实的基础而努力。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读物陪伴着孩子的成长,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是孩子精神的支柱,让孩子感受到美的存在,更是孩子的第二个生命。
课外阅读文章范文【第三篇】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对写作的重要性是大家共知的。
去走访语文老师,大家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课内文本教育,纸上谈兵式的将教材上名篇佳作与提高写作水平相联系,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有明确规定,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大家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重视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还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样,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阅读的氛围都不够浓厚,学生也养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词语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课外阅读文章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08-0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理论宣讲课稿集聚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