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战精编4篇
【导言】此例“电商价格战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电商价格战范文1
印象中正常的消费模式,是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也让卖家得到了相应的利润和规模。但当今的价格战显然已经突破了最基本的商业法则——生意是需要盈利的。而如今这些玩先升后降的数字游戏、打口水战等营销噱头到底成全了谁?消费者、电商、比价网站、供应商还是微博?
虽然苏宁易购借价格战“上位”,扭转了人们传统零售巨头的印象,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价格战对企业的影响。8月15日,苏宁电器以元低开,一度股价下跌7%。直到中午时分,公司宣布第二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未来3个月内增持不超过10亿元股票,才让股价快速攀高,收盘涨停至每股元;而国美电器则全天下滑7%,到收盘为止只有每股港元。
京东商城则被指“先涨后降”,来自一淘网的监测数据显示,京东商城14日晚上在大家电品类上有近50件商品悄悄涨价,价格涨幅从30%到100%不等。除此之外,京东商城还对100多种数码产品进行了提价,总提价金额为114147元,位列商家“悄悄涨价”排行榜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被“假降价”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腾讯旗下的易迅网CEO卜广齐连发三条微博,指“京东、苏美大战就是一个营销骗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电商比价网站在此次价格战中却流量大增。15日下午,一淘网称,价格战期间其比价页面流量比平时大涨10倍以上。此外,此次电商价格战的舆论主战场是新媒体平台,集中在新浪微博上。各家电商网站的CEO、副总裁、市场总监都不断在微博上刷屏,试图制造出“赔本大甩卖”的场景,炒热这场低成本营销。这样一来,电商价格战反而为新媒体平台带来了相当多的眼球和流量,更为“价格战爱好者”省去了大笔广告费用。
参与价格战的电商与非电商企业,每个都有自己想要的利益点。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这次电商价格战究竟成全了谁。
电商价格战范文2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万亿,但来自电商企业的销售比重仍非常低,预计今年随着新军入局,家电价格战将在电商平台重演。
去年,京东叫板国美、苏宁等实体店,与其在大型家电上比拼价格。如今,有腾讯做靠山的后起之秀易迅网也进军家电市场。为了配合家电城上线,易迅与国内家电行业巨头发起全国促销活动,仅派送现金红包一项就达到了亿元规模。
易迅表示,已与海尔、格力、海信、格兰仕等家电行业品牌达成合作,意在未来两三年拿下该领域前三的位置。
电商价格战范文3
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只要你想,可以天天过节。过去听上去很讽刺的“节日”,现在真的已经成为商家的重大节日:“双十一”、“双十二”……电商们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疯狂购物节。写本文时听说电商又在筹备2013年1月4日“1314”这个谐音为“一生一世”的好日子。
“过节”只是吸引眼球的借口,真正的醉翁之意是为了增加人气、增加销售额,同时也增加流量,而流量是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第一家上市电商企业当当网,过去自称和淘宝平起平坐,最近却不得不在天猫开设当当商城,一向口气大的李国庆诚恳地说:“我们也不装了,谁让人家流量大呢。”这句话道出了“流量大就是老大”的真理。
中国电商企业都在等待出现中国版的亚马逊电商奇迹:亚马逊早期连续七年亏损,但是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之前亏的钱都赚了回来,还赚了更多。
但是,中国电商想复制亚马逊还缺乏很多必要条件。打价格战、低价促销是典型的传统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中国电商的价格战就是内耗,是上世纪的玩法,害了商家害产业,最后还害了消费者。中国电商巨头京东的毛利率是%,而亚马逊的毛利率是20%~25%,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电商的差别有多大。
目前国内电商毛利率很低,打价格战是找死,但是不打价格战是等死,格局很残酷。一号店创始人于刚形容得很贴切:“电子商务就像一湖清澈的水,看上去很浅,但当真正涉水遨游的时候,才发现深得很,远比想象中复杂。”
中国电商的确伤不起,但是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是我们的电商缺乏品牌意识,没有议价能力。面对图书供应商,亚马逊有自己的议价权,从厂商的进价和其他经销商不一样。但中国电商充其量不过是渠道经销商,只能提供帮供应商卖东西的平台。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都一心想做大做强,产品齐全,所以货量相对就少。
最大的问题还是价格恶性竞争。国内电商的用户体验都差不多,大家都靠低价来吸引消费者,造成客户粘性不足,重复购买率太低。所以只能打价格战,以低毛利率寻求价格的直观诱惑,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价格体系。
所以目前中国电商的格局是:小做小赚,大做大赔,竞争就是看死在今天还是明天,死在后天的就是赢家。要赢利就必须摆脱价格战的怪圈,回归传统零售的本质,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提高用户的粘性。
所有产业都没有只靠价格竞争而产生伟大的企业,因为价格战最终会带来低利润,让你无法开拓新市场,无法开发下一代产品,无法有长远目标……
过去十年,互联网造就了很多英雄,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互联网是一个江湖,在这里混的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很江湖,敢做敢喊,不考虑后果。而且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喊话”的地方,声音不大点,基本上没人会听,所以要学会“喊话”。
我想喊的就是:“价格战是上世纪的玩法,电商英雄们!”
电商价格战范文4
8月15号,被视為“中国电商第一城”的京东商城率先挑起了价格战,先是由其董事长刘强东在微博上向苏宁约战,叫板国内两大实体电器连锁商苏宁和国美,声称消费者在京东商城上购买的任何小家电,只要比苏宁和国美的同样产品价高,京东将无条件退还差额部分,苏宁和国美也随之跟进,小家电市场由此陡然生变。消费者被京东承诺所惑,纷纷等待小家电降价的美好时刻。可是当京东开放网络销售平台时,消费者却发现,那些降价产品在网上商城中根本无货可供;或是商城中的某些产品,在比价时发现竟然是专供电子商务,其型号在实体店无踪可循。一时间对京东的质疑汹涌如潮,其后有关媒体更是报料称发现京东在价格促销活动中虚抬进价、欺骗顾客。国家发改委也介入进来,称要对京东的商业欺诈行為予以惩处。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促销行為,最后竟然这样滑稽结束。
表面上价格战已经过去,但各种讨论和反思却仍在继续,甚至可能会对电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那么,价格战,特别是低价竞争策略,到底有没有合理性?企业在实施价格战时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价格战是不是真的赔钱赚吆喝?
首先,单品(类)价格战不影响企业整体效益。从这次电商价格战的范围上,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零利润”销售,是京东在发起价格战时的一个主要“卖点”,但是仔细看刘强东的声明就会发现,京东的零利润销售仅限于家电类产品,且是小家电产品。在经营商品的选择上,电商企业通常都是以日用品為主体,家电类的大件商品和耐用品,在电商企业的经营中所占比例一般而言都是很小的,特别是象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企业,更是如此。正因為有这样的商品经营结构,京东放弃的利益在其全部的销售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相对来说这一部分利润对京东是微不足道的。相反通过单品价格战,可以极大提升京东商城的人气,带动其他品类销售的大幅提升。京东降价的损失,与其说是让利于消费者,倒不如说是对京东商城的促销投入,且这种投入远比广告更有效。作為分销商(电子商务并没有改变京东分销商的定位),寻求热点、利用热点、制造热点来促销是企业例行的工作。
但无论是利用热点,还是制造热点,都是要有投入的,如果是企业制造热点来促销更是需要投入巨额宣传费用的。京东只是利用了一个小的单品(类)的降价,通过网络营销工具微博,藉由社会化商业路径,就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舆论大潮,引发消费者高度关注,这样的宣传公关效果,是同样广告费投入所不敢想象的。虽然没有京东由此增加的流量和销量的确切信息,但我敢说,这个增加的额度,肯定是会让京东很快忘掉被发改委惩罚的痛的。
其次,价格竞争是合理但却野蛮的。价格竞争是简单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从正常的经营来看,分销商的生存是依靠进销差价的,没有差价也就没有利润,分销商也就没有办法生存。当然分销商也可凭终端优势强迫供应商支持,剥夺供应商应有的利益為自身谋利。然而没有稳定和谐的供销关系,分销商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没有稳定的供应商支持,分销商也是走不远的。在商品供应充裕的竞争市场上,厂商通常是没有获取暴利的可能的。换句话说,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价格策略是把商品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如果分销商要在这个基础上再降价,就有可能损害供应商或是自身的经济利益,降低企业赢利预期,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市场上商品的供给,进而损害到消费者利益。企业不能获取正常的经营收益,那么最终消费者就会因商品供应不足而受损,承受高价或得到劣质的产品。
价格是市场上交易双方的合理比例,虽然这个比例有弹性,但也存在一个合理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就会带来社会成本的增加,进而让市场竞争行為变得更加恶劣,而终极的成本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价格作為竞争的杀手锏是把双刃剑,杀敌一千固然可喜,但自伤八百这个代价就有点太大。胜之惨烈,并非是企业正常经营选择的常项,只能是偶而為之。低价竞争,不是不可,但超低价竞争,有违商业正常发展规律,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市场的破坏者,并不是一个正常企业应有的形象。
企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企业稳定经营风格的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稳定经营的必要条件。价格竞争如果逾越底线,必然会误人误己。野蛮的价格战(零利润)只会让经营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第三、价格战执行要素是诚信、守诺、不误伤。企业实施价格战,固然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拉来客户,但同时也会因為降价给企业带来盈利水平下降的困惑。零利润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会导致管理费、人工费、税收等无从计提和摊销。价格战只能在销售量上為企业增加业绩,在利润上则可能只是一种负影响。既然管理层决定开展降价营销,就必须能够承受营销活动带来的后果,同时要有明确的方案管控降价成本。
降价策略,必须是真正能让消费者获益的,否则就会产生负效应,甚至会给顾客以企业欺诈、不守诺的印象。京东的价格战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降价沦為噱头,顾客无法买到所需的产品;大量商品缺货,让人疑惑大增。為什么我要的就没有?為什么降价的我买不到?京东是不是在忽悠?这是人们在京东促销后的第一印象。京东在降价预案上准备不足,让消费者对其不依不饶,最后才被挖出了“虚提进价,虚假标价,虚假降价”的大新闻,也给国家发改委惩处提供了把柄。授人以柄是这次京东价格战最大的败笔。
价格战,操作不当,就会损人不利己,造成双输的格局。从最后的结果看,京东价格战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