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论文最新4篇
【导言】此例“新课程标准论文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课程论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决定组织行为方式的组织内各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潜移默化地指导组织内各成员的行为。其共同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群体的凝聚力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而且可以利用群体内部的作用力来巩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1]成员在融入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组织文化,并可能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教育在组织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一组织文化一经形成,总会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但组织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当组织外部或者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成员的应对方式不但能够强化当前的组织文化,而且也可能引入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从组织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入手分析组织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这是组织文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主流文化,稳定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2]。
组织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整体意识,提高团队精神。
塑造共同价值观念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目标,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的订立,共同认可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对整个组织内各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不仅表现为组织文化对成员思想意识的影响,对各成员言行举止的引导和约束,而且表现为各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的建立。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对提升团队精神,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有助益。
组织文化有助于协调大学生群体的内部关系
这种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的主流价值取向取决于组织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组织内部的主流价值观以不成文的方式约定了组织成员间和谐共处的方式,使各成员间更有效地交流协作,甚至互帮互助,有效减少组织成员间的摩擦,推动形成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组织文化有助于良好的校园、班级学习和生活氛围的形成
校园、班级文化是在校园或班级内部形成的一种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模式。组织文化(具体在大学生群体就是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影响和约束着大学生们的行为。这时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对其成员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强制性,就像一股看不见的力凝聚并引导着成员们朝着一个既定的共同目标坚定前进。校园、班级文化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融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凝聚功能,改善了校园、班级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
2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心理随之转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也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并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重个体轻整体、重物质轻精神和重网络轻现实的特征。
重个体轻整体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中经常遇到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唯有靠个别学生干部或者活跃分子独撑台面的情况。如果再缺少了奖学金、助学金等的吸引力以及作为这些物质奖励的重要参考标准的班级量化积分对集体活动的奖励,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不得而知。除加分奖励以外的集体活动,学生们参与动力严重不足。班级活动中,小团体划分明确,部分同学之间有明显生疏感,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偏离了班级主流文化,表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价值观出现错位。
重物质轻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钱和财富追求的正当性被夸大,精神追求的价值被轻视,社会大众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随之被腐蚀,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道德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逐渐弱化。受到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缺乏理想信念,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影响恶劣,既有悖于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追求的高远,又与高校的办学初衷严重背离。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是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
重网络轻现实
伴随着对网络世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们享受了更便捷的生活,但是也过度依赖网络生活。大学生本可以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感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出来,在现实中享受真切的关心和回应,让自己过得更积极快乐。但是过多地把目光和精力投向网络,在虚拟世界中无止境地自我渲染自己的情绪,给自身徒增许多烦恼,甚至自身出现了问题也无人知晓。如果他们可以更多地生活在当下的现实中,学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学会更多与人相处的学问,大学生们就会尽早体验和适应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增加更多的竞争力。
3组织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
组织文化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对其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尤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需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组织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念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同价值观念。根据以上对当前大学生社会文化心理特征的分析,结合组织文化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运用多元化评价标准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标准在学习中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所以对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应当从创新教学评价开始。自思政课开设以来,虽然教学评价方式在不断改革,但总的来说因为这门课程教学效果难以精准量化而且教育的成效是动态的,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仍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动态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明确的教学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学生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思政课教学中不断突破学习态度、理论学习成果等作为一元化的评价标准,探寻并总结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的评价标准,增加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大局或整体意识等方面在学生成绩评判中的权重。在新的评价标准中可以适当考虑加入学生群体内部相互评价在成绩评判中的比重,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群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助于充分发挥组织文化尤其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群体内部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成为检验共同价值观念落实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融合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多渠道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传授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鲜活的具体生活,它需要融入社会实践中。这样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就既不会因为脱离青年群体的文化让他们难以接近,缺乏共鸣,影响学生的获得感;也不会因为过于重视趣味性而陷入庸俗化和碎片化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广泛选取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和价值观导向融入案例分析、问题讨论、与学生谈话中等。教学内容设计既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影响和指导生活,增强思政课自身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学生广泛依赖网络生活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渠道让学生能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认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两微一端”平台更快捷地对学生关注的事件作出正确评价和观点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在传播中的互动性,更快更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时变化,在线上和线下各平台的教育中更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重点培养一支有凝聚力的学生党员干部群体
学生党员干部是学校、班级组织的核心,也是开展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抓手。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干部群体,并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和他们的组织牢牢地凝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教师自身应当积极参与和体验学生群体的生活。不仅是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角度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而且教师自身亲和力,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的提升都离不开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与这些学生党员干部的定期和不定期交流,首先,牢牢掌控这群学生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如果放松了对这群在学生中影响力巨大的学生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就如同自动放弃了到达教育目标的着力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么预期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加强对学生党员干部群体的思想教育及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思想觉悟,政治觉悟,道德觉悟上以及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学生党员干部都要遥遥领先,这样才能在群体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领导着大学生集体创造出青年一代的成绩。总之,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中使学生党员干部得到培养和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逐步转化为组织的共同价值观,更好地引导和约束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新课程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语文教学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表情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1、哲学修养。2、专业知识。还要扎实地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3、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了解邻近学科的知识,才能拓宽视野。4、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接受新知识。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新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健全;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转化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支持者,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研究的过程,建立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为师者,应该有能力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师生关系中取得主动地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因年龄差异同学生关系的隔阂,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特性,与学生拉近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克服主观偏见对有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歧视现象,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四、多媒体给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之,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成体,形成种立体的、多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力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的个别理解和有效吸收,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生活和实践。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若不在教学的方式上有所改变,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收集、制作生字卡片、互相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观察能力也在留心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又如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中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习惯,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然后,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论文【第三篇】
一、“情感”评价
现代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来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式、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核心的目标。它包括“丰富情感的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例如《七子之歌》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AB二段。A段旋律平稳,在中音区,力度中弱,学生用平稳,柔和的声音表现对母亲的依恋之情。B段旋律走向高音区,力度较强,用呼唤性的音调表达企盼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如《桑塔·露琪亚》的教学中,曲式结构同上,A段用母音“lu”来哼唱旋律,B段用“la”来哼唱旋律,目的让学生放松声带,控制气吸、打开口腔、训练声音的统一,更好地表达情感。也可用多种教学手法,A段由一人领唱,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表现小船在海面上轻轻荡漾的迷人景象。B段全班齐唱,以饱满的声音表达船夫们热情奔放的性情。可按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将歌词的意境融入于教学中。也可进行“识谱”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可用多媒体的教学,学生直观感知音乐的内涵,达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教学境界。又如蒙古舞蹈《天堂》用肢体语言表达,粗犷、豪放、舒展大方的特点,以赞美草原的辽阔、美丽、抒发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一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以热烈欢快、清脆、悠扬的笛声,表达人欢马叫、你追我赶运粮忙的热闹场面,和为国家多运粮、交好粮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去表现音乐情感,用自己的歌声、乐声、肢体语言来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也是音乐教学要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情感应成为音乐教学的灵魂。
二、过程评价
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的。这里指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过程,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总体上与城镇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进初中,有的学生连七个唱名,音名也不认识,作为音乐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何进行评价。是激励、唤醒、鼓舞还是埋怨?我选择前者。在音乐课中,我观察多数学生注意的是愉悦性。没有兴趣,谈何喜好!我在苦苦反思,我的个性开朗活泼,有时也挺幽默,学生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但为何他们却没有一种对音乐课完全自我投入呢?更让人不解的是总卸不下戒备的面具。如《青春舞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大胆地、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了一段新疆舞蹈,学生为之尽情地鼓掌、喝彩、着实让我感动。况且他们对新疆“移颈”的舞蹈动作充满好奇,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评点《青春舞曲》,使学生了解到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青春舞曲》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特点,节奏欢快,载歌载舞,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让学生不限形式地创编《青春舞曲》,这一下教室里“乱”了起来,学生们有唱有跳,有的在教室里寻找一切能发出声响的东西:报纸、玻璃瓶、圆珠笔、易拉罐、凳子、桌子为《青春舞曲》伴奏。全班同学快乐地体验着,沉浸在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之中。
1.重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主客体的转换,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以往的欣赏课中,往往是教师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评价,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欣赏音乐舞蹈的潜能。由于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欣赏蒙古的《牧歌》,新疆的《青春舞曲》,藏族的《走进》,东北的《秧歌》,芭蕾舞《白毛女》选段,《红色娘子军》选段,国际标准舞《华尔兹》,拉丁舞《牛仔舞》,《桑巴舞》,时尚的《街舞、劲舞》,学生均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刚柔相济,热情奔放,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节奏欢快,常用打击乐器手鼓,载歌载舞,抒发新疆人民爱生活、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长袖轻扬,祥和优美;东北秧歌具有“浪”“俏”等特点,用手绢花的变化烘托舞台气氛,突出欢快、喜庆的音乐主题;华尔兹舞曲轻快、明朗而动人,得到美的享受;芭蕾舞是一种优雅、舒缓的舞蹈,脚尖、肢体、身躯等都会“说话”,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拉丁舞,表现出活泼、自由、热情奔放和充满浪漫的情调,使人赏心悦目。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激发了他们课余对音乐舞蹈欣赏的关注,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收益匪浅。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性评价
音乐课的学习不能只限于结果,班级四五十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如果只限于终结性评价,往往把学生定格在僵化的毫无激励作用的档次上,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谈不上陶冶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如《乐海泛舟》的学习。要看学生能否以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意境,能否真正感受到《鳟鱼五重奏》中不同演奏手法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能否感受到了《惊愕交响曲》中最具有特色的变奏手段。能否主动了解舒伯特等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这里的“能否”两字很重要,只要“能”就达到目的,“深度”另当别论。这个“能”就是一个过程,看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从“不能”到“能”是参与过程体验情感的过程、成功的过程,加以肯定。设立教室“点歌台”。课前十分钟由第一位进入音乐教室的学生或有进步的学生按照整理的曲目点歌播放,作为一种激励。每学期让学生录制1~3首歌曲,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建立自信。
过程评价还可制作“闪光卡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作音乐档案。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得到更多的启示,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从而使教学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三、多元评价
1.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指令性课程范式将音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因此考试也是统一的预定性的。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总是一首歌加一张试卷,考试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只是平庸者或失败者,事实上,学生因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能样样都突出。有的擅长演奏,却不喜欢唱歌,有些喜爱唱歌,却不会舞蹈。一个人声带不好,学声乐就有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考试的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多元化、个性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是长时间的、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平时对学生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实施日常形成性评价。
3.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在期初就确定一些项目:唱歌、演奏、舞蹈、作曲、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进学生平时的努力,争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学生的吹、拉、弹、唱等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把写心得体会融入音乐教学,每学期让学生交1篇学音乐的体会文章。学生上交的文章内容比较广泛,有的谈对音乐艺术的认识,有的谈音乐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有的谈自己为何喜欢上音乐课,有的谈音乐对校园生活的作用,有的谈自己喜欢的音乐等。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直接成为对学生的音乐等第的考核,我将近6年的市级一、二、三等获奖节目汇总:舞蹈6个,声乐3个,器乐5个,共有88位学生素质报告单的音乐等第直接进入“优”。每年学生参加市中学生文艺汇演的得奖学生及时由学校张贴红榜鼓励,并将获奖节目整合、扩充组建校宣传队,到敬老院、乡村汇报演出,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倡导“合作表演──分项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好评,对学生鼓舞很大。
6.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音乐等第要适度放宽,避免教师片面的主观评价。实际上,我每学期都为学生写一段音乐评语,这样做比音乐等第一个字的“优”“良”要更具体、更亲切、更人性化。
通过几学期来的音乐的教学评价实践,我对二年级二个班进行审美态度调查,学生喜爱音乐的人数成倍增长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音乐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论文【第四篇】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决定新课标能够很好执行的必要因素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一个学校能够具备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应”,新课标执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这大部分的教师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下一篇:实用朗诵社团活动总结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