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一篇】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13、兔: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14、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的植食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5、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16、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7、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二篇】

3,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连续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4,出现血尿、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病变;尿多、糖尿病说明肾小管病变。

5,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尿素。

8,简单反射:生下来就有得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

复杂反射:经过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9,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是视觉反射的感受器,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耳蜗:可以感受声音信息,是听觉反射的感受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纠正:配戴凹透镜。

11,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三篇】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由轴突和树突组成。而轴突或树突以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则组成了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则称为神经末梢。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在中枢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灰质,又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部分,由细胞体构成神经节,由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即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而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果反射弧不完整或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相联系。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由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和后根(感觉神经纤维)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人体的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将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和脊髓联系起来。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半球控制右躯体的活动,右半球控制左躯体的活动。大脑皮层是灰质,位于大脑半球表层,表面有许多隆起的回和凹陷的沟,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达2200平方厘米)和神经原数量(达140亿),从而成为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大脑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以内,由神经纤维构成,主要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联系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

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与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有关。脑神经12对,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北雁南飞等。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等。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即可使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从而由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也会消退。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的适应能力。

人与动物都有因具体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人类还特有因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1)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2)注意休息和睡眠,睡眠时间不少于小时。

(3)注意科学用脑,勤于和善于用脑。

(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5)不吸烟,不喝酒。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角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痛觉神经末梢,对异物刺激特别敏感,还具有聚光作用;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虹膜中间是瞳孔,能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多少;睫状体能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变化,使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为眼球提供营养;视网膜含有丰富的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时间管理,使远处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内的肌肉不能放松造成的,视力可恢复正常。

(1)预防近视:就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2)预防沙眼。

三要。

即坐姿要端正,眼与书本的距离不少于33厘米;

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学习一小时左右,要向远处眺望几分钟。

四不看。

即不躺着看书;

不在强光下看书;

不在弱光下看书;

不边走边看书。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靠接触传染,因此不要与患者共用毛巾,不用脏手擦眼等。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

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和听小骨都能传递和扩大声波;鼓室充满空气;晕船或晕车主要是由于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引起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不要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应张口,或当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以免震破鼓膜。

(3)咽喉有炎症时,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中耳炎。

(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避免感染。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四篇】

1、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不能流行。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是皮肤和黏膜,功能是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杀菌的作用。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病菌,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产生抗体,抵抗抗原。

5、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而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专一性。

6、免疫的功能是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7、药物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论哪种药,在使用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8、当遇到某人溺水或触电等危险时,应先拨打“120”紧急呼救,然后必要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吹气次数每分钟15---20次,胸外心脏挤压每做一次人工呼吸4—5次心脏挤压。

9、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10、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五篇】

1、青蛙的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2、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辅助呼吸。

3、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大鲵、蟾蜍、蝾螈。

4、大鲵又叫娃娃鱼,终生有尾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两栖动物的特征: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

6、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7、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8、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9、蜥蜴的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卵的外面有卵壳保护。

10、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分的依赖,是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11、爬行动物的特征: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2、爬行动物举例:海龟、鳖、蛇、鳄鱼等。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六篇】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4)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5)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6)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7)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形态:鳃丝呈细丝状。

3、观察鳃颜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腔肠动物: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乌贼、河蚌等。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七篇】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图【第八篇】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 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 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生物体的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分裂:(细胞核)先由一个分裂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有一个(细胞核),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8 1828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