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1

关键词网络 纸媒 困境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带来,一些传统的事物正在消亡。纸媒就是属于这样一类传统事物,美国的一位知名学者指出,到了本世纪中叶,报纸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最后的订阅者也将消失,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在前几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裁员,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随后又宣布将纸质出版物转为电子出版物,其电子出版的收入已经可以实现其扭亏为盈了,面对这样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传统的媒体出现运营困难,怎么面对这些困难,实现一种转型发展,是现在纸媒急需面对的问题。

二、优势

作为一种有着很长历史的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其进行升级转型奠定了基础和保障,为深入改革赢得宝贵的时间。下面就这些优势具体分析一下:

(一)人才优势

由于纸媒是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包括有报纸、杂志等具体形式,他们在进行出版之前,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审查,检验才能出版发行,这些严格的审查需要有专业性很强的人才才能保障,一般信息通过纸媒进行的程序主要有两步,一个是新闻的采集、撰稿,另一个就是新闻稿件的审查、修改,这两道工序都是经过多人重重把关,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纸媒中,有着很多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可能发生事件有着一定的预判能力,同时他们在一些社会问题上的观点相对比较准确、恰当,这是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他们在纸媒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大的市场,读者还是十分欣赏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对社会问题的见解还是比较温和、冷静、正面,有效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二)固定读者的优势

由于纸媒的长期的运作,他们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相当稳定的读者群体,他们对每天阅读报纸杂志,有着自己的看法,也许已经成为这些读者的一种习惯,他们将阅读报纸和杂志变成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构建出了现代纸媒自己的一个读者网,在这个无形的网络之中,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报纸、杂志有着很大的信任和执着,不管这种固执的阅读方式是读者的一种理性选择,还是一种感性选择,只要他们还在选择纸媒进行阅读就行,目前这样的人群还是比较大的。

(三)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透彻的优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消亡都是一个盘旋向上的过程,新媒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旧媒体的优点,完善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问题,形成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同样的纸媒作为一种旧媒体,在向下可能消失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需要在向下的过程中,抓紧时间进行升级改造,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另外,中老年人对社会事件需要全面的、多角度、多侧面、深入的分析探讨,纸媒凭借着自己角度多、分析透彻等优势,在中老年人群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现在的网络媒体还是做不到这一点,主要还是一些标题党、碎片式的阅读,在一些年轻人中有着相应的市场,但是这种片段式的阅读不利于人们对社会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

三、存在的困境

目前,从全球来看,很多知名的报业大鄂都不断出现经营危及,《华盛顿邮报》将周刊停发,《金融时报》停刊等等,有很多报纸杂志开始停刊,或者转型发展,现在全球的纸媒已经进入到一种困难的境地,出版量不断降低,主要的广告收入也进一步缩减,同时用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是现在纸媒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网络媒体有着自己及时性、极易获取性等特点,不断压缩着纸媒的读者空间,纸媒的发行速度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他们需要一个严苛地流程,最终形成刊物发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升级,人们手机、电脑的数量不断增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将选择网络媒体,而舍弃纸质媒体。同时网络媒体具有可交流性,在媒体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具有相应交流的空间,使得人们在阅读相应的新闻之后,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纸质媒体是做不到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双向性,而纸质媒体却做不到,只是读者被动的阅读相应的文字。

四、固本创新的发展思路

传统的纸质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自己有着专业素质高,社会洞察力强的新闻采编队伍,这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没有的,这些高素质的专业采编队伍,在新闻的采集修改过程中,可以保证纸质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更具有多角度、全面性、客观性。这样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都是纸质媒体核心的优势,需要固本的地方。在于新媒体竞争读者的时候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上,网络媒体就经常出现乌龙事件,将一些没有的事件,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这主要是由于网络媒体没有一个监督审核的机制,对来之读者的新闻,很多网站就没有进行审核,加之网络经常出现转载的特点,这些乌龙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很快,同时也很难控制住。这就体现出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在社会正能量的引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新闻最本色的要素就是真实、客观、迅速。只有真实的新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宣传的。

五、结语

现在社会在不断变革,新的变化导致了纸媒出现的困境,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分析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拓展思维,创新出版形式,贴近读者现实需求,才能走出发展困境,迎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陆帘羽。创新求变,铸就新媒体时代纸媒发展之“魂”――专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广告中心副总经理王华[J].市场t望(上半月),2014,12(02).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2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行业;应用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31-03DOI://

本文著錄格式:任鼎。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体的智能发展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31-33.

导语

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形态经历深刻变革,媒体行业正处于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在此大环境下,探索媒体产业升级的新方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媒体行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云计算(计算能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日渐成熟,人工智能进入新的爆发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实际应用成果使媒体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数据是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基石,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和体现媒体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预见的是,媒体行业必将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革命性突破,开辟崭新的数据驱动业务的智能媒体时代,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

1.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在媒体行业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个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脑神经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综合学科,可以使计算机在某方面代替人类实现识别、认知,分析和决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处理、语音处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并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处理、存储、检索以及深度智能挖掘分析的能力。

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需要满足极大的条件,比如充足的数据、一定的规律及确定性。因此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处理、智能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方面,通过与内容生产(语音识别、智能翻译、AI自动写稿、AI视频自动生成、AI虚拟主持人等)、内容审核(内容风险智能识别、视频多模态标签识别)、内容分发(内容标签、用户画像、智能推荐、智能问答、智能检索、广告智能分发)等实际业务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推动媒体运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变革,为媒体向智能化发展赋能。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的内容包括:关键词提取、摘要生成、分词、实体识别、主题分类、情感分析、议题提取、事件提取、言论观点提取、关系抽取等,并且整体的实现方法从词典规则匹配、统计学概率计算的方法,转变为当前主流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智能分析算法。

在新闻稿件入库存储过程中,结合新闻要素和特性构建知识标签体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对图文音视频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实现新闻自动分类和自动打印,深度挖掘数据加工价值,并通过智能检索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想要的新闻内容,以提高数据存储和检索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计算机视觉处理

传统报业以图文稿件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长视频、短视频、直播、AR等特色产品成为融媒报道新手段,媒体呈现出资讯视频化、直播常态化的特点,图片、音视频数据越来越成为媒体单位重点需要挖掘分析的对象,因此计算机视觉处理成为目前行业内重点突破的方向。

计算机视觉处理涵盖实现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场景识别和动作识别等图片内容分析的能力,基于深度学习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对图片、视频进行文字、人脸、物体、场景等多维度分析,自动分类并智能识别相关内容,输出结构化的标签体系,同时可自动截取关键帧及精彩片段。

计算机视觉处理在媒体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包括内容智能标签体系、内容智能审核等。以媒体内容监测为例,人工智能使得非结构化媒体数据特别是图片、音视频数据采用机器审核成为可能,通过数据集的训练建立智能审核模型,针对敏感元素进行追踪,精准高效识别文字、图像及视频中涉政、色情、辱骂、违禁、垃圾广告等违规内容,并进行标注和报警,便于后续过滤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人力投入,防御了内容风险。

语音处理

语音处理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是通过大规模的训练,将音频信息转化为机器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文本信息,语音合成通过大规模的数据训练使机器能够仿真发声。

语音处理可以运用于素材采集环节和采编环节,基于语音转写技术,快速实现音视频转化成文稿进行二次编辑,提高编辑人员原本整理语音稿件的工作效率。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知识深度推理技术,本质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是一种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图数据结。不同实体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建关联关系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以及实体及其相关“属性—值”。构建知识图谱的目的是获取大量有关联的、计算机可以理解的知识结构,并使计算机具备了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典型应用便是智能搜索引擎、智能问答等。

2.人工智能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在数据驱动业务的智能媒体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形势,媒体单位在智能化建设方面需要构建自身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生态体系,基于媒体的数据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升媒体业务应用与人工智能融合度,并打造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建设模式。

同时媒体单位更要意识到人工智能距离接近人类学习、思考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因此人工智能目前最好的应用方向是以媒体生产环境作为突破口,帮助媒体实现内容升级和用户体验升级。

人工智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机器自动生产新闻,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采取人机合作的方式实现了新闻瞬时反应、快速生成,解放新闻工作者。这种编辑方式相较于人工写稿具有高时效性和真实客观性的优势,大大降低了部分新闻领域的人力投入,并将解放的人力投入优质原创内容创作中,实现整体创作氛围的良性循环。机器人写稿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大数据采集的新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并把加工好的媒资数据和各类内容模板组件,自动灌入智能生产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生产内容,实现新闻的快速编辑生产,这个生产过程尽量减少人的干预。

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智能化流程

人工智能以技术力量驱动生产业务变革,为选题策划、素材采集、内容编辑、审核、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等环节提供智能化服务。优化存储、简化编辑、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中,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内容中筛选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线索,并快速精准地确定选题。

在内容生产环节中,基于语音转写技术,快速实现音视频转化成文稿进行二次编辑。在图文稿件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可根据新闻产品的主题要求,自动适配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形成相应的图文专题库,辅助新闻生产,并可根据编写的稿件内容自动推荐库中相关度最高的新闻素材供采编人员浏览,帮助编辑人员快速定位到有价值的信息。在视频稿件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数据算法快速智能化剪辑并生成智能字幕,再经过专业人士的加工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成品,也可基于文字稿件和采集的多媒体素材,经过视频编辑、语音合成、数据可视化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一条富媒体新闻,辅助新闻生产。

在新闻的内容审核环节,可以对文字、图片、音视频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审核,精准识别涉政、涉黄、涉暴、涉恐和敏感人物等信息,有效管控业务违规风险。

在新闻的分发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精准掌握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偏好,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实现千人千面。在新闻的传播环节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核查,有效防范可控制假新闻的传播。

構建人工智能中台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媒体行业20年,长期服务于中央、区域、行业媒体及大型政企单位,作为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有力推动者,见证并参与了媒体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产业转型,我们深刻地理解技术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媒体单位只有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赋能媒体应用,创新新闻创作、形式,方能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

媒体单位以底层大数据平台和智能服务的基础设施平台为支撑打造人工智能中台,将业务应用所需的底层算法模型下沉至中台,以达到复用、组合创新、规模化构建智能服务的目的。同时发挥媒体的优势联合行业内顶尖的技术公司打造智能生态体系,在为上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打造前瞻性的创新应用,赋能媒体产业升级,打造智慧媒体。

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新闻媒体内容制作传播的整个流程,从新闻选题、内容采集、新闻生产及分发,每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助力,极大提升了编辑工作效率,解放了编辑劳动力,帮助创意新闻的生产。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3

关键词:广播; 新媒体; 创新

1 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新技术体系为支撑,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互动传播等特点。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传播,新媒体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全新传播方式。依托于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目前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仿佛进入了一个瓶颈,特别是广播,在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之后,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创新,这也是留给广播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2 新媒体在传统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当今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跨越了信息间的鸿沟,他的出现消除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便边界,使得传播更加顺畅、开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速迅捷: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是第一现场的目击者、经历者、者。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24小时无限制的进行节目采编、制作、、传播。(2)形式多样:新媒体所涵盖的种类众多,包括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3)交互性强: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充分满足了这一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人人可以上传音视频、图文,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4)个性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往往是大众化的,并无细致的个性化分类。而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对个人。(5)可选性强、易保存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的优势将愈发体现,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甚至是优于传统媒体的所在。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体的劣势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会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的特点加以分析。

广播媒体的当前的优势与劣势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本文所提及的广播媒体特指“声音广播”。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广播优势的列举主要包括: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劣势一般包括: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可保存、受语言限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广播的特点已经不能这样概括。比如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这几个特点,新媒体同样具备这些优势甚至更胜一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盛行、传播高效的时代,广播的特点已逐渐被重新定义。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时这也是广播不断发展所必须坚守的优势。(1)伴随性收听: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受众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越发多样,同时传播媒介的角色也更加趋于“附属”。受众不愿单一针对某一媒体投入全部精力,而是更多地选择伴随性接受,比如:开车的同时收听广播、上网的同时看电视、听音乐的同时看书、玩游戏的同时听广播或音乐等等。这使得广播的“伴随性收听”优势得以最大发挥。

信息提炼与升华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SNS等等,形成了浩大的信息海洋,这其中更多的是毫无意义的无用信息,信息垃圾由此产生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这些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获得的,每当打开电脑或手机,铺天盖地的广告挂满了网页,我们观看太多的微博、网络视频却一无所获。这些信息垃圾严重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而传统的广播媒体对于信息的提炼有着丰富的经验,专业性频率、频道的设置,资深编辑、记者及制作团队的深度挖掘与报道大大避免了广播中信息垃圾的产生。

虚假信息的规避

新媒体独特的“网状--链式”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今受众的接受习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在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中,为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虚假信息应运而生,同时有着媚俗化的趋势,正可谓谣言惑众。而广播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也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固定受众

与新媒体不同,广播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广播70年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年代都能够积累起一大批固定的、稳定的收听群体,比如司机、学生、军人等等,这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稳固的阵地。

特定的传播方式艺术形式造就不可取代的感染力

广播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拥有一大优势----感染力强。这是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势以及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艺术气质所造就的,包括“广播特写”、“广播剧”等等,这些与广播媒体依托并存的表现方式是当今新媒体独立提供的内容所无法挪用甚至取代的。

广播媒体对新媒体的优势应用

新媒体出现时间较短,虽然占据了技术上的优势,但还无“强势”可言。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而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威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上策。随着数字广播、网络微电台的推出,传统媒体的“反击战”似乎已经打响。经过上述分析,广播对新媒体技术的“取长”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多样化终端。终端多样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都已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力载体。但这并不是新媒体独有的载体,传统广播媒体可对其加以利用,通过网络传输、手机制造商的信号接收装置的植入、研发单独或多用的媒体终端等方式可以扩大广播的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的选择方式。(2)全新“采、编、制作”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包括平板电脑、手机、无线网卡、网络热点等载体,完成采录、文编、传输、制作、等工作,大幅提高广播节目内容制播效率。(3)个性化分类的采用。细化广播节目的分类,根据人性化、个性化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检索,实现交互式传播。根据所需,为受众选择性推送,规避“信息垃圾”。(4)互动平台的引用。在广播媒体传播的同时,对微博、SNS、网络通讯、手机通讯工具加以利用,实现同步互动。(5)覆盖与落地。在对新媒体手段加以应用的同时,稳固广播的传统传播方式,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加大覆盖推广及落地实施,稳固现有“阵地”。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4

关键字 中德;数字媒体;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45-02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崛起,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及独特的呈现方式,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媒体传播艺术已经从语言文字传播、电子传播转向网络传播。只有顺应时展趋势,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传媒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促进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整体发展。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一起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在德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

现阶段,中国也积极借鉴这项先进的数字传媒技术,将其发展成为传媒领域及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就是通过媒体计算机,对语言、符号、图像、图形、声音、影像以及文字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向大众传播。媒体技术可对一些瞬间突变、环境现象及长期渐变等过程进行模拟显示,对疑难、抽象信息的处理非常有利,而且效果极为逼真,逼真、形象的动画、图像与声音,其次,媒体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输出速度,传输直观、准确、快速,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再次,媒体技术多样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具有显著优势。媒体技术能够依照具体需要采用声、图、像、文等各种形式将信息输出,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要求。数字传媒艺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结合的艺术。目前,中国与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都处在飞速发展的水平,为推动本国的文化、信息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媒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2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其与媒体传播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数字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设计的信息传播的空间形式,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故信息传播的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通常而言,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媒体时代,4D数字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4D数字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受众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凡达》、《纳尼亚传奇》等电影,还有很多著名的德国影视大片,都运用了大量的4D数字技术,利用三维立体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风雨雷电”感受在四维空间中展示相关气象知识。观看影片的观众可以观察模拟出的不同气象特征充分感受在不同的温度、气象条件下该如何着装、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等,这比冷冰冰的摄氏度、风力级别要有趣得多。运用4D数字艺术,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将空间的虚拟与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促使信息传播的二维展示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静态形式多样化以及从传统的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都是静态的文字、图像等,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早期,就可实现打印、电脑刻绘以及电脑喷绘,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又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在馆内巧妙将三维动画技术与现影运用在一起,展现了动态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图》,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观展者。这幅图全长128米,高米,运用折幕的方法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影、三维动画技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进行了奇特的想象,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情境,也巧妙向现代人们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传播概念。

之前关于此类信息的传播一般是利用效果图等来表达信息的传播理念,相对较单一、平面化,单单停留在静止表面,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把展示对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数字影像艺术改变了展示的被动状态,满足了现代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在应用二维动态影音时要想获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必须注意影像灯光与整体大环境之间的明暗联系,各种影音之间不可以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但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将动态和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现代媒体的发展更注重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受众的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让观众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比如: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存在“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这个设计就非常精妙,设计人员先制作了一个很大的白色翻开的书模型,充分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在白色书页中,从整体看来就是翻开一本具体的书的形象,当参观人员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这是一种新颖的虚拟翻书展示,带给参观人员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未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再如上海玻璃博物馆,中德两国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通力合作,运用新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基于系统知识的语言,使观众能在此见证人类在玻璃领域的创造和发明。团队将博物馆的主展厅入口设计为一个万花筒的形状,并将五块播放影片的大型视屏置于万花筒的入口处,通过不锈钢折面反射出来。馆内的巨型壁画生动描绘了日常生活,并且还引起了观众“玻璃能有多热”、“玻璃最多有多少块”的疑问。而种种疑问的答案都可以从隐藏在门后面的互动方式的多媒体装置中得出,在观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3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新兴的媒体技术将被应用于中国和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中,这是大势所趋。另外,新兴媒体会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也将进一步融合,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受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与媒体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新兴媒体的重要性和会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未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会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趋于成熟化。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媒体技术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独特的呈现方式,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也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未来,中德媒体技术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hou Haixia.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ino German media dialogue" [J]. German research, 2010,24(1): 45-51.

[2]German media said 1/3 foreign companies may be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China [J].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2011(11): 74.

[3]Jimmy, Chinese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view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 [J]. advertisers, 2012(12): 90-95.

[4]Nicholas. Based on the hand formula perspective of Yin Donggui v. media defamation case [J]. Chinese Journal (in newborns), 2013(6): 138-138.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5

关键词:高校广播;新媒体;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46-02

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宣传舆论工具,长期以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活跃和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空前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传统媒体――校园广播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同时,受众群体发生了极大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迈入高校。因此,在当今新媒体时代,面对个性张扬、思想独立的大学生,高校广播如何走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增强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高校广播的作用

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形式之一,是高校的舆论宣传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广播这一舆论工具逐渐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时的需要来看,高校广播具有收听的强制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广播仍然是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受到师生的欢迎。

1.高校广播具有舆论引导作用。高校正确引导舆论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媒体要担当起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责任。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高校广播的听众群――90后大学生思想发生了新变化,他们有明显的独立意识。他们备受长辈宠爱,但依赖性又很强;他们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但心理又比较脆弱;他们想要学习,但又不知如何学习。高校广播通过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学校的重要决策,从而引导校园舆论的方向,拓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途径。

2.高校广播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媒介形式之一,是校园宣传的主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广播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愉悦身心和增长见识的良好结合。校园广播是传递信息的纽带,情感沟通的驿站。除了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学校的制度法规,还报道学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上至国家政策、学校举措下至学生活动、通知公告等,校园广播都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此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当火灾或其他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够优先插入报警信号,及时、准确、可靠地播放报警信号。

3.高校广播具有营造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广播除了具备舆论引导、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情操陶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1]。高校广播通过办好广播节目来实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高校广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与膨胀,校园广播呈现边缘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这也就导致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了许多,广播受众越来越少,校园广播面临着诸多困境。

1.广播的硬件设施普遍较为落后。硬件设施是高校广播台传播和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广播铺设覆盖的密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影响到节目的传播。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系统都使用了十几年,设备陈旧、功能落后,另外,由于线路老化或校区扩建等原因,校园一些地方听不到广播,成为“盲区”。绝大多数高校的广播系统都需要更新、改造、升级。然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校园广播作为主流媒体作用的弱化使得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较为滞后。

2.广播的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互动。高校校园广播的节目缺少吸引力,目前高校校园播音人员仅仅是充当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播报员,把新闻播报作为工作的主要部分。而在当前网络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知晓信息,校园广播所提供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节目类型大致包括时事新闻、校园新闻、文学、体育、音乐等,节目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与报纸,播音员主要是以朗读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节目也略显单一,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没有紧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没有了解学生真正需要收听什么类型的节目,而且缺少互动性。因而导致广播日日都播,但听众却寥寥无几。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

“规范性的媒介战略管理应在战略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使命。”[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广播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受到冲击,但广播仍然具有一些其他校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时效性强,收听随意性好,尽展听觉魅力,给予无限想象空间。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广播,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创造出自身的风格与特色。

1.改善硬件设备,保障广播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对广播覆盖面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高校原有的广播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因而更新广播硬件设备应提上议事日程。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广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的广播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改造升级,跟上当今数字化进程的步伐,使校园广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打下基础。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广播系统已经经历了单分区系统、手动控制多分区系统,再到目前最先进的微机控制全自动多分区系统等几个发展阶段。全自动多分区系统可以分别控制播放的区域,如操场、教室、宿舍等,对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播放不同节目,全自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分区的切换,无需人工去控制,正逐渐成为校园广播系统的首选。高校要舍得在硬件上投入,通过实现广播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增强校园广播的竞争力。

2.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旧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从来没有一种新媒介可以将旧媒介完全取代。“在经历了发展的低谷后,旧媒介必然会奋起直追――在充分张扬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从新媒介中吸纳新的技术和理念,调整变革,谋求在新时代的生存和进步。[3]”新闻传媒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则是“如何发展”。高校广播要走与网络捆绑发展的路径,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校园广播要依托互联网,打造网络广播。所谓网络广播,又称虚拟空间广播(Cybercasting),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广播有声节目为传播内容,同时辅助以文字、图片等介质,以网络族群为受众,具有更强的随意性、更高的互动性等特点的有声节目资料库[4]。相比传统手段的广播,网络广播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可复制性、可保存性,广播节目不再稍纵即逝、耳过不留,听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意下载节目或多次点击收听,而且便于节目的保存和回顾,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可选择性,听众不必遵循传统广播现行被动的接受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互动性,在网络上可以设置一些板块和栏目,通过留言板、论坛等多种方式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与时俱进、贴近师生,打造杂志化栏目。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媒介融合已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媒介间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放在媒介融合共存的背景下,广播除了利用网络推出网络电台外,还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借鉴报纸和杂志的形式,在故事性、深度报道等方面作文章,从最大限度上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

广播要借鉴报纸的有效探索,打造杂志化栏目,即在栏目的编辑与组稿中,以栏目化、成组化、系列化、专刊化等方式进行播放。原本分散的信息在经过编辑的综合、归纳、整理,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变成有效的、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拓展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校园广播专题栏目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大力报道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动向,及时反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校企合作的新进展、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深入挖掘校园里的优秀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可以插入采访的录音报道,增加栏目的现场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师生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使广播更有生机和活力。

4.加强队伍建设,广播人员实施采编播一体化。要办好高校广播,就必须建设一支以学生播音人员为主体的高校广播从业队伍,精干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广播科学规范、创新优化的有力保障。如何培养一支适应当今传媒发展生态的广播工作队伍,高校广播要借鉴市场机制下电台的运作方式,培养一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广播从业人员。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明确其主管部门,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在栏目设置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广播台的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空间,健全广播台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对学生的奖惩制度,保障广播台的规范科学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广播人员的培训,高校广播人员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自觉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在加强政治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广播人员的专业素质。“请进来,走出去”,经常邀请专业人士为广播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提高其播音水平,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交流,吸纳专业电台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节目的制作方式,努力培养“全能型”广播人员。

参考文献:

[1] 马晓静。发挥高校广播优势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河南教育,2009(8).

[2]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8 1841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