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精选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第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目标要求: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⑴“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⑵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⑶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⑷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⑴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全篇诗歌。

1、师生配乐朗读全诗,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结合音乐背诵全篇诗歌。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⑴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⑵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想到他(们)。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星空》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由本网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出处!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教学难点: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在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我们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生机活力,珍惜自己的听觉吧,同学们,只有你会听,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

1、文章写了哪些声音,请列出来。

2、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声音,写出你的感受,(也可以写文中没有却又是你听见的声音)。 3、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4、文章一开头写了很多声音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用心聆听声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否则,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坏处/ 三、整体把握课文:

a、关于课文内容与结构:

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各种声音。9—段:声音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正面:会听,有选择的听,可以在听中成长;

反面:丧失了听的能力,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就象一个木头人。结尾:做“声音”游戏,体会奇妙的世界。b、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到之列了。

c、你以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用心聆听声音,声音就会构成一个丰富美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d、关于本文使用的人称:

全文采用第二人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

e、关于本文的语言技巧:

本文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③文中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等多种问句,不断的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四、拓展以及延伸(1)、你能想象出哪些“无声”的声音?请描写出你所想象的画面。(2)、假设除夕夜你听到了远方打工的姐妹寄来的音像制品,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做表述。

(3)仿写:以《你一定也会看见的》为题进行作文。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8由本网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出处!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1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

“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 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与上句对映,“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

北京第八十中学 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 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厝 朔

二 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 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 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 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 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 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 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 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 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1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 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 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 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第二篇】

八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课

背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

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1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1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第2课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1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4 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针对对象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对话技巧和了解详略安排的手法。难点

1、理解讽喻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战国策》

请你查找《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纳谏

邹忌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2)解释字词

纳谏:

修:

形貌:

昳丽:

窥:

孰与:

不诺:

私:

地方: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

间进:

期年: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清文章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皆朝与齐。(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了解邹忌劝谏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

(1)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由此又想到了什么?(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精彩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品味邹忌的三问及邹忌之妻、妾、客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的技巧之高 学生细心揣摩,讨论交流:

(1)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2)邹忌比美为什么能与齐王纳谏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生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21课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2)了解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难点

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迁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侯

祝兹

棘门

都尉

按辔

介胄

嗟乎

.......持兵揖

诏将军

可得而犯邪

....

6(2)解释下列加点的子词 军细柳:

上自劳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彀弓:.....弩:

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约:

持兵揖:

......介胄之士:

天子为动:

使人称谢:

曩者霸上:

式车:

.......

3、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汉文帝主要描述了几个场面?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3)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2、小组活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的语句,并说说周亚夫在治军方面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时,既写了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也写了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文中几次出现它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2、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读课文思考: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 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了解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严明,连天子来访也不例外。从中你可以看出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4、理解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5、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3课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

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悬念及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难点

(1)悬念的作用。(2)文中几个铁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

骚乱:

掷: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是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身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8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3、了解本诗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叙事抒情诗的特点以及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本诗首尾呼应的写法和大段铺排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母爱温暖的热切憧憬。

3、体会诗歌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不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堰河

童养媳

天伦

坟墓

檐头

瓦菲

掐死

青.......苔

灶头

酱碗

红漆

虱子

荆棘

火钵

凌侮

........冰屑

麦糟

忸怩

漂泊

叱骂

灵魂

典押

围裙 .........(2)多音字

泊(3)解释下列词语

荆棘:

天伦:

忸怩:

叱骂: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写成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欣赏精彩片段

(1)请你根据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①写大堰河勤劳的精彩的诗句有

②写大堰河善良的精彩的诗句有

③写大堰河慈爱的精彩的诗句有

④写大堰河博大的精彩的诗句有

⑤写大堰河悲苦的精彩的诗句有

(2)分组讨论、体味大堰河的性格美。

2、体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在诗歌中去找、去体会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色及这样写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3、练习朗读

这首诗写的非常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读得真挚、深沉、凝重和悲怆。

4、拓展训练

用简单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的劳动者的形象,写成一首诗。

5、课堂小结

6、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两手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槐树

蝉翼(2)多音字

便

(3)解释下列词语

焉支:

隘口:

荒莽:

山巅: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分析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具体分析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2、欣赏精彩片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找出课文中凸显长城沧桑之感的最精彩的语句有。

(2)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11(3)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诗句来谈谈。

3、感受诗歌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特色。(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欣赏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归纳整理。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探究诗歌的基本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欣赏诗歌中最精彩的片段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最精彩的?请根据提示找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1)描写这片槐树叶最精彩的语句有

(2)诗人追忆历史最精彩的语句有

3、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训练。

4、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狗窦

......舂谷

貂裘

沧州 ........

5、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13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3)背诵诗歌。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2)解题。(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3)背诵这首散曲。

课堂小结。

第7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

摇曳

踪迹

失眠

鼾息

抛弃

窒息

.......鼻翼

掀开

污浊

嘘着

面颊

垂拂

厮守 .......(2)多音字

将(3)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

窒息:

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9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认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矛盾。

3、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的人物性格。

难点:

1、理解和把握剧情的发展,展示矛盾冲突。

2、理解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曹禺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日出》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日出》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禺

凄凉

萧条

薪水

庶务

存蓄 ......

狞笑

抽咽

半晌

咳嗽

踌躇

嗫嚅

瞅见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凉:

嗫嚅:

萧条:

踌躇:

愤慨:

薪水:

狞笑:

世故:

凄楚:

安分守己:

4、整体感知

默读剧本选段,理清课文思路。用笔画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

5、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大的冲突,从这三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分角色朗读三次大的冲突,并说说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2、剧本中人物语言(即台词)极富个性化特征

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阴险、狡黠的李石清又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小组朗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的个性特点。)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2、找学生到讲台演出第一、二部分。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第三部分:矛盾的冲突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指出这一部分矛盾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组讨论交流:文中是怎样刻画潘月亭这个人物的?

(3)思考:面对潘月亭的凶残和李石清的残忍,黄省三的性格有哪些发展变化?

(4)朗读黄省三的一大段台词,讨论:这一大段慷慨激昂的陈辞,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结局 (1)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思考写的是什么,矛盾的结局怎样的?

(2)讨论: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课内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日出》或学生表演课本剧《日出》。使学生深刻认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10课

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寻欢作乐

行辕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挑拨是非

惩罚

驿站

千载难逢

死乞白赖 .......龇牙

阉马

肆无忌惮

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

19 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第25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和他的“桃花源”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妻子

交通

无论

绝境

鲜美

3、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①画出不懂的词语,查找工具书解决; ②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了解内容

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学生活动小组一名成员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现场采访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您想不想出去?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2、探究考证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到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3)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6课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

22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浩浩汤汤

属予

霪雨

日星隐耀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或

或异二者之为()

一碧万顷()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浊浪排空()和

至若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1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第三篇】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学案

第三单元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条理清楚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范例1 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分析:

《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先通读全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a.石拱桥的外型。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d.赵州桥的历史。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介绍的 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解答: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根据说明内容从中归纳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更重要的这是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钥匙,常常使用,有助于提高阅读说明文的水平。

范例2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解答:

文章对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略而不提,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这些园林中找到了它们的共性所在。在先概括后具体,先主要后次要的说明顺序中,其个性的光彩已寓于共性的氛围之中了。解题方法链接

艺术的感觉是共通的。《苏州园林》就是将造园艺术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本文安排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就将这种“如在画中”的艺术的感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不仅说其形,更是明其神。

范例3 试分析《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分析:

研习《故宫博物院》,重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解答: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空间顺序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解题方法链接

从把握文章的重要段落,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入手,深入探究,是理清说明顺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难点问题3 辨识方法 多种多样 相关知识链接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范例1 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分析: 解答:

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解题方法链接

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是一种解剖麻雀的方法,解剖了一只麻雀,对其它的麻雀也就能够了解了。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范例2 《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分析: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单元只要同学们能够了解一些比较常见的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解答;

《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风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 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打比方可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列数据: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9米。(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米。采用列数据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引用:

(1)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有”……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解题方法链接

辨识说明方法,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寻找显著的语言标志。如:“例如”就是举例子的标志,“像”(通常的情况下)可看作是打比方的标志,等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在表达上作用。难点问题4 体味语言 科学准确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谬以千里。

范例1 《中国石拱桥》运用了那些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显得准确而科学? 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1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准确而周密的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1.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无论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例如: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9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2.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符合实际。例如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修饰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修饰语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解答:

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说明,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解题方法链接

回答这一问题,要立足全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思考。

范例2 下列句子都是从本单元中选出来的,请体会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蕴涵的作者怎样的感情。1.《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故宫博物院》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分析: 说明文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前提下,依据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可以灵活多样: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描写,或议论;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解答:

《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解题方法链接

这个题目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含着作者审美情感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使学生从中获取美的熏陶感染,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范例3 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都写了桥,试从这两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来看,两者有何区别? 分析: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1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事实上,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解答:

这两篇课文主要的区别在于描写上,前者与后者相比,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较为淡化。前者为一个桥梁专家眼里的桥,后者为一个画家眼里的桥。两个作者的个性气质不同,写作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因而各自所写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解题方法链接

在保证说明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可作适当的描写,对说明事物的特点起辅助说明的作用,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综合开放课堂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第四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罗丽红

一、教材内容总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词并解析成语的意思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2、通过预习,收集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教师活动: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1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学生分享自己分享的“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精选4篇”,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给课文分层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3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特别是让同学们收集农谚的过程,让学生更学习到农谚和物候知识,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帮助和总结

这是1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1篇科普文章来处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

八年级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八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师:曾文婷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

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形式:由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自学思考题:

1.给4-12段分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分享的“2024年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案师生活动精选4篇”,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继续探究课文、释疑问难。帮学生解决学习中我问题。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巩固基础(文字资料,练习题)

48 1815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