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大全(优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大全(优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一篇】

阅读教学是常谈常新的问题,教师们实践着、探索着,以新课改理念指导着阅读教学,逐渐探索从阅读到悦读、乐读的质的飞跃的策略,创新“以人为本”的互动阅读模式,阅读课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章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

语文教学既要“语”,也要“文”。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怎样才能突出“语”和“文”,关键是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这又决定着语文课堂的“品质”和“灵魂”。下面,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追求语文阅读的本体回归,构建自主高效的阅读课堂的几点体会。

文题是文章的主题的高度浓缩,而文题的中心词——“题眼”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纲举目张”之作用。因此,对于文眼的挖掘应画龙点睛。

(一)通过“题眼”,明确课文写的什么

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认认字、组组词、读通顺课文的简单阅读,而是让学生明确1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受到什么感悟、得到什么启示等。而题眼的分析和把握,就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轮椅上的霍金》这个文题,让学生反复读题目,分析这个文题的词组结构:“轮椅上的+霍金”显然是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霍金,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修饰成分“轮椅上的”,定位了霍金是个离不开轮椅的人。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霍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促使学生迫不及待进入阅读状态。

(二)故事导读,引发阅读兴趣

故事导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生喜欢故事,故事可以把他们带进阅读的情境中。《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导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题“轮椅上的”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知道的“轮椅上的”名人轶事,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特殊的“英雄”。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张海迪的生活情境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聊聊张海迪:她就是张海迪,从小学就高位截瘫,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病魔……古今中外,身残志不残、敢于挑战而创造奇迹的人也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这样一位奇人,他的名字是“霍金”,他的事迹和精神会更让你感到惊讶——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让人不敢相信,但就是事实。那么,霍金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你想了解霍金吗?请打开课本,阅读《轮椅上的霍金》,阅读后,你会收获颇丰……这样,由故事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为悦读埋下伏笔。

(一)借助于插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轮椅上的霍金》中有一幅霍金的生活情景的插图,借助于这个插图,或者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多的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插图,从整体上概括描写一下霍金的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毋庸置疑,在学生没有读课文之前,对霍金不了解的前提下,学生眼中的霍金是病态的、“丑”的,尤其是对于霍金的龇牙咧嘴、面部扭曲等,更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致,甚至有:这个人怎么长这个样、有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奇人、会有怎样的“奇事”的疑团,从而,更加促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阅读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浏览的方式,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而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效把握课文内容——一写霍金的辉煌成就、二写霍金的悲惨命运、三写霍金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四写霍金的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了大众。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课文中是如何评价霍金的,把霍金称为什么?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如:霍金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再简单对霍金进行评价,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单揭示,这样,学生通过读——思——练,纵观全文,把握中心。

(一)多样化阅读,促使学生悦读

阅读的方法很多,常说的有扫读、精读、推断读,构建互动课堂,阅读方法还有赛读、表演读等。对于《轮椅上的霍金》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表演读的方式,促使他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用心灵和主人公对话。如女记住采访霍金的一段,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女记者,向“霍金”提出问题,一个扮演霍金,和女记者“对话”,体会女记者提问时的心情,以及“霍金”的内心表现,从而更加了解霍金。

(二)品读,领悟文本真谛

教师提出对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和领悟文本真谛。如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在女记者、一般人眼里,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女记者提问后,为什么现场鸦雀无声?等的问题,促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章中,不再局限于读通的层面,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

(三)以写促读,实现读写结合

传统教学,割裂读和写的关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块块教学趋势,而新课标明确规定“读写结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如“以轮椅上的霍金,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显然,这个写作任务相当于读后感,通过写作,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霍金对话,与霍金进行心灵的沟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与低,阅读教学,应通过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受到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之路,就在我们自己脚下,改革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作者:许功言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二篇】

这里的自学指课堂中的预习,是训阅读能力的最生要阶段,它包含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关口把握不好,学生就不会主动探讨问题,接受新知。因此我们在上导读课时首先要做好诱导学生自的工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自学的最佳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诱导学生自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的最佳心里境界,使学生的好厅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大概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贾雨村在葫芦庙卖文为生时与当地富户甄老爷的交情及甄家的破落和英莲的悲惨身世,学就会对以下的故事情节和课文节选部分更感兴趣,迫切想要知道苦命的英莲这回遇到了昔日他父亲曾救助过的故人,是否可以帮助她脱离苦海。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为了使学生的自学不断深入,收到成效,形成能力的习惯,我们应平日时就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常用方法。如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应如何圈点、划线、默读、精读、速读、跳读的方法;如何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教材内容的方法。在导读教学议论文时,教给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在开头部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部分引出中心论点;论证的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等。在教学散文时教给学生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文章叙事或抒情的线索进行阅读。在教学说明文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的顺序、抓住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是导读教学的关键时刻,是“教者”与“学者”相互结轨的时刻。学生经过自学预习之后,迫切想要知道自己自学的结果是否和老师的见解即正确答案相吻合,老师也想知道学生的自学预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设疑。为使下面的讨论有的放失,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疑:

(1)抓住全局设疑。语文教材的特点是1篇独立而完整的文章,教师就是借助1篇篇文章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因此首先在从全局考虑,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这是设疑的基础。如在教学驳论文《友邦惊诧论》时可以这样设疑:一是驳论文的特点(与一般驳论文相比较而言);二是驳的反对论点及论据和立的正确论点及论据;三是得出的结论。

(2)抓住重点设疑。也就是把握好教学重点,尽量抓住文章关键、精华部分或易时产生歧议的地方设疑。如学生自学预习完《腾野先生》后会提出许多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最重要:“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医呢?到仙台后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藤野先生,又为什么弃医从文呢?”学生研讨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鲁迅先生东渡扶桑求医,是为了学成归国之后救治象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误伤性命的人,战时可以当个军医,报效国家。这和那些整天游玩吃喝、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不屑与他们为伍,因此千里迢迢,来到了环境、生活条条件都不如东京但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求医。而“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使他医学救国的美梦破灭了,要根除国人之顽疾,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和灵魂,所以鲁迅先生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问题一解决,就等于让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里字里行间倾注作者上下求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拳拳爱心。

(3)抓住文章思路设疑。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读文章的人只有遵循作者思路,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因此在辅导时力求把文章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结合起来,进行人人合乎规律的教学设计,做到设疑有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力求体现原文作者的基本思路。如《竞选州长》朗读开头和结尾后,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凭什么参加竞选州长?(或我有什么长处?)按道理应该获得怎样结果?可事实上呢?我原来的心情怎样?现在呢?竞选前后我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地设疑,就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这样设疑:“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后围绕这个问题就理清了这篇小说的结构: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即分别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也会明白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几种不同的变化,说明他们丝毫不含骨肉情分,是以金钱的有无做为标尺待人的,从而归纳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露裸的金钱关系。

2.研讨。疑问设置完备之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疑难问题。在探讨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积极思维,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辅导学生研讨问题里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并自做结论,允许保留意见。在研讨问题、探求事理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平等地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已的某些观点已接近老师,有可能超过老师,产生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原动力。

(2)研讨方式要灵活多样。问答式、讨论式、选择重点发言人及辩论会都是可行的方法,最好能展开交锋,通过辩论的徒工澄清道理,得出结论,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愉快。

(3)展开研讨要收发有度,以提出的问题研讨到什么程度,得出怎样的结论,老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收之过紧,使学生缩手缩脚,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放任自流,把研讨问题过程搞成一盘散沙式的乱谈乱侃。要使研讨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围绕本节课中心任务进行。

3.精讲。在教师的引导下研讨过问题之后,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但这只是些粗线条的认识,一些问题还未得要领,这时教师就应从幕后上前台,抓住精要,以点带面,以画龙点晴之手笔,拨开云雾,指点迷津,诠释群疑。我们一般可以只讲以下几种情况:

(1)讲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如时代背景、文章重点、难点等。如《挥手之间》右以向学生讲清毛主席同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赴重庆谈判场面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菜园小记》可以向学生讲清记叙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二六七号牢房》只讲清个别语句如“他给我带来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的含义。

(3)讲精要部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果树园》、《太阳的光辉》等篇目,只讲第一部分即可。

(4)讲精要语句。如《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我们右以讲清“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两名话,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把握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到鲁迅对他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在导读教学过程中,1篇文章或一节课要讲哪些东西,教师必须在课前计划出来,事先准备充分,讲要有启发性,有画龙点睛之效,学法走向另一人极端——“放鸭式”,不成其为发刊词教学法了。

从自学预习到设疑研讨,到教师精讲,导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已基本完成。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是散乱零碎的、感性的,还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方法或能力。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达成共识,形成规律,并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分析的方法。接普通过练习使学生反馈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巧,并把这些能力技巧用于今后的学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友邦惊诧”论》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作如下总结:一是驳论文批驳敌论的角度和方法——通过批驳论点、论据、论证达到敌论〔包括敌论点、论据、论证]树起靶子再有的放矢,展开批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读教学法如何进行、导读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只能仁者见仁,这里仅仅是笔者的点滴体会。其中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有待于今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三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水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每个老师的性格、知识水平及专长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加上教学方法和老师的个人特点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每一个老师都适用。有鉴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摸索教学方法,切忌生搬硬套或者机械地模仿。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积极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老师应该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因此,我们一定要恰当地使用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既不要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老师的评价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获得老师的鼓励而觉得高兴。而那些虚假的,不真心的评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几乎占据整个教学时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倾听者。我们必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体现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近些年来,不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同时教学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工具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工具,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此外,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补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促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刚提出问题就马上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马上启发诱导,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提问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

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为了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四篇】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怎么把连五分钟都坐不住的孩子引入课堂,怎么把他们那股调皮劲儿,转化为兴趣,真的很不容易。

一、学习计划的制定。

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几门课程,每周、每日学习的内容都不同,各主要学科都要布置课外练习,如果没有学习计划,就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白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计划的内容,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

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的学习作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时间作出详细具体的安排。

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执行中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根据实际适当调整,目的在于使学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要求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

(2)注意看。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4)主动练。在课堂上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

(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

一、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蛾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蛾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蛾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辛劳。

二、以演助学,提高兴趣。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神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文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西门豹》一课中西门豹怎样查访,怎样揭穿河伯娶媳妇的谎言,如何教育人们相信科学这一过程栩栩如生地活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文剧表演,使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和科学头脑,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文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御课堂的好方法。

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五篇】

以读为本,含有“为了读”、“会读”、“在读中”、“多读”、“自己读”等意思。

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有着多重任务,但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读;从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途径来说,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靠阅读实践完成,阅读教学所承载的培养识字与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以及拓展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多种任务,也是“在读中”、“凭借着读”来完成的;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来说,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慢读、速读,这些既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离开了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都依赖于“多读”、“自己读”。

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训练中要注意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读书的时间,代替了读书。要注意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整堂课都在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只是变着花样一遍一遍地读,读得很无聊。也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读的趣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注意朗读指导的策略。要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举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几个例子:

“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

“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 ——《金色的草地》

这个提示突出了通过“多读”,读出“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这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

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习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

“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小摄影师》

这个提示更明确指出了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这个目标。

“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 ——《奇怪的大石头》

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

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要系统安排每个阶段朗读指导的重点。比如,低年级要注意纠正“念字”现象,抓好“念词”的训练,养成词儿连读的习惯,逐步按语节朗读,加强朗读速度训练,慎用齐读。这对避免出现“唱读”“顿读”现象极为重要。在朗读目标要求上,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层次性。《课标》对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注意了体现层次性: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中还要注意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要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避免念经式的背诵方式,倡导用正常朗读的方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重要意义;要处理好大声读与小声读的关系。不要片面强调大声读,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声音的高低强弱,增强朗读的美感;朗读指导时要重视正音训练,不能有错不纠,但也不宜有错必纠、有错即纠,要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阅读能力外,还承担着不可忽视的多方面的任务。阅读课的设计要以读为主要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要多用读代替分析,代替问答。也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让学生要在读中产生感受,有了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表达感受。

要把读与字词句教学结合起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往往把生字当成阅读的障碍,第一课时要扫除这个障碍,第二课时才能进行阅读教学。生字确实是阅读的障碍,但扫除这个障碍,既可以在阅读前,也可以在阅读中,还可以在阅读后。比如,在初读时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识字,在细读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巩固识字,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和阅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然,也不排除先把生字单独抽出来初步认读,再在读课文的时候进一步认读和巩固的做法,但那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词句的训练也是如此,应该提倡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句训练,反对孤立、机械、“单打一”地进行字词句训练。

要重视整体读,整体把握,不能把1篇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专注于细节的分析、品味,忘了整体把握。要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平时强调“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关键是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总之,阅读课堂要体现出“读”具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六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诸多传统且僵化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新兴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于实践,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亦是如此。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学习进步的要求,尤其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丞待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阅读这一板块造成的语文教学的空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因其重视阅读与语言环境在语文教育界悄然兴起,被诸多小语语文教师应用于阅读教学板块的实践,本文将围绕“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板块中的实践经验与革新意义来展开探讨。

小学是学生个性与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特征,新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口号,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为最终目标。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正是一种以学生自主进行的方式为主,且可以改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素养,开阔眼界与心胸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应当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重视并坚持长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培养。“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将进入新的教学状态。

新课改后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教学的阅读板块的得到了重视,老师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一是课外阅读全凭学生自觉难以得到有效反馈,二是学生自我选择的阅读资料良莠不齐,且即为单调难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付诸更多的引导与关注。但部分老师的教学技巧无法有效的指引学生改善阅读方式,一是不注重选择材料与学生实际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难以因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不注重收取对学生阅读所得的反馈,难以形成教学经验就无从谈起改进方法。三是缺乏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讲解,学生只是阅读了材料没有对材料主旨及意义或是材料的延伸有所理解收获。最后在没有一定方法的状态下自由阅读不论是阅读本身还是知识的获取都缺乏效率。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种种问题。而教师们也在孜孜不倦得寻求着改革之法,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得以提出。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教育者乔姆斯基的普遍与特定理论为其依据,又根据中国的汉语环境分析构建学生的阅读机制并结合过去听说读写并行的优良教学传统原则形成了一种读听并行,说写跟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行为-认知”教学法。

建立在小学生的独特心理与思维方法之上的特定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高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与升学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更需要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才能有所效率与收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有技巧性的从旁指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力不够持久的特定状态上,提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尽量选取难度较低学生易于理解,富有新意,易于抓住学生眼球的文章。

“行为-认知”教学法对阅读的延伸培养

在如今的阅读课上,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如何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才是该模式重视的地方。在“行为-认知”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布置数道阅读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对文章的主旨,立意,表达手段等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不仅是该教学法的目的也是一种过程,在阅读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相应问题有所理解,学生在思考中,不自觉的就会促进自我的思维与智力发展。三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培养,小学生的表达习惯较为直白,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慢慢使学生接触一些别样的表达技巧,并让学生依样画瓢,尝试不同的表达艺术,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乃至作文表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行为-认知”教学法下的阅读模式往往需要听说读写相结合,需要学生全程保持高度集中与积极参与,前文中已经提到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一般会在阅读的选材上有所侧重,但即使是这样,在教学过程在也需要老师耐心引导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

阅读是感情的追踪

阅读不但是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也是对自身感情的摸索。老师在选定材料是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行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人生意向等。学生带着一定的了解阅读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有读后感任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体悟,在同题材写作中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收获老师在课堂上无法传达的生活领会与情感交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也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感与眼界。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自己很难达成有效的收获,因此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老师在付诸实践的时候也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1]胡尹强.“语文是什么”讨论之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j].语文学习,20xx(04):6-8.

[2]李跃东.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xx(24).

作者:李怀球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七篇】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

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八篇】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一、拼音一定要掌握牢固。

二、积累词语。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宴子使楚》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片段,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了这一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玩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几学期下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例如,我校王静校长在推荐学生学习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词时,从读与写的关系讲到读与说的关系,又从课外阅读讲到抗战历史,浓墨重彩渲染抗战时的困难,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在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篇讲演词好在哪里。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九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如,教学《梅兰芳学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段京剧,让学生自然走近梅兰芳,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初读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记得在一次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我认为很扎实、很有效。她把初读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第二阶段,读通读顺难读句,老师引导交流,并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第三阶段,在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全文赛读,使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读熟课文的过程,又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提高读书情趣的过程。

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如教学《“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文中多次描写了明明的“笑”,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进行重点朗读,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对下阶段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交流心得,设置悬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的体会,述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抛出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第一课时才不失有味道、有亮点。

例如教学《雾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初读后,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雾凇的美,课堂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六、写字指导,突出重点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低年级是学生写字姿势、书写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由于他们写字速度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有足够的写字时间。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生字中的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做到书写正确、美观。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不一样,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让学生学有所得。不要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享【第十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依托写下水文,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命题作文,命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老师自己动手,才会懂得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写不出,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如果一个题目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2.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教师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第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范读优秀的文章,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作文比赛,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轻松、容易地完成写作内容,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写作题目,使之赋予文章趣味性和生活性,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流露于文字之间。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趣味,并使之把感情抒发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协调性强的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足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学生描述对活动的认识,或者是对伙伴的认识,抑或是对集体的认识等等,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使用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生动与活泼。

4.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切身体会到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流露真情实感、开启创新思维。如自己坐车回家,自己去看医生等,通过接触社会来开启学生对事物的思考;通过体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开展义务劳动,积累劳动的感受和素材;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积累学生的游记素材等等,切身融入生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5.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优秀的作文是具备创造性和真情实感的,小学生写不出好的作品,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创造精神、缺乏想象力、知识积累不足、生活体验不足、情感投入不丰富等。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写作教学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如词语接龙、讲故事比赛、小型辩论会等,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评论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感受到写作的不同思路以及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进行加工再创造并恰当地用于今后的写作中,使自己的写作思路得以扩宽、知识得以丰富,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可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完善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信与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愿意表达、善于动笔,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8 1434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