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实用指南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竹林七贤实用指南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一篇】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二篇】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他的儿子稽绍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十分突出,晋惠帝时,稽绍任侍中,时值“八王之乱”,朝廷北征,嵇绍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朝廷军队在荡阴战败,惠帝负伤,百官及众侍卫溃逃,只有嵇绍正冠扶带,挺身保卫惠帝。后稽绍被叛军杀害,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稽绍的忠义得到了后世历代君主的肯定,杜甫、文天祥等人亦在诗作中赞扬稽绍的忠烈。当年稽绍初到洛阳时,有人对王戎说道:“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竖子成名。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清高自负,放荡不羁,观古战场,感慨万端,发广武之叹,认为秦末没有真正的英雄豪杰,于是像刘邦那样的人,也竟得势成名。后世对此叹争论颇多,苏东坡认为,“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时过境迁,一晃千年,阮籍的这句话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今人已无从考证了,恐怕只有阮籍本人知道了。现以“竖子成名”形容庸人得志,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题凤在门。
嵇康与吕安是莫逆之交,“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嵇康之兄嵇喜出来接待,姿态甚恭。吕安不进门,只是在大门上题“凤”字后离去。嵇喜不甚理解,心想凤乃鸟王,意喻吉祥,以为吕安在恭维自己,甚是高兴。嵇康回来看到此字说:“‘凤’字凡鸟也。”吕安本意是说嵇喜与其弟嵇康相比是个“俗”人,讽刺嵇喜不过是只平庸的凡鸟。题凤在门有表面赞扬、暗地里讥讽之意。顺便一提,嵇喜被称为“有当世才”,晋时历任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也堪称一代人物,但过于注重官场,不为清流所重。
广陵散绝。
这位客人向嵇康借琴弹奏一曲,曲音浑厚坚实,声调绝妙不凡,是为《广陵散》。嵇康向这位客人求谱,客人说,传谱不难,但要求嵇康不将曲谱传与他人,嵇康应允。传罢,这位高士飘然而去。嵇康为人岩岩如松,介然不群,蔑视权贵,为伪士所不容。嵇康与吕巽(字长悌)、吕安(字仲悌)两兄弟交好,后因吕巽强占弟媳徐氏,吕氏兄弟相交恶。吕巽诬告吕安“挝母”不孝,嵇康愤愤然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为友辩护,以司马昭为首的权贵伪士以此为借口,将嵇康与吕安一同迫害入狱。嵇康被捕,全城哗然,洛阳三千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愿以嵇康为师,以救嵇康,朝廷不允。嵇康临刑前,托孤于山涛,神气不变,索琴弹曲《广陵散》,曲毕,感慨《广陵散》即将从此湮灭,场面悲壮,举国大恸。“广陵散绝”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璞玉浑金。
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孤居贫,少有气量。“竹林七贤”多以做官为耻,但山涛旷达致远,追循“君子和而不同”。在曹魏时期,山涛目睹政权内部的残酷斗争,拒不出仕;司马昭掌握政权后,山涛年至不惑,才开始为官。他虽身在官场,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令人钦佩。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嵇康代其原职,嵇康拒绝山涛引荐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深知嵇康为人,毫不介意。后嵇康受诬入狱,临刑前托孤于山涛,山涛毅然接受,将嵇康的一对儿女抚养成人,后还推荐嵇康之子嵇绍为官。山涛于乱世为官,能坚持独立人格、坚守为人底线,实属不易,王戎盛赞:“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璞玉”是未经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是没有冶炼过的金子,人们往往追求金石华丽的外表,却看不到璞玉浑金的内在高贵。“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多形容人品质朴质纯良。
山公启事。
曹魏时期,山涛任吏部选曹郎,西晋政权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任他为礼部尚书。十多年来,山涛在此位上选贤举能。每有官缺,山涛就启奏若干名人选,得到晋武帝授意后,再对晋武帝青睐的人才予以安排。因此,在群臣看来,不少新入职的官员并非是众臣所荐举的,而大家又不知武帝的真实意图,遂多以为是山涛自意安排的。所以,有些大臣就在皇帝面前说山涛的坏话,晋武帝也不明真相,给山涛写了一封手令:“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山涛对此不以解释,仍一如既往。一年以后,绯议即止。山涛对所荐之人都加以点评,将人才的出身、简历、分类、考核情况等写成“启事”供皇帝参考,时人称之“山公启事”,以示山涛会做官、办事认真。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三篇】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人物思想。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__,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在阮籍的自述诗《咏怀诗》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可以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也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自己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在很多方面阮籍甚至尊崇儒家的一些学说,比如儒家的伦理孝道。
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人物影响。
对魏晋玄学。
玄学在魏晋之世十分盛行,形成一股强劲的“玄风”。它不仅曾一度支配了当时的思想领域,而且支配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形成一种虚无放诞的社会风气。对于阮籍来说,他并不是不重视玄学的理论,例如,《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就是他苦心孤诣的玄论之作。除了表现在玄学理论一面外,事实上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那种饮酒纵放、横决礼俗的人生态度方面。受阮籍等人的影响,在两晋一代,特别是元康之世,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趣一时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甚至转化为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肉体的纵情享乐。
五言诗。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后人给予其“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咏怀诗》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四篇】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人士,家乡位于现今的河南。他是一名颇为著名的诗人,著有众多优秀的诗作,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还是一名思想家,在思想方面也颇有成就。
阮籍的父亲是阮瑀,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也是颇为出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族父同时也是他的族兄阮武学识渊博,既是阮籍的知己也是阮籍的老师。阮籍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他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抚养长大。失去父亲后,阮籍家家境越发贫寒,因此,阮籍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再加上天赋极佳,后得以成就才名,八岁时就能成章。因为喜好研究学习儒家经典,阮籍就将那些不慕荣华富贵、品行高尚的古代贤士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政治上也颇有济世之志。并且在习文的同时,阮籍还学习武艺,真正堪称文武双全。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五篇】
你听说过竹林七贤吗?你知道竹林七贤是哪几位吗?下面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欢迎阅读!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富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崇尚新奇,好侠仗义。他与陈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国人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他们都崇尚虚无的道家哲学。轻蔑世俗的礼仪法度,每日纵情饮酒,不问世事。
阮籍担任步兵校尉的时候,他母亲去世。当时他正在与人下围棋,对方要求别下了,但阮籍定要留下他一决胜负。下完棋,又喝了两斗酒,高呼一声,吐出几升血,衰弱憔悴得只剩皮包骨头了。居丧期间,阮籍仍然和平日一样饮酒无度。
司隶校尉、何夔的儿子何曾很讨厌他,就在司马昭座前当面指责阮籍:“你这个纵情无度、违背礼仪、败坏风俗的人,如今忠诚贤明的人执掌朝政,要综合考察人物是否名实相符。像你这类人,决不可以助长你们的.气焰!”于是对司马昭说:“您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却听任阮籍居丧期间在您客座之上饮酒食肉,以后还怎么教导别人?应该把他流放至荒远之地,不让他污染我们华夏的风气。”司马昭喜爱阮籍的才华,常常帮助保护他。阮咸喜欢姑姑的婢女。姑姑带婢女离开的时候,阮咸正在陪客人,听说后马上借了客人的马去追,然后两人共骑一匹马回来了。
刘伶喜欢喝酒,经常坐一辆小车,带一壶酒,让人扛着锄头跟随着,说:“万一我醉死,就挖个坑把我埋了。”当时士大夫都称赞他的行为,争相效仿,称作放达。
钟会正得宠于司马昭,听到嵇康的名声就去拜访他。嵇康张开腿坐在那儿打铁,根本不理会主人应有的礼节。钟会将要离去,嵇康问他:“你听到了什么而来,见到了什么而去?”钟会答道:“听到听到的而来,见到见到的而去!”说完就走了,从此对嵇康怀恨在心。
山涛任吏部郎,推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写信给山涛,说自己无法忍受流俗,并且有菲薄商汤、周武的意思。司马昭听说后很生气。嵇康与东平人吕安是好朋友,吕安的哥哥吕巽诬告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作证证明他并非不孝。钟会借此事挑拔说:“嵇康曾经想帮助毋丘俭,而且吕安、嵇康在世上享有盛名,然而他们言语放荡,为害当世,扰乱名教,应该借此机会杀掉他们。”司马昭就把嵇康和吕安杀了。
嵇康曾经拜访隐士汲郡人孙登,孙登说:“你才华多而见识少,想要在当今之世界避免被杀,恐怕不容易啊!”
西晋统一中国以后,王戎担任了高官。他随着时势变化而升降,却不做任何积极的努力。他把事务都交给手下人去办,自己则出去游玩。他性格又很贪婪吝啬,土地田产遍布天下,常常自己拿着统计用的算筹,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那儿计算,总是仿佛还不满足的样子。他家里有品种很好的李树,卖李子时害怕别人获得种子,就用钻子把李核钻透,让人无法再种。他所赏识和提拔的人,也都只看重虚名。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六篇】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嘲讽。以这样尖锐的矛盾完成这样巧妙的讽刺,这怕在中国史上难寻其二。
说起来他是竹林七贤中最遭后人诟病的——因为爱财。但想必他自己是不在意别人的讽语的,他爱财爱得坦荡荡,更不掩其吝啬,卖李子要钻核,嫁女儿还讨债,侄子结婚送件单衣婚后又要回来。每每想到他和他妻子,一个老翁,一个老妪,挑灯夜战铜板,津津乐道地筹数家资,我就忍不住要乐上一把。《世说新语》中9篇《俭啬篇》,他一人就占了4篇。不怪阮籍酒正酣时要骂他:“你这个俗物中途又来,真是扫人雅兴。”
但换个视角来说,王戎也很有意思的。你看阮籍那般骂他,他还不愠不怒,摸摸鼻子自找台阶:“你们这几个雅士的兴致也未免太容易被人败坏了。”诙谐的动作加上幽默的语气,到底还是个可爱的人,坏就坏在太吝啬,从小时就精怪、不厚道,弄得声名狼藉,贬为俗物。但若无这吝啬,也自然没这精细的怪与可爱。
——若是不怪又何必作那竹林七贤?
三、刘伶。
看到刘伶就会想到左思,两人都是相貌极丑却也兼负才情,还放情肆志,同样有魏晋名士之风,同样行趣事万千。很不谦虚地说,刘伶绝对算得上最爱酒之人,只怕酒量在文人之中也是无人能出他其右。这种人,是为了酒可以连命都不要了的。《晋书?列传十九?刘伶》记载刘伶常驾鹿车,携美酒,一路痛饮。还带了个仆人,让仆人扛把锄头,吩咐仆人道:“死便埋我。”爱酒至斯,如此放浪形骸,可见其洒脱。
记得前些日子与人争论竹林七贤之事,他评之“无稽”,还引了刘伶来客不着衣之事——其时值刘伶任建威参军,一日于家中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客人来访,他也不回避穿衣,还狂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当时尚未找到驳斥之语,如今细细想来,不由要赞刘伶聪明。
刘伶此行难免有荒唐之嫌,但若来客是友,必然不会以此惊乍,老友了解刘伶,自也是习惯于他的“荒唐”之举;便是生人,若能释怀,也必是可结交一番的友人。若来客非友,这一句就成了绝妙的讽刺,是漂亮的逐客令。
——事是逸事,问是巧问,自然也只为趣人所设,不是让俗子来搅和的。
何必说他无稽下流?倒应问问自己是不是他眼中俗子。
四、阮籍。
始终不能忘记阮籍吐的那数升血。每一滴都是痛心,每一滴都是伤怀,每一滴都是真情,每一滴都是对那浊世的洗礼和反讽。
阮籍的逸事很多,每一件均是至情至性。
送嫂子归家,别人笑他不懂礼法,他不在意,只说:“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淡淡的语气,连不屑都是漫不经心的,这是对司马氏所谓以名教治天下的虚伪的一种对抗。
《晋书》中记载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有的人看的不全,只道他丧母还与人下围棋,不显伤心之色,诟病他不孝。
当母亲逝亡的消息传于阮籍之耳,不是不悲伤,只是棋局未完酒未尽。他的悲伤藏得很深,是下到棋里去的了,饮酒是为浇愁。是因为在座多俗人,所以他才不肯流露真情?许是吧!本性里的骄傲清高在潜意识里阻止他在那么多俗人面前痛苦的,他默默压抑这伤痛,连后来的大食酒肉也是压抑,用我们现代的说法是以暴饮暴食消除悲伤。然,终不可抑,吐血数升。
这种隐匿而真切的悲恸是与那些人前尽丧悲泣、人后瓜分遗产的伪君子形成的鲜明对比。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对比反衬出那些伪君子的道貌岸然,所以更不容见于那些只拘礼法的俗士和小人吧?才有了指责他不孝的言论。
可以说阮籍是孤独而寂寞的,鲜少有人真正理解他,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他虽面上若不在意,但这孤独是蛀进骨子的痛。所以当嵇康抱琴携酒而来,“籍大悦,乃见青眼”。当嵇康为他奏曲、陪他饮酒时,他心中的感动和震撼是无以言说的,所以结了这忘形之交。可以说嵇康是他这一生惟一一个真正的朋友,在嵇康死后,孤独加上失落,一起砸回,阮籍是受不住的。
阮籍死前曾对自己的儿子说:“阮咸已经入了我这一流,你不要再学我了。”我不知道这是要有多大的无奈才说得出的话,所有难言之苦经这一句全部道出,否定了他那一生。
如同历史上的文人,阮籍是矛盾的。虽然在最后他否定了自己一生,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悔!
五、阮咸。
阮咸虽然是阮籍的侄子,但他和阮籍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他是豪爽而幽默的。
当盛夏七月,富人们忙着晒衣物以炫耀时,阮咸也不急不忙地晾晒了一条粗布裤头于街边,末了,别人惊问,还不以为然地耸肩摊手道:“未能免俗,聊复尔儿。”
未能免俗?好一句“未能免俗”!是未能免俗还是已经破俗?
世人糊涂,偏发俗问。还不聪明,没听明白,阮咸在笑他呢!
阮咸的豪爽和幽默从他的“与猪共饮”中也是可以看出的: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任诞篇》)。
阮咸是妙人。以大瓮盛酒,见其豪爽;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见其幽默洒脱。人猪同好酒,人是妙人,猪是趣猪,人猪同好酒,共饮又何妨?倘若换作那般凡夫俗子,只怕阮仲容反倒还要不乐意了。
六、嵇康。
终于写到我最喜欢的嵇康,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明明已经是烂熟于心的故事却理不出头绪,生怕写得俗了,配不上这个男子,反倒辱没了。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晋书?嵇康传》这样描绘他。
最开始时觉得他应是着一身白衣,在微光中散出一种白新的锐意,是他清高的气韵,隐隐中带一抹孤傲;后来又觉得白衣应是旧的,洗了多篇,以至不再发亮,还泛了些旧旧的黄,很淡很淡,淡出一抹光晕,像是从那逸中开出了朵朵白菊,柔和并给人舒适之感。
倒是我自己糊涂了。
不知道怎么说嵇康的收稍。看他站在刑台上而无畏惧,还有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从这一面上来说,是风光的。但还是忍不住的心疼心酸。
——他生命的尽头,手中不是他的笔,不是他的琴,不是他的酒,不是他的铁锤,只有一根铁链铐住他空空如也的手,握着抓不住的空气,贯过去的'风,飘逸轻灵而迅捷,像他的一生。
不知他看到三千太学生为他请命,心中会是何等滋味。应该有欣慰吧,有了这么多的肯定,他最后一段路走得那么坚定而平静。似乎不忍《广陵散》那样的名曲一落,他“手挥五弦”遗名曲。
乐音起伏,有些杂乱。
——那日小人钟会前来拜访,喧嚣混杂,他眉头微蹙,不理不睬,不留面子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拂袖而去。
乐音回荡,清泠动人。
——是他和向秀、吕安与林间把酒,琴音泠泠,回绕于翠竹之间,久久不去。
乐音高昂,微带怒颜。
乐音低沉,哀伤凄冷。
乐音婉转,渐至收稍。
——他眼望三千太学生,指微颤。
音竭,曲终,他长叹起身:“《广陵散》如今绝矣!”
都落幕了,竹林把酒之闲,路边打铁之乐,友人相交之欢,从完美的开端到完美的收稍。嵇康摔琴,从容赴死——如何?你司马氏自以为掌上权便可令我七尺男儿折腰?如何!不过一死,我又何惧。
——《广陵散》如今绝矣!
千年历史长河彼岸,那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仰天长叹,而于今世,我们以仰望的姿势去看去听去想像,也不得不同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七、向秀。
向秀的印象是和嵇康连在一起的,他是那个会在嵇康打铁时陪嵇康说说话的人,有时也会打打下手吧,但一身儒装很快便被汗水浸湿,毕时举袖擦额。
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名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清秀”,原本应该用来修饰女子的词,用在他身上却有了一份男子的儒雅和智慧。他给人的感觉不是大咧的洒脱,而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潇洒。比之于山涛,他少一分大志;比之于王戎,他少了一分精细;比之于刘伶,他少了一分放情肆志;比之于阮籍,他少了一分恃酒放旷;比之于阮咸,他少了一分豪爽幽默;比之于嵇康,他少了一分爽朗清举。但向秀便是向秀,他自有他的雅淡和冷静,虽是少了一分放浪形骸,但多了一分书生的清秀文弱。
他是聪慧而冷静的,《晋书》上说他“清悟有远识”,他既没有像山涛一样追求功名,也并不像嵇康他们太沉醉于自己的生活。如果说七贤中有一个“局外人”,便一定是他。
局外人——不是说他不入局,而是说他看的最为清楚。向秀是明白那些林中之日不可长存的。当嵇康孩子一般惹尽麻烦时,他是看得很清楚的,几次欲言又止,一方面他太了解嵇康,知道劝说无用且会使两人横生隔阂,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愿意以这些俗世之语坏了竹林的清泠。他不愿意打破那些林间把盏、交心、挥琴、长啸的美好日子,那是竹林七贤共同的快乐和美丽的梦。向秀是比任何一个都要珍惜这场梦的,因为他最清楚地知道这梦有多易碎。
想必他自己也是沉溺到这场梦里的吧,所以纵心间明白,却依旧是可与嵇康“相对欣然,旁若无人”。然而当嵇康死后,向秀清醒地认识到这梦临近破灭了,所以一年后便应司马昭之意出仕洛阳。
不知道途经以前和嵇康、吕安一起住过的竹林时,他心中会是怎样的痛。都破灭了,物是人非,只能思旧,只是“思”,思念的思,思想的思,真正写出来又是另一种欲言不敢言的悲哀。这悲哀不仅仅是在写《思旧赋》的时候有,在司马昭讽他,他不光要忍下来,还要低声下气地去恭维司马昭时更甚。
向秀的心,在那梦幻般的快乐消逝后就已死了大半,剩下的那些是不够他再用以反斥司马氏的。
比之嵇康从容赴死的漂亮收尾,向秀的结局是委屈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窝囊。
曾有一个朋友说竹林七贤都比较孩子气。是的,真是像小孩子的一群怪人。说他们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孩子般的执着和脾性,更因他们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若将竹林比作琴胆,那七贤便是古琴之七弦,举手抬足间,挥七弦,奏名曲,气韵自生,交响映衬,与林间翠竹中绕了千遍,渐融作一曲绝妙聆乐,冲破那魏晋灰天,无处一片竹林的清明。然,再向外展散,便被那乌云反弹而回,砸断琴弦,砸破琴胆。一把稀世珍琴就这样壮烈地破碎。
七弦古琴名士弹。“琴”毁,士“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七篇】
当时,被押赴刑场的有两个人。
前面一辆囚车上,站着身材修长的嵇康;后面一辆囚车,拉的是嵇康的朋友吕安。两人是好朋友,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因为是处决名士,老百姓都来看热闹,刑场就设在洛阳东市,也叫马市。人们从建春门出来向东,走一段路到了东石桥,再往桥南,就看见断头台了。向秀的心,随着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经碎了、裂了、麻木了。
不久,朝廷果然请他出来做官了,尽管他不愿当官,但也不敢拒绝,他只好从隐居状态中走出来,又一次来到洛阳。
其间,向秀的人格经历了痛苦的分裂。人格分裂,是当时的文人普遍面临的问题。鲁迅先生也曾提到这个问题,他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还提到向秀的《思旧赋》,用以隐喻自己身处险境和不屈的心志。向秀屈服强权后,先后担任了“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完全是可以谅解的。
可是,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一点很像东汉末年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他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所以他做官之后不做事,消极无为,但他的内心很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细读向秀的《思旧赋》,字里行间充满了刻骨之痛,暗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在热闹背后,他陷入深深的孤独。这种孤独,有时得靠圈内人士从情感上来化解。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入晋后都做过官,大家在政治舞台上互相扶持,体现出深厚的友谊。如山涛就曾举荐过嵇康、阮咸、向秀担任要职。还有,常居要位的王戎与嵇康修好,两人能相处20年,这些都说明“竹林七贤”是一个团体,大家彼此是有照应的。
在性格上,七个人尽管都很放纵,但性格还是略有不同的。嵇康、阮籍、刘伶、阮咸,这四个人始终喜欢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合一。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八篇】
却抵不过佛堂的香火。
一刹那黄了脸。
疼痛的.一刹那,你不开口。
谁能知晓人世间的悲欢。
你自高高在上。
我自落入尘寰。
我们的前世今生。
谁都不曾去过彼岸。
摘一片绿叶。
走过阡陌人间。
那里有太多的苦难。
泪滴砸到鼻尖。
一低头,像一条蚯蚓一样。
弯腰拜一拜。
生死没什么两样。
来生只是妄言。
捧一颗露珠在手上。
菩萨端坐,法力无边。
蛰伏了一个世纪。
拈花一笑,碾碎了人家。
不再苛求于结局,只期盼瞬间。
在木鱼声中,苍老了容颜。
桃花在春天凋零。
好像和秋霜早恋。
一次花开,就是一次换骨脱胎。
谁在暮鼓晨钟里勘破了世上缘。
一低头满头青丝沾染了霜白。
般若波罗蜜,空了五蕴,一地莲花开。
贬谪入一片海。
一袭布衣,人间的磨难。
这是命中的劫数,竹林中的七贤。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九篇】
铁匠健美艺术。
魏晋都城洛阳的城外大道上走来了一个人,只见他风尘仆仆,却无丝毫疲倦之态,看来人中等身材,仪表非凡,只见他目若朗星,面如冠玉,他一头飘逸的长发被微风吹拂着,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薄薄的嘴唇露出一丝坚毅的微笑,只看他英姿飒爽超凡脱俗的身姿,让人恍然觉得眼前的之人是仙人下凡。他迈着轻快的步伐,洒脱地来到了都城洛阳,他抬头望一望高大的城门,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丝微笑。来的不是别人,他正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嵇康(224—263年),字叔夜,谯郡轾(今安徽宿州)人,官至中散大夫。如今的都城洛阳是个是非之地,处处暗藏杀机,洛阳正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当时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把曹芳托付给了曹爽与司马懿,然而他们并没有齐心协力为曹魏集团尽忠效力,而是暗中较劲互相拆台,各自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但是曹爽的智慧和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那是天地之差,曹爽还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的智慧超人一等,他丝毫没把司马懿放到眼里,而司马懿以退为进,他把曹爽放纵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嵇康已看出了此中端倪,他看到曹魏政权已如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欲坠,为躲祸端,他就辞官而去。今天,嵇康去而复返,他虽不为入仕做官而来,但是在这充满腥风血雨的漩涡里,他那一身不屈不挠的傲骨,能否保全得了自己还是个未知。
嵇康来到都城,天子脚下,但他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弄来一把大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当时,嵇康已经名满天下,写就一流的文章,有着高贵的节操。而且他身材伟岸,相貌俊美,人们说嵇康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好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打铁,那可是洛阳一景:嵇康打铁时,为他打下手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向秀安静地坐在一旁拉着风箱。炉中的火苗尽情地燃烧着,嵇康赤膊着上身,肌肉一块一块儿地紧绷着,怕是比当今的影星施瓦辛格还酷。嵇康与向秀两人珠联璧合的配合,引来了众多的追星者,古代的追星族丝毫不亚于当今时代,嵇康在洛阳打铁后,洛阳的铁匠炉就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芽蔓延,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健美艺术男人蓬勃而生,他们一个个赤膊了上身,露出他们那坚实的肌肉,追星族们并不管打的农具是否能好用、是否能好卖,他们只是追星一族,他们的目的就是只管抡起大锤跟着感觉走,能和嵇康一样打铁那就是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幸。嵇康打铁时,周围围满了人,除了年轻的小伙还有大姑娘小媳妇,他(她)们一双双崇拜的目光随着嵇康锤打的乐符而兴奋不已,只是那时的他(她)们还不懂的签名拍照,如果他们懂得了这,那嵇康的铁匠炉就更热闹了。
弑君罪名,取得舆论支持,司马昭欲拉拢嵇康来为他装点门面,于是指派山涛动员嵇康入仕。司马昭这是癞蛤蟆穿西服——人模假样,他明知道嵇康和曹家是亲眷关系,他也清楚地知道嵇康是不会给他捧场,但司马昭偏偏就喜欢背道而驰走偏锋的刺激,所以他依然让山涛来劝说嵇康出仕来为他捧场。
“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山涛都很有“社会背景”。嵇康娶的是曹操的嫡孙女,沛王曹林的千金——曹慧。曹慧出落得亭亭玉立,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娴静时似姣花照月。因此他与曹魏集团是姻亲,山涛与司马氏集团是姑表亲,虽然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你死我活的为权力争斗不休,但两个好朋友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各自的“社会背景”而蒙上阴影。两个人的志向与爱好是相同的,两个人的友情也是钢铁一般的坚固。
拒绝了这个官职。
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如果我做官,就等于手拿屠刀,会沾上膻腥的血迹,实在龌龊的很。”嵇康的话山涛明白也理解,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司马昭。
嵇康又说:“非汤、武而薄周礼”,司马昭看到这句话勃然大怒,因为他“做贼心虚”,司马氏父子擅立皇帝,并以周公摄政自居,还想通过“汤武革命”改朝换代,所以他认为嵇康的话隐含攻击,从此对他恨之入骨。
惹祸上身。
嵇康对司马氏反感,对他的爪牙也十分反感。有一次,钟会带着一对人马跃武扬威地来拜访嵇康。要说钟会这个人是聪明有余,但心胸不足,当时嵇康正和向秀在打铁,见钟会不知好歹地来了,依然是旁若无人,只管叮叮当当地打铁,这下可把钟会推向了尴尬的境地。俗话说:“对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好长时间,钟会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面带怒容,策马便走。嵇康见钟会要走了,才开口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本已很狼狈,但也不甘示弱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二人的一问一答都简洁而巧妙。钟会是趾高气扬的来,灰头土脸的走。嵇康的无言是对钟会趾高气扬的鄙视,从此钟会对嵇康是恨之入骨,他和嵇康这冤仇算是结下了。
钟会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在嵇康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
一个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他这个人真是又卑鄙又猥琐又狠毒。
且说嵇康之为人是襟怀坦荡,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从来不搞小动作,但正是这种光明磊落的举动,使嵇康遭到别人的暗算,结果断送了性命。
时光来到了景元三年(公元263年),一件案子把嵇康牵扯了进来,他的好友吕安的哥哥吕巽[xun]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见弟媳貌美,就生了邪念,他找来几个婆娘把弟媳灌醉后奸污了。事后吕安之妻羞愤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得知真相,虽恨其兄混账,但碍于手足情面,只好隐忍不发,只将此事哭诉与嵇康。
吕巽做贼心虚,就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昭诬告吕安,说吕安对母亲不孝。
司马昭一贯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吕巽又是他跟前的红人,于是他下令将吕安抓起来。
嵇康是一个侠骨柔肠,为朋友两面插刀的人,为了维护正义,嵇康站出来为吕安作证。但是他的证言不但没有为吕安摆脱困境,反而连他自己也身陷牢狱。
嵇康被下了大狱,本来已够倒霉的了,可是他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这时出来一个落井下石的的人,他就是钟会,他对嵇康前番在街上对他的侮辱一直耿耿于怀,恨之入骨。如今见嵇康出事了,他就想推波助澜借刀杀人,趁机向司马昭煽风点火提建议,他劝司马昭尽快判嵇康死刑,理由是嵇康乃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腾飞。且说司马昭虽然把嵇康下了大狱,但是他也为难,嵇康是一代名士,为他定罪总的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吧!他正在为难,钟会就送来了计谋,司马昭听钟会说完,于是司马昭就决定杀嵇康以绝后患。
在魏晋之际要治一个人的罪,并不需要什么法律程序,大将军司马昭就是法律。最终嵇康在他四十岁时,他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司马昭终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广陵散曲。
都城洛阳今年的秋天格外的不一样,秋风瑟瑟,天空经常处于灰暗之中。景元三年秋天的一天,极少出太阳的京城今天破天荒地阳光明媚,红彤彤的阳光铺满了大地。上午,从京城里出来一辆囚车,囚车里坐的是京城的名士嵇康,此时,京城百姓已经轰动,都知道名士嵇康将被处斩,于是得到消息的百姓把京城至刑场的道路围了个水泄不通,司马昭紧急调动了京城护卫官兵前来维持秩序。
人们的心揪得紧紧的,人们的心情和天空的阳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境,而刑场上嵇康神情却很从容,嵇康抬头看看天空,离午时三刻还有一段时间。这时,嵇康几乎是幽默地说:“既然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和不利用一下?哥哥,取我的琴来!”
靠近刑场。这庞大的三千余人来自哪里?原来他们是洛阳太学的三千太学生,他们是来为嵇康请愿的,是来为嵇康喊冤的,三千太学生围住刑场,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向刽子手振臂高呼:嵇康无罪,刀下留人!
人们正在骚动、正在喧闹不止时,只听得一阵优雅的琴声从刑场中间传出,刑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嘈杂声都无声无息。
嵇康神色自若,接过哥哥送来的琴,轻轻调试了一下,开始奏起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心爱的《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壮士赴死,义无反顾、豪侠之气蕴含在《广陵散》的每个音符里。也许此曲符合嵇康的性格,所以曲子虽非嵇康谱写,但嵇康弹奏起来却是得心应手。他经历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无所不通。
悠扬的琴声,在刑场上缓缓响起,真正的千古绝响诞生了。嵇康轻缓地拨动着琴弦,完全是用灵魂搏击灵魂,用尊严拨动尊严。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音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和凝视。这种受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经过嵇康的升华,铿锵有声,成为永不散去的《广陵散》了。
东市刑场,人头攒动。民众包括三千请愿的太学生都安静下来,只听刑场上空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随着嵇康的手指轻轻地一弹一拨,每个音符都跳入了刑场上所有人的血液,一曲奏完。只见刑场上空一道霹雳划过,随之一片乌云飘来,顿时狂风大作,不见阳光,刑场上空落叶飞舞,似乎在向宇宙诉说人间的凄苦。
三千请愿的太学生不管用,民众的眼泪更是不管用。执行死刑的命令仍如期下达。
这时候,“刀斧手”举起了杀人的屠刀,“刀斧手”并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行刑了,然而这一次他们持刀的手颤抖了,他们知道,这一刀下去,一个历史冤案就要诞生了,刀斧手们也非是冷血动物,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刀斧手含着眼泪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嵇康走了,一腔热血点成绽梅,飘香九天。正所谓“广陵散绝闻,居士冤海沉。”
一个英才就这样无情地被统治者葬送了生命,嵇康时年四十岁。走完了他悲壮的一生。
嵇康,一个“振衣千仞冈”的旷世美男,一个“伏清白以死直”的俊逸才子,像一株挺立青崖间的孤松,永远傲立于史册中,为历代文人所敬仰。
下棋精彩看点——王戎,算盘上的“精灵”
竹林七贤实用指南【第十篇】
可是,当时整个社会却是灰暗的,没有欢乐可言。
那时洛阳城里有好多槐树。槐树叶子小,秋风一起就落了,灰灰黄黄地落了一地。街道两侧全是灰色的房子,穿着灰色衣服的老百姓,在街头慢慢走着,使整座城市显得了无生气。
所以,向秀的心情是不可能愉快的。他很少说话,就是写起来文章来,也是吞吞吐吐的。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年轻时读《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鲁迅怪罪的这个“他”,就是向秀。这篇《思旧赋》,是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写的纪念性文章。在那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中,向秀写文章刚开头就结尾,闪烁其词,是可以理解的。
向秀是河内怀县人,也就是今天的焦作市武陟县人。他出生于公元227年,于公元272年去世,活了45岁(向秀生卒年份有争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和修武度过的。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似庄周,少年时就想为《庄子》做注释。
当时,为《庄子》做注释的已有十几个人,出版的书也有十几种了,但向秀读了以后都不满意。他认为,这些注释远远没有把庄子的思想阐释出来,只是在语言和章句上做了一些皮毛工作。他决心弘扬庄子学说,重新进行注释。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朋友、大学者嵇康。嵇康说:“我看不必了,这部书不需要再注释了。再注释,就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神趣了。”
向秀很执著,没有听嵇康的,他坚持注释《庄子》,结果把庄子的思想表述得十分出色,把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都挖掘出来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庄子》热,大家纷纷重读《庄子》。可惜的是,还没有注释完《庄子》他就去世了。他所有的遗稿由两个儿子保管。
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小,看见郭象来拜读遗稿,他们就把遗稿给了郭象。郭象发现向秀还有《秋水》、《至乐》两篇没有注完,他灵机一动,就把全部书稿重新整理一遍,略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郭象从此声名鹊起。1000多年来,后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略了向秀的功劳。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之一了。
相对于“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而言,向秀的名气不够响亮,《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故事也不多。其实,向秀十四五岁的时候,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听说向秀早慧,就专程拜见向秀。两人一见面,山涛就发现这位少年果然超凡脱俗,就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一样,两人遂成忘年之交。经过山涛的引荐,向秀又认识了嵇康、阮籍,几个人就同为“竹林之游”。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却是少有的大哲人、大文豪。他的一部《庄子注》,时人称赞“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他的好朋友吕安读后感慨道:真乃“庄周不死矣”!他在注释时体现出的新思路,令后人难望其项背。他的《难养生论》,和嵇康的学问比起来,也难分高下。他的《思旧赋》,更堪称绝唱。
上一篇:实用志愿活动口号押韵(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