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优质5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范文合集【第一篇】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日期:2009年09月07日点击数: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家能帮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置有趣情境、运用有趣题目、结合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二篇】

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能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然而我们老师平时只顾赶教学进度,抓教学质量,而忽视了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导致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们的成就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二、提前预习是成功展示的关键。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确实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是,只有有了足够的信息储备,才能有精彩的展示。没有预习或预习不成功绝不进行展示。为了能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应着力思考怎样引导学生预习:将学生在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成活动单,让学生按活动单的指导去读、写、演、猜、思,从而获得新知。还要指导预习方法,比如: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提问、抽查的方式来了解每位同学对预习问题的解答情况。遇到共性疑难问题时及时予以点拨,帮助顺利度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们上课都非常乐于参与课堂的展示活动,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

三、小组互助合作,为成功展示保驾护航。

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启迪、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统一共识,能使学生取长补短、互助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学会自由发言,表达清楚,说思路,说方法,说道理;学会仔细倾听各种意见;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和勇于修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意见,使他们既能够避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能整合不同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为后进生制定学习目标低起点、快反馈。

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但他们也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心里需要。我们要从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统一的目标会使许多学生达不到目标,难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制定目标前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摸清学生相关的知识能力,把目标起点放在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上。光有学习目标还不行,我们还要为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目标,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目标制定既要求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有能快速达到、易于反馈的近期期望。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只有在某一阶段、某一层次获得成功后,才有兴趣争取高一层次的成功。制定的目标是低起点,1目的是利用这些低起点的成功来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迎接挑战的自信心。老师对学生的成功一定要快反馈,迅速把学生的成功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并乐于向更高的目标发出挑战。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只要求基础薄弱的同学会读懂意思。如果他们经过努力超水平完成了任务,要及时表扬并给所在组加分。这些同学就会发现,原来他们也能为本组作贡献,干劲会更足。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把知识分解嚼碎喂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沦为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其结果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索然无味,而且造成众多学生失去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改变自己的角色,设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去体会学习成功后的快乐。

六、恰当利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坚持每天以打分形式记录各小组学习情况,每周总结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小组,提出整改建议并分别给予适当奖励和惩罚。每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管是对是错,都要认真倾听,对学生的错误应自然引导,评价要做到以激励性为主,不能取笑或挖苦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要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想法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这样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第三篇】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忽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并且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

从本质上说,体验教学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例如,在学习“基本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班里为表彰成绩进步快的学生决定到文具店买文具,一共需要钢笔5枝,铅笔5枝,其中钢笔5元一枝,铅笔2元一枝,请问班长一共需要带多少钱?”

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联系紧密,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就能够进入情景中进行思考,对该应用题的条理理解得更透彻。此时,教师就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体验。

例如,在“比一比”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比较身高、体重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教学课程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开展,这就能够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清楚的认识,达到了体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也打破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体验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否定,其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体验学习乐趣的作文通用22【第四篇】

一、解放眼睛、主动观察。

观察是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感知。通过观察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获取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低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形和体区别开来。我有意识地把正方体、正方形摆在一起,长方体、长方形摆在一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区别的。生1:正方体是方方的、长方体是长长的、它们都是空空的。师评:你说得很好,再仔细观察。生2: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也有6个面。生3:正方形只有1个面,长方形也只有1个面。这两个学生一说,下面的学生都跟着说了起来。他们回答得这么具体、简洁、明了,令我非常地意外和惊讶。我认为放手让学生主动观察要比教师讲许多苍白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能力更强。其次要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区别开来。师问:什么是正方体?什么是长方体?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师评:你观察地很仔细,你能拿出这两个物体给大家看一看吗?生1:出示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也都是长方形。师问:谁能拿出其他形状的长方体?生6:出示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接着我让其他学生也拿出这两种形状,观察每个面,从中能发现什么。生3:有的面是正方形,有的面是长方形。师追问:什么是长方体?生4:只要有一面是长方形的都是长方体。师追问:再观察一下正方体,什么是正方体?是不是只要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就是正方体?生5:不是,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才是正方体。在这学习过程中,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教师是跟着学生走,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我认为低年级儿童应更注重直观形象,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学生能从中悟出数学知识。学生怎样理解,只要有道理,我都一一肯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体验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去进行观察、实验、验证。

二、解放双手、主动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就说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这一矛盾。动手操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片段1:教学三年级“统计中的平均数”时,我选3名男生和3名女生到电脑上来玩射飞牌的游戏,其他的学生拿出记录单准备记录。学生们在电脑上玩这中游戏很少,他们的热情很激励,紧张的比赛开始了。不一会儿,比赛结果出来了。让学生通过算出男女生的“合计”,判断哪一队获胜,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男生获胜。这一操作实践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比他们强,要求再比赛一场。在进行第二场比赛时,我还是选了3名男生和3名女生,比赛结果仍然是男生获胜。这时,有的女生开始抱怨,有的女生不服气,借此形势,我又给了女生一次机会。比赛结果统计出来了。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算出“合计”,我宣布:女生获胜。这一说,男生们的反映可强烈了。都说我不公平,不合理。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反对:人少怎么能和人多比?有的学生提议:我们男生再来一名比赛就公平了。有是学生建议: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就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算出每组平均数才是最好的办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做主角,真正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片段2: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们做了活动角来与黑板上的固定角比较,或教学生用双手做成的角与固定角比较。让学生在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的制作角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能充分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一做的过程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解放嘴巴、主动去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数学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发挥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以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的喜悦。

1、会说。

会说要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里,学生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有一道习题:如果买一本一元钱的练习本,你打算怎样付钱?我首先让他们展开自由地讨论和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同时学生们发现答案很多,如果这样说下去,答案会重复而且没有条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付一种钱、付两种钱、付三种钱”的方法的顺序去说,这一说的过程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一段准备的时间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能大胆地举手,都想说。生1:付一种钱,付10张一角;或者付5张二角的纸币;还可以付两张五角。生2:付两种钱,付1张二角和8张一角;付2张二角和6张一角;付3张二角和4张一角;付4张二角和2张一角;生3:还可以付1张五角和5张一角。生4:付三种钱,付1张五角、2张二角和1张一角或者付1张五角、1张二角和3张一角。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话可说,有条理地去说,做有米之炊,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说,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生活及周围世界的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意识强弱的标志。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积极的“不懂就问”的氛围,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教材里有很多“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题目。针对这类题型,教师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如在“求两数相差多少”时,可以让学生提“比多多少、比少多少”的问题,或提“还剩多少、还有多少”的问题,或提“谁添多少就和谁同样多”的问题;在“求两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提“两数一共是多少”或“原来是多少”的问题;在提乘法问题时,就是提“几个几的和一共是多少”或“每份是几,有这样的几份一共是多少”的问题。学生学会了提问,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解题,更学会了解题思路,这就是学生思维锻炼的过程,只要教师让学生长期坚持训练下去,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中体验出成功的喜悦。

只有学生会说、会问,学生才会敢说、敢问、敢想。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焕发学生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充分享受游戏中的快乐,享受体验中的愉悦。

四、解放头脑、主动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允许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敢于创新。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片段1:如在教学三年级“三角形”时,我一开始就“放”,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能制造出一个三角形。生1:用三角板画一个,再用剪刀剪一下。生2:用正方形纸对折,沿折痕剪一下。生3:钉子板上围一个。生4:用小棒去摆一个。生5:用三根硬纸条和三个图钉做一个。生6:用毛线围一个。这些都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片段2:如在教学低年级“认识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时,特别是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少,我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想想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子?师问:跟正方形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问:跟三角形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问:跟长方形一样吗?生1:一样。生2:不一样。生3:把长方形的两竖往两边一斜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学生很爱动脑筋,他能找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为下面的围平行四边形和画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活动,能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五、学以致用、体验乐趣。

学以致用,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利用这一特性,修一修松动的课桌。在学习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时,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把它剪开,用针线穿成一个三角形。如在学习过“1-5”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至于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实在、有趣,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会越学越有劲,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

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鼓励孩子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指导孩子学习方法。

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孩子的创造性。

及时鼓励和表扬。

让他从你的鼓励和表扬中找到快乐,要知道,最初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是通过你的鼓励和表扬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是他学习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你表现的比他还要兴奋、高兴和快乐,孩子就会记住,以后还会做出同样的成绩。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最初的快乐是建立在家长的快乐表现上的。

对孩子的问题认真回答。

对于孩子的任何提问,都应该认真的回答。即使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要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不要因为自己不会而恼羞成怒,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陆建凤)【第五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科学性﹑生活性﹑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体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来,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着力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探究的氛围。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新事物的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认识“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塑料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鱼竿上的秘密,提出“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体验成功喜悦。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能在解疑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应急于解惑,而应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去探究,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实验﹑交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混合与分离》时,教师混合醋与小苏打时,学生会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会不会是空气”,进而让他们思考﹑讨论如何证明这些气泡是否是空气,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火柴燃烧来检验。学生用火柴检验后发现火柴会熄灭,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在不断产生新问题的推动下纵深发展。通过质疑﹑解疑﹑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还培养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想法、疑惑和收获,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如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等。在开展观察和实验的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嗅一嗅等方式感知物质的多样性,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如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中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产生的想法,在自行实验﹑汇报中,既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使其探究活动在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科学内涵,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探究,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或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探究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麻雀和蜻蜓》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翅膀的放大图片﹑蜻蜓和麻雀外形的放大图片后,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将蜻蜓和麻雀翅膀、外形的不同之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等方式,对麻雀和蜻蜓的翅膀﹑外形特征予以归纳概括,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内在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享受科学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8 2885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