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导读】此篇优秀范例“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是由网友“冠军”整理分享的,便您参考学习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外聘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通过我精心的准备以及刘老师和全组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并且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就这节课做以简单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1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导入部分,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利用CAI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处理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
这一课的难点我通过课件这一直观工具解决。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堂的拓展部分,我训练学生整合资料,仿写诗歌。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为仿写诗歌,做好了素材准备。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和写作形式,抓住这个训练点,运用课前分享的“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模仿课文编写诗歌。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再用课件出示向日葵、验资、彩虹等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然后我展示自己编的诗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时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根据分享的“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不一会儿充满童趣的诗歌从他们口中诞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我坚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2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则科学小品文,是介绍物候学的,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聆听了本组杨丽娜老师上的这节课,对印象较深的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1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杨老师能在课堂中紧紧把握本课的目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条理分明的说明物候学的特点,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上看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本课从情境导入,到最基本的字词检查预习,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用非常直观的板书进行强调,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接着精读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并且指出了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的说明顺序。重点突破后老师马上就进行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请学生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得出了高下差异的结论。老师适时的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左右”、“极”、“常”、“约”这几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接着进行了比较阅读,再次体会文章语言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物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从诗歌中了解物候现象,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进行了很好的发挥。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的导入,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使平实说明文显的有声有色。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看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本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了解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并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3
上周日听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收获良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执教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亲切的语言,在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教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会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执教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课堂上老师先以几种地方方言(比如说四川方言、东北方言还有河南方言)入手,然后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接下来让孩子初读课文,纠正字音,解决不理解的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第三步是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从诗中找出属于大自然的语言。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本节课上。对于孩子们出现不懂的地方,老师都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例如:对于“镶嵌”一词的理解,学生理解的不到位,老师就在屏幕上出示嵌的几种解释,让孩子练习课文去选择,这样降低了学习难度,孩子们也很快的理解了这个词语。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康老师的课上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指导:“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这句话时,问问孩子们去掉红色的字好不好,孩子们能体会到去掉不好,接着告诉孩子们这两个词可以重读。再让孩子们试着读读。这时孩子们读得特别好。
第四、多媒体运用的恰到好处。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工作的,执教老师在课上运用自如,非常好的配合的了教学,更好的让孩子们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要向富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教师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荐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4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分析说明文条理结构时,我没有采取老师设计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假如你来当老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如果想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研读课文,经过思索、概括、提炼才会有疑而问,这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我提出要求,从条理的安排、结构的设置、内容的概括三方面考虑。我在备课时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但没有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在上课时,我没有用到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已经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来。
三、尊重学生体验、感悟
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
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到,有时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的意见,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创见的情况也是有的。
四、教给方法,总结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老说:“教任何功课,最终都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写作中如何使说明文条理清晰,二是品味语言的两种方法,直接式和替换式。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五、让语文教学走入生活
教改强调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为让课文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向长者请教,搜集到了有关物候知识的故事、农谚、诗歌等。这一拓展延伸过程使课堂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如能增加一个品味课外语段的环节,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更好体味语言的魅力。虽然我也设计出了这一环节,但是因时间有限,没有进行。
上一篇:《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优选10篇
下一篇:青蛙吃虫子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