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林黛玉人物鉴赏整理(精彩4篇)
林黛玉聪慧灵秀,才情出众,性格多愁善感,深情厚谊,悲剧命运令人心痛,真是令人叹息的佳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林黛玉人物鉴赏整理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林黛玉人物鉴赏800字 篇1
多愁善感的我们喜欢黛玉,怜她的际遇,惜她的文采,伤她的痴情,但也时不时因她常使小性儿、"无端"恼怒而又爱又恨,然细品深思,就能全然理解她心里的苦、滴下的泪。
黛玉的泪很"简单",要么为宝玉的情,要么为自己的身世,别无其他;而我们如今的泪,虽都是因为伤了心,却有很多种类:
被领导批了,愧不争气的眼泪,伤的好胜之心;
被孩子气了,怒不可遏的眼泪,伤的性急之心;
被朋友骗了,愤恨难平的眼泪,伤的拳拳之心。
所以有时是羡慕黛玉的,她只为宝玉而伤而哭,爱得单一、伤得纯粹,不像我们俗世中人,性情波动不定,想要安稳下来却常常不得,因此四处受挫被伤,哭得稀里哗啦,毫无美感,只能自作酒后笑谈。况黛玉的泪有人懂,而我们流的液体却大都无人问津。
林黛玉人物鉴赏800字 篇2
一,林黛玉过人的才华
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她的母亲贾敏就更不用说了,出身于京城四大家族,又是贾母唯一的女儿,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受过的教育,自是与平常家庭不同。有如此高知父母的熏陶,本就聪慧的林黛玉耳濡目染,她的才情自然就脱颖而出了。
因而,在进入了大观园后,林黛玉的作诗水平远高于其她姐妹,其中最有名的《葬花吟》,便是她的代表作。而且,林黛玉对文学的见解独特,还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从她教香菱学诗就可看出一些端倪来。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没有采取一本正经的死教硬套方式,而是和她一起探讨学习,把主动权都给了香菱,让其有自由的发挥,想象空间。这对一个刚入门的人来说,开放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林黛玉属于高敏感的人,她从别人的几句话,甚至表情的喜怒哀乐,都能感知到对方的为人和情绪。这种超准对人事的认知,说明林黛玉非常聪明,也有很深的人生领悟。
触景生情,一草一木都能挑动林黛玉的情绪。这样的性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方面应该是黛玉从小便体弱多病,又是养在深闺中的大小姐,没有亲兄弟姊妹,久而久之,林黛玉便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子。还有一个方面便是林黛玉早年丧母,小小年纪的她被送至外祖母家后,难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总之,林妹妹的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性子,才造就了林黛玉非凡的才思和情商。只不过太过伤春悲秋的心理,会消耗自身元气,后来林黛玉在听到贾宝玉娶了薛宝钗的消息后,悲从心起,伤心过度,便一命呜呼了。
林黛玉人物鉴赏800字 篇3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
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
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沈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
林黛玉人物鉴赏800字 篇4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