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大学生德育论文(汇总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5000字]大学生德育论文(汇总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第一篇】
摘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仅靠学校单方,虽然是专业的,但力量却显得单薄。特别是如果家庭与学校的德育在方向、方法上產生了冲突,还会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学生思想建设有效性的考量,学校必须采用有力举措,调动并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落实我们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家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8-0003-02
家校共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模式——学校开展德育有其优势也有其用力不到的地方,家庭德育有其劣势但也有其效率、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仅凭借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力量单薄的问题,而且会因家庭与学校间在教育方式、教育方向上的差异而造成德育工作的低效或失败。
1.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方向的准确性——我们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对德育的方向比较明确,对德育的方法比较熟悉,对德育的对象(小学生)有科学的理论把握。对德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相对于家庭更正规、更高效、更科学。比如说,我们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4个字一项一项落实,每项都有专门的方法和策略,这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来说,难度就比较大。家长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机对孩子施以教育。
但是,家庭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上,要远大于学校。一是,因为学生与家长一起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有更多、更充裕的时间对孩子施以影响;二是,在情感的亲密度上,无论我们教师如何做,也抵不过亲情。感情的因素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家长的思想理念;三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情特征比教师要了解的多,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自己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最清楚,就容易落实因材施教。这些我们从学生每个个体性格、思想的差异性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校的教育起主体效用,那么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接近于整齐划一的,而实际是学生有着千差万别表现,说明家庭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所以,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作用上能够形成互补。利用学校的正确性和专业性,加上家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可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德育平台。
2.家校共育的问题
(1)意识薄弱。家校共育意识的薄弱是双方的。
在教师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家庭不应是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家长们不懂教育,也不知道国家对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如果让家庭较深度的参与教育,往往使自己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再者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做很多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和家庭的工作量。
在家庭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德育(他们的德育其实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开展的)。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料理好就行了,德育也好智育也罢都是学校的事。这样一来家长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共育活动,不积极配合学校的问题就比较普遍。
(2)理念差异。大多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德育的理论,他们对学生德育的内容、方向基本没有概念,完全是凭借自己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来开展教育活动。他们的德育理念不仅不科学、不系统,而且受环境、经历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不正确的理念成为他们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比如在方法上,我们主张要以心育心,而很多家长采取的是强制措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会出现打、骂孩子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德育理念。
再比如方向上,家长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他们的德育方向不包括社会责任,非常狭窄——对“我”有利的,就是“德”。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咱们在学校可不能受气,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你会的题不要告诉同学,他不会,就比不过你了”……这些,不仅是德育的偏失,而且根本就不是“德”。这些理念上的差异,给学校德育造成了掣肘,也给孩子造成了发展的困扰——“我是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教师的?”
3.家校共育模式构建
(1)建立良好家校关系。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学生出现了问题,家长埋怨学校没有教育好,教师指责家长教育方法不对。二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成了互相监督、互相掣肘的局面。家庭与学校之间,没有情感可言,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学生。这样双方视线都在孩子身上,而相互间没有沟通交流,显然,是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的。
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把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起来,形成良好的、主动的、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比如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搞一些家校互动的活动等等,拉近家校之间的情感。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具有了信息化的通信条件,学校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博客等等,与家庭建立更快捷、更通畅的沟通平台。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情感上建立和谐、友好的氛围。教师不应总是对家长进行指责或批评,也建议家长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
(2)构建家庭参与平台。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充分、主动地承担起家校共育的组织职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必须发挥出共育模式构建的发动机作用。指望家庭来主导是不现实的,因为德育的交集点在学校,而不是某个家庭。一个家庭不太容易对其他学生家庭产生影响,而学校则可以很方便地把家长们调动起来、组织起来。
比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的时候,请家长们参与进
来。例如开学典礼、庆祝六一、欢度国庆,或是学校运动会、组织踏青旅行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把家长们请过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这种请家长参与的策略有两点好处。一是小学生因为有家长的参与,他们的兴奋度会比较高,就更愿意表现得更好一些。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落实到行为上;二是对家长施加影响,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给孩子树立正面形象。而且他们通过参与也学到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有一定帮助。
再比如,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们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家长们怎样对孩子施教,告诉他们德育的内容有哪些。这为我们高效实施家校共育统一了思想和方法。
还比如,我们可以开辟“家长课堂”,请一些有特长或有德育因素的家长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一节德育课,家长课堂因为气氛活跃、有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3)组建共育核心团队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精力不够、创新空间受阻、策略失当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一人要面对几十位家长,精力肯定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师再专业,其思维空间也会受个人能力的局限;此外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看到了,但没有家长愿意出头,怕“得罪”老师,对孩子不好。所以组建一个既能够辅助教师工作,又能够教师起到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就成为了一个客观需求。
家长委员会应该有层次,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成为一个核心的体系。这样,不仅是对教师,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应尽量具有多元性,有的家长教育有方、有的家长责任心强、有的家长脑子灵活……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辅助学校工作并对学校、教师予以监督指导。使家校共育上升到一个更规范、更理性、更高效的层面上。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指向小学生德育的家校共育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要想使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仅靠学校或家庭的任何一方都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得到全面、有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芳.浅析家校合作在小学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7(99)
[2]任琼.实施家校共育增进小学德育[J].考试周刊,2018(60)
[3]洪明灯.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4)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第二篇】
长期以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以德育“感悟课”为载体,变革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拓展德育活动空间,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开辟了一条中职德育新路径。
一、德育“感悟课”的开展背景及成效
近年来,焦作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展开了新课堂教育实验改革,其中德育“感悟课”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德育“感悟课”,就是在班主任(或班干部)的引领下,学生针对近期个人思想、学习、纪律及参加的各项活动,通过写感悟(成长)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剖析,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以便实现共同提高的德育形式。
德育“感悟课”的初期阶段是随意性反思课,学校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定,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情况自行确定主题。这一阶段德育“感悟课”的特点如下:针对性强,短期效果好,特别是对改善班风班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感悟课”的第二阶段是主题性德育“感悟课”,是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确立每个学期德育“感悟课”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项学生感悟活动。通过德育“感悟课”,学生剖析自己在各项主题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自己在主题活动中升华情感、思想进步、习惯养成、素质提升。
在德育“感悟课”推行之初,学生人人感到新奇,兴致盎然,积极参与。一学期下来,在写写说说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有长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在一点点提高,日常行为慢慢有所改变。
二、突破德育“感悟课”瓶颈的几点做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感悟课”渐渐流于形式,学生也逐渐感到无趣,产生应付心理,德育“感悟课”的作用也在不断弱化。我们感到,任何德育活动开展到一定时候,如果不创新,再持续开展就必然会出现瓶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变革和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们参与德育“感悟课”的积极性呢?经过实践研讨,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内容创新,增加引力
年轻人都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因此,面对大的德育课题,我们化大为小,变抽象为具体,尽量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小课题来进行,并根据社会时事,考虑专业特点,联系班级实际。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觉得“感悟课”有意思、有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有的班级开展“拒绝电子烟”“发现身边的榜样”“冲动是魔鬼”等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学生们有表演,有交流,思想火花不断闪现,“感悟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德育,小课题,增加了德育“感悟课”的吸引力。感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之惑,点亮了前行之路。
(二)形式创新,激发活力
学校还引导班主任、班干部学习借鉴电视等媒体举办活动的形式,尝试以专题报告、自由辩论、小组竞赛、情境表演(小品、相声、山东快书)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使德育“感悟课”呈现出了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景象。比如,在2019年上学期的德育“感悟课”评比活动中,2018级农艺一班采用辩论赛式、2018级汽修二班采用小组竞赛式,2018级数控班、2018级电器班、2019级计算机特色班表演了小品,2019级农艺二班表演了相声,2018级美术班展示了学生自己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感悟中体验,在此过程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活动形式的创新,激发了德育“感悟课”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德育“感悟课”的开展,使学校德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场所创新,开阔视野
思变求新,人之常情。不少德育主题单靠在校内场所进行不仅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把视野又放到了活动时间和场所的拓展上。
体验是德育“感悟课”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学校常常将其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学生家庭、专业实训基地、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公园、企业、农村,处处有德育资源,处处是德育阵地。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班干部的引领组织下,或分散,或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有目的地让学生去做、去看、去问,亲自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随时用手机拍下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片段,然后带回学校与大家分享交流。
走出去,广阔天地成了德育的场所。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
(四)组织创新,再增动力
实践证明,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感悟课”的动力。活动刚开始进行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准备、都参与,有的班级采取抽签方式来确定主持人和发言人,有的班级按教室的座位安排“感悟课”的发言顺序。到后来,组织形式开始变化,有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有时候以寝室为单位,有时候扩大范围开展班际甚至专业之间的交流。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让学生对德育“感悟课”保持了新鲜感,同时也让学生在交叉变化的团队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以变求新,以新求活。思维开放了,内容、形式和场所创新了,新的德育“感悟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三、结语
从长期的德育实践可以看出,班干部的引领是我们开展“感悟课”的关键。随着“感悟课”活动的开展,不少班级把活动主题的策划和落实分配给各小组、各寝室。组长和寝室长很自然地成了活动的牵头人。有责任,就有了压力和动力,也就有了成长锻炼的机会。班干部、组长、寝室长中的不少人,经过锻炼,升华了思想,学会了表达。这些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逐渐成为德育“感悟课”活动的主力军,也往往是感悟课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当一大批学生在“感悟课”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以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平时游离在活动边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逐步走入舞台中央,成为活动的主体。
教育没有旁观者。人人參与,是教育的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进步,是教育者的追求。我们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交流分享、点评总结,引领学生在德育“感悟课”中快乐成长,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技能、有道德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第三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文化的导向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网络文化导向下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泽民同志曾说:“德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在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隐忧,理应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进一步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之隐忧
(一)道德认知相对低下
“道德认知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1]。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迈入大学的门槛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但同时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多大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另外,尽管大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却仍有很多学生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坚信“人的本质是自私”。可见,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当下,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熟视无睹,结果必然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匮乏,道德判断不易客观,道德行为不合规范。
(二)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利用裙带关系谋取一己私利等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无动于衷。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须走后门送礼,有些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对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所当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羞愧感。
(三)道德意志显得软弱
所谓道德意志是指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践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坚韧精神与顽强决心。它是道德主体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境界,它存在于道德主体由内而外、由无形的意识情感到有形的实践演变过程中,深刻而充分地展示出道德主体的道德力量,以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为例,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带有刺激性质的不健康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道德意志的弱化使得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困难重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就成为培养和造就个人道德品质的关键之一。
(四)道德实践知行脱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确实具有不协调性,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象,存在较高道德认知水平与较低道德实践水平的矛盾,也存在道德行为存在对他人高要求与对自己低要求的矛盾心理。所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知而不敢行”、“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高知低行”。
二、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具体路径
(一)师德育人:树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
高校及高校的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需要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特别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专职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让德育工作者不因为他们传递价值观的工作受到歧视,反而更加受到尊敬和重视”[2]。
第二,德育教师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力量感化学生。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3]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认为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直接去影响、去培养。
第三,德育教师要坚持在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导,坚决抵制“教育去道德化”,德育要是去道德化就不成为德育,也就消泯了德育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德育教育要求,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为此,德育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从而自觉抵制“教育去道德化”。
(二)载体育人:创设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德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德育课堂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转化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消化酶’。”
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也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第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趣味性、群众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升华了学生的道德境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构筑洁净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所控制和使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利工具。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美丑、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双刃剑”的问题。显然,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凸显了将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校德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给大学生思想加上一道防火墙,把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目标育人: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大学生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品质和精神世界。既然德育是为人的,就必须关照学生生活世界,特别是在工具理性日益张扬、价值理性受到压抑的现时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更加凸显。
从空间上看,学生的生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生活、学校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德育关照和回归生活世界,具体要做到:一线的德育老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要学会教人;不但要耐心“备课”,而且要精心“备人”。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生活,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并善于双向沟通,使学生懂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想方设法使德育课富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学会把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嫁接起来,建构成良性的生态关系,它的效果和作用就会就会渗入学生的整个生活。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实行分层次教育;要讲“近、小、实”,而不要讲“高、大、空”,从而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层层落实、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情意兼顾、知情统一。鉴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德性,如成才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勤俭自强、乐于奉献等。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精神建构。
总之,德育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归属,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生活德育的终极关怀。
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第四篇】
再见,我的大学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转而回望大学的生活,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7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惟平为准,近知近仁”的誓言,稚气未脱的我们怀着自己的梦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校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走进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经历大学的人可能不知道,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如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我们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曾经的挑灯夜战已经遥远,曾经的题海泛舟已经远去,再也没有压力的驱逐,没有父母的唠叨,那完全是远离人间的仙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郁树葱葱的林荫小道、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里到处是热热闹闹的各项纳新活动,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新生眼花缭乱。新生军训、班级选举、学生会竞选,当这些一点点到来的时候,大学生活也随之真正开始。大一是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我们怀揣理想,充满期待。我们还知道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还会为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积极复习,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还会去听听讲座,我们还有目标、还有理想。懵懂的大一就这样在新鲜中一晃而过。
渐渐地,我们被这看似美好的假象所迷惑,突如其来的安逸生活让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完全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我的未来应该什么样?我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对大学的憧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
我们开始抱怨着课程安排的稠密、专业课的繁杂,我们开始挑剔食堂的饭菜,我们开始沉迷于网络中的虚幻世界。也许,某一天,我们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却也清楚地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像“我以后再也不吃泡面”或者“明天我就开始好好学习”一个道理。时间就在庸庸碌碌中一点点流逝。迷茫的大二就这样在徘徊中一闪而过。
成长是一个抵制诱惑的过程。
我们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象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间犹如流水。走过迷茫的岁月,走过困惑,我们学会成长。考各种证、考研、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家必修的课题。我们不再为偶尔的逃课而窃喜,不再为课外的作业而心烦,不再为食堂的饭菜而抱怨,不再为网络的自在而沉沦。当思考的方式发生改变,我们学会体谅,学会宽以待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再是高中生,不再未成年,不再有父母在你前面为你遮挡所有的风雨。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的坚毅,曾经青涩的心态如今已变得淡然,心中的目标也日渐清晰和坚定。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道路,或是步入职场,或是继续深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平淡,也可以很震撼。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首先就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但是也不要随波逐流,真正认真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盲目和急躁。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来执行这个计划,不强制一成不变,但是变化要有个限度,不能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自己必须要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其次,要学会学习。没有了升学压力的鞭策,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但学习仍然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沉溺于上网游戏等带来的满足感,不沉溺于暂时的情绪和心情,不要让自己轻松生活的背后是莫大的空虚。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纵观国内,放眼全球,各个领域的新生代风云人物,无不是用知识的杠杆撬动了财富的金球。从书本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要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清醒。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常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才能和技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最后,端正态度。不要畏惧前途的艰险,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我们困惑、思索,摔打后的教训总是来得更加真切,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这才是这四年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 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2011年的盛夏,我们又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漫漫人生路上,四年的大学时光,必将是我们人生最美好而难忘的风景。时间的轮轴匆匆转过,没有丝毫的
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装订线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再见,我的大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充满回忆的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的走了。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只有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更有我值得回味的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的时光真的很短,短到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只是昨天。同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游览校园,老师第一次班会??这些画面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我仍然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我依然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一进门处的喷泉似乎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处都是四面八方前来报道的学生,走在工商学院那带有欧式风格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保定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就像我的家乡,也许它不适合拼搏,但是它确实适合生活,对于像我一样不喜欢压力的人来说,保定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朴实的风气。于是我带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作为刚刚告别魔鬼高三生活的大学新生来说,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着心灵与身体上的释放,吃喝玩乐样样都过足了瘾,疯狂的报复着高中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这样的状态几乎占据了我大一的全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了大一的新鲜劲以后,我逐渐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劳逸结合的更加合理,但那时候我的思想还比较简单,由于“玩”了大一的一年,当时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也认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轨迹,但是却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与相处。我们宿舍以及周围其他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85后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对待问题上难免会意见不一致,出现矛盾我总是选择逃避,后来我才领悟及时的化解矛盾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彼此更加相互了解。
我终于后知后觉大学是一个培养人综合素质的地方,所以我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素质修养方面的学习,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抑制个人的才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直在为宿舍的和谐而贡献力量,我也尽最大的努力与其他同学
上一篇:承包工程协议书才有效大全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