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推荐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推荐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一篇】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x、龙头企业不断扩大。xxxx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x家,xxxx年达xx家,xxxx年达xx家,占全市的%,其中国家级x家,省级xx家,市级xx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xxx亿元,出口创汇xxxx多万美元,实现税收亿元,带动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xxxx元。

x、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xxxx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xxxx年底,已形成xxx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xx家,xx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xx家,全县生猪饲养达万头,家禽饲养达万羽,万吨,蔬菜种植万亩,产量xx万吨,苗木x万亩。

x、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xx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xxxx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xxx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x家,市级示范社x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x家,各类中介组织xx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xxxx多人。

x、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xx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xx个,产品xxx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xx个,注册商标xxx件,拥有“汇仁”、“皇禽”x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x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x、“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x、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x、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x、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xx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x、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x、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x、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x、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x、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x、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x、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x、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x、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二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实用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推荐5篇】”,供您参考阅读。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5条,其中,产值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 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 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缺乏科技的力量,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配套,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三篇】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 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温度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小时,无霜期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辖11个县市区、1个工业新区和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全市耕地面积8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占耕地面积%。衡水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均粮、棉占有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1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其中:夏粮万吨、秋粮万吨。棉花播种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油料播种面积万亩,总产量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万亩,蔬菜产量万吨。瓜果播种面积万亩,产量7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万吨,全年禽蛋产量万吨,牛奶产量万吨。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量达到万吨,实现九连增;棉、油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万吨,分别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6167元,比上年增长%。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业、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共同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19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396个,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饶阳、武强、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饶阳、景县的瘦肉型猪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二是2019年设施蔬菜面积种植达到万亩,外销占比达到72%,形成了桃城区、武邑、武强、饶阳、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98%和73%,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养元智汇、格林新大陆、顺尧、汇源、东方绿树、津龙、京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截止到2019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46家,市级示范社100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产业及所有特色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了3家43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新增1家,省级重点企业新增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8家(2019-2019年度),2019至2019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初评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初评情况看,达标企业总量已超过300家。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旱作农业、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衡水湖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内街道硬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通信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到2019年共建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农村危房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县、安平县、桃城区、武邑县实现整县推进。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 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万亩,种植苗木花卉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万头,肉牛出栏万头,肉羊出栏万头,家禽出栏万只,水产品年产量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亿袋,产量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万亩,产量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和百分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四篇】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倍、倍,年均增长和;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和。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队伍,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反馈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系统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知识,提高决策参考、调研分析、综合判断技能,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是营造一个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支持体系。围绕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尽职尽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五篇】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48 1023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