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优质5篇)
【导言】此例“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一篇】
论文题目: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阿拉文库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1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1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阿拉文库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xx.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xx,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xx,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阿拉文库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xx,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312-340.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二篇】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03)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00/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01/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2/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03/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03/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03/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04/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05/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05/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05/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05/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05/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6/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10/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10/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10/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10/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11/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11/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11/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11/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11/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11/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11/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11/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12/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2/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12/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三篇】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态观意义,它将不同的艺术种类相互链接并综合,强调一种多视角、多方位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创造思维的开发。按照滕守尧先生在《文化与创生》一书中所阐述,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按照生态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支持;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知识生态关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过各门艺术的摄入,形成一个融合全,在这个多样性的融合圈里,迸发出新的知识与创造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智慧。艺术创造离不开欣赏和批评,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伴随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欣赏和反思,所创造的作品也会失去生命,成为躯壳。任何艺术都需要通过欣赏来达到教化心灵、感悟生命,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生态式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打通人对艺术产生的各种感觉,即“通感”力,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的不同艺术特征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邓肯的现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乐节奏;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聆听到戏剧的冲突及人物的对白;在拉斐尔的绘画中看到舞蹈的线条及音乐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 选题缘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 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分析 23-35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 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35-58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导法 36-37
二、 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 “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 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 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 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 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 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 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 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 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2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四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
8.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总述、提纲、参考文献
一).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二).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
开题报告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三).参考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格式要规范,其顺序的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并用大写英文字母标明刊物类型、出版日期(如果是书目就要写清楚页码);另外,每部分的标点符号都是有规定的,并且字号一般用小五。对于来源渠道不一样的文章,要分别标明其文章类型。
三.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
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四.注意事项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
2.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
3.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
4.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主体要完美
1.选题缘由
选题缘由就是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选这项研究。
首先,要阐明我们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综合考察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实一些;
第二,选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后续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
第三,该选题的时代背景和实现背景的意义如何。
2.文献综述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是我们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的文献综述很容易犯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总结,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我们现有研究的依据。对于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不能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献资料查询一定要结合论文的关键词,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观点提炼,并在归纳总结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点。
3.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就是要对论文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如教学就研究论文当中就必须明确是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单纯的指教师对学生的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等,我们就必须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4.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要基于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我们常常所说的理论基础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的权威性的一些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
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你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一共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人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
一).内容要要点化,注意术语的选用。
研究内容一般是2~3点,当然也可以更多,但是如果只是一点是绝对不够的。在研究内容中,首先提一下自己的研究内容,然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研究内容是要和将来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的。所以在决定研究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工作量和涉及的内容。在写研究内容时的术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改进?的方法,提出?的方法。切忌写:实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写自己的研究内容的时候,一定是要可行的,有科学依据的,切忌自己凭空想象。
二)考虑要素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李峥。护理研究方法。北京:人卫卫生出版社,20xx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五篇】
一、论文题目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探讨
二、专业
外国哲学
三、研究意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其书《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第一次用了“历史哲学”这一理论术语。它以哲学思维的方式去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而研究反思历史演变规律和历史的意义,这也是历史哲学的重要研究意义。它使人类以一种历史意识的形态取代原有自然法的意识。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对“历史”产生这样孜孜不倦的兴趣呢?就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对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历史停留在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人们为了在当下的行动中找到根据,总会去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行动根据的来源。所以说历史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于人的自我认识中: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经历过的历史能为人类能够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提供了指导和根据。对自我的认识与人性是同一的东西,而人对历史的认识也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十八世纪的个人是历史的结果,并非历史的起点。
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关心那些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在以往时代中的自我认识的历史事件,而非是简单地准确地记起、恢复各种仅仅作为事件的历史,而历史学家只有重新思想了那种创造了他们正在研究的事件的思想,他们才能理解那个事件。这就表明了历史研究与哲学探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切历史研究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当下之中。处于当代问题的视野中的历史学家,通过重做人的自我认识在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而使这些过去的事情转化成作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的历史知识。
四、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视角对论文进行撰写:
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自由为研究重点对象,着重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哲学史上关于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
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研究与当马克思的历史为主主义中的自由观进行结合,浅析以哲学思维对当下世界历史问题重新进行理解。
本文地撰写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文献方法:
1.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需要通过对《历史哲学》文献的研究与理解,从而把握其哲学概念的意义。
2.研究其他哲学家原着,与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丰富文章内容。
3.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的二手资料进行吸收理解,了解对黑格尔历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理清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并对马克思的影响。
逻辑方法:理解黑格尔整体哲学的精髓,并以逻辑的方式展开叙述,然后整理出黑格尔其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的原貌。
本文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的观点作为研究重点,在系统地理清黑格尔哲学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黑格尔思想中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并对后人及其当下的影响。
五、总结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其构建的哲学的庞大的体系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而其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庞大的历史感对后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
可以看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下,历史哲学在从古希腊,近代启蒙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不同的哲学时期影响下的历史哲学的命运,直到黑格尔在其最具特色也是其思想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历史哲学》中完整的叙述其历史哲学思想,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精髓可以总结是其强大的辩证逻辑与历史的融合性,并且以古典哲学的方式,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于逻辑与历史的自由之中。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全世界沟通融合的局势,而如何更好的在全球多元化中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契合点,我认为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寻找多民族共通点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在西方强大政治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西方对世界历史的理解与趋势,就能更好的在全球化中争取优势并参与全球化构建。
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应该为世界历史负责,尤其在世界局势紧张的地区,中国更应该作为一个大国,肩负自己的使命。而马克思唯物历史观会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历史哲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1 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自由问题产生的背景
历史哲学产生前史
历史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德国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对自由问题的探讨
2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历史与自由的统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与对自由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
黑格尔对自由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一种态度:朴素的抽象态度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二种态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三种态度:直接知识论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实现自由
自由在历史中的实现
3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自由观思想对马克思现实自由观的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三挑战词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