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论文研究综述意思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汇编8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论文研究综述意思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汇编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一篇】
摘要:高液限土通常含有大量的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成分;其主要的特征是压实性差,经过压实后的土的压缩性仍然较大,且有明显的应变软化。水的因素和人的活动是导致高液限失稳的主要原因。高液限土边坡破坏防治必须坚持“先发制坡,以防为主”的原则,必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关键词:高液限土;边坡;失稳原因;防治措施
1、概述
在工程中判别高液限土的3个指标为:小于的颗粒含量大于50%、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目前边坡工程对具有膨胀性的高液限土设计思路基本是参考膨胀土进行的,除了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征外,更主要的特征是高液限土压实性差,经过压实后的土的压缩性仍然较大,且有明显的应变软化。很多边坡工程失去效用,都是由于认清楚高液限土的本质特征而引起的。
2、高液限土的矿物组成及工程性质
高液限土通常含有大量的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成分。其中蒙脱石是由颗粒极细的含水铝硅酸盐构成的矿物,其晶格单元由两层硅氧四面体层夹一层氧化铝八面体层构成,层间联接依靠范得华力,较弱,水分子容易进入晶胞之间,增大晶胞距离,脱水后,又产生相应的收缩,其液限变化范围可达到140~710%,塑限范围为50~100%[1];在晶格之间,由于同晶置换作用,使蒙脱石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大量的na+、ca2+填充进来,产生双电层效应,导致粒间的膨胀。相似的,伊利石也具有2:1的三层晶体结构,但其吸附的阳离子主要为na+、k+,晶格间连接力较强,水分子不容易进入,所以伊利石亲水性、胀缩性不如蒙脱石,其液限变化范围为80~120%,塑限为45~60%。伊利石属于较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性质介于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并随着层间k+含量的逐渐减少,而接近于蒙脱石。高岭石的结构单元是由一层铝氢氧晶片和一层硅氧晶片组成的晶胞。晶胞之间的联结是氧原子与氢氧基之间的氢键,联结力较强,晶胞之间的距离不易改变,水分子不能进入,亲水性及膨胀性较前两种矿物成分小。
高液限土的工程性质与其母岩成份、含水量、密实度、外荷载大小及作用方式、其他物理化学作用等都有关系。根据大量工程实践可知:高液限土透水性较差;干硬时强度高,坚硬不易挖掘,不易压实;毛细现象明显,吸水后能长时间保持水分,故吸水后承载力小、稳定性差;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弱膨胀性和粘性。
3、高液限土边坡工程失稳的主要原因
水的影响
高液限土吸水引起的土体抗剪强度降低
高液限土的抗剪强度包括内摩擦力和粘聚力两部分。内摩擦力是土体受剪切时,剪切面上下颗粒相对移动时,土粒表面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粘聚力是使土体的颗粒粘结在一起成为团粒结构的力。粘聚力来源于两个部分:土吸力,是土体孔隙、气压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差,使之产生粘聚力;土中天然胶结物质对土粒产生胶结作用,而具有的粘聚力。随着雨水入渗,水分逐渐积累,土体渐渐饱和,一方面土体内孔隙气压减小,孔隙水压力增大,结果基质吸力减小,再者水分在土粒表面形成润滑剂,使内摩擦角减小,减小其的内摩擦力,高液限土的抗剪强度不断减小。
高液限土边坡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坡体内应力的变化
高液限土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层厚、不同的接触关系以及坡体变形失稳影响范围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同的补径排条件,必然引起坡体局部的应力的变化,对边坡造成不利影响。
坡体自重增加以及坡脚强度的降低
高液限土吸水,必然引起坡体自重增加;高液限土含水量高,强度较低,尤其坡脚附近容易积水潮湿,容易产生由于坡脚强度不足,导致坡脚过大变形而失稳。
人的活动
对于人工开挖后高液限土坡,属卸荷力学行为,卸荷将引起堑坡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改变,坡体内的应力状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于堑坡内坡缘拉应力、坡中部最大压力差、坡脚剪应力三大应力集中带,导致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增加,并在坡脚附近和坡型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并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下很可能演化为崩塌或滑坡[11]。
4、高液限土坡常见的防治措施
高液限土边坡破坏防治必须坚持“先发制坡,以防为主”的原则;依据高液限土的类别和挖方深度的不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边坡防治的措施。
选择合理的边坡开挖方式
高液限土边坡宜采用台阶级,加宽各级平台的宽度,把高边坡降低为矮边坡的组合形式,这样不仅减轻了高边坡土体对坡脚的压力,而且减弱了地面水对坡面的冲蚀,同时平台对坡脚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设计较为保守的边坡坡度
由于高液限土工程性质极为复杂,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很难确定边坡坡度和破坏位置。因此,坡比设计有必要比类似工程地质采取趋于保守的坡比方案。
施工时补强措施和反压措施
水是高液限土的大敌,对地表水、地下水均需处理。
排水措施
增设与加大路基坡脚的碎石盲沟,盲沟的纵坡适当放大点,以利于地下水尽快排放。在有挡墙的边坡应在挡墙位置增设仰斜排水孔,加大边坡的排水功能,尽快减轻边坡自身的重量。加强路堑边坡的排水处理,根据坡面渗水情况,适当加强设置仰斜排水孔;对于坡脚渗水,考虑渗水位置设置碎石透水层及管道排水。因坡面潮湿含水量较高,增设带边坡渗沟的路堑拱形骨架,渗沟出水口必须与挡墙的透水层和泄水孔连通。使其有规则的排放,防止其对边坡的浅层冲刷。
隔水措施
采用隔水措施来提高高液限土的遇水稳定性,隔水措施包括设置粒料吸收层,包芯法或包边法等;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辅助性的土工布、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起到增强强度的作用。利用隔离排水、掺粗粒土、土石混填等物理方法改变坡体内原有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使高液限土边坡安全稳定。
其他措施
化学加固措施
生物加固措施
生物加固措施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就是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高液限土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主要是深根的锚固作用、浅跟的加固作用、降低高液限土坡体孔隙水压力、植被能降雨截留削弱溅蚀、控制坡体表面土粒流失。由于生物措施对高液限土坡加固程度有限,往往与其它措施配合进行。
5、高液限土坡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高液限土是一种典型的非饱和土,目前对高液限土边坡的设计主要是参考膨胀土边坡的方法进行,但高液限土并不完全等同于膨胀土,要做出合理优化的设计,必须认识到高液限土与普通膨胀之间本质的不同;因此从微细观的角度分析高液限土的物质组成及空间组构,解释土体的特性及变形机理,以便找到一些防治措施,是高液限土坡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由于离心模拟技术能在原型应力状态下研究和观察高液限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过程,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可控性、可操作性、重复性及一定的可靠性,对模拟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高液限土结构物的性状特别有效,可能也是高液限土坡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2],
[4]杨平.浅析高液限粘土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11月.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二篇】
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并渐渐被接受,其影响力不断增加,运用范围不断拓展。本文把国内 199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概念、产权,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形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但有的学者对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是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周坤,)。二是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牛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丁栋虹,)。三是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对其下定义,前者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后者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和 (李建民,1999)。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特性
人力资本的产权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忽视产权的研究。一批中国学者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种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1.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李建民,1997)。2.从企业产权角度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张维迎)。3.从产权的可交易性和合约性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黄乾,)。
关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周其仁教授的论述有代表性。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它天然归属个人,它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周其仁, )。但有学者认为它的所有权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其“承载所有者”才是个人,人力资本“承载所有者”与其所有者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充满矛盾(李建民,1997)。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产权的完备性和关闭功能。它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当人力资本产权中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产“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周其仁,1996)。
三、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投资问题
1.关于人力资本现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 (2)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3)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 (张凤林等);(4)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张凤林,1999);(5)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刘迎秋,1997)。
[1] [2] [3] [4]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三篇】
崔海正先生于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2月)对1987年至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年至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第1期)。陈文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二、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对于姜词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开掘是近年来姜词研究中的重点,但能推陈出新的论文不多。杨海明先生的《无枝可依:姜夔的飘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年第4期)指出,作为一名“江湖词人”,姜夔虽以其出众的文才而广受当时达官贵人的赏爱,但终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仍是一位没有独立政治地位、旅食于豪门的清客文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便决定了其词作中始终潜隐着一个“无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身世飘零之感。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眷恋与缅怀,又使其词中透出一股热切和带有艳情气息的恋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构成了白石词作为一名“江湖词人”之词的重要人生意蕴。
李康化的《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为我们勾画了从苏轼到姜夔之间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二者之间相关联的美学意旨。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并非稼轩承苏轼遗风,实姜夔承东坡衣钵。长期以来,论词者认定辛弃疾是东坡的最佳继承者,作者并不否认词史中“苏辛”并称的理由。认为在对词的观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题材的扩大和深化上,特别是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长短句格律诗,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仅限于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尤其是在具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等深层精神风蕴方面,则罕有相同点。作者指出,从深层次的词学审美心理和人格精神建构的维度看,白石较之稼轩更得东坡词学审美理想的神髓。因为他们之间的精神品格惊人地相似,对词的抒情功能的认识亦相同。因此与东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词学审美理想上自然会呈现趋同苏轼的迹象,在柳永、辛弃疾之外别树一帜。苏、辛、姜三人都有气格,但辛只有气格,只能属豪放。苏、姜二人在有气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调遣清疏的文藻。但东坡表现为“清旷”、姜夔表现为“清空”,这体现在“清空”较之“清旷”更多来自运笔的讲究与语辞的雕饰。东坡乃天然标格,白石注重字句锤炼。
孙维城先生的《“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钦羡晋宋风韵,希望自我价值被发现被肯定,能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于社会的现实,对自由生活与独立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洁简傲的性格特点。而姜词把对山水的深诣与对爱情的执着融为一体,在宋词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再加上狷洁的个性与瘦硬清冷的章法语言,使我们透过他的词作,能够聆听到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姜词的意义已经溢出了词学领域,而体现出士大夫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愿望。
杨柳的《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则认为“理想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远的怀念和执着,也会产生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一经产生,其人生无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艺术化人生。但他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存在一个永远的距离。因此给他的艺术化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作者最后指出,白石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困惑与超越的不懈追求当中。其艺术化人生别具一种悲剧美。
纵观世纪末几年姜词研究,我们发现,对姜词进行总体研究因为很难出新,已不多见,对姜夔词史地位进行评价的专门文章也未出现。因为没有新资料,对姜夔生平的考订也没有进展。而对单一作品的解读,从新角度对姜词进行研究则已形成一种趋势。姜夔乃才子,除词外,对诗、文、音乐无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纪,对姜夔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词,对其诗、文、乐等也应进行同步研究。或许,当我们在对姜夔诗、文、乐的研究有所进步时,蓦然回首,姜词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层楼了。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四篇】
从前人的综述性研究看,一是数量极少,仅《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和《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进行了文献综述;二是内容浅显,都仅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简单概括上,缺乏对造纸工艺各环节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造纸原料研究现状。
(1)植物学特征描述远多于根的成分分析。几乎所有研究都提到瑞香狼毒的外部特征,包括种属、花叶形态、植株特点,开花期和生长环境。涉及根的纤维组成或化学成分的描述仅有“根部含纤维%”[1]438和“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2]42。(2)原料与造纸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少且说法不一。一是根的最佳采挖时间。观点从6月到9月,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从表象上看,最佳采挖时间因地理环境而异,非讨论重点,但深层次依据是何时根的毒性最强。有关这一层面的研究普遍认为其毒性在开花期最强,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开花期后。二是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以《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为例,文章在介绍德格县造纸原料时说“狼毒草的根须越粗壮,造出纸质量越好。”[3]157在介绍尼木县造纸原料时说“对于造纸而言,狼毒草的根粗和根细都是一样的。”[3]159本人认为,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不应受外部因素影响。可见,目前有关造纸原料的研究仅停留在外观描述上,深入的科学探索很少,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如只说其毒性给纸张带来的优良特性却未深究其“纸寿千年”的化学机理。关乎造纸质量的关键因素也不明确。
2.造纸流程研究现状。
由于两大藏区的造纸流程分别以德格印经院和雪拉村最具代表性,这里分别对两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差异。
(1)德格印经院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准备阶段大致分为挖根、清洗、砸根、分层、刨丝、蒸煮,捶打和捣浆;制作阶段包括浇纸,晾晒和揭纸。第一,准备阶段中挖根、清洗、分层、刨丝,捣浆和制作阶段研究较统一。比如,准备阶段的刨丝是用小刀将根沿纤维方向撕成细丝状。捣浆是将纸料放入木桶用木棒捣匀。整个制作阶段是将纸帘放入盛满水的水池中,用勺子舀适量纸浆倒入纸帘,用手搅拌和轻拍使纸浆悬浮均匀,将纸帘从水中平抬起后拿到阳光下用木棍支起,一面干透再晒另一面,晒干后揭下纸张。第二,砸根程度不一、后续工作是否再清洗。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砸根要使根的表皮和木芯都砸裂,也有人认为“呈现稠粘状”[4]。本人认为,在没有蒸煮的前提下,仅凭击打实现黏稠状困难较大。对于砸根后是否需要再清洗,仅李晓岑持肯定态度。应该说砸根时不可避免会混入杂质和杂碎的皮渣,再次清洗能保证根的干净,确保最终的造纸质量。但再次清洗是否会使根的毒性下降?若清洗仅为除杂,随后的煮料环节完全可实现再清洗。此外,李晓岑还指出清洗后要将纸料放在阳光下晒约2个小时。本人认为,这样做的前提是采挖的根太多,难以一天全部加工成纸张。晒根可减少水分,防止腐烂,增加根的保存时间。第三,蒸煮各项指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空白点较多,后续工作是否漂洗。工业碱的用量上,几乎都是“适量”,让人难以把握;工业碱的作用和可替代的试剂未说明;蒸煮的火候未说明;煮料时间上,一般认为在1个小时左右,也有说3个小时,这应由火候决定;煮好的'标准上,仅一人提到“纸料呈黄色的浆状”[3]158;对于煮料时是否要搅拌和煮好后是否要漂洗以除去残留的工业碱,大部分研究未提及。第四,捶打后续工作是否再蒸煮。网上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五篇】
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采油工艺综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研究的目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l)对具体油田的工艺技术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充分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制定,提高操作队伍配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采油工艺综合实施规划,为相关科研和生产部分的组织工作与生产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有效的探讨,可以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并科学、有效的对工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对采油工艺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它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并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一个有效的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必然能够对施工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重复劳动进行规避。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推进有提开采技术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增进,进而对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和采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优化油田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的内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包含了多个环节,首先,它需要对当前状况下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采油工艺进行统筹兼顾,最终科学分析研究优化采油工艺。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l)油井的现状评价。通过对新井的'试油试验以及对老井资料层面和生产史层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对油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中,需要涉及到完井方法、开采方式、井身结构以及开发方式等内容。然后,对这些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判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新井的开发策略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2)新井完井技术。通过对开发方案以及采油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新井的井身结构方面、套管的程序、钻井液的使用方面、完井方法方面以及完井液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注重的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然后,结合固井的质量对其提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射孔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有效的设定射孔参数。(3)修井技术。对于修井技术来说,它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内容之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地下的实际环境,然后科学预测未来开采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并提出针对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质量要求。
(4)采油金属。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对采油技术的有效研究。针对这一核心内容,需要对采用注采压力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动态分析和评价,并优化选择自喷管柱的型号,提高油井自喷生产期预测的科学性。
(5)增产技术。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讨论与研究增产方式,计算相关工艺参数,设置所需设备,分析措施的规模以及施工的工艺。
(6)生产测试技术和试井技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可以提出开发过程以及生产测试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设备以及配套队伍。
(7)注水技术。注水在采油工艺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会对采油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探讨,能够对水管柱的优化选择进行有效的实现,并对注水压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实现对于吸水能力、水质标准的分析与制定,并最终提出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税金占之间的水质管理详细的技术做法和相关要求。
(8)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对计划措施的工作量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工艺措施的维护费用、设备投资、设备利用率与效率、可压费用以及措施费用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预测,充分保证各项规定的完成并对利润最大化与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进行有效的保证,实现整体工艺方案的统筹规划。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六篇】
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折射出南北分裂、融合时期**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七篇】
崔海正先生于1997年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月)对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1997年至1999年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陈文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二、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对于姜词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开掘是近年来姜词研究中的重点,但能推陈出新的论文不多。杨海明先生的《无枝可依:姜夔的飘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指出,作为一名“江湖词人”,姜夔虽以其出众的文才而广受当时达官贵人的赏爱,但终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仍是一位没有独立政治地位、旅食于豪门的清客文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便决定了其词作中始终潜隐着一个“无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身世飘零之感。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眷恋与缅怀,又使其词中透出一股热切和带有艳情气息的恋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构成了白石词作为一名“江湖词人”之词的重要人生意蕴。
李康化的《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为我们勾画了从苏轼到姜夔之间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二者之间相关联的美学意旨。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并非稼轩承苏轼遗风,实姜夔承东坡衣钵。长期以来,论词者认定辛弃疾是东坡的最佳继承者,作者并不否认词史中“苏辛”并称的理由。认为在对词的观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题材的扩大和深化上,特别是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长短句格律诗,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仅限于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尤其是在具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等深层精神风蕴方面,则罕有相同点。作者指出,从深层次的词学审美心理和人格精神建构的维度看,白石较之稼轩更得东坡词学审美理想的神髓。因为他们之间的精神品格惊人地相似,对词的抒情功能的认识亦相同。因此与东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词学审美理想上自然会呈现趋同苏轼的迹象,在柳永、辛弃疾之外别树一帜。苏、辛、姜三人都有气格,但辛只有气格,只能属豪放。苏、姜二人在有气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调遣清疏的文藻。但东坡表现为“清旷”、姜夔表现为“清空”,这体现在“清空”较之“清旷”更多来自运笔的讲究与语辞的雕饰。东坡乃天然标格,白石注重字句锤炼。
孙维城先生的《“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钦羡晋宋风韵,希望自我价值被发现被肯定,能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于社会的现实,对自由生活与独立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洁简傲的性格特点。而姜词把对山水的深诣与对爱情的执着融为一体,在宋词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再加上狷洁的个性与瘦硬清冷的章法语言,使我们透过他的词作,能够聆听到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姜词的意义已经溢出了词学领域,而体现出士大夫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愿望。
杨柳的《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则认为“理想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远的怀念和执着,也会产生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一经产生,其人生无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艺术化人生。但他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存在一个永远的距离。因此给他的艺术化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作者最后指出,白石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困惑与超越的不懈追求当中。其艺术化人生别具一种悲剧美。
纵观世纪末几年姜词研究,我们发现,对姜词进行总体研究因为很难出新,已不多见,对姜夔词史地位进行评价的专门文章也未出现。因为没有新资料,对姜夔生平的考订也没有进展。而对单一作品的解读,从新角度对姜词进行研究则已形成一种趋势。姜夔乃才子,除词外,对诗、文、音乐无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纪,对姜夔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词,对其诗、文、乐等也应进行同步研究。或许,当我们在对姜夔诗、文、乐的研究有所进步时,蓦然回首,姜词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层楼了。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第八篇】
执行力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等学校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执行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效执行是高校实现战略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高校执行力方面的研究作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理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构建高校执行力建设体系,并加强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
作者:刘应兰杨林卢朝佑作者单位:刘应兰,卢朝佑(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林(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92)
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ofcultureand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执行力建设研究成果提升途径现状评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