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艺范例【优秀4篇】
【导言】此例“少年文艺范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少年文艺【第一篇】
我1976年4月调至昆山文化馆任创作员。1977年我在创刊不久的《少年文艺》上连续发表了几篇小说和散文,还在《江苏文艺》(后来的《雨花》)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散文,顾宪谟老师很看好我,有意调我到编辑部工作。先是昆山文教局不同意放,后我也犹豫,有点舍不得离开昆山,期间还劳驾郁炳隆老师专程去昆山做工作。几经周折,1978年10月我正式来到《少年文艺》编辑部,一干就是10年,并以此开始了我的编辑出版生涯。
当时《少年文艺》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少儿编辑组的一个子项目。少儿组总共十几个人,一起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丛刊有三个半人,顾宪谟老师领衔,还有俞伯洪、我,李娜算半个,她除了丛刊还管少儿组里图书的美术装帧。期间,顾老师不间断地借调一些业余作者来编辑部,既是培养也是帮助工作。直到1984年少儿组从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出来,正式挂牌成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才有一个科级部门的建制。后来又来了王建一、章文焙、沈飚等。
我在《少年文艺》主要负责小说栏目。我以前就有统计,在1978年10月至1988年10月的整整10年间,我编发了近400篇中短篇小说,有42篇被转载,或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被电台连播,被选入各种年选,被翻译至海外发表等,因此还获得了“中国首届少儿报刊奖”小说栏目一等奖。《少年文艺》在孩子中有广泛影响,在儿童文学界有良好口碑,最辉煌时每期达80余万印数,应该说小说栏目的高品质为其做了贡献。
由于自己业余也写作,我理解投稿者的心情,从不拖拉,为此获得很多赞誉。当年一大批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作家团结在《少年文艺》周围,许多作者成了我的挚友,他们总把最好的稿子交给我们,并以在《少年文艺》发表为荣,所以我的小说编辑当得既轻松又卓有成效。
这10年间我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完成了省级机关业余大学中文专业4年的学业;二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了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少年文艺》既是我儿童文学创作的摇篮,也为我以后的编辑出版生涯做出佳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文艺【第二篇】
在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的会议室,记者认识了这位“读书榜样”。据了解,陈舒琪的头顶还笼罩着诸多光环——在海门市东洲小学就学时担任校长助理,曾作为学校代表去香港插班修学;升入初中后出任学生校长,担任学校各类活动的主持,多次获校级、市级演讲比赛一、二等奖等。记者面前的陈舒琪像个邻家小姑娘,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侃侃而谈,没有一丝羞怯扭捏,阳光般的笑容时时绽放在她的脸庞上。
“读书榜样”诞生记
故事还是从2012年的暑假说起吧。当时陈舒琪正在兴致勃勃地为时长15天的澳洲修学做准备,却意外地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打来的电话,原来她已经顺利通过了市级、省级的海选比赛,将要进京与全国30个读书少年进行“读书榜样”的角逐。惊喜之余,陈舒琪却有点犯难: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去澳洲修学的机会,多么难得啊!可是权衡再三,她决定将修学的机会置后,现在,进京比赛去!
在陈舒琪的印象中,这一活动的市级比赛比较简单,主要介绍一本自己读过的书;省级比赛和全国比赛难度大一点,比赛前选手要提交一份自己阅读过的书单,评委根据这份书单现场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平时喜欢看的书、对书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了解情况等,限时回答5分钟。几场比赛下来,陈舒琪自我感觉还不错,基本上还算顺利。
“如果要求你为张爱玲写回忆录,你会帮她写一个什么样的自我介绍开头?”比赛中有评委这样向陈舒琪提问。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不仅考查对张爱玲生平的了解,而且要求深刻把握张爱玲的个性特点。但在陈舒琪看来,相对于那些着眼于书本细节的问题而言,这道题真是蛮容易的,所以她的回答很顺利,着实令评委吃了一惊。
最终,陈舒琪拿到了“读书榜样”奖,收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份不寻常的回忆,还有一群共同闯关的好朋友。临别前的晚上,她和别的小选手聚在一个房间,举行了临别派对,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换名帖、念诗、玩闹,直到凌晨两点才散场。
事后,陈舒琪开玩笑地说,在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场比赛之后,以前觉得很神圣、很厉害的中央电视台的神秘度大为降低,因为自己站在台上也不觉得怎么紧张。这得益于她在学校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经历,在活动中,她临场发挥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渐渐学会了如何调节好心态。
文艺少年养成记
陈舒琪是学校活动的“金牌主持”。她在幼儿园就主持过毕业典礼,小学的时候主持升旗仪式、策划主持学校儿童节的活动,升入初中之后参与的活动就更多了。陈舒琪的小诀窍是:告诉自己,这是别人的活动,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这样就能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其实,陈舒琪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少年”。先看看她参加比赛前提交的阅读书单:《娱乐至死》《百年孤独》《郁闷的中国人》《第二性》《亲爱的加百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挪威的森林》《天瓢》《怨女》《洛丽塔》《重返金本位》。这些书远远超出了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范围,她却坦然地表示,自己已经到了读这些书的时候。从小开始,父母对陈舒琪就实行“放羊式”的教育,她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读《青年文摘》《读者》,妈妈还会介绍一些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给她,于是她到了高年级时就开始读更深层次的书。她觉得读书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但从书本中自己能更早地接触大千世界,少一点迷茫,多一点思考,早点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将来的生活才会更有方向。
陈舒琪有一个在澳门读大学的大朋友,在她看来,这位大朋友坚强、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读书兴趣也影响了陈舒琪,陈舒琪会从他贴在博客上的书单里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来读。他曾经告诉陈舒琪一句诗: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陈舒琪明白了人应该是自由的、独立的。
对陈舒琪影响很深的还有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她很少读韩寒的书,但她喜欢这本书中“在路上”的感觉——短暂脱离原来的生活,去邂逅不同的人和事,让自己的心变得轻盈,不受束缚。
陈舒琪还策划过学校的电台,模仿她很喜欢的一个叫做“玖声”的网络电台,主要内容是听听音乐,聊聊书籍。但这个颇为“文艺”的电台没能真正运行。文艺青年还有一个标签叫“民谣”,陈舒琪当然也不例外,她喜欢周云蓬,喜欢李志,小学六年级时还特意去学了吉他。她还喜欢自己去看电影;喜欢和朋友聊天,喜欢给笔友写信;喜欢逛书店,坚持每个月读一两本书。
少年文艺【第三篇】
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更倾向于忍受尚能忍受的苦难,而不去为了解放自己而废除他们习惯已久的形式。
但是,当苦难无需再被忍受,让人心动的理想形式就在眼前,没有人还愿意停留在那里,我们有权利,甚至可以说是有义务,去选择更好的。
我们知道,一定有一群年轻人,他们追求着精神上的美好家园,有着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来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向往着中国的古典、闲适和儒雅,可是却身着各“流”的衣装、日夜于网络、音乐、大片和快餐店之中自得其乐,或者面对沉重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威严,沉溺其中抽身无力欲罢不能。断裂的文化层面和跳跃的时代步伐,造就了21世纪中国的年轻人,有着与其他人群截然不同的内心和行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悲欢。他们一直在寻找和感觉着自己的存在,或者是一面旗帜,或者是一个方向,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所以,《少年文艺》要从众多纷繁芜杂千人一面从内心到每一个毛孔都雷同的杂志中脱颖而出,做一份真正具有独立个性的刊物。
曾经看到过许多比较,关于我们的《少年文艺》和一些别的杂志,我们谢谢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但是,今后这些比较我想是不必了。我们不愿意、也不屑做天底下相同的哪怕是第二片树叶。
文艺是一个大舞台,它欢迎无所畏惧甚至放浪形骸乃至不成体统但一定真诚的表演,只要鼓起勇气坚守自己的立场,形成自己的原则,不要追赶别人的风潮,别因懦弱和谦卑失去自己的个性。《少年文艺》就是要托起这样一个舞台。
少年文艺【第四篇】
在被《少年文艺》包围的日子里,我生活得有滋有味。每读到1篇好文章,我便会被故事中的情节吸引。心情呢?就跟着主人公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一会儿悲痛,一会儿又笑得前仰后合┅ ┅起伏不定。
当读到《神龟的嘱托》时,我被里面那个小女孩的话语逗得哈哈直笑;当读到《日落南河》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许多疑问:为什么李明亮不去拿自己的衣服?为什么傅主任要把李明亮的准考证撕得粉碎?为什么柳顺雅要把自行车骑那么快?为什么┅ ┅还有,当读到《楼梯口的瞬间》时,里面那个苍老的小孩让我心惊胆战,当读到┅ ┅
《少年文艺》是我的至爱。每天放学回家后,写完作业,假如没有其它的事,我就会捧起《少年文艺》,往沙发上一坐,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少年文艺》呀,就像是一杯咖啡,要慢慢品尝,细细品味,才能品出里面的“甜头”来。
总而言之,被《少年文艺》包围的日子,就是两个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