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期刊论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CN期刊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期刊论文范文参考1

一般而言,期刊学术论文的前置部分主要有标题、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四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写作规范。

1、标题

标题也称为“题名”、“题目”、“文题”或“篇名”等,是论文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

期刊学术论文的题目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第一条信息,它除了准确、具体反应期刊学术论文的内容,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外,还对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提供重要信息。

要根据“正确”、“明确”和“准确”的原则拟定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题目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要尽量使用关键词语和规范词语,慎重使用缩略词语,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

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既要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要太长,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5个汉字。

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要内容,引申主题,或者对某一事实加以说明,还可以在标题后面加上副标题,起到对主标题补充、解释和说明的作用。

主标题高度概括论文内容,副标题说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

2、署名

期刊论文2

关键词:期刊论文 论文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98-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学者发表SCI论文万篇,连续6年排世界第2位。虽然数量增速明显,但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如何办好大学,如何以科技服务社会,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界自身关注的焦点。好的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科技创新(包括社会科学)的基地,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关键在教师。公平、公正地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如科研论文,是激发教师、科研人员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该文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制度三方面分别进行简单评述。

1 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一般以专利、论文、专著的形式出现,它们都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获得专利保护的成果在使用时是需要付费的,而以论文、专著形式出现的成果则无须付费。重要的成果往往在申请专利保护之后,再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目前我国科研论文评价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其主要表现是:在科研评价中行政化倾向严重,科研人员在评价体系设计中的发言权不够,在评价机构中的比例不足;更有甚者,在一些企业中,成果评价或者考核人员全部为行政部门负责人,一线科研人员基本没有发言权,这不仅影响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而且也影响成果评价的公正性。二是有的评价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其表现是:我国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的数量急剧飚升,但原始创新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甚至屡屡出现学术腐败现象。致使“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样的钱学森之问短期内无解。

为此,张萌物等[1]提出构建发展性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即从评价对象过去、现在、未来的贡献出发,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王峰等[2]也提出了目前我国核心期刊存在不思进取、人情稿、关系稿等问题,实际上某些核心期刊存在的问题远甚于此,有些核心期刊把版面出租给某些公司,把期刊当成了摇钱树,这也是导致我国某些期刊近年来被核心期刊、EI驱逐出去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对论文进行评价时,片面采用核心期刊作为指标也是不客观的。于敬等[3]则认为,要克服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必须建立弹性的科研业绩考核机制,必须建立分类评价和管理方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才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到目前为止,国内甚至全世界也没有一套大家公认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实际上这样的体系也不应该存在,因为好的评价体系一定要符合国情、域情,符合学科特点。

2 关于评价指标

从宏观上讲,论文的评价不外乎两个标准,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核心是质量标准的评价,这也是期刊论文评价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发明专利是否授权的根据,其参考的对象是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文献,专利审查员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所以专利的评审具有相对严格的尺度。而论文的评审,一般没有统一的尺度,负责任的期刊要有专门的审稿专家库,论文由专家审稿把关。但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没有审稿流程,有些是形式审查,有些是所谓重复率审查,而最重要的稿件质量审查却被忽视了,这是造成期刊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关于期刊论文的质量,普遍接受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二是被引频次,三是同行评议。讨论期刊论文评价,目的是希望把确实好的论文评出来,但实际上很难有一个标准是没有漏洞的,因为所有的标准都可以被人为操纵。比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国内外都有一些期刊要求投稿作者要引用投稿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有些甚至因没有引用而拒绝发稿;再如被引频次,存在自引和他引以及互相引用的问题,也难以完全杜绝人为因素;被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同行评议形式,也因为许多人情和关系而失去本色。2015年3月底,英国现代出版集团宣布撤回43篇论文,撤回的理由是“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以及存在问题”,导致相关论文的学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这43篇论文中有41篇的作者为中国人,涉及38所高校等机构。这再次说明同行评审也有人为因素干扰。

笔者以为,如同专利评审一样,对期刊论文的评价,首先要看创新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没有创新的研究,不仅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在研究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其次,要看论文的被引频次,在注重他引的同时,还要区分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的区别。被引频次高,说明发表后同行关注度高,论文影响力大,但有时综述论文的被引频次会高于研究论文,而综述论文的本身并不代表研究的最新动态,所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要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一般是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期刊,其庞大的高素质审稿人队伍,严格的审校流程和编辑质量,吸引了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研究单位期刊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国际潮流,也要切合学科和单位实际;既要有定性指标,也要以定量指标为主,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3 关于评价制度

推进期刊论文评价改革的关键要靠制度建设。首先要推动科研机构行政权、学术权的分离,建立以学术为本的管理体系,实行学术自治、专家治研。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规定了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原则和导向。2014年7月,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了《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具体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作了详细规定;201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出《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典型地区、典型高校针对问题,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实践,强化引领示范。

实际上,除了教育部以外,其他科研院所也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指导意见。以高等学校为例,北京市主要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逐步建立一套有效促进和形成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上海市教委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除了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外,上海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河南省教育厅在2014年底也发文表示,到2020年底,全省高校将逐步形成包括社会专业机构评价、市场评价和必要的政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

黄维[4]指出,在我国建立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解决三关问题,一是质量关,二是人情关,三是功利观。解决质量关,就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核心是要选择学术水平高、判断力强,品行操守好和具有公道心的专家队伍。解决人情关的问题,就是要靠严格的奖惩制度。解决功利关的问题,要靠强有利的反腐措施。

有鉴于此,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制度。首先是要确立正确的导向。一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地位,在对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和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应放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西方标准,回归中国学术优良传统,采用中国学术规范,运用中国评价标准。二是坚持以质量为本。质量是学术成果的生命。在学术评价中,应破除数字迷信,树立精品意识,以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根本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坚决抵制科研商业化、论文商业化的不良风气。

关于学术评价方法,文献浩瀚,笔者以为,一是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将专家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三是将期刊的影响力与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和创新性相结合。在科研成果评价时,加强科研成果原创性考核的比重,完善针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考核的比重[5],让科研回归学术本身,让科研人员回归学术阵地。

4 结语

科研成果大部分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期刊论文的评价自然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全面、公正、准确地对论文进行评价,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评价、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的发放等教师、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关系到人才的评价、发现和选拔,最终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和学科发展。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及奖励办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期刊论文评价办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评价办法考虑的因素较少,缺乏对论文整体的量化考核,如单纯靠期刊的影响因子评定论文的水平,而没有考虑论文内容本身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因此,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简便、定量综合的期刊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于推动高校科学研究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萌物,薛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94-99.

[2] 王峰,周文胜。关于我国高校学术论文评价标准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136-139.

[3] 于敬,周玲。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73-75,81.

[4] 黄维。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N].人民日报,2015-05-04(7).

期刊论文3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评价多以SCI、EI收录论文为标志,但由于SCI、EI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录文献集中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SCI、E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全貌[1]。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量超过200篇的期刊有7种,如表4所示。这7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十二五”期间连续入选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说明陕西师范大学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较高。

表5列出了“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频次最高的15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西师范大学论文高频关键词“大学生”“对策”“高校”等显示,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关注大学生、高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若将关键词“西安市”“西安”合并考虑,则“西安”一词使用频次共计189次;若将关键词“陕西省”“陕西”合并考虑,则“陕西”一词使用频次共计166次。“陕西”“西安”这两个高频关键词说明陕西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立足地方、围绕地方、服务地方、特色鲜明。

期刊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期刊;网络营销;可行性

本文作者:李嘉刘淑华傅晓琴

网络营销是20世纪末出现的市场营销新领域,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1]。目前,期刊界还没有形成期刊网络营销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期刊的网络营销不等于期刊的上网发行,上网发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期刊网络营销是指在网上进行读者市场调查与分析,选题与组稿,征稿、投稿、与评审,内部网上编辑加工,发行,期刊征订、送货等服务和信息反馈等。期刊网络营销既要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进行网络营销的期刊可以是印刷版,也可以是电子版,或一种期刊2种形式。

1.我国科技期刊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科技期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上网营销的期刊仅见于一些电子刊物,印刷版期刊几乎没有,上网发行的期刊也寥寥可数。如中国学术期刊网虽然开设了“期刊征稿公告”“期刊征订公告”“作者投稿”“编辑部采编”等栏目,但大部分入编科技期刊仅仅停留在网络宣传,只是将编辑部地址、名称、联系电话以及编辑部简介“上载”到网上而已;一些期刊虽然设立了自己的网址,但大多数只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电子函件地址,作者也极少通过此网站投稿,中国学术期刊网所设栏目形同虚设。

我国科技期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根本谈不上网络营销,网络资源在营销活动中的巨大优势与深厚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如龙城网站只是利用希网网络平台创建期刊导读,通过向订户发送“高校学报”目次或摘要,引导用户订阅;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只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络使用方式,通过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为本单位内部用户提供网上检索服务,或经授权后为通过互联网使用的CNKI识资源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网上检索服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提供西文期刊、会议论文和中文会议及学位论文等文献服务,主要面向全国提供馆藏文献的阅览、复印、查询、检索、网络文献全文提供和各项电子信息服务,其本质还是检索性网站;希网网络的主要业务是函件列表和发行,为网民提供科学、详尽的期刊分类和搜索功能,但其办刊方式仍仅限于电子期刊。

2.科技期刊上网营销的好处

科技期刊经营现有的弊端,一是发行量小,经济效益低,二是利用率低,社会效益差,三是时效性差。若科技期刊借助网络资源上网营销,这些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

1)可利用网站进行信息。科技期刊可在网上宣传介绍自己,可以直接向读者发送征订启事等编辑部信息,可以提供电子信箱供作者投稿,可以介绍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及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

2)提高期刊的时效性。通过网上传播稿件,编辑部可及时与作者保持在线联系,大大缩短审稿、退修及编辑加工时间,缩短出版周期。

3)营销沟通互动。买卖双方可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编辑部通过展示期刊目次或摘要,引导用户订阅或到图书馆查阅,通过网上开设“论坛BBS”和留言簿,促进读者与期刊之间的交流。

4)运行效率高,动作成本低。编辑部只需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全球信息网和贸易网,发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科技期刊只有进行网络营销,才能扩大发行量,提高办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科技期刊进行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环境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中心(CNNIC)统计,至2001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337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已成为继电视以后的又一重要媒介。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的大量投入下,我国已基本建成4个骨干网络,为因特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已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条件,编辑部完全可以借此与作者进行在线联系。

政治法律环境

关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国际立法,主要有1987年国际商会的《电传交换数据统一行动法则》,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的《电子提单规则》等。我国在研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制定并了一批具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法规:1996年2月,国务院(第195号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5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2月,公安部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9年8月,信息产业部了《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初稿)》拟就,报国务院审批;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下半年,国家还先后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些地方政府也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可以说这些法规的颁布,结束了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网站管理无章可循的无政府状态,也为科技期刊的网络营销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文化环境

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3大因特网用户国。上网用户在受教育程度上学历大多比较高,在职业结构上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例最大,在行业分布上以计算机、IT、商业贸易以及科研教育居多,而在上网户地理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北京是我国网民最多的地区,广东、上海其次。这些都是我国科技期刊网上营销所持有的优势条件。

物流配送等后备环境

虽然目前我国网络支付

技术手段还不很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仍处于研制认证阶段,但电子商务经过近2年的宣传之后,消费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商务。银行、邮政、航空等部门都纷纷采取了行动。[2]随着网络技术、网上支付和信用体制的发展,网络营销会更加快捷、方便,期刊编辑部可以抓住机遇,顺应历史的潮流,进行网络营销。

期刊业内在条件

据美国商务出版社的统计,它所代表的1200种期刊中,1990年有20%设立了自己的网站,而到1998年,这一数字已增加到90%,不少传统期刊开始分享到网络传播带来的好处。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1995年上网发行,至1998年3月,网上浏览人数已达1070万人,远远超过阅读印刷版的人数,且70%是英国以外的读者。美国《时代》周刊于1993年开始发行网络版,仅1年半订户就达到18万人。[3]1997年,美国《科学》周刊获得了《科学在线》在中国的网上发行权,中国作者可通过submit-向美国首都华盛顿编辑部投稿,具体要求和操作程序可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进入science查得。

4.建议

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或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在大的网站上做相关链接,标明投稿要求,让作者通过网络将文章发给编辑部。编辑人员可通过网络将文章发送给审稿人,审稿意见也可利用网络向作者回复。若文章达到发表要求,编辑人员可在网上进行编辑加工。出刊后可进行网上征订,读者若需要期刊,只需按一下键,刷一下卡,就有刊物送上门,有什么意见也可通过网络将信息反馈到编辑部。

笔者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我们科技期刊编辑应抓住历史的机遇,尽快实行网络营销,以求生存与发展。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市场调查,策划、宣传、投稿、审稿、编辑、订阅、发行等方面都有现成的网站提供服务。我们应重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或者开发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络营销。有能力的期刊编辑部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实行工作流程网络化,并且使网络版与印刷版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暂时无能力的编辑部可以借助现有网站的资源,实现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网络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期刊论文范文参考5

术前护理

①了解患者的病史:对患者身体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及以往病史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并全面检查患者肝脏的代谢功能是否良好,凝血酶、转氨酶及肾代谢时间正常与否,肾、心等主要的内脏功能是否存在障碍;

②饮食方面的调理: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而言,适合高蛋白、高热低脂、高维生素为主的食物,应少吃多餐为宜。

为提高患者在手术中的忍耐性和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必要时可以营养液的方式将脂肪乳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由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术后护理

密切监测病情

患者手术后72小时内,应密切监测其各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患者体温持续为38摄氏度,则表现为受到感染,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行肝手术后的患者容易发生胆漏、肝断面和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炎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情况、引流管情况和意识状态等,并准确详细地记录在案[2]。

若存在病情异常现象,应立即联系医生,并做好对应的护理准备工作。

体位护理

①手术后6至8小时内,患者应取平卧位,以便减轻患者腹部受到的张力,同时对引流起到促进的作用;

②2至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每天翻身次数不少于5次,并指导和鼓励患者有意识地进行深呼吸与咳嗽,可减少痰液等现象出现,对肺炎及肺不张也起到很好预防;

③为了避免因下床活动造成的肝断面出血,患者手术后应卧床休息5至7天才下床活动,或者在病床上做适当的运动,防止下肢静脉产生血栓和肺部感染。

胃肠减压与膳食护理

手术后,为减轻患者胃肠的压力,预防其产生恶心、腹胀及呕吐等现象的产生,对患者行抽吸胃内部气体、液体。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胃液的性质、抽取量及其颜色,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责任医师,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在保持休息质量的同时注重膳食营养,保证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注重膳食营养。

当患者胃肠蠕动恢复后,在静脉滴注营养液的同时,给予新鲜的冰冻血浆和白蛋白,以保证其热量的供给。

停止胃肠减压,患者先进食流质食物,若无腹痛腹胀现象,逐渐食用半流质饮食,逐渐食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患者应以少吃多餐进食方法为原则。

饮食正常的患者应食用热量、蛋白、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同时对钠的含量和水的摄入要严格控制,并记录24小时的进出量和腹围、体重的变化。

呼吸道管理护理

术后必须密切查看并记录患者的呼吸状况,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

每天定时给患者拍背协助其咳痰,保证呼吸的通畅;关注患者呼吸的频率和节律,若发现患者存在胸痛、胸闷、气急等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医师并查明原因后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当患者单侧呼吸音减弱时,应严密关注其胸腔情况,防止积液和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如进行胸片或血气分析检查,均在无菌条件下严格进行。

用药后护理

严格关注和详细记录患者疼痛伴随的症状、疼痛程度及性质,并找出疼痛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观察服药后疼痛的变化及药效。

当患者深呼吸及咳嗽时,指导其轻轻按压伤口或以数羊、听音乐、看娱乐节目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达到逐渐减少止痛药用量的目的。

引流管的护理

注重查看患者引流液体的性质、颜色和流量,保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

当引流管液体日益减少并无胆汁和出血状况时,可在手术后3至5天后拔出引流管。

若引流液有增无减且含血性时,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具体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措施。

指导患者合理固定引流管,预防其扭曲、受压、折叠、脱落等,时刻确保引流管的畅通。

每天在无菌条件下,更换引流袋或者引流瓶。

48 144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