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研成果报告1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4篇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科研成果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科研成果报告2

第二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项目提出的理由,项目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以及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基于此目的,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的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时,要能够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一、项目的背景

项目的背景包括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两项。

二、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的发展概况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包括己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成果、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厂址初勘初步测量工作情况、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等四项内容。

科研课题研究成果3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研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能只是重复教学的“教书匠”,教育科研便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青睐。“科研兴校”已成为时兴的口号,几乎在每个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都可以找到科研兴校的词汇,每个中小学校所承担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不少普通教师也承担了课题研究项目。但是,由于课题研究的功利主义取向、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已有研究成果的标新立异、对课题研究方法不了解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并没有起到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品牌的作用,教育科研应有的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一些学校领导为了粉饰门面或者完成上级行政部门的科研任务违心地去申报课题;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而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之余挤时间东拼西凑撰写课题材料,教育科研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包袱”。那么,如何让教育科研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觉得可以从继承传统精华和变革现实困境两个方面入手。

一、继承传统――从教育科研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

隔断教育科研历史的科研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历史的断流中进行教育科研就会因为缺乏历时性的承继而难以具有理论的丰富完满性和实践的长久生命力,就会像在大海中划行一叶扁舟一样随时都有被风浪打翻的可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需要继承传统的精华,从教育科研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

1.梳理历史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从当前很多教师撰写的课题论证报告来看,很少有教师能够对已有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有的教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部分往往用几句话匆匆带过,有的干脆就将此部分省略,有的论证报告根本没有参考文献。要建设具有学校(学科或个人)特色、学校(学科或个人)风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就必须加强对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因为它是形成具有学校(学科或个人)特色、学校(学科或个人)风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历史基础。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必须对历史上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继承和发展,只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才能将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只有对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才能找寻到历史研究中已有的不足和空白点进行有意义的创新,而不是盲目地标新立异,走前人已走过的路。

2.继承历史上高尚的学术人格

近年来,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可谓不多,但仔细品味这些论文和结题报告,不少都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感觉。“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词汇常常见诸结题报告的一级标题或二级标题中,很多理论性的成果因为缺乏一手的数据和实例支撑而变得空洞和扑朔迷离,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却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面繁荣掩盖了科研背后的浮躁和虚空,继承历史上高尚的学术人格已经变得迫在眉睫。纵观我国教育史上的伟人,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无论是唐代的韩愈还是明代的王守仁;无论是近现代的蔡元培还是陶行知;无论是刚刚去世不久、退休后坚守教育研究20年成为国内系统研究“形象思维”权威的温寒江老人,还是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叶澜、裴娣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让人信服的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更在于他们高尚的学术人格。高尚的学术人格应包括强烈的学术兴趣和学术使命感、求真求实求准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学术追求、淡泊名利的吃苦耐劳精神等。因此,我们要继承教育家们的这种高尚的学术人格,不断反思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思维与研究对象的适应性,探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另外,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应景、应急的工作又多,只有继承这种高尚的学术人格,中小学教师才能努力探索教育的真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自觉抵制各种功利思想的干扰,才能感受到教育科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不断净化教育科研的世界,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精神境界。

3.运用已有课题研究的科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小学校有效进行教育科研的途径。既然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行列,那么,就要按照流传下来的已有的“科研”的方法去开展课题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编造研究方法。其实,所谓的科研方法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从大的方面来说,课题研究不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流程;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小学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几种研究方法。研究并不是复杂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曾经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总结,只不过有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有科学研究的“隐形的翅膀“罢了。一般来说,教师只要用心,通过接受几次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训讲座,能够简单运用这几种研究方法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并不愿意去给自己“找麻烦”,比如在解决问题阶段,也许有老师在不经意间把困扰已久的那个问题顺利解决了,但是,如果该老师不能很好地运用经验总结法的话,便不会对解决问题时有意无意地创造过的必要的条件或创设过的合适的环境去思考去深究。一种新方法的创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科学地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同时还需要科学运用教育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较长的时间、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检验。就此而言,运用经过“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科研无疑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二、革新现实――从教育科研的现实困境中寻求前进道路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走出困境焕发生命活力的希望存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尊重中,也存在于对现实境遇的妥善把握中。现实要求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必须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革新。

1.变革选题的不科学

任何一种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找到教育教学创新的切入点。郑金洲先生说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是结合在一起的,始终是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的,科研虽然不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充分条件,但无疑是必要条件。”曾天山也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作研究要以我们的事情为中心,以我们现实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一个与自己相关、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课题。”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问题必须直指学校的痼疾,直指教师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么如何找寻这些问题呢?笔者觉得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①从面临的教育教学中自身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中提炼问题;②秉持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从自身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中探求教育规律,寻找新的生长点;③从关注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靠点。

教育科研如果不能以教师日常教育紧密结合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教师就不会有研究的内驱力,而如果没有研究的内驱力,也就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另外,教师的选题还应该选择小的切入点,如果选择的课题过于宽泛,那么教师就难于驾驭,课题研究势必难以落到实处,教师就感受不到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研究的兴趣。因此,中小学校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杜绝没有问题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杜绝假大空的选题,杜绝超越自己研究能力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学校教育科研与学校问题解决之间的鸿沟。

2.变革课题研究过程的不扎实

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存在着“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往往被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如何变革课题研究过程不扎实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目标”所体现的是课题研究的方向,是课题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题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范畴和要点。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研究内容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问题研究网络,或者说是分解为一个个的子课题。只有建立问题研究网络,课题研究才能有抓手,才能将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一个个解决。

其次,要大力推行课题研讨课。课题研讨课就是赋予学校日常的听课、评课以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属性,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对蕴含着课题研究新成果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总结与提炼执教者的经验与特色,发现与研究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与意见,真正肩负起改革课堂教学、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使命,达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讨课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以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为根基。听课与评课首先是建立在研究者对承担课题的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基础之上的,研究者只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到“胸中有丘壑”并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课题课的听课与研讨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才能提高研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对象。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源于实践和面向实践的,坚守教育科研的本真要求,就必须以自己或同伴真实的课堂教学为对象进行研讨。只有这样,研讨才是客观的、真实的、有意义的。

(3)以系统思维为引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课还是教学后的研讨,都要以系统思维为引领,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思考:课题研究成果运用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改进的意见有哪些?下一次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4)以文本表达为手段。现场的听课、评课是即兴的,是在动态过程中依靠感性快速生成和发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场域性”,并容易流于表面或笼统。而如果由研究者将听课、评课的过程用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则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精细、深刻,考虑问题更加周全,更能体验到科研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从而进入教育科研的佳境。

(5)以行为跟进为目的。课题研讨课直接指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改善,因此在进行课题研讨课之后,一定要有执教者行为的跟进。执教者一定要根据研讨出来的经验特色、发现的问题或不足,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研讨课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随意化的一种改进和超越,是教师对事实本质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智慧的跃进,是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3.变革课题研究成果的“单一性”和“闲置性”

当前中小学校往往跟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成果一样,是以结题报告和论文作为科研的最终成果,这些材料一经专家鉴定,结项证书拿到手,这种科研成果便被“束之高阁”而“闲置”起来。即便有些教师有心想借鉴一下其他学校的研究成果,却因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学术性强、借鉴性差、读起来枯燥无味而最终“尽兴而来,败兴而去”。如果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不管用,那么“兴校”又从何谈起呢?如何改变这种研究成果的“单一性”和“闲置性”呢,笔者认为,增强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和“草根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扎扎实实做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全过程中,那些经过他们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反复实践、几经讨论出来的极具“草根性”的丰富多样的新观点、新方法、新举措便会涌现出来,这些丰富的草根性成果不一定是学术论文,同样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方案,撰写的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具玩具等。这些丰富的“草根”成果,可能与某些专家的教育理论相比,在结构上不够严谨、在用语上不够规范、在思考上不够高深,但是,这些源于教师日常教学的成果在学校更为实用,更便于同一课题组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更便于教师之间情感的共鸣、创新火花的迸发。如果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仅有论文、结题报告,还附有富有说服力借鉴性的“草根性”成果,那么,学校科研兴校的初衷就会得到有力实现。

只有继承传统,在历史的积淀中吸取优秀研究成果、高尚学术人格、已有科学研究方法的养分,变革当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选题不科学、研究过程不扎实、课题研究成果的“单一性”与“闲置性”,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幸福生活、生命质量提高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的发展命运、特色凸显、品牌创建结合在一起,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品牌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学校和教师的生命价值才能在教育科研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 朱宏英。关于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2009(6).

[2] 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校本教育科研的重要范式。江苏教育研究,2009(5).

[3] 刘长兴。关于学校教育科研走向的思考。天津教育,2009(8).

科研成果4

关键词:科研成果;课程资源;转化;地方高校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2015-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在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后,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启动了“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部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课程的建设也逐渐得到重视,教育部也计划到2020年,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7000门线下精品课程,共1万门部级的一流精品课程。在此背景下,统筹科研和课程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的、尤其是自身的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的转化是进行课程建设重要途径。

二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的四大职能,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科研成果进入课程是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实现四大职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中明确提出“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1]。科研成果进入课程必将有助于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体系和专业建设水平,是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金课”。“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性,要求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课程需要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2]。而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金课”的标准的。所以必须依靠科研成果充实课程。这是打造“金课”的必要途径。

三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形式

(一)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当前的理论教学课堂仅讲述课本的知识较多,灌输式教学相对普遍,课堂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互动少。而引入科研成果之后,给课堂充实了丰富的案例,能够将理论结合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法,更容易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展开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比如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设计引入了《开花素的发现过程》。通过相关重要论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扮演了研究者的角色,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一步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即巩固了启动子、PCR等以往知识,又新学习特殊质粒载体等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思维和科研思路。最后,介绍了目前开开花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和新的应用领域,也体现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此外,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使得课程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比如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基因修饰、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成果等引入课堂,都大大丰富了《分子生物学》课堂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国际视野。使得课堂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挑战性。(二)科研成果补充实验教学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衔接,可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水平。将科研成果、最新试验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课堂,可以促进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实验项目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高水平的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由理论验证为主转变为对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分析的综合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在研的科研项目,新开设和优化创新性实验项目达50%以上。在《利用流式细胞仪器测定植物物基因组大小》这一新开设的实验中,能够引用研究案例,讲解基因组大小测量的意义和应用领域,能够介绍项目的科学问题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介绍当地的特有植物的基因组大小研究中的结果。并且,在试验过程中,除了测量指定植物基因组的大小,还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测量,并要求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比较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实验原理、技术及应用掌握较牢固,科学思维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三)科研成果提升为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国家课程是国家的标准,忽略了地方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特点。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地方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3]。但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其必须是在一定科学研究基础上,协同教学要求才能达到开设课程和出版教材的标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科研成果,精选教学内容,开设了多门特色选修课。比如《生物信息学》,我们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以植物系统进化研究为主线,系统讲解、数据的收集、分析软件使用、图表制作、结果解读与用于、论文写作等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有实例、有故事、有科学问题,素材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在教材建设上,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实例、经验教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应用价值等,出版《植物分类创新实践教程》等教材和《湘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可续利用》等教辅资料。在以上教材中,结合了研究者多年在武陵山区、武功山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考察结果和生物资源开发成功案例,既有学科特点,又具地方特色。如在教材中,更多的以武陵山区的特色植物、特有植物、植物新种为例讲述植物分类学的有关知识技能。更多地以杜仲、黄花蒿等地方资源植物的基础研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种植基地建设等成果为例,介绍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关教材深受师生的欢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四)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毕业论文(设计)能够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是专业综合训练的必要过程和培养人才方案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和本科教育评估的评价指标。当目前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论文选题和教师指导是重要因素[4-6]。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没有科研项目支持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意义有限、试验简单、数据有限,写作规范性有待提高。而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大部分创新性较强,试验内容丰富,试验数据详实,工作量较饱满,有一定挑战度,整体质量较高,部分优秀论文达到能够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水平。这是因为科研项目的选题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的毕业论文选题质量较高。同时,科研项目提供经费和设备支持,指导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试验技能,能够提供更好的科学指导。这些都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当然,也不能限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来自科研项目,要把学生的兴趣点、指导教师的关注点和科研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此外,部分科研项目转化的毕业论文,在学生大二、大三就开始实施了,这些论文通常可作为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竞赛的项目及作品。

四结语

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过程,进入课程课堂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其转化为本科课程资源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这个转化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有机融合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让科研成果自然、恰当的进入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4-5.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书权,初壮,李江,等。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8,16(02):185-186+188.

[4]赵莹。提高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31-32.

[5]尤玲玲,陈永恒。提高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0):128-130+134.

48 596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