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精编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第一篇】

为及时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要求,近期,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先后召开市县两级部门座谈会7次,中小微企业家座谈会6次,走访中小微企业近3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微企业万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中型企业1206家,小型企业3527家,微型企业6852家。从企业构成看,三次产业构成为::。按登记类型分,内资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为1157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按行业分,农业企业1190家;工业企业3639家;建筑业680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136家;批发零售业2318家;住宿及餐饮业1723家;社会服务业647家;其他251家。20xx年1-10月新登记3284家。

截至20xx年9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个百分点;上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提供社会劳动报酬亿元,同比增长%。从市中小企业局重点监测的141家企业看,出现亏损的企业达到65家,亏损面%。按行业分:工业企业106家,亏损55家,亏损面%。亏损企业大多涉及煤炭、洗煤、煤机部件、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建筑类企业9家,亏损3家,亏损面%;服务业企业12家,亏损4家,亏损面30%;农业企业14家,亏损3家,亏损面%。按规模大小分:中型企业54家,亏损26家,亏损面%;小型企业78家,亏损38家,亏损面%;微型企业9家,亏损1家,亏损面%。停产半停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辅助、冶铸、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4项扶持政策,在创业就业、税收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在政策执行方面,有的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弱化了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策知晓度偏低。从收回的289份调查问卷看,中小微企业对我市出台的扶持政策比较了解的仅65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一般了解的127家,占总数的%;不太了解的达到93家,占总数的%。政策知晓率偏低,有认识不到位、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政府与企业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二是享受政策成本太高。多数企业反映,国家的扶持政策很好,但具体实施的部门有十多个,条条框框太多、审批过程冗长。为了享受优惠,企业不得不“跑”遍相关部门,成本太高。有的企业不是享受不到,而是不愿享受。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据市人社局反映,由于多数中小微企业因用工不规范、“五险一金”缴纳不全等问题,仅有20户企业申报,占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的%。三是政策条款细化不足。部分政策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以致难以贯彻落实。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难”(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三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三缺”(缺信息、缺人才、缺技术)发展困境。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20xx年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89家企业中,有59家企业资金状况非常紧缺,比较紧缺的有151家,两项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仅城区中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就达5亿元以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银行融资“门槛高”。有159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反映,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有109家企业(占%)反映融资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有90家企业(占%)反映向银行贷款抵押品要求高。二是社会融资“成本高”。有118家企业(占%)反应社会融资渠道不宽;有97家企业(占%)反映向社会融资成本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融资年息20%左右,有的民间借贷年息甚至高达40%以上。三是银行“惜贷”、“抽贷”问题严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超过七成的中小微企业反应,银行现在不仅“惜贷”,“抽贷”问题还很严重。比如,沁水县丰田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以来连本带息还款1800多万元,造成企业资金空前紧张。这一情况,泽州的泽地翠、晋大奶业,高平的国丹食品等都有所反映。四是外欠货款回笼周期长。多数中小微企业反应当前经济不景气,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比如,泽州县世纪球墨铸管公司外欠资金高达亿元。五是“互助贷”隐患较大。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高平市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由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一是规划不及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上,对中小微企业用地关注不够、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投资规模小、用地量少,不能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审批时间长。企业用地需首先完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预审等手续,方能进入用地报批程序。用地报件需县、市逐级受理、审核上报,最终报省以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复。企业用地报批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不仅牵扯企业主要精力,甚至贻误企业转型最佳时机。比如,阳城县旭东有限公司申报的仓储项目,“跑”了三年,用地手续才批下来。三是用地成本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比如,城区利普利拓公司需征用20亩土地,而城区范围内200万∕亩左右的土地价格让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难”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调查问卷统计,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仅有47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认为企业已经转型,适应经济转型要求;有142家企业(占%)认为可以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但持续经营有困难;有93家企业(占%)认为亟待转型。尽管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极大困境,但也有一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品质量、创新驱动,一路飘红。比如,泽州县清慧制造有限公司,全年签订30多万件销售合同,1-9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5639万元,同比增长%,在我市冶铸行业一枝独秀。这样的企业还有城区的龙韵科技、高平的国丹食品、阳城的恒亚工贸等。事实表明,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要在经营思路上转型、产品上升级、技术上创新。而我市中小微企业起步于家庭作坊,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价值链低端,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缺资金”,不敢创新。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影响企业即期利润,而且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有时甚至“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二是“缺人才”,不能创新。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微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有20%的流动率。加之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大,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缺能力”,不会创新。调查问卷统计,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学历的仅45人,仅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专科学历的119人,占%;专科以下的114人,占%。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26人,仅占%;30-40岁的86人,占%;40-50岁的119人,占%;50-60岁的41人,占%。企业经营者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与能力准备不足,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革新能力和转型动力。

(四)信息不对等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局年年谈,“信息不对称”是高频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在企业获取哪方面信息难度较大上,有133家企业选择投融资信息,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有107家企业选择规划及项目信息,占%;有94家企业选择政策法规信息,占%;有92家企业选择技术信息,占%;有77家企业选择人才信息,占%。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服务方面,有132家企业选择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占%;有109家企业选择提供产业指导与市场开拓咨询服务,占%;有86家企业选择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占%。一方面,政府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对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产业导向或开展的一些活动缺乏了解,导致想创业的找不到好项目,想转型的`盲目上项目。比如,泽州县冶铸行业,由于缺乏宏观产业规划指导,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特别是铸管行业,20xx年有30家铸管企业,20xx年发展到50多家,市场饱和,恶性竞争,多数铸管企业濒临倒闭。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培训、市场营销、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服务。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整体涨幅达15%以上;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普遍提高了20%左右。加之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停产半停产面大幅增加。从调查问卷统计看,近三年来利润增加在25%以上的仅2家,利润增加10-25%的67家,利润增加5-10%以上的31家,利润基本持平的160家,利润负增长5-10%的31家,利润负增长25%以上的4家。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率先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嘉许、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导中小微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提高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能力。二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要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门服务机构,简化申报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要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开展企业股权抵押贷款和动产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仓单贷款等,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国有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财政注资、县级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风险补偿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加大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不同的贴息贴费办法。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改变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问题

。一是形式多样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解读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二是转变政策执行方式。借鉴税务部门“金税三期”的先进经验(企业不用“跑”,符合政策条件,系统直接减免),变“企业登门申报”为“部门上门服务”,建立政策执行的责任、考评、奖惩、问责等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开展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畅通企业反馈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四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集群集聚发展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一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我市“xx”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三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因素,把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统筹考虑中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二是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放宽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创建中小微企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树立“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的用地导向,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区域条件等实际,向“基地”、“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使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更快的落地开花。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开发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并优先给予安排计划指标。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激活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建议在财政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在税收上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合作,适时召开政校企人才技术合作洽谈会,尤其开展好与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植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带动校企合作,推进技术进步。三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降低和分散创新成本和风险。以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招商目的地,以中原地区、中部地区为资源和市场,抓好技术引进、专利合作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四是增强名牌品牌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做精做优的同时,有意识地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积极开展行业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梯上楼”跻身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及服务产业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产品的专特精新,形成独特工艺方法,摆脱同质化,建立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中小微企业联接的纽带,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信息网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要通过请专家讲课、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中小微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培塑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引导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保管;借鉴政府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五险一金”的做法,建议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为中小微企业中、高级人才购买“五险一金”,减轻企业负担,为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六)发挥新闻媒介作用,着力营造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舆论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家予以重奖,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第二篇】

;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相关概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这一名词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人们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算作“中小企业”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目前在理论界,各国学者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还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而且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不统一,甚至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大企业”,“中小企业”都是模糊概念。虽然从理论和现实中都难以对“中小企业”下准确的定义,但是世界各国各行业还是制定了自己的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制定的企业类型标准有两类:一类是定性标准,也称质量界定标准,是以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义,“独立所有”、“自主经营”、“较小的市场份额”为核心的定性;另一类是定量标准,即以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定性和定量界定同时存在,但一般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80%以上)采用的是定量标准,我国采用的也是定量标准,标准中不仅包括雇员人数,还包括行业所属类型,年营业额等指标。

定性标准:中小企业定性标准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征:较小的市场份额(企业在所经营领域中不具有垄断控制地位、无法进行资本市场融资等)、自主经营(业主直接控制企业)及企业家具有独立所有权(业主持有50%以上的股权)。因为定性标准中含有过多的主观判断成份,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所以在一些使用定性标准界定中小企业的国家同时也应用定量标准界定(如英国)。

定量标准:通过一定的数量标准来准确界定中小企业,一般有三个指标: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和销售额,划分的数量标准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内有不同的标准。在三个指标中,大多数国家只采用其中的两项,即从业人数和销售额。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以定量标准来进行企业的划分,其中从业人数是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选用的指标,其次是销售额。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随着国家、地区、行业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2003年2

我国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以下特征:

1、数量多,分布广,涉及行业广泛

中小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期末实有情况: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实有企业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实有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内资企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5%,实有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其中私营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加万户,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万亿元,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万户,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增长%。

个体工商户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资金数额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出资总额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

全国各类市场主体上半年新登记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内资企业登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私营企业登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注册资本(金)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个体工商户新注册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资金数额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出资总额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资料表明,根据现行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微电子产业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市场主体实有户数在第一、三产业增长较快:

从产业分布情况看,全国企业在第一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减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

个体工商户在第一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减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总户数的%,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市场主体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企业增长率略快于中、东部地区,占全国企业总户数比重比上年底扩大个百分点。东部十二省市实有企业户数为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中部九省实有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西部十省市实有企业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企业实有总户数的%。

个体工商户在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十二省市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中部九省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西部十省市实有万户,比上年底增长%,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

2、企业寿命短,新旧更新较快

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发展动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存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经济景气变动、金融环境及产业形势变化,无法及时判别,抗风险能力弱。因而其寿命周期都比较短,每年都有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同时又有大量中小企业创立,新旧中小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

3、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

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技术装备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根据对全国418869个乡级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吸收劳动力的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96515个,占94.66%,其单位固定资产所吸收的劳动力相当于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倍;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20.9%,而吸收的劳动力达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力的53.3%。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利用传统技术进入农、牧、渔等传统行业,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都比较小,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

4、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条件下,企业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一致,这使得中小企业富有活力,灵活多变;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人格化,没有过多的管理层次,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一人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且多具有一定的关系,如血缘、亲缘、地缘等,因此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

5、人才匮乏,团队精神不强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快,缺乏高素质人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企业实力的局限,往往难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加入,也难以支付高级人才所需的高额薪金。对于企业已经拥有的人才,中小企业又往往因为老板情结、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和福利等问题,难以稳定下来充分利用。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稳定、优秀的工作团队,其生存和发展常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具体来说,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明显要高于大型企业,在多数领域要高出1倍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0%左右;在新增就业机会中有85%以上来自中小企业。其次,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中小企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就业,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创新力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己经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制度创新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它既不同于股份制公司,又有别于合伙制,是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崭新制度,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小企业易构建有机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重视灵活和应变能力,有利于技术发明和成果转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技术创新方面,我国70%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3、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在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城乡结合处,对城乡经济的联合、互补和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己经是当务之急。此外,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中小企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在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小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改革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而且还消化了改革成本,如在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和吸收国有企业改革中分流下来的人员;中小企业改革可以起到改革”试验田”和”前驱”的角色,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诸如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普遍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然后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

5、中小企业是扩大出口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积极推动者。我国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把眼光转向了国外市场,以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和价格优势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为活跃我国经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已经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

(一)融资相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按照时间来划分,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面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包含关于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和申请贷款项目有关情况的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银行难以掌握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对融资项目的实际选择情况,及其对该项目是否尽力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投入管理等信息。

优序融资理论:资本结构中著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彼此间利益不同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个融资顺序:内源融资(留存收益)---债务融资(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发行优先股融资---发行普通股融资。

(二)企业融资相关概念

融资(financing)一般定义为资会的融通。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是指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资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的来源,还包括了资金的运用。而狭义的资金仅仅是指资金的融入,即资金的来源。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企业运转的需要,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与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通过一定的渠道募集资金的行为。

企业通过不同渠道、手段、形式将内部资金互相转化以及外部资会向内部资金方式转化的融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最后形成了融资结构。具体来说,融资结构就是指企业资金来源项目的构成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融资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融资方式及结构也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交叉图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方法,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和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得资金,主要是包括折旧和保留盈余两种。此外,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企业重要的内源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外部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如发行股票或债券获得资金,也称为外部融资。外源融资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是否有金融中介参与,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需要资本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不通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介入,直接募集资金当作资本运用,主要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企业的内部融资等方式实现的。而间接融资是通过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媒介进行资金的融通的行为,比如以银行为中介进行的信贷、融资租赁以及民间借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等。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按照外源融资过程中所有权是否转让划分,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所有权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股东或投资者)筹集资金的融资行为;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贷方式筹集资金,间接从资金供给者取得资会使用权的融资行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形成了不同的资会产权关系。

企业资金来源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企业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较混乱,缺乏专业敬业的会计人员,财务部门所提供的报表等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报表存在严重的美化造假行为,这些都很难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使银行很难决定是否批复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效率非常低下。

中小企业普遍信用度不高,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投放资金时非常谨慎。有些中小企业通过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至逃之夭夭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无法收回发放的贷款,形成坏账,造成银行严重损失。

中小企业中大部分采用粗放式或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与现代的管理模式相比,这些管理经营模式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造成管理上的低质量、低效率,给中小企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另外这些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时代所淘汰。同时由于采取落后的管理经营模式,会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期估计。

中小企业贷款缺乏优质抵押品和可靠担保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固定资产总额小,无形资产难以量化成为抵押品,企业资产变化较快导致抵押品的缺乏。其本身信用低,市场中担保机构不健全,导致担保人难寻。无抵押品和担保人,中小企业融资进入了死循环。

银行方面:

银行并不是慈善机构,它以保持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主要目的。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和提供各项金融资产的过程中,总要考虑其资金是否足够日常运营,贷款是否能够按时如数收回,并获取非常可观的利息。因此,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讲,银行不情愿将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不透明造成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承担了比贷款给大型企业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风险,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高风险无法获得高回报,从而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或“不贷”现象。

政府方面:

在中国,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同样身为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受到的待遇大为不同。通常情况下,银行的贷款顺序为:首先贷款给国有中小企业,其次是“三资”中小企业,最后才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的负债率远高于非国有中小企业,表明国有中小企业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的机会和数额都远远高于非国有中小企业。这也就是所谓的“所有制歧视”。

政府的政策、制度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根本性的针对性扶持,而且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政策、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政府对民间借贷的管理不力,基本采取漠视态度,对民间借贷组织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缺乏统一的调整和规划,导致民间借贷组织秩序混乱,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

政府设立的专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服务机构数量少,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服务效率低。

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没有制定完整的健全的法律来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顺利进行。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立法不够规范。目前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健全的中小企业立法,所有制歧视现象严重,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执行力差。

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行业干预现象,金融市场遭遇干预过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少。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晚,体制不够健全,深度和广度都不足够,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太多,但目前市场规模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中小企业也不具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和条件;我国的资本市场以主板为主,但主板市场融资门槛过高,中小企业很少能够通过发行证券来进行直接融资。

中小企业自身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对资本市场的透彻了解,不能选择最为有效地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都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使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在国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以及企业债券等,而且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很大,像美国高达50%以上,并有nasdaq、otc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而我国仅占3%左右。中国目前有80%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和家庭;只有29%的中小企业在前五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只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筹,其余为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虽然针对中小企业,我国已经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个企业生死存亡最关键的流动资金问题。这个问题如未获得根本性解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将受到严重制约。

(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融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三大部分。

政府: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补助。国家的财政补贴主要应用在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出口等方面。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援助。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途径包括贷款担保、提供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

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在所有的政府提供资金的方式中,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方式。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中小企业的资金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给中小企业减负,提供税收优惠势在必行,通常有六种做法:提高税收起征点、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与返还(包括全额减免、定额减免和定比减免)、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一方面可以加速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方面可以降低当期的应税额,从而减少税款)、延长税收宽限期、不同的盈利计算方法等等。

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与风险投资公司——民间私募市场——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

政府要规范非正规金融的运行,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当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良性服务。

银行:

银行要不断开拓全新的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开发出多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工具。积极开拓金融租赁、票据融资、典当融资、信用品牌融资等等融资渠道。

银行要创新组织机构,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部门。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小企业必须破除一贯实行的“家长制”管理模式,转变经营方式。

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管理要资金,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融资知识,了解多种融资渠道,积极开拓商品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不同的融资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运用兼并、联合、参股、转股、收购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与优势企业、大型企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弥补自身的资金缺陷。

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除主板市场以外的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两个层面,从其分工角度来看,二板市场主要任务是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是为了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酝酿多年的创业板在2009年12月23日隆重推出,深圳创业板是在主板市场上为中小企业上市开辟的一个

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特别业绩突出,极具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足够的资金仅仅依靠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有限的贷款是万万行不通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典当融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出售,存货质押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和民间融资等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中小企业、银行三个融资主体间的互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四、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私营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接近70%,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员工流动频繁,且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资企业。尽管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但企业聘用不到可用的员工,就业者选择不到能够长期就业的企业的问题普遍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将企业置于不可避免的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着孕育、滋生、发展、或强大或消亡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员工流动问题也一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核心员工:目前管理学界对“核心员工”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企业核心员工的外延也不完全相同。

美国ups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认为其核心员工是司机,因为司机是ups业务运转的枢纽。ups认为司机具有在速递业务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他们了解路线的特征,并主导着与客户的关系。

美国联邦航空署在其员工手册中将核心员工(keyemployee)定义为:占据组织核心位置、在组织内无法立刻找到合格的替代者,其职责无法转让给其它的组织成员,当他离开组织时,将严重影响和损害原有部门的功能和连续性。

核心员工的共同特点是都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或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对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特别重要,一旦流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而且空缺的工作岗位也很难马上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即使找到了,也要支付高额的招聘和培训费用。企业只有更加重视其核心员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私营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的界定

员工流失:指核心员工主动结束与企业的劳动契约关系,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工作状态改变的行为。

企业员工流失从决策主体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主动流失、被动流失与自然流失三类。主动流失是指流失的决策主要由员工自己做出,包括辞职、停薪留职等;被动流失是指流失的决策主要由组织做出,包括辞退、裁员等;自然流失是指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使得员工不得不解除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包括退休、伤残等。

(二)核心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才需求旺盛:供求两旺是当今人才市场的明显标志。在供求都有市场的状况下,作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因为有技术或管理能力方面的因素,会不断地追求更能展现自身价值,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实惠的岗位,他们可以“骑马找马”,即在有工作岗位的同时,一边工作,一边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更好的岗位,一旦有了可行目标马上付诸行动,那么,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就为核心员工的流失创造了条件。

政府政策导向:国家鼓励高新产业的创业政策。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以扶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政府为了鼓励高新技术创业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如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法律法规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而中小企业大都是正常的收益者,企业的核心员工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的机会,使之具备了从企业走出,到社会创业和另行选择待遇更好企业的条件。

地域和行业优势的不平衡,导致人才向条件优越的地区流动。

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不科学。大多数私营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导致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感觉没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企业的文化与员工的切合度较低,忽略员工的个性,过分追求统一。私营企业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由长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组织价值观,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经常是“家族式经营”,导致出现“家族式企业文化”现象,即按照经营者的喜好产生的企业文化。久而久之,一些有能力的员工对“老板文化”不认同时,也会选择离开。

私营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的内因在于员工自身。从核心员工自身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离职与个性、年龄、工龄等因素有关。

(三)核心员工流失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员工大约占到企业总人数的20%---30%,他们集中了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企业的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人才市场上主要的争夺对象,他们跳槽的可能性最大,机会最多。

成本损失:核心员工的离职,对企业来说不仅损失一个具有生产力的成员,还必须面对替代这一个体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其中,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招聘、挑选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而这个成本一般是离职员工月薪的2---3倍。间接成本主要包括离职前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即核心员工在离职前,由于已经心不在焉而造成的效率损失和该职位在被新员工填补之前,因职位空缺而使某项工作或任务受到不良影响所造成的损失。

很多企业发生过这种情况,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公司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原公司的市场竞争对手。

损害商业机密:核心员工流失造成企业核心机密泄露的成本。这些核心机密泄露包括技术的泄密、客户资源的流失、经营管理思想的再利用等等。可以说,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商业机密,商业机密尽管在内容上有着区别,但是,商业机密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即商业机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或经营管理秘诀,能够战胜市场的法宝,是企业生存的灵魂。

工作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岗位的核心员工与占有一定市场营销份额的员工,他们带走的或外泄的企业商业机密是致命的,将极大地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生产连续性受到挑战:如果一个企业中负责某一项目的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必定会使其项目中断,那就意味着企业前期的投入将付之东流。

如果一个企业中负责市场营销的核心业务人员离职,必定会影响其联系或开拓的市场,减少或遗失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

企业的竞争,是对核心员工的竞争,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大批人才的发现和真正发挥核心员工的作用。

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企业的核心员工构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出现并且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企业中已不再是货币资本一统天下,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分产权。而且,二者的关系正发生了某种逆转,货币资本逐渐变为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逐渐变为主动资本。只有真正重视人才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和不断的发展壮大。

(四)解决核心员工流失的对策

转变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是由企业主个人投资或由其家族成员共同投资创建的。企业内部往往是以家族成员为核心、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组建的,即所谓“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排它性。“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导致外聘的核心员工感到不受重视、不被信任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最终使核心员工流失情况严重。

中小企业改变独断管理模式和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按照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建立自己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真正做到关心、尊重和信任员工,公平、公正的对待问题,这样,企业不仅能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同样也能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

明确管理思想,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企业在建设发展中必须重点考虑人力因素,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是由八项活动或步骤组成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解聘、甄选、上岗引导、培训、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职业发展。其中,前三项活动可确保组织识别和选聘到有能力的员工;紧接着的两项活动使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最后三项活动则留住保证组织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能干、杰出的核心员工。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员工培训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一项长期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投资。

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在公司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优秀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建立一套核心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规范核心员工的行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

加大核心员工跳槽的转换成本

企业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提高薪酬水平,增强薪酬竞争力。企业薪酬管理具有最佳激励效果,是企业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第三篇】

中小企业筹资风险及其对策

摘 要

资金是是流通中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若资金短缺,又不能及时筹措,企业就不能购进生产资料,停产、停工,对外投资经营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并且偿债能力下降,产生债务危机,影响企业信誉,使企业陷入困境。所以说资金是一个企业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运行、发展的根本。

业的筹资问题表现现得更为复杂。

筹资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筹资风险 筹资渠道 防范对策

financing risk

financing channel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1前言

2007年8月,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时,美国次贷危机一度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实体经济带來很大的危害,甚至有很多企业倒闭。2009年底至今,从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开始,欧债危机逐渐加深,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由此产生的多米诺效益令国际资本市场一蹶不振。欧债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对欧洲的出口陷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企业产生影响。欧盟经济低迷使得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持续走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低,更容易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资金筹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管理者必须拓展融资渠道,并权衡不同资金来源的可靠性、持续性、成本以及对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才能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提高企业发展潜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筹资风险的管理就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内容。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筹资活动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当前,资金短缺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企业能否健康良性地发展,筹资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筹资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资金的合理筹集和使用而获取一定的收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筹资又伴随着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风险,企业可以对筹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以避免筹资失误对企业产生不利的 影响。我国筹资风险研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定量分析方面还是很薄弱,因此,正确分析企业筹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规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讲,企业的筹资方式有9种,即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内部积累、联营筹资、信托筹资。这9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但是,不管企业采取何种筹资方式。筹资风险这个因素是必须得考量的。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主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现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对现实筹资问题的概括和归纳,强调对事实的陈述和描绘,从中得出相关的结论;规范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托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的方法、科学抽象法、分析和综合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和演绎法、理论联系实践等研究方法。

内源筹资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所用资金中来自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折旧等其他资金通常占60%。而在我国,据有关部门调查,即使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中小企业资金构成中自有比例也仅为40%,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分别占40%和20%。

中小企业筹资目前依然是间接筹资为主

据国家经贸委调查,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分别是:东部占60%;中部约70%到80%;西部则高达90%。可见,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很高。同时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机构外,民间贷款也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占比为%,而通过直接筹资渠道的数额极小,仅占%。

国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差别很大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包括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中,民生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比重较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农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外,其余三家银行贷款份额均较小,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性业务服务比例更低。

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

调查表明,“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有资料

显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

中小企业筹资方法创新

1、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进行股权筹资。所谓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企业内部职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票,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如职工持股会、信托基金等)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再由该专门机构(如职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按股份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的股权安排形式。

2、资产证券化筹资。所谓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资产结构组合和资产信用分离的方式,以部分资产为担保,由受托人控制的专门的特设机构发行,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筹资手段。

3、应收账款抵借、让售及金融品种创新。应收应收账款抵借是指应收账款持有者(承借人)向银行或金融公司(出借人)取得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

4、售后回租方式筹资。售后回租属于筹资租赁的一种形式,承租人将原来归自己所有的固定资产售给出租方,然后以租赁的形式从出租方原封不动地租回资产的使用权。

5、回购式契约筹资。回购式契约实质上是技术授予权、国外投资、委托加工以及补偿贸易的综合体。

3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类型 股票性筹资风险

股票筹资风险主要是指公司在筹资过程中,受有关因素的影响,难以

筹集到目标资金的可能性。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和筹资相关的决策,二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所以股票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决策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

1、决策性风险 是由股票筹资决策不当而不能实现筹资目标的可能性,股票筹资决策主要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现股票筹资时,按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就其股票发现的种类、规模、价格、方式、时机、以及承销机构等作出的最后决定。决策性风险由股票发行的种类风险、股票发行的规模风险、股票发行的价格风险、股票发行的方式风险、股票发行的时机风险和股票发行的承销商风险组成。

2、经营性风险 是指企业由于经营不佳失去股票发现资格而不能实现股票筹资目标的可能性。利用股票筹资,我国《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管理条例》对股票发行人的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其中有些条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出了严格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企业就失去了发行股票的资格。

债权性筹资风险

其一:现金性筹资风险,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现金流出量超出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现金性筹资是由于现金短缺、由于债务的期限结构与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不相配套引起的,它是一种支付风险。

其二,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按照“资产=负债+权益”公式,如果企业收不抵支即发生亏损,将减少企业净资产,从而减少作为偿债保障的资产总量,在负债不变下,亏损越多,以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就越低,终极的收支性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理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支付债务。

财务风险

由负债筹资引起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并不存在于负债筹资过程中,而是存在于负债筹资之后。

一种是借人资金运用风险。企业借人资金的目的.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发挥负债经营的效应。但如果借人资金不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效益,不船按期支付债务本息,非但不能从中得到好处.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向银行支付罚息,低价拍卖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以及会增加下一步筹资的难度等,严重时则会使企业破产倒闭。

能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就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轻则使企业陷人财务困境,重则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从上述分析可见。财务风险与筹资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联系表现在财务风险包含于筹资风险,是筹贤风险的组成部分;相互区别,主要在于诱发的原目、计量方法防范措施等方面。从诱发原因方面来看,财务风脸主要是由于借人资金后导致的负债规模、负债结构不合理引起的。

4中小企业筹资风险分析 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内源筹资匮乏。我国中小企业内源筹资的比例很高,但内部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即内源筹资匾乏。我国中小企业一般自有资金和自我积累比较少,一般情况不足30%。企业内源筹资匾乏,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主要都依靠外源筹资,特别是负债筹资。这不仅使企业筹资成本过高,债务负担过重,而且使企业自我积累的筹资机制难以形成,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乏弱。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创立不久即消失。

股权投资,但这类资本很难从正式金融体系中获得。

3、民间筹资活动较活跃,但规模小且处于“非法”状态。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筹资渠道。这些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企业互保加债转股等,有的企业甚至全部靠拖欠贷款来周转资金。但这些民间筹资活动多属于政府限制的 “非法集资”“乱集资”范畴,很难成为正式筹资渠道。

总的来看,尽管目前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但无论是正式间接筹资体系还是资本市场,都未能对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供给。

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更加严重。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这些信息。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这一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2、中小企业筹资难的缺口分析。在现行金融体制中,像国外那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给中小企业的筹资造成一些障碍,出现金融缺口。同时,由于存在银企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加严重,使中小企业更无法进入公开资本市场筹资,从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有效供给减少,加据了金融缺口。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收取较高的利息或费用是很正常的。这就是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均衡利率要高于市场平均利率.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对利率和收费的规定却不利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

5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的防范

1、要有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中小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中小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有效应付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小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有效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中小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中小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中小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

4、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中小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中小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中小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中小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宜低于1:1,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

5、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据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的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的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降低负债利息率。

筹资风险的控制

1、应做好中小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作好各种预算工作。在对外

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可以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也可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额,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应在筹资决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准确的财务预算对于防范和规避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根据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中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出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安排中小企业的筹资计划,估计可能筹集的资金量。同时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预测的筹资情况来确定资金是否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并以此安排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筹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防范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在编制具体财务预算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保持适当的负债比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筹集资金的时间和数量,使筹资时间、资金的投放运用紧密衔接,及时调度,降低空闲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收益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落实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筹资风险。

务指标,确定最佳负债结构。

中小企业筹资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筹资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对现有的金融市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财务运营的实际状况以及资金投放的需要,确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影响中小企业筹资战略制定的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筹资战略制定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中小企业现有的财务政策。

②、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筹资战略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筹资战略必须与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并根据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筹资战略的内容。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不同的是生命周期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

略以回避风险力求降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不同生命周期下筹资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期望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下应制定各不相同的筹资战略。

①、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筹资战略。在中小企业的初创期其经营风险总是最高的。这就客观上要求在经营风险较高的初创期,尽可能地降低该时期的财务风险,降低债务资金在总资金中所占比重,相应增大权益资金所占比重,即选择稳健型的筹资战略来满足中小企业在初创期发展所需资金。同时在拟定筹资方案时,应尽可能的选择筹资主权资金,以筹集权益资本或吸收风险投资为主。

为此,初创期中小企业在选择筹资战略时,应当以降低企业偿债压力、延长资金使用时限、提高资金使用的自由度为标准。

②、成长期中小企业的筹资战略。进入成长期,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将会转变为致力于营销活动的推广,保证业务量持续稳定上升同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成长期,因扩大业务量的需要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大规模的投资,包括对内长期资金的投放、对外资金投放以及营运资金投放等。故此,在该期也不适宜大量的筹集债务资金或推行举债经营的战略模式。

战略的潜在报酬,判断其获利能力,从潜在的报酬水平和资本结构

③、成熟期中小企业的筹资战略。成熟期,中小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因为在该时期顾客对产品的理解较为深入,产品创新难度很大,这些因素将会导致差异化的可行性空间的缩小。

成熟期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相对较低,此时为获取风险溢价可以加大资本中债务资本所占的比重。即改变目前的资本结构,以寻求税收庇护、降低资本成本,从财务筹资角度为中小企业让出获利的空间。

④、衰退期中小企业的筹资战略。从成熟向衰退的过度,是一系列竞争加剧导致的最终结果。包括:技术替代、替代品的出现、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改变、产品结构、产品系列的变化等。在衰退期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借助于适当的战略决策获取竞争优势,并为中小企业带来利润。

衰退期筹资战略的选择。衰退期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集中的表现为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企业新的增长点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使企业尽快地由衰退期进入成长期或者撤出所有者的资金。在该时期,选择筹资战略时应当以财务弹性为标准,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选择财务弹性大的筹资战略。

中小企业筹资的渠道

1、内部筹资:包括利润留存和股权筹资,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利用留存收益没有筹资成本,对发展期企业来讲是优先的筹资方式。

股权筹资即以企业现有技术、产品等资产,折算成股权的方式,寻求

战略投资者控股或参股,扩大注册资本金规模,以解决投资不足、市场不畅等问题,实现筹资目的。从财务安全的角度来说,对于公司进行股权筹资无疑是最安全的一种,股权性筹资主要包括股权出让筹资、增资扩股筹资、产权交易筹资等形式。

2、商业信用筹资:企业可采取赊购商品、预收货款等方式筹集短期资金,对有长期供销关系、产销量较大的企业来讲这是一个低成本的有效筹资方式。

3、外部筹资:包括各种方式,如信用担保贷款、抵押或质押担保贷款、承兑汇票或票据贴现筹资、项目直接筹资、典当筹资及筹资租赁等。总而言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外部筹资手段,在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前提下,扩大资金来源,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4、申请国拨资金:目前中小企业可申请的国拨资金项目很多,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

5、上市发行股票:只有站在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才做到了企业筹资渠道的全面畅通,同时也对企业知名度的提高等各方面带来好处。

7.结 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带来了机遇,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在经济界的具体体现。因此,每个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筹资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筹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刘衫,中小企业筹资研究理论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7)[2]朱道弘,小企业筹资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投资,2008;(1)[3]艾东,中小企业物流筹资风险管理探讨[j].上海金融,2007;(12)[4]林毅夫,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筹资[j].经济研究.2004;(1)[5]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筹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连景林,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23期)

[7]严彦,王勤 浅谈企业筹资风险.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6辑)[8]徐德勤,浅谈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防范.甘肃农业(2006第一期)

[9]贺武、刘平,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策略.财会月刊(2004 b411)

[10]顾建、王锐兰、崔新进 ,企业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商业研究(总第334期)

[11]黄东晶,中小企业筹资对策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2][河南省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阶段性成果 编号:06130378001 [13]张红漫,浅析股份制企业股票筹资风险与防范.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

中小微企业承诺书【第四篇】

为及时了解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措施和办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要求,近期,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先后召开市县两级部门座谈会7次,中小微企业家座谈会6次,走访中小微企业近3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微企业万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中型企业1206家,小型企业3527家,微型企业6852家。从企业构成看,三次产业构成为::。按登记类型分,内资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为1157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按行业分,农业企业1190家;工业企业3639家;建筑业680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136家;批发零售业2318家;住宿及餐饮业1723家;社会服务业647家;其他251家。20xx年1-10月新登记3284家。

截至20xx年9月底,全市中小微企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个百分点;上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提供社会劳动报酬亿元,同比增长%。从市中小企业局重点监测的141家企业看,出现亏损的企业达到65家,亏损面%。按行业分:工业企业106家,亏损55家,亏损面%。亏损企业大多涉及煤炭、洗煤、煤机部件、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建筑类企业9家,亏损3家,亏损面%;服务业企业12家,亏损4家,亏损面30%;农业企业14家,亏损3家,亏损面%。按规模大小分:中型企业54家,亏损26家,亏损面%;小型企业78家,亏损38家,亏损面%;微型企业9家,亏损1家,亏损面%。停产半停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辅助、冶铸、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4项扶持政策,在创业就业、税收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在政策执行方面,有的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弱化了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策知晓度偏低。从收回的289份调查问卷看,中小微企业对我市出台的扶持政策比较了解的仅65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一般了解的127家,占总数的%;不太了解的达到93家,占总数的%。政策知晓率偏低,有认识不到位、宣传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政府与企业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二是享受政策成本太高。多数企业反映,国家的扶持政策很好,但具体实施的部门有十多个,条条框框太多、审批过程冗长。为了享受优惠,企业不得不“跑”遍相关部门,成本太高。有的企业不是享受不到,而是不愿享受。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据市人社局反映,由于多数中小微企业因用工不规范、“五险一金”缴纳不全等问题,仅有20户企业申报,占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的%。三是政策条款细化不足。部分政策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以致难以贯彻落实。

当前我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临“三难”(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三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低)、“三缺”(缺信息、缺人才、缺技术)发展困境。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20xx年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资金困难程度远远大于往年。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89家企业中,有59家企业资金状况非常紧缺,比较紧缺的有151家,两项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仅城区中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就达5亿元以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银行融资“门槛高”。有159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反映,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有109家企业(占%)反映融资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有90家企业(占%)反映向银行贷款抵押品要求高。二是社会融资“成本高”。有118家企业(占%)反应社会融资渠道不宽;有97家企业(占%)反映向社会融资成本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融资年息20%左右,有的民间借贷年息甚至高达40%以上。三是银行“惜贷”、“抽贷”问题严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超过七成的中小微企业反应,银行现在不仅“惜贷”,“抽贷”问题还很严重。比如,沁水县丰田食品有限公司20xx年以来连本带息还款1800多万元,造成企业资金空前紧张。这一情况,泽州的泽地翠、晋大奶业,高平的国丹食品等都有所反映。四是外欠货款回笼周期长。多数中小微企业反应当前经济不景气,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比如,泽州县世纪球墨铸管公司外欠资金高达亿元。五是“互助贷”隐患较大。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高平市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由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一是规划不及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上,对中小微企业用地关注不够、考虑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投资规模小、用地量少,不能及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审批时间长。企业用地需首先完善立项、规划、环评、土地预审等手续,方能进入用地报批程序。用地报件需县、市逐级受理、审核上报,最终报省以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批复。企业用地报批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不仅牵扯企业主要精力,甚至贻误企业转型最佳时机。比如,阳城县旭东有限公司申报的仓储项目,“跑”了三年,用地手续才批下来。三是用地成本高。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用地成本。比如,城区利普利拓公司需征用20亩土地,而城区范围内200万∕亩左右的土地价格让企业望而却步。

(三)“创新难”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调查问卷统计,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仅有47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认为企业已经转型,适应经济转型要求;有142家企业(占%)认为可以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但持续经营有困难;有93家企业(占%)认为亟待转型。尽管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遇到了极大困境,但也有一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品质量、创新驱动,一路飘红。比如,泽州县清慧制造有限公司,全年签订30多万件销售合同,1-9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5639万元,同比增长%,在我市冶铸行业一枝独秀。这样的企业还有城区的龙韵科技、高平的国丹食品、阳城的恒亚工贸等。事实表明,企业要生存发展,关键要在经营思路上转型、产品上升级、技术上创新。而我市中小微企业起步于家庭作坊,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价值链低端,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缺资金”,不敢创新。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影响企业即期利润,而且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有时甚至“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二是“缺人才”,不能创新。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微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有20%的流动率。加之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不大,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缺能力”,不会创新。调查问卷统计,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学历的仅45人,仅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专科学历的119人,占%;专科以下的114人,占%。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26人,仅占%;30-40岁的86人,占%;40-50岁的119人,占%;50-60岁的41人,占%。企业经营者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与能力准备不足,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力、革新能力和转型动力。

(四)信息不对等是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局年年谈,“信息不对称”是高频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在企业获取哪方面信息难度较大上,有133家企业选择投融资信息,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有107家企业选择规划及项目信息,占%;有94家企业选择政策法规信息,占%;有92家企业选择技术信息,占%;有77家企业选择人才信息,占%。在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服务方面,有132家企业选择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占%;有109家企业选择提供产业指导与市场开拓咨询服务,占%;有86家企业选择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占%。一方面,政府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企业对政府制定的一些扶持政策、产业导向或开展的一些活动缺乏了解,导致想创业的找不到好项目,想转型的盲目上项目。比如,泽州县冶铸行业,由于缺乏宏观产业规划指导,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特别是铸管行业,20xx年有30家铸管企业,20xx年发展到50多家,市场饱和,恶性竞争,多数铸管企业濒临倒闭。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财政等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培训、市场营销、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服务。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整体涨幅达15%以上;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普遍提高了20%左右。加之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停产半停产面大幅增加。从调查问卷统计看,近三年来利润增加在25%以上的仅2家,利润增加10-25%的67家,利润增加5-10%以上的31家,利润基本持平的160家,利润负增长5-10%的31家,利润负增长25%以上的4家。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统一信用代码制度,率先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积极推广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网络平台,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嘉许、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引导中小微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提高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能力。二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要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门服务机构,简化申报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要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开展企业股权抵押贷款和动产抵押贷款,探索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仓单贷款等,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国有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采取财政注资、县级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包括设立风险补偿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补偿力度;加大贴息和贴担保费力度,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制定出不同的贴息贴费办法。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二)改变政策执行方式,切实解决“政策知晓率和执行率低”的问题

。一是形式多样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解读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二是转变政策执行方式。借鉴税务部门“金税三期”的先进经验(企业不用“跑”,符合政策条件,系统直接减免),变“企业登门申报”为“部门上门服务”,建立政策执行的责任、考评、奖惩、问责等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开展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设立举报电话,受理举报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畅通企业反馈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四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以集群集聚发展解决“用地难”的问题。一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围绕我市“xx”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经济区、中部崛起三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因素,把中小微企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统筹考虑中小微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二是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本着“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放宽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业主体创建中小微企业园区或孵化基地,树立“亩均产出率”和“亩均贡献率”的用地导向,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区域条件等实际,向“基地”、“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使重点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更快的落地开花。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指导下,开发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并优先给予安排计划指标。鼓励中小微型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投资项目用地需求。

(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激活中小微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建议在财政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母基金”;在税收上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二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合作,适时召开政校企人才技术合作洽谈会,尤其开展好与教育学院、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联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培植一批产学研示范企业,带动校企合作,推进技术进步。三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和省内外、国内外大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降低和分散创新成本和风险。以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招商目的地,以中原地区、中部地区为资源和市场,抓好技术引进、专利合作及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等工作。四是增强名牌品牌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鼓励中小微企业在做精做优的同时,有意识地向产业链高端转型。积极开展行业对接,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梯上楼”跻身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供应、生产、销售及服务产业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实现产品的专特精新,形成独特工艺方法,摆脱同质化,建立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产业档次。

(五)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中小微企业联接的纽带,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健全综合服务平台。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整合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信息网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建立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有关部门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要通过请专家讲课、到国内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中小微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培塑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引导中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立足现有人才,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建议对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其档案可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保管;借鉴政府为民办学校教师购买“五险一金”的做法,建议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为中小微企业中、高级人才购买“五险一金”,减轻企业负担,为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

(六)发挥新闻媒介作用,着力营造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舆论手段,宣传中小微企业的地位、作用、重要战略意义,广泛宣传从中央到地方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振企业家搞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中小微企业家予以重奖,推荐他们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激发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48 471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