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荷塘月色说课稿优推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荷塘月色说课稿优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有幸在各位专家面前来说课,的确使我感到有些尴尬和紧张,此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好象“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是专门为我此时的情景而产生的,我要感谢教育学院的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教导。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1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1篇包含父子深情的叙事抒情散文,朱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炼,象诗一般,感情真挚,深厚,意蕴深厚,悠长,读来回味无穷,而且他的不少经典名作,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
《荷塘月色》就是朱先生的又1篇散文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要说说我对《荷》的一点肤浅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标题有形有色,体现图画美
标题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由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皎洁的月光所组成的一幅清新的夏夜荷塘图。这个命题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荷叶——夏季,月色——晚上,荷塘——地点,“荷塘月色”概括全文主要景物,)简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
二.结构成显圆型,体现图形美
通读全文,我们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1.作者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空间外结构]
2.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 [思想内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精美縝密,段落的划分比较灵活。
“五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1)在院子里,写院内外景色,点明作者心境,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
第二个场景:(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
第三个场景:(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
第四个场景:(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
第五个场景:(7-完)回家路上,忆江南采莲盛况对比现实淡淡的凄凉。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二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
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1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1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1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1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此处充分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特点,营造唯美的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力)。
第一环节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文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义(完善预习笔记)。(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写景,哪些部分写情。(3)小组讨论一下,把握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课文。(4)找出你喜欢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象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抒情格调。在其中教师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确,但对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以鼓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理解课文更有帮助。依据教师的自读要求,阅读文章。自读后回答明确。
第二环节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范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讨论第6节
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试着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认真体味本文通过写景营造的优美意境。
4、品味语言
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肯定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较快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
例如:
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出示课件)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②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小结:(出示课件)
1、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1、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谈体会
明确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品评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再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体味作品的语言之妙,领会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
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这种作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较缜密的思维。
《荷塘月色》是1篇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悦,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优雅朦胧静美高洁—————————————巧用修辞
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叠字
花:零星点缀
开着的--袅娜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拟人
如明珠--洁白如星星--绿叶白花如美人--纤尘不染比喻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通感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塘上月色
月光:直写如流水(静静泻)
雾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树
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阴阴的树色烟雾
灯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联系现实------高贵品格
情--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又失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三篇】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习题二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四篇】
关于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1篇。本单元是在学习第一单元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的第1篇文章,既承接了师词单元语言优美精练传神、景色如诗如画的特点,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中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在《荷塘月色》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依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说明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文中抒情的方法。《荷塘月色》是1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怎样才能领会文中的情,感受文中的景,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关键,并且学会“景”与“情”互生,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我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个。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难点确定为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确定本节课中重点的依据是:《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欣赏本文如诗如画的景色后,“情”与“景”怎样交融形成浑然一个整体,就成了一个重点。而散文中的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选择“月色”“荷塘”这样的景来写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景,就了解了人,同时读懂了作者,也就更深入的了解了文章,所以我把“月”与“荷”这一载体再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它的独特意义,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其人。所以把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和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散文中的“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中的“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而意境是景与情高度融合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而感受出来的,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又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是有限的,感受意境比较困难,所以我把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我选用的教法是“披情入境法”“拓展迁移法”“课下练习法”
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比较分明,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波澜起伏。运用“披情入境法”,既能把着作者感情的脉搏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又能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选择“拓展迁移法”,是在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后,学会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法是“语言揣摩法”“讲练结合法”“课外阅读法”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散文的教学要求谈到“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感受力”,,另外,根据本文的特点,认真揣摩本文的语言,才能感受到情的真,景的美,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五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1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 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六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说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把《荷塘月色》加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层面的解读我并不赞成,《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过去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就太政治化。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人们就联想到朱自清的“颇不平静”是因为动荡的时代。作者赞美荷花和明月,也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是对文学性与审美能力的一种扼杀。我认为,解读《荷塘月色》,应当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这其中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都容易理解,而亲情美则容易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作者的妻子与孩子,都是以平实温馨自然的方式,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对散文已有一定了解,并且,他们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如《春》、《匆匆》。他们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所领会,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以上论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2)知识与能力目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问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作者营造的四种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也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导入——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而深入人心,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如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把文章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欣赏感知文章,分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二课时: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同时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回忆并收集描写荷花和月光的古诗词。课堂上,我会提问学生分享的“实用荷塘月色说课稿优推10篇”,让学生分析所收集诗词中荷花或月光的特点。学生收集到的古诗词一定内容各异,表现了各式各样的荷花和月光,而这一点,也方便我引出学习的课题:荷塘月色。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主题贴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有利于温故知新。
导语过后,我接着介绍朱自清简介与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朱自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风格,并穿插他不为五都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生动性。了解文人所处的时代,有助于分析文人的作品;若需要解读《荷塘月色》,同样需要对文章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我将向学生介绍这一点,以帮助他们整体感知文章。
2、感知
首先帮助学生识别生字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然后重点分析研究第4、5、6三个自然段,分析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特点。要求:
注意叠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
向学生介绍通感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找出通感的例子。
通感,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请学生思考:通感这种修辞方法在文中主要起一个什么作用?叠词又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用新学习的修辞方法造句,并让学生彼此讨论、评价。
3、品读
继续阅读第4、5、6三个自然段,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并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为下一课时分析作者的感情服务。我将留两个问题给学生:
这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现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技巧?
如果充分阅读了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将巩固前面讨论学习的修辞知识。
4、布置作业
在第4、5、6三个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结合注释与工具,理解文中两首古诗的意思;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作者营造的四种美,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也有别于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七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下面,我按“说课考核”八个项目的顺序,把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现在是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此文堪称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我个人认为1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他运用白话描写景致,而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本文虽属于精读课文,但我觉得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向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精彩语段4—6段,品味语言之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复杂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语文素养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对于美文,找提倡“美文美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
六、说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掌握与作思路,同时对四、五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
七、教学过程:
现在找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长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秦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课前播放古诗新唱《静夜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山居秋螟》,以荷花、月亮为切入口,再要学生回想起一些“吟荷咏月”的诗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调动了课堂气氛,也复习了初中所学。那么,古人如此,今人又如何,请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介绍时抓住两点①将名字由“自华”改为“自清”(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内心的高贵与纯洁的品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世外没有桃源,净土在自己心中”。)②“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更凸显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醒学生: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了解作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我们经常也说“知其文也要知其人,知其人才能解其文。
背景介绍:1、社会背景:1927年反革命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苦闷彷徨。
2、家庭的苦难和矛盾(个人挖掘)
(设计介绍背景的理念:①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②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白居易)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在交流听读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由学生自主朗读。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1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是“自主”学习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①学生自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②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③再次自读,步步深入,把握感情。
2、分析思路
①提问:找出文章中的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既然心理不宁静就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解脱,于是作者突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观荷塘、赏月色写下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一文。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②作者情感变化的依托是什么?景。
情以景为依托,景因情而更美。王国淮在《人间词话》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段落。(4-6段)
3、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以下仅举几例: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②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或“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③这是写月下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④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时皆已储存,到了上课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词的运用,融情于景写这三方面分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以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时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段
2、完成《新坐标》基础练习
第二课时 继续品位语言,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一)课堂上:
1、情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6段
3、讲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三)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整洁凝练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景 谈雅静美 朦胧柔和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 谈谈的喜悦 谈谈的忧悉
八、教学观念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4、教师观念更新①转换教师角色 ②改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我觉得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学习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八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1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1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阿拉文库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阿拉文库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1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背诵四、五、六段
5、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九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下面我就按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1篇文章,《荷塘月色》是1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 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1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
(4)再次动情朗读。 听完范读后, 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师板书) 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
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1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我是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荷塘月色说课稿【第十篇】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1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1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1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