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论文1

(一)“国文”改为“国语”

1910年,资政院正式成立,议员江谦等人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官话课本”名称不合适应当改为“国语”。教育部公布的转变,“国文”改为“国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19年率先推出了“新体国语教科书”之前,第一次普通话筹备会议统一大会通过鲁迅,刘半农,胡适等人的“国语统一计划”,提到“如今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随着国语运动和阿拉文库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指令,国民学校统一改“国文”做“国语”,高等小学则“国文”与“国语”混合教授。这是政府第一次明确地形成在我国历史上“国语”的主题名称,这样明确了“共同的语言学习,开拓发展思路,并激发他们的道德和智慧,能力”的要点。更名引起了争议,有人质疑“国语”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学科名称。1923年,由国家教育协会颁布了新的学术课程标准继续沿用“国语”这个名字的。“高中通用国文暂行课程标准”颁布于1929年,从“国语”“暂行国文初中课程标准”又将主题名称改回“国文”。政府教育部在1929年公布的“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统称为“国语”,中学叫“国文”。这一转变过程,确立了白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推动了全国语言统一的进程.人们开始对演说、论辩、会话等属于口头表达的项目进行实践、研究。

(二)“国语”改“语文”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主编及出版行政管理局的“初中语文课本”,正式成立“语文”的名字。“语文”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最终确定,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话语曾经说过:““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的华北政府中小学教科书选书委员会,“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段话,既说明了”的意思的语言,也解释了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三)“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20世纪,中心就变成了文学教育的课程纲要,当文学成为主要的教科书,有学者主张这门学科分为两个家族,并命名为语言和文学,但由于教学目的的混合原因不明,教学效率变低,而且由于苏联有理由去学习,所以在1953年,主席批示和有组织的劳工,“语文”,“文学”教材。中国教育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中学普通中学进入中国语文教学,文学二级学科,并使用新教材的通知”,“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初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文学“的制定相对应,”语文“,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学“,”语文“官方特色学校”语文“更名为”文学“和”语文。“这次更名被指为引发了语言、文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此后,一直沿用“语文”,有没有可能实现“国语”、“国文”或者“汉语”的复归很难说,“语文”二字已由简单的名称变成一个特定“概念”了,实现母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复归重要的还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目的和目标的明确,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从“语文”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注重语法修辞语言技巧,注意过渡可以看出阅读文学作品,然后把重点放在书面语和口语的训练。由语言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定义的语言课程本质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课程的人的认识水平。汉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不仅是概念的更新,同时也是汉语文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时代化变化。

二、“语文”几度更名的影响和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血缘宗法专制社会里,中国语文教育和历史学,哲学,经典,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呈现一种综合性趋势。废除科举制之后,新式学堂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新型的科学文化教育实行,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为了“造士”,而是面向社会强调实用,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具备“爱国爱类之心”,要教会学生“论说文字”,懂“浅显书信记事文法”。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公布了“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清末到国民初期的学校教育中,汉语文课程定位非常明确,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以人的个性人格化的人性教育和民族文化精神情操品格教育为根本目的。将“国语”课改成“语文”课,不单纯是一个名称的变动,而具有生存学意义和政治学话语语义。百年来,我们的“语文”科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名称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似乎并不完全使整个国家的教育趋向良性发展,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完美的提升,因为整个社会,整个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唐代兴教授曾对“中国教育缺乏开放性,缺乏对教育主体的开放胸襟和态度;教育过分强调实用,以知识为中心,缺乏传创精神”感到深深地忧虑。唐老师义正辞严地指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自由意识、自由精神的培养;整个国家的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主体教化,而个人本位空位;以公正、平等、博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道德教育贫弱,政治道德教育无限度化。那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被不恰当的教育禁锢和僵化而不会自由思想,人云亦云的人吗?我们是不会创造性思考,喜欢抄袭、复制、不劳而获的人吗?我们是缺乏个性独立,喜欢服从大众的人吗?

我们是自私、冷漠,不懂爱和被爱,丧失公正和正义精神的那一类人吗?多数时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原来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首要的问题正如唐老师在书中指出的“对人的塑造”,培养健康的人,有德性的人,有灵性的人,他以生态综合性眼光提出要教会学生学知己,学知人,学做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关爱每个生命;要引导下一代获得一种大地精神、地球情感和世界关怀品格和力量,全面培养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能力,生生不息的过程能力,终身为学的博学能力;培养人整体生态的把握人类文明精神、智慧、方法的能力;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能力……这样博大的境界有点让人望尘莫及,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中怎样去给学生灌输这些呢?教材编写是难得,教师教学是难得,但这是合理并且对未来有益的方向即使很难我们也要努力去探索实现的途径。现在的教育有时候就是扼杀人创造力和个性美的,小学能把聪明人教笨了,中学能把笨人教蠢了,大学能把好人教坏了,终身在获取所谓的“有用知识”,去投机取巧,谋取利益。由此,不得不说,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道德沦丧现象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母语文化轻易被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被边缘化。那些嫌弃人文精神没有用的人,只看到现实功利的人是不会理解这种人文精神所焕发的自由博大之境的,他们也不屑获得,所以当他所拥有的现世的物质享受被剥夺的时候,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很容易绝望放弃生之希望。我们的教育研究者们一部分人搞基础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存的技能,获得知识,追求现实的利益,一部分人搞理论探究希望通过对学生知、情、意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真、善、美的健康的人,这里没有优劣,缺一不可,存在偏重性的问题,所以语文教育界一直对汉语文定性问题争论不休,普遍承认的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情操培养是重要的,社会培养一个有德性知善美的人远比培养出一些高智商的危害社会和人民的人要好得多,另外我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即使他没有知识也会去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并且还会获得有益的知识,因为它内心已经存在的价值判断驱使他不自觉的那么做。

语文论文2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散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在散文学习中才能使其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语文论文3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是被情境所打动,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想法;阅读者只有认真、仔细地品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文本细读法既要求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细致地解读和剖析,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阅读者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如果因文本细读造成段意曲解、思想理解错误,那就违背了文本细读的本义。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受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课余时间被习题和补课所占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在授课中多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对阅读方法涉及甚少。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把文本细读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学生由于缺少监督,文本细读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1.诵读文本。与默读相比,诵读的优点在于心口合一,通过言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做到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一字、每一句传递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既能做到细读文本,不遗漏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如齐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位朗诵功底比较好的男生,诵读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师:文中反复出现类似“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词句,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分析:由于整首诗比较长,范读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走神溜号。教师在学生范读一结束后就提出问题,一方面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开始文本的推敲和分析。

2.合理切入文本深处。文本细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任何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技巧,在细读文本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致地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叙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钱找个雅座点酒点菜;“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同于一般的贩夫走卒;“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既不同于坐着喝酒的有钱老爷,又不同于站着喝酒的贩夫走卒,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盗窃被人抓住之后曾无力地狡辩“窃书不是偷”。尽管孔乙己认识到自己的可耻行为,却不肯承认,骨子里仍桎梏着封建文人那些所谓的“骨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不误正业,表面上看是他本人好吃懒惰,不求上进;更折射出这个社会对封建文人腐蚀和毒害。教师要借助“窃书不是偷”、“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体会时代背景对文本中人物命运的影响。

3.文本比较。本文比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收集一些具有共性但不完全相同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文本比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同为的作品,但二者所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晚秋,此时离开故乡去往广州,途经长沙橘子洲,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少年生活。《沁园春•雪》写作于1936年2月,此时的在陕北地区从事革命工作,准备带领队伍开赴抗日前线。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有效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主题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文本对比实现对作者创作经历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归纳作者的思想主线。近年来,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体会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体会文章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细读文本,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细腻情感;才能领悟到中国语言变化多样的独特魅力;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情感细腻、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特审美品格的新青年。

语文论文范文4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从而让学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推理方法是错误的。

(二)导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我们在教学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我们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二年级教学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

在三年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间周一次作文以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创设情境谈话、围绕一个主题演讲辩论、编演课本剧、答记者问、讲故事、演短剧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作文时,要求学生能凭语感自行修改。

例如:在口语训练方面,在教学二年级时,针对班上一些学生迷恋电视节目,而把学习抛在脑后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辩论会的中心议题是:“看电视会不会影响学习。”正反方辩论,最后得出结论。

正方:适当看电视对学生有益处,如看一些有益的“少儿节目”和“动物世界”等,可以增长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活方面的知识。

48 242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