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赏析论文范例【通用4篇】
【导言】此例“建筑赏析论文范例【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地方资源;艺术欣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35-01
《艺术欣赏》是高校重要的通识教育内容。笔者在将地方优势课程资源运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同时,注重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专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地方资源运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艺术欣赏》在高校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及审美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艺术欣赏课程除了在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有所深入以外,授课内容呈现出重复建设,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地方高校的《艺术欣赏》教学中,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功能与意义缺乏应用的重视,不仅没能认识地方课程资源在艺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也未能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来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来看,《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由于过度依赖教科书,因而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一直遵循着课堂讲授、图片赏析、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单调、刻板,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艺术欣赏教学缺乏活力,效率不高。
目前,国外艺术教育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指出:为确保学生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接触的水平,对社区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日本在艺术教育中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地区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
针对上述《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瓶颈现象,以及国内外艺术教育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笔者以为,将地方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其生动具体、开放活泼和学生能够参与实践等特点,能给与学生大量新的、本土化的信息,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参与式、情境式的教学还有助于改变单纯的“书斋式”教学,转变传统《艺术欣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远离社会现实”的教学观念,以促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活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基于地方课程资源的《艺术欣赏》教学方法与实践
将地方资源运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除了在增设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以及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近年来在讲授这门课程知识内容中,尝试着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专题式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作为深入分析讲授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的具体讲授中,教师根据艺术的不同门类来划分,即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为研究专题,内容增设了高校所在区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这些门类艺术诸多方面,每次学习一个专题。这种专题式教学在把握教材全面内容的同时,将教材中所涵盖的授课内容用专题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中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在对不同专题中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尤其讲到他们所在区域的艺术门类的时候,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较大,并能与其他同学分享着自身对该艺术的认识和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
(二)情景式教学
由于“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因此,情景式教学显得必要而有意义。
由于区域艺术资源,大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具有广阔的生→←活基础和空间,各种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媒介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基于地方课程资源的《艺术欣赏》教学就不能以简单的讲解、欣赏方式进行,应当突破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大力加强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地方社会“大课堂”的情境化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根据学时的安排,组织一、两次去一些名胜古迹或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走访,从中体会各种典型真实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特征,这种真实的情境化的艺术环境、生活环境,不仅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开放,更具情境化的学习氛围,通过亲自参与动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更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针对性与地方性。
(三)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由于过去《艺术欣赏》一直遵循着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问题。笔者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即抽出一定课时让学生上台讲授。笔者在当次课程中会布置下次授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回去查找资料,下次授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抽选一定的学生讲授布置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动性。通过预先资料的查找,然后参与上台讲授。这种改变过去被动听讲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方式,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做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在集体中共同探求知识的真正乐趣。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突破原有的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上都有了改进,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把不仅把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和谐的学习氛围,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一位来自三江侗族的同学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展示了他收集整理的有关家乡的侗族木构架建筑艺术时,引起众多同学对于侗族这个民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提升,不仅加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能力,还有助于启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学习观念。
(二)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与国家统一规划的《艺术欣赏》教材的体系化的知识不同,地方艺术资源可以说是一门“活态的”乡土教材。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法向学生传授地方区域的艺术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知识教育之外,还能接触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从而有助于增进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这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专题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仅仅是基于地方课程资源的《艺术欣赏》教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在其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拓展与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2011JGA045),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10C052)。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发达国家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6).
[2]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3]戴维·H·乔纳森。学校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第二篇】
1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PPT 美术教学 辅助
PPT,即Powerpoint的简称。相较于其它课件,它具有易编辑、易操作、易调整和易修改等许多优点,所以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使用PPT课件,发挥其高效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灵动,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为教学锦上添花。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范围完成教学目标,经常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使人大脑皮层松弛,产生舒适的愉悦的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在讲授《走进意象艺术》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使学生产生恬静、悠远和宁和的感受,激发学生产生对月夜的丰富想象,营造出静谧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气氛。学生聆听、感受、体验、总结,在音乐的辅助下很容易的体会到绘画语言所表达的――运动、变化、跳跃、华丽。从而导出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这样不仅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艺术的赏析中,互为促进,加深对艺术的感受,而且将音乐与美术有机的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细腻与美妙。这个环节ppt课件的应用,不仅整合了学科资源,而且实现了知识的牵引,课题的揭示,从音乐到图画,从听觉到视觉,从体验到认知,ppt课件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融合的作用。
2 图片、文本演示,弥补讲授不足
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往往一张图片胜于喋喋不休的赘述。PPT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静态图片和文本的演示功能。
构图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其中外国绘画部分占很大比例,对经典画作构图的分析是了解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关键组成部分。单纯的依靠“讲授法”实现对构图透彻的分析理解显然是力不从心。《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件重要的作品,画面的构图体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统一”是如何呈现的?作品图片呈现其“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1)是谁处在矩形画面的中心(矩形对角线的焦点位置),突出其中心地位?(2)由宏伟壮观的建筑空间建立起来的透视关系。(3)画面空间按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展开,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利用PPT课件先播放一张未经编辑处理的《雅典学院》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点拨、提示,讲授探讨构图形式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后,再出示编辑制作好的《雅典学院》图片,展示“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加深体验感知,掌握构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文本演示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好的板书简洁明了,具有纲领作用。学生通过板书可以直观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体系。同时,板书也是一位美术教师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体现,即便是有了PPT课件,也不能冲淡板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协调好板书与PPT课件文本演示之间的关系,既发挥板书提纲契领的作用,也发挥好PPT课件的辅助作用。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在教学设计中以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教学重点,其中课题导入部分是以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展开的。板书:中西方古典建筑对比,下分三点,(1)材质语言;(2)空间格局;(3)功能作用。用PPT课件播放两张图片:一张是北京紫禁城(中国古典建筑代表),一张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典建筑代表)。学生观察图片,感受体验,从两种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和功能作用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学生之间互动研究,总结表述。再利用用PPT课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1)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制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使建筑格局平面铺开变成现实;西方石头为主体,纵向发展具有与天堂无限接近的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2)空间格局: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平面铺开的 “四合院”模式。体现 “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向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3)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是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思想的体现;教堂建筑是基督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体现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
在此教学环节上,在有限时间内单纯依靠板书书写来完成是很难做到的。PPT课件大容量的文本演示恰恰弥补了板书书写的不足,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效果良好。板书是骨架,PPT课件是血肉,二者相辅相成,骨架坚实,血肉丰满。
3 切入视频,画龙点睛
对PPT课件视频资料的使用,用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上,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研究的中国古代绘画“借物寄情”的审美追求。对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做适当的技法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像“用笔”(顿、挫、勾、擦、点、染;中锋、侧锋、笔断意连等技法),“用墨”(焦、浓、重、淡、清,破墨破色等技法),用色(浓淡渐变)。这些技法仅仅靠讲,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用PPT课件插入视频文件,在课堂上的相应环节播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相当于一对一地讲解示范。上述的“用笔”“用墨”“用色”的相关技法问题迎刃而解,形象、直观。这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厚度。这样,一个教学中的“麻烦”由于ppt课件的恰当运用,摇身一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以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论,PPT课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有时多用滥用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影响教学效果。切不可把视频资料的使用“扩大化”,把教学过程变成视频资料欣赏。以上是我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使用PPT课件教学的点滴体会。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应用PPT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在实践中要勤于反思,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可能高效的发挥PPT课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办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能力提升 课程体系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必要性
近年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性教学,在国外一般被称为“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上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1]。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国家,在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新模式过程中,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措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
与此相比,虽然早在20世纪从80年代末期,国内的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初步的“研究性教学”探索,并从2000年以来得到大力推广[3],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创新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健全,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欠缺,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要求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缺乏拼搏精神,缺乏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往往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才开始进行真正的研究,但由于缺少前期的经验,而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一些质量低下的毕业论文蒙混过关。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是毕业这一学年产生的,而是在大学期间逐渐积淀下来的。他们平时接受的教学常以书本为中心,缺乏对真理发现过程的揭示和与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现状的联系;课堂活动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技术极为简单,缺少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开放资源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缺乏对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估。另外,教学空间也较为有限,通常是局限于校内,缺少与社会现实的广泛联系,实践程度弱。在这种传统型教学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学习多成为继承性、模式化的[4]。由此可见,高校进一步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改观高校教学不良现状,推进高校教改的迫切需要。
二、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
针对高等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能力不明显、学习资源不丰富等问题,江南大学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能力和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师资保障、优化管理等四方面的举措,初步构建起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体系。
1.丰富课程载体,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核心载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基于课程营造研究性教学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建设慕课、“卓越”课程、新生研讨课、素质创新课等,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课程保障。
(1)慕课(MOOCs)。依托食品、生工、纺织、设计等优势学科平台,围绕“衣食住行”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知识内容,试点建设一批慕课课程。鼓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课程与学习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多元能力。
(2)“卓越”课程。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通过精炼课堂内容,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学习环境。
(3)新生研讨课。由各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小班研讨课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体验认知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人文品质、宽广的学科视野、高效的思辨能力,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4)素质创新课。从全校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者、各类精品课程承担者等优秀师资中,组建素质创新课程导师队伍,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前沿的学科视野,融会贯通、寓教于练的素养开设素质创新系列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文学名著导读、英语口语强化、现代艺术与设计等,目标是“素质提升”、“能力强化”、“知识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2.搭建教学平台,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平台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以提供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快捷方便的交流功能。学校通过建设优质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构筑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1)优质课程平台。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和抓好过程管理等举措,建设一批以部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MOOCs)、卓越课程、新生研讨课、素质创新课,以及高质量平台课为代表的优质课程,打造优质课程平台。
(2)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专业界限,对全校实践课程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整合,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以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标志的实践教学平台。
(3)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导向的“e江南”信息化平台,包含“教学互动系统”、电子图书、数字文献等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互动的学习支持平台。
(4)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引进优质视频资源点播的网络平台,致力于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本着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资源展示,在系统中实现优质视频资源与师生互动结合起来,以及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活动进行网络化设计,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的高度整合。
3.提高师资质量,保障研究型教学开展。
师资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学校依托教师卓越中心,以教师卓越工程为抓手,建立“教师发展在线培训平台”和“教师教学发展专家库”,立足教育理论与方法、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拓展、教学观摩四类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教师教学测评、教学诊断、病理分析等途径,提供全面的教学评价服务,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形成研究型的教学师资,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1)更新观念,增强研究意识。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增强研究意识,进行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要增强科学研究意识,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转成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教学研究意识,审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反思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转变为教学研究者。
(2)转变角色,增强合作意识。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并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指导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提高组织管理、调控协调和统筹全局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加强交往与合作,从单向传输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同时,也要增强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外界之间合作的意识。
(3)改革教法,增强创新意识。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创新者。重点培养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为理论知识与创造能力并重的教学方式,提倡运用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优化管理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管理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立足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科学地计划、有效地组织、监督和协调,加强教学管理,使之“现代化”:制度化、过程化、人本化、信息化。同时,出台研究性教学相关政策、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并提供资金支持,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管理保障。
(1)制度化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从教务考务、学籍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行绩效考核制度、问责制度、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和检查结果通报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过程化管理。强化教学环节与过程管理,及时掌握教学过程动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课程考核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加大中期检查和答辩督查力度,采用查新等手段,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人本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创设全面育人环境,营造自由的育人氛围。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主体性、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着眼点,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和能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发展。
(4)信息化管理。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部门的深度融合,完善“e江南”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开展工作,建立一个集研究、咨询、交流于一体的交互式平台,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运转的高效、便捷,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的研究性教学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构建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屈波。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
[3]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
[4]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