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论文精选4篇
【导言】此例“消费心理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消费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APP应用为主。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医疗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就市场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且预计2016年将突破80亿元大关;就用户规模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互联网用户从亿人次增至亿人次,增幅高达%。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指标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在消费环境心理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通过经验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采取指标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来研究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内部互为因果的依赖关系。
消费心理论文【第二篇】
1.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陈列产品是体验式终端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美化产品和传达信息。对于当代消费而言,后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中,让消费者一眼就注意到你的产品或者你的品牌呢?这就要求体验式终端的设计要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消费心理研究分析,一个体验式终端设计要想成功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可以使消费者对它留有印象,进而形成巩固的记忆,是由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与体验式终端设计中的色彩、文案、图形、声音以及造型形态等条件的新颖性是分不开的。体验式终端设计的色彩、文案、图形、声音以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讲,都是对“视觉元素”的一种刺激,而这些刺激需要具有一定的奇特性才能成功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某文化产品的体验式终端的设计,把展柜做成了各异的形状,配上各自的图形,给消费者成功的营造了一种清新、多彩的消费氛围,在众多的终端卖场中,这样的设计一定可以成功的吸引消费的注意并使消费者对其留有深刻的印象。2.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当前的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在消费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更关注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体验式终端的设计上,我们应努力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而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就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关联。在进行体验式终端的设计时,要把消费者的情感兴奋点紧紧扣住,促使消费者在情感的驱动下发生购买行为。例如,水星家纺的广告语,“爱一张床,恋一个家”,便将情感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首先以情动人心,而后又在其体验式终端的设计上,将其终端卖场设计成家的情景,舒适的大床、温柔的光线、还有精致的家居配饰,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家的主题,使消费者置身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成功的引起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之后,销售便容易做了。3.增强消费者的记忆。消费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只有让消费者对你的体验式终端的设计产生记忆并保持记忆,回忆和再认知才有实现的可能。为了使消费者可以增强记忆,在进行体验式终端的设计时适当通过故事情节去加深消费者的记忆联想。所谓故事情节记忆,是指消费者个人有印象的系列事件的记忆。比如,童话故事、电影、游戏等的情节,人们往往对这种故事情节的印象比较深刻,通常这种故事情节也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如设计者对毛绒玩具熊的终端设计考虑,将所有的小熊都置身于城堡里童话故事的情节中,仿佛赋予了每一只小熊生命,而不再仅仅是产品的陈列。在体验式终端设计中适当运用消费者所熟悉的经典情节,会对激发消费者的相关记忆和品牌联想有十分大的帮助。一旦品牌的美好形象占据了消费者的记忆,品牌被消费者所信任,就很容易培养品牌的忠实消费者,促成多次购买。
消费心理在体验式终端设计中的体现
体验式终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体验式终端设计本身,我们将消费心理应用于体验式终端的设计之中,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销售。体验式终端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创意阶段,消费心理已经深入渗透进终端的多种元素的巧妙设计中。1.外观。在体验式终端的设计中,体验店的外观是给消费者塑造感官体验最有利的工具,它往往以其直观、立体的第一印象在店头林立的市场吸引消费者眼球,给消费者留下美好印象。例如苹果公司将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北京三里屯体验店的外观设计成了一个晶莹剔透、象征着智慧与高科技的立方体,让消费者第一眼便接受到了苹果发出的独特的讯号。又比如,LV(LouisVuitton)这一始于1854年的法国经典品牌的体验店的外观设计。流线型的棱角、通体亮丽的蓝光、以及经典的橱窗设计和Logo的位置,无不显示LV这一品牌的大气和个性,给消费者以身份的象征,财富的体现。2.色彩。在体验式终端设计的众多元素中,冲击力最强的无疑是色彩,消费者对整个体验店的感觉首先来自于色彩。因为色彩具有它本身的特性,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要把握体验店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通过视觉来刺激消费者。比如在终端营销设计“产品展示领域”获得最佳设计金奖的HR赫莲娜,其体验式终端的展示设计运用了上流社会使用的珍宝盒元素,并在色彩上使用深褐、纯白、浅金三色绝妙搭配,完美诠释了HR赫莲娜的极致奢华,切合其高端的定位。又比如安娜苏体验店的门头设计中大胆的采用大面积的黑色与紫色搭配。黑色的庄重、高雅,与神秘、富贵的紫色相配合,正好体现了安娜苏古典、优雅、精致奢华的品牌个性。3.互动。要实现特殊的广告体验这一目的,直接有效的手段是让受众与广告产生互动,互动让受众的参与实现价值,让广告变得更生动有趣。从对消费心理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消费者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感性的消费者为了参与互动,追求乐趣、刺激等产生冲动购买的概率是很大的。所以,体验式终端的设计更应关注互动,让消费者真正的参与其中。如Hiphop品牌的广告,将潜在的消费者置身于广告牌中爆炸的Hiphop发型之下,与潜在的消费者之间发生了乐趣的互动,这样的体验式终端广告设计会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它的品牌,进而去购买它的产品。又如耐克的体验式终端的互动设计,通过专卖店内吊顶上的摄像头捕捉消费者的活动位置,同时通过投影仪将品牌的信息投射到地面上,使消费者与信息之间产生了互动,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趣味性,也使得消费者更加了解耐克这个品牌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信息。
消费心理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满意度;购买决策
随着我国体育赛事的不断产业化,不仅有力推动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购买体育用品、观赏体育赛事等。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带动旅游业等一些相关产业的消费,拉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提升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具有重要贡献。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与消费息息相关,刺激消费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剂良药,体育赛事的产业化更与市场营销、赛事策划、开发、筹备、服务等环节相互关联,而这些环节的关键皆在消费者。诚然,针对不同类别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很难以一概全,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进行梳理,以提供进一步研究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的个性需要,从而为更好解决我国体育赛事的市场营销、赛事开发等问题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读秀等相关学术网站,以“体育赛事消费者行为”“体育赛事观众消费”等为主题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截止2018日共搜集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杂志等相关文献200余篇,其中除去重复和不相关的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1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需求与动机的研究包括:张建辉,李海(2015)对国外体育赛事的举办意义及发展概况、体育赛事市场需求以及运营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进展[1],文章较为全面的将体育赛事市场需求及运营的国外研究成果展现,对国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孔庆波主要分析了观众对体育赛事门票的消费动机和必要性,以及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的心理功能与现阶段观众赛事门票消费的心理表现[2];同时对体育赛事门票价格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观众赛事门票消费的心理表现,为体育赛事门票定价和赛事运营奠定基础[3]。此类研究属于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研究视角新颖、内容较为深入,但还需结合消费行为学得以进一步深入。Jeffrey等人从性别角度研究了男性、女性在体育赛事消费上的动机差异[4]。何斌(2006)则指出观众对篮球运动的偏好是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深层次激励因素[5],并从需求的视角为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的开发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夏盈盈,刘鸣(2009)对宁波市观赏性体育赛事现场观众的背景、心理和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以满足市场运作的需要,并为其体育赛事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参考[6]。舒能贵(2007)对CBA联赛现场观众的基本信息、对门票价格的态度,以及人均月收入结构等进行调查,为职业篮球经营者开发其市场提供参考资料[7]。刘忠良等(2005)对中国足球甲级联赛2004年赛季浙江赛区现场观众的基本特征、参与行为、决策因素、消费动机与满意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8],研究较为全面。LinMin-hang对大众进行体育赛事产品消费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大众群体对体育赛事的消费受年龄、性别、职业、教育、休闲时间、健康状况、体育竞技水平、个人的价值观、对体育的认识、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在这些因素中对大众体育赛事消费行为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年龄、性别和收入三个因素[9]。倪冬梅(2009)从现场观众观看比赛的方式、次数、对足球比赛体育场内外环境的认识,对我国足球观众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10]。张华丽(2012)对2011年中网现场观众的基本特征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得出现场观众男性比女性多,大多学历水平较高,以中年、青年人为主等人口统计特征较明显,并从现场观众的市场行为、出席行为、观赛行为以及赛事消费支出分析其消费行为,最后指出余暇时间、门票费用、交通条件等成为影响观众到现场观赛的主要因素[11],较为全面的了解中网现场观众的需求。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既包括对观众消费需求与动机的研究,有需求才有市场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观众观看的需求是体育赛事需求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了赛事的成功举办与否,研究从消费者心理学出发,围绕“需求”或“动机”一个点进行研究,研究较为深入。也包括从整体出发对观众的消费心理或消费行为的研究,但研究多以消费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关于体育赛事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包括从对观众的整体观赏性到对各个运动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并涉及到学术文章、会议论文、硕博论文等多种形式,研究较为全面;研究内容多从整体调查出发,对观众的基本特征与消费行为进行问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与此同时,此类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如: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为主,较为单一;研究结论也多为描述性结果,较为浅显且缺乏新颖之处,对体育赛事、尤其是连续性的体育赛事,其观众特征不能从一次性的调查中体现出来,对结论原因的分析也较为表层。因此,建议对连续性的体育赛事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当下社会形势深入剖析其原因,从而为赛事承办方和赞助商等提供参考与依据,以促进体育赛事的更好举办。
2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建兴(2011)从人口结构、社会阶层、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体育消费环境和大众传媒等因素,对2010年男、女排锦标赛和大奖赛现场观众的体育消费态度、动机、水平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现场观众体育消费结构等建议[12]。李治(2011)对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现场观赏武术赛事消费行为的25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主要受赛事产品的质量、成本、消费者自身、宣传、人文环境、场馆景观6方面因素影响[13]。宋昱,仇飞云(2012)基于消费者(观众)视角,分析不同类别体育赛事中,赛事品牌关系质量影响因素对消费者(观众)赛事消费的影响因素[14]。王晓东(2005)表明影响体育观众参与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与赛事吸引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体育观众相关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分别给以细致的指标[15]。Regina等人对2003-2006年间巴西1800多场球赛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球迷现场观看球赛的主要因素[16]。梁汉平(2014)分析了体育迷的体育赛事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得出主要有6点:体育迷消费动机、身份凸显、心理依附、体育代表队的认同、体育代表队的承诺、卷入度,并为体育营销者提供可借鉴的依据[17],研究较为全面、分析深入。蒋举龙(2010)分析了影响市民现场观看赛事需求的主客观因素,为提高赛事上座率和促进上海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18]。范佳音等(2010)对成都市居民观赏体育竞技表演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主客观及个人因素,对个人因素采用计量分析的形式,得出支配收入增加1%,其观赏消费支出增加0.63%,为体育赛事的宣传营销提供依据[19]。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出现了借鉴品牌关系质量理论,研究视角新颖,从而为上海市体育赛事品牌竞争力供计献策。同时,此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也较为新颖,通过运用因子分析、计量分析等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解析,针对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可操作性较高,值得借鉴。而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影响因素”一个点进行,研究较为深入,其中包括1篇博士论文、研究较为细致、全面,参考性较高。对赛事项目的研究既包括排球、武术,也包括从整体出发对观赏性赛事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分析了主客观影响因素,并依据不同结论给以相应的建议,总体参考性、应用价值较高。
3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的研究
贾瑞芳(2015)对大型体育赛事现场观众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研究[20],而当前有关体育赛事观众忠诚度与满意度的研究与成果较少,因此选题视角较为新颖,研究较为全面深入。宫丞飞(2015)《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观众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从赛事活动、赛会服务环境、赛场自然环境3方面,对中国龙舟公开赛太原站现场观众进行满意度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龙舟赛事的更好发展提供数据参考[21],选题视角符合当下时代需求,同时为全民健身运动在群众中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张寰(2015)《CBA联赛北京赛区观众满意度研究》从观众角度分析赛事顾客价值感知的要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更好开展篮球赛事提供策略与依据[22]。
4关于体育赛事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
张启福(2015)《涉入视角下体育赛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涉入机会和自我认同3类因素显著影响了体育赛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23]。邹天然(2015)《体育赛事服务消费者涉入前因、程度及购买行为的关系》[24]将涉入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相结合,应用于体育赛事消费者中,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但涉入程度和涉入前因是多维的概念,容易受到个体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调查样本局限、变量选取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耿松涛,李恒云(2012)《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体育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行为研究:一个概念研究框架》基于相关领域已有文献上构建此框架,从理论的高度出发,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但仍需通过质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更加完善其理论体系[25]。刘羡,王国英(201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体育赛事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以社会交换理论为依托,分析体育赛事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即:体育赛事的相对质量和绝对质量;体育赛事消费的交易公平性与服务公平性;体育赛事消费者的个人因素与其他因素3种,认为消费者的感知收益和降低消费者的感知成本是最终促成消费决策行为的关键点,从而实现体育赛事消费的行为[26]。孟孜,陈锡尧(2007)《F1中国站观众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F1中国站观众购买行为的主要影响,从而对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发现潜在消费者,以更好制定赛事营销策略[27]。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体育赛事观众购买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体育赛事引导和影响观众的购买决策行为提供依据。
5结语
消费心理学毕业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转贴于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祝帅。 设计观点[M]. 辽宁: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精编4篇
下一篇:反求诸己议论文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