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过中秋节文章【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过中秋节文章【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一篇】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这一天,祭月、赏月、全家团圆吃月饼,成了不可或缺的过节内容。蚌埠的中秋味道如何人们又有怎样的中秋回忆昨日上午,记者找到老中青三代人,一同回味,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中秋。

难忘儿时祭月瓜果桂花飘香

今年85岁的陈玉金,对中秋的记忆蕴含古风。小时候家里要准备饼子、石榴、莲藕、菱角等供品,要对着月亮磕头的。陈玉金说,中秋祭月仪式是家族非常重要的活动,傍晚时分,要在院子里设香案、摆供品,全家人都要在一家之长的带领下,对月亮磕头行礼,很正式、很重要。

对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祭月时,院子里的瓜果香、桂花香。老人家说,自从自己十几岁背井离乡去做学徒后,家族中的祭月仪式就再也没有参加过。

据我市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祭月活动汉代已具雏形,不过那时的中秋节是在立秋之日。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未形成风俗。直到唐初,在农历八月还只有初一是节日,并没有以八月十五为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此,从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此日人们赏月,吃月饼,贺团圆,庆丰收,合家团圆,欢度中秋。

这一天的祭品也是有讲究的,月饼与瓜果是中秋祭月的主要供品,月饼是不可或缺的,讲究一些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之意;桃与石榴相对,取意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还要特制一张大的团圆饼以祭月,然后点燃香烛拜月。

中秋那盏灯照亮整个童年

家住如意嘉园的李先生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秋留给他最深刻的是视觉印象。小时候家里穷,能吃上饱饭就不错了,谁还有心思想着怎么过节中秋节那天能看看灯、玩玩灯就高兴死了。李先生说,过去,屋子不高、马路不宽、路灯不亮,到了中秋节前后,很多单位、家庭都在门前挂上红红的灯笼、经费宽裕的单位还会在门口贴上欢度佳节、中秋快乐等字样。一看到这些红彤彤的灯、五彩的条幅,大家就知道中秋节到了。

我家那时也会在门前挂一盏灯笼,不过只在当天晚上挂一会儿,烧的是蜡烛,等蜡烛灭了,就把灯笼再收起来,下年接着用。虽然只是一只旧灯笼、但李先生说,这盏灯照亮他整个童年,只要这盏灯一点亮,他就觉得充满了幸福感。因为,母亲会用积攒下的面和糖给一家人做个糖饼,只要点上灯,一家人就开始坐在院子里分糖饼吃,现在想想那时真馋。

冯淮南说,中秋节和端午节一样,也是商店结算往来账目的日期。中秋民间有燃灯习俗,商店张灯结彩以助月色,孩童则玩兔儿爷泥塑及拎灯游玩。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很多家庭来说,点灯都是件奢侈的事,所以出门玩灯、看灯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娱乐活动。

中秋烙印是一抹香甜

1990年出生的小苗,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刚刚工作了两年多,从他记事以来,中秋就是一大家人一起吃月饼、吃团圆饭。在我小的时候,还不流行去饭店,每次过节所有的亲戚都是去爷爷家,在他院子里,总会满满摆上两桌,小孩子们会凑成一小桌,被安置在大桌以外。家族聚会,其实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小不点,因为除了好多肉,还有鲜美肥硕的大虾大螃蟹,中秋前后的'螃蟹最鲜,大人们总是不舍得吃,留给我们这些小的,那简直开心死了,吃得满嘴流蟹黄。

吃完饭,总要在爷爷的院子里赏月,这时候还要拿出各式各样的月饼来吃。小苗说,他从小到大,看着各种月饼不停地翻新花样,吃遍了大江南北的各式月饼,觉得月饼已经极尽精美之能事,但不论月饼怎么变,他心里的那一抹甜味和饼香,已经深深被烙下了。

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其实至少从唐代开始,古人就开始在月饼上做文章。曾有文献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至今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二篇】

集市街头、店铺商场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好像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秋节已经来临。在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中,也让我不觉回忆起小时的往事来。最早的记忆中,人们都对中秋节满怀着期待,小孩子们更是充满了兴奋的向往。无论农活多么忙碌,八月十五这天,大人仍然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换上干净衣服三五人一道去赶集,买回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赶集归来,篮子里便多了一些让我们垂涎的美味。割上斤把肉那是少不了的,因为是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晚上,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把深邃的天空点缀得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乎也都回家团圆去了,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大院。把满院的柿树和树上挂的玉米沐浴得亮堂堂的,犹如珍珠般晶莹。此时,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摆上月饼、苹果、橘子、花生等一些好吃的东西,开始“敬月”。等大人虔诚地完成这一整套仪式后,我们才可以品尝这平常难得一见的美味。这时,老奶奶开始给我们讲那个讲了多年的“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每到这时,我都会很认真的盯着月亮看,很想从月亮上看故事里所提到的那一切。但每次,除了在月亮里,看到一些类似嫦娥衣袖飘舞的轮廓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

听完了故事,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月饼,在堆满玉米棒子和黄豆的河堤上追逐、玩耍。交换品尝着别人家的月饼,看谁家的最好吃。月亮是那样的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中秋的味道,中秋之夜的月亮,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一种浪漫的情怀啊!

中秋,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好的;可是啊,新疆农村的中秋,却又比别处更多了一份热闹。因为中秋节这里的农民总是最忙碌的时刻。摘棉花,摘枸杞,是中秋前后最繁华的景象,也是这一年最美丽的季节。这时的天空高而深蓝,远远地望去,棉花就像是地上的白云;白云则更像是天上的棉朵儿,棉花白云连成了一体。而枸杞犹如串串红玛瑙挂满枝头,点缀在棉田白云之中。真的有让人难以形容的韵味,棉花朵朵白得刺眼;枸杞粒粒红得撩人。这绝对是在别处难得一见的胜景,这丰硕的季节又仿佛是秋天的语言,素朴、纯洁而热烈。一种特有中秋的气息扑面而来。枫树为这喜庆的节日穿上了大红的嫁衣;满园的苹果也仿佛羞红了脸蛋;李子树叶似乎有些张扬,秋风给它了最美丽的颜色。秋虫更是不甘寂寞,为节日唱响了嘹亮的歌声;蚂蚱和螇蟀蹦蹦跳跳的,大概是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吧;一只山雀悄悄的盯上舞动的它们,大概也想在中秋节美餐一顿。棉朵儿在握在手里软软的、绵绵的,给人一种惬意的暖暖的感觉。看着它们,我突然想起,这些洁白的棉朵,应该是传说中的天使,是上苍馈赠人们的中秋季节的礼物吧。

如水的月亮从树梢斜射下来,把大地沐浴得清新洁白。嫦娥会思念家中的亲人吗?她那不停地舞蹈是在发泄爱的思念吧,我似乎看到她羞红的脸颊上,眼泪化成粼粼波浪、诉说着心中无限惆怅和忧伤。因为她不想再无止休的寂寞,不想再继续流浪月宫,回家团圆才是她最大的心愿。看着明亮的月亮,我落下了眼泪,她的柔光仿佛刺穿我胸膛,余辉和着泪光在慢慢在融化,我想给她一个团圆的愿望,让她不再寂寞。不知不觉,凉风轻舞,我躺在她的衣裙下,静静的聆听,夜空中一首长歌,穿过了所有的时空,在天籁回旋,回荡在中秋节的浪漫中。

我喜欢中秋的月亮。童年的往事已成为昨日,珍惜今日的时光吧,我告诉自己。中秋节,与我还有多少时光共赏?远离家乡,边疆神圣的山水已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神奇的赛里木湖、广袤无际的戈壁沙海、伟岸的天山、浩瀚的艾比湖??我能割舍这美丽的西域风光吗?中秋节,不只是亲人团圆的节日,也是我对新疆深情回敬的日子。节日是想念亲人的日子,但愿今年的中秋节,就让我想念新疆的一切吧,这里已是我今生难以割舍的热土。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三篇】

中秋赏月赋怀,乃亘古文人之乐事。因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激起的心绪意境自然各异,遂留下了许多绮丽瑰伟的美文佳句。正如晚唐进士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感叹: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笔者结合阅览和想象,尝试着将古代中秋咏月的诗词稍加缕析,作一次时空的穿越,体验不同的际遇感受,以资共享。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月亮未出,大文学家苏东坡正注目东望,应和弟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中秋见月寄子瞻》),写就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千山巍峨、东方泛白,他用劲健旷达的笔势写出了明月将出的壮观磅礴。

旋即,“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云破月出,玉盘东悬,“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明亮初升的圆月似乎有些清冷,但让人温暖感怀的却是“二苏”兄弟间互相激励劝勉,“南都从事(指苏辙)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好不动容。

月渐高,还是苏轼,事情也非常巧合,熙宁十年(1077)中秋,他在徐州居然遇见了久别的弟弟,相与围坐、把酒言欢,“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宴席持续过了个把时辰还未收场,苏轼也难奈心中的激动,又写下《阳关曲·中秋月》,并慨叹弟弟行将离别、再会无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午夜,圆月当头,“谁做冰壶浮世界,最令玉斧修时节”。这是公元1169年,南宋词人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夜半上西楼,望明月、怀友人,写下《满江红·中秋寄远》。

丑时鸡鸣,月已偏西。“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沦”。此时北宋的米芾仍在《中秋登楼望月》中执着地惦想: “七宝合月”、“月圆蚌孕”等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

最有耐心的当数唐代的李商隐。“云母弄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银河消失、晨星泛起,一夜无眠的他仍在苦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情结心声,完成对诗作《嫦娥》的诵吟。

乾坤大挪转,空间转换处追问觅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端坐在东海之滨的唐人张九龄,此时正《望月怀远》,皎月冉冉,幽清恬淡,诗人也构思奇妙,遥想远隔天涯的友人,此时可能也正在月下思念着自己,含蕴有致、深情绵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元和十年(815)中秋,惨遭贬谪的白居易,在中部江州(今江西九江)写下《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对比往昔的踌躇满志和富丽安闲,望乡感慨,孤寂而又痛苦。但白居易并未因此消沉,他深入底层、接触民生,又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西部大漠,祁连山上升起清冷的圆月,旷古而幽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关山月》用“蒙太奇”手法绘就一幅苍茫月夜图: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意境深远,读来也哀婉凄凉、雄浑悲壮。

“凝光悠悠塞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他站在桃源山顶最高处,写下《八月十五桃源玩月》,而此时其实正是他人生事业的最低谷,意境孤独而又悲怆。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住在山脚沟底、溪边茅屋的元朝“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倪庄中秋》中,回忆儿时天真嗜睡、无心赏月的真实生活,实则借喻其不仕异族、难见光明的高义与艰难。

情感与人伦,异彩缤纷间传承奋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年漂泊的李白,抒《静夜思》之念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尽战乱的杜甫,发《月夜忆舍弟》之感慨。他们怀念故乡、热切盼归的心境都跃然纸上。

还有痴男怨女,儿女情长。“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映衬《新乐府》中思妇孤枕难眠的寂寞;“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道出《长相思》中商女芳华自怜的哀怨;还有“敛着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的柳永,在《秋月夜》中亦难排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明代画家文征明在《念奴娇·中秋对月》中,踏上想像的翅膀,“欲跨彩云飞起”,直达蟾宫,享受歌舞升平的欢乐,不料却又跌入“莫负广寒沈醉”的烦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差距,表达得这么酣畅却又那么无奈。

还有“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坚贞爱国、褒涵节义的文天祥即便在日常乡饮《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也充分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誉、挚爱和坚守之情。

饱阅世事悲欢,乐观积极向上,最有力感的还属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典范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高逸舒放的词风意境,宠辱忘外的人格力量,都跨越了千年的明月,奋勇激越,光耀后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登临了月球并迈向深远的太空,仰望苍穹,或许我们已少了古人那种热切和冲动。但烟波浩渺的宇宙毕竟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探析、开发和利用。

仰望明月,不知您又作何感想?

亿兆观是月,念感竟相殊。

斗转随河汉,浩宇一物沙。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四篇】

在我们那里,月亮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月姥姥。可是我从来没见过姥姥,所以便又给它取了个名字——月亮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搬着小板凳坐在奶奶眼前。跟着奶奶学那些自己根本听不懂的童谣“月姥娘,打场场。割了麦,请姥娘……”每到农历十五左右,月亮便格外的圆。好像能看清楚里面的一切。我总喜欢问:“奶奶,那月亮里是什么呀?为什么还有一动一动的?”“那是一个老太太在树底下捣蒜臼呢!”奶奶眼睛眯成月牙儿一般,乐呵呵地告诉我。不过,我觉得还真是像呢!

当然,月亮最大最亮最圆的时候莫过于八月十五了。虽然同是农历十五,却因为这个日子还担当着“中秋节”这个非凡的职务,使月亮也变得不同寻常。这天的月亮,似乎因为每个人不同的期盼或思念而荣升为蕴意无穷的洁白天使。

在农村,八月十五是玉米该收的时候了。每天晚上,我和奶奶都会搬着板凳坐在院子里剥玉米。温柔的月光洒在黄色的玉米堆上,映在奶奶慈祥的笑脸上,也包裹在我小小的躯体上。我喜欢听奶奶给我讲那些老故事。奶奶说她出嫁的时候,是穿着一身大红的棉裤棉袄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年代的女人出嫁都得那么穿,不管是冬天夏天。奶奶回忆着小时候去地主的田地里捡麦穗,但千万不能被坏心眼的管家看到,不然就得挨打或挨骂。奶奶还说她大哥是当兵的,可最后没有回来,二哥是个傻子,最后在河里淹死了……不过我也有不懂的地方,奶奶说她几十年都没有回她娘家了,还说她娘家没人了。我问奶奶,为什么会没人了呢?奶奶说,死的死,丢的丢,连村儿都没了,更别说人了。听着奶奶像叙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铺直叙的,我问奶奶你想他们吗,奶奶没有回答,只是依然笑着看看天上的月亮,我也仰起小脸看着月亮,我想:那么多年了,估计早就不想了吧。就像从小就离开我的母亲一样,估计我也已经忘了吧。可是年纪尚小的我没有捕捉到奶奶眼睛里晶莹的泪花。

如果中秋节爸爸回来,那我便像中了大奖一样满巷子吆喝。我给临墙的伯伯说:我爸爸回来了!我给对门的大壮说:我爸爸回来了!我给小卖部的四婶儿说:我爸爸回来了!我仿佛要告诉全世界:我爸爸回来了!

那我们剥起玉米来就更起劲了,我爸爸会把我家的老式收音机搬出来,插上新买的磁带,院子里便想起了《常回家看看》《有一个姑娘》这些当时很流行的歌曲。月饼我是不爱吃的,奶奶似乎很爱吃,每次都小心地用一只手捏起我吃剩下的半个,再半摊开另一只手在月饼下面接着掉下来的酥皮,才刚刚咬一口,仿佛那香甜已经弥漫到心窝般开心地笑着。想起平日里奶奶忙碌的身影,还真的有点像月亮里始终不停捣蒜臼的老太太呢。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五篇】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你知道中秋节精美文章吗?下面本站网友精心整理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据考证,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月饼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也越来越考究,外型更加多样、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寿,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生活幸福、平安。

中国地缘广大,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中午母亲会用鏊子烙南瓜菜饼和茄子菜饼,茄子菜饼通常要买鲊子(一种水鸟)作馅。也买月饼,但那是生活条件不好,月饼也很单调,记得有带冰糖的,有带红绿丝馅的,用一般纸包装。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八月十五看闺女,十五前人们要带上月饼去看姑母或姐姐、妹妹。平民百姓家很少有设宴饮酒赏月的,而且正值秋收秋种大忙季节,白天舍不得在家休息,晚上吃饭时每人分个月饼,就算过节了。

继春节之后,中秋节是一年中的第二大节日,家家户户再忙也都要过的。

中秋节,那万家灯火,家家团圆的美景演绎了数千年,诸多神奇的传说,赋予了人们太多的遐想。

中秋的月,持一颗纯洁无瑕的心,高悬清空,澄澈玉宇,为大地披银,天地间焕然一新。

和着明月,我想邀李白对饮,感触他那“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放和孤独。拜读他那“依石醉月,对酒当歌,歌出人世的烦烦忧忧;醉月成欢,欢出尘间的浑浑浊浊”的悲壮诗篇。

和着繁星闪烁,我想踏着时光做成的长梯,缓步走进广寒宫,带着一身的轻松和无染的心,邀吴刚对饮解其烦忧,和嫦娥共舞去其闲愁,拥玉兔同眠排其孤寒,从而体验人居月明地,月游人梦里,人月心相印,月人互慰藉的意境。

此时我想,假如真的能穿越时空,李白再世,月圆之夜,他定能用他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气势,讴歌祖国的太平盛世,用他那豪饮的气度尝尽现代美酒,世间的美宴。

此时我想,假如能真的时空倒转,寂寞嫦娥会重返人间,她那阿娜多姿的身影,定会出现在央视的舞台上,为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此时我想,假如真的能人仙同欢,有着酿酒特技的吴刚,会把桂花酒制作工艺传遍人间,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团聚家中、饭店,畅饮着桂花酒,品尝着香甜的月饼,叙说着天上人间。

中秋月圆之夜有着太多的遐想,盼望国家兴旺,人民安康,中国梦稳步实现。

曾几何时,飞马扬鞭,奔腾万里长河,只为追逐。今夜,此时,月圆人静,闲敲棋子,期盼化身凤尾蝶,碥跹花丛之间,倾醉月光之下,缓了流年,慢了岁月。

遥相思,多少次欢聚与离别,兰舟催发,来不及尽述惆怅;故知偶遇,叙不尽悲欢迷途。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人有悲欢离别,月有阴晴圆缺”,期盼着,遥望着,不可忘怀,终不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曲悲歌,多少个痴情男女,无休无止,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失落,如这般“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又何必,只是默默祈祷,等待,任岁月冲洗了漫漫的愁绪,淡化夜以继日的煎熬,如此便好,只是苦了中秋,苦了曾经倾尽的年华。

月正圆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任凭寒气充斥着。今夜,此时,多少位古代骚人为之倾倒,望月兴叹,狂歌痛饮,留下了千古绝句,然而,这不正是倾诉的好时机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第一个被这唯美的夜景驯服的人,而后子键,太白,东坡等等都为之相继倾倒。或痛哭,或惆怅,或狂放,总之,这夜,注定是诗人们的夜,月,亦是诗人们的月,这一夜,属于他们。

中秋的月,更为清晰,更为纯洁,然而,这一天月也如往常一样,但总会平添那一丝丝的哀怨,这一天代表着团圆,远在他乡的自己于远在天边的故人,是否也想到了团圆,想到了自己呢?“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半圆时的月给人以安慰,而今晚的月,又能给人什么呢?不过是一阵凉意,一阵伤感,一阵心酸罢了。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六篇】

滚!给我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好不容易把这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滚到你面前!好累啊!^_^中秋快乐!

有一伙人在四处打听你,还说逮住你就不会轻饶你,他们一个叫财神,一个叫顺利,领头的叫幸福!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很久了并且一生不变!祝你中秋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七篇】

大家下午好!

凉爽的秋天和桂花的香味,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一个收获的节日,一个家庭团聚和邀请酒到明月的节日。至于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月亮女神”不仅在中秋之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更以浪漫、温馨、魅力点缀中秋之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抒发情怀,留下多少不朽诗篇!“大海在明月中升起,照亮了整个天堂”,“直到,我举起我的杯子,问明月,喝成三个人”,“抬起头来看,我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

在这个凉爽的九月,我们将再次迎来中秋节,欣赏明月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看到脑海中那首美丽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在古代是很难完成的。”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很难完成的,很多在外面学习工作的人,在这个时候也无法为了自己的理想回到亲人身边。诗人王维曾说:“每一个喜庆的季节,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都有同感。因为有了这个支撑,中秋之夜似乎特别美好:群星闪耀,群星汇聚,让整个蓝天更加清爽明亮。

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聚,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让人畅怀的吗?

我们中国人历来把团圆看得弥足珍贵,月圆人有缘,相聚在此,此时此刻,老师们!你们将放弃与家人、与亲人共祝佳节美好时光,仍然坚守岗位、辛勤工作在教育前线,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感谢!老师们,辛苦了!向我们远方的家人和亲属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他们幸福安康!

最后,祝大家拥有更多快乐和更大的收获!

祝愿老师们中秋佳节愉快、阖家幸福!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八篇】

岁月荏苒,又到中秋。晚上,徜徉在镇江阁滨江公园的林荫小道上,一阵阵桂花树的浓郁芬香随风飘来,远处悠扬的胡琴声和婉转的歌声,让人心醉。熟悉的地段,圆圆的月儿,勾起童年往事的些许回忆。

记得儿时,和一帮好友喜欢绘画和练习书法。那时候得不到专门的老师指点,全凭好友之间的相互切磋取得进步。我和同班的几位同学最擅长地就是用水墨画手法绘出的猛虎下山、骏马奔腾和梅花鹿。还有一些应景的山水画。我至今还记得曾经画过的一幅梅花鹿,被父亲带到远在江南的夷陵化工厂里,被当时厂里的财务科长要去。让父亲很是露脸。父亲回家后少不了夸赞我几句,让我颇有一些少年得志的感觉。

读中学时,发现我们宣传队的张兵不仅二胡拉得好,一手毛笔字也写得非常棒。于是也开始学毛笔字。记得当时张兵借给我一本欧体字帖。我如获至宝。每天反复研习。并了解到欧体书法的起源。欧体是以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代表作《九成宫碑》为基础,从书家的书法艺术特色、笔法、结字、章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九成宫碑》为年欧阳询晚年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时期,其用笔方整,布白匀称,字画安排紧凑,法度森严,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后人称此碑为“正书第一”,被尊为楷书之首,是欧体楷书最具影响的作品,也是欧体书法入门的极佳范本。后来,有同学在练柳公权的柳体,我也胡乱跟着学柳体。还有的同学研习颜真卿的颜体,我又转向学颜体。结果是猴子搬包谷,搬一个扔一个。落了个一事无成。呵呵!如今回想起来,真是好笑。

上午,在学校和一位颇有书法造诣的老师聊了书法趣事。这位老师研习书法多年,曾经在一些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和三峡大学老师、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德聪经常交流。意识引起我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很多喜欢书法的老师晚年研习书法,修身养性,不失为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练毛笔字和研习书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品味出学习书法的至高意境。我想。应该好好拜书法老师为师,给自己多一处宁静的思想天空。让生活多姿多彩。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吧。

刚刚收到一位歌友短信,相约中秋佳节到位于宝塔河地段的神韵古塔游玩。古塔也算是三峡宜昌的一处标志性旅游胜景。想象着在古塔江畔凭栏眺望江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烟波浩渺的长江滚滚东流,孤帆远影,铁路桥卧于江波之上,……此情此境。恰是验证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愿所有的好友中秋团圆,过一个曼妙的花好月圆夜!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九篇】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1]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最新过中秋节文章【第十篇】

走月亮:月亮为女性,乡村为母性,女性的月光落在母性的村庄上空,像是披了一层神秘的群纱。日常的群纱之下有日常的命运,每一个乡间的女孩不一定都渴望会成为母性村庄里的女人,她们在作别月光下的村庄后远赴天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不知还会不会想起走月时的祈愿,月满天心,华枝春满。

起先,只我一个人走在月光下,中秋,田野上收秋的人影散尽,飘荡着谷物的香,一只刺猬窸窸窣窣从麦草垛里钻出来,抖落身上的麦秸,抖落一地月光。刺猬也是一个人,小小的影子在草丛间缓缓移动,它要去哪里,嗅了嗅鼻翼,仿佛发现了什么,走到沟边,蜷缩身形,一骨碌滚了下去。

我无暇顾及,我只在乎自己的影子。人小,影子也小,月亮大,月亮照耀着我和影子,在乡村缓缓移动。我对影子充满了好奇,一个人活在世间,能终身陪伴的恐怕只有影子。有足够的光亮,影子也跟着清晰;光亮弱了,人的影子也在大地上若隐若现;直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影子不见——但影子肯定在,我向东它向东,我往西它往西,我躺下睡觉,影子打了一个哈欠和我的身体重叠。由此,我断定,只有影子和我同呼吸共患难,一起欢乐,一起孤独,一起走向永恒的墓室。

秋月是在中秋节的第二天走的,那一年卫青18岁,秋月19。有人看见两人分别在月光下,影子忽远忽近,说话的声音时大时小。春月站在一片树影下,春月是秋月的姐姐,三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夜晚,急匆匆消失在月光下;三年后从遥远的广东返回,返乡的春月穿金戴银,像一只光鲜的凤凰落在了乡村,村里人都来看,座驾是一部白色的小轿车,开车的是一个红光满面、年过半百的城里人,穿皮鞋,打领带,说话啼哩吐噜一个劲儿给大家伙让烟。

我对月亮的印象来自于老祖母,夜色微凉,月色微凉,老祖母牵着我的手走在窄窄的小胡同。看,隔着那堵墙,停在屋脊上的是月姥姥。我叫,月姥姥,月姥姥,月亮也不吱声,一下弹跳在老根爷家的枣树上。枣树是脆铃枣,香甜,酥脆,现在只剩下几粒红红的枣子挂在树梢上。老根爷隔着土墙喊,那边是白娃子吧?那个春月、秋月去破锣里抓把枣。我就吃上了秋月家的脆铃枣。

嫦娥遇后羿,原是天作之合,月亮升起在树梢上,桂花飘香,月桂为媒,天地为证,成就了一对神仙眷侣。尧时代,天有十日,“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就派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民就让尧做了天子。后羿觉得自己是大功臣,就向西王母要了不死神药,交给嫦娥保管。坏就坏在逢蒙身上,去偷,偷窃不成欲要加害嫦娥,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不死神药,飞天,滞留广寒宫。广寒宫里清冷寂寞,嫦娥于是催促吴刚砍伐桂花树,让玉兔捣药,想要配成飞升之药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这是老祖母常常给我讲到的故事,一对玉人人间天上不得不让人忧伤。所以走月亮那天,村里的女子静静悄悄,娉婷的身影在月下游移,设香案,对月而拜,或轻歌曼舞,这一走就是两千年。两千年的月光未曾改变,两千年的村庄还在生生死死,两千年的桂花树像是一个隐喻,将婆娑的树影投映在村庄上空。

该走的终是要走,卫青没有挽留,自春月返乡的这些时日,卫青能看出秋月的改变与波动,衣服比以前好了,腰身该翘的翘该凸的凸。专科,有一次秋月轻咬牙齿对卫青说。专科上了有什么用,大不了还是出去打工,你要去你就去吧,不用管我,我姐现在好着呢,来年要给我家盖座楼。卫青也咬着牙,双手捂住脸泪水直流。说完就完了,打小的青梅竹马敌不过时事变迁,树影下的誓言敌不过落花流水。

老根爷终是没能住上春月秋月盖的楼,檐雨滴答,村庄变成了一座空城。年轻的都走了,混了几年接走了儿子、女儿,留下一群行将入土的老人在空寂的月光下行走。

远处是时光的岸,轻轻的歌谣湿淋淋从记忆里上岸,“圆月,圆月,一斗麦子一个”,“圆月,圆月,来年的日子好过。”《清嘉录》载:“(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这是江南吴地的走月场景。而在中原地区,村中的妇女多是用面粉、红枣做一种叫“月”的食品,月下分食,以示对上天赐予谷物的敬拜之情。

几年后的一天,村庄里迎来春月和秋月的骨灰,胡子拉碴的卫青一从警车上下来,人们仿佛就明白了什么。如今,再也不见走月亮的人,我却只记得自己从老祖母的肩头滑落,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向前行走。前方在哪里?前方就在前方。月光不说,婆娑的树影不说,只投映下万物之影,寻找当年追赶月亮的人。

48 2537460
");